Nikon的F接環相容性高,D3或D700接Ai老鏡一樣可合焦及測光,可是得要手動輸入焦距及光圈資訊,接上鏡頭時再叫出來.但因為機身還是不知道鏡頭的最小光圈值,所以不能由機身控制光圈大小,因此只能使用A及M模式曝光.
理論上只要像ZF.2鏡一樣鏡尾有個晶片記錄鏡頭資訊,那Ai老鏡也可以像現代鏡一樣,不用手動輸入資料,鏡頭接上去機身就知道是什麼鏡頭,而且也可以由機身控制光圈大小.
Canon就有人專門為轉接老鏡而推出合焦晶片,照說Nikon的老鏡出個專用晶片應該也可行.不知道是有什麼考量沒有人做,還是已有人開發出來小弟不知道?
至於像ZF.2的鏡頭記錄晶片, 其實就是Nikon說的CPU接點吧?
Nikon的情怳跟ZF不同, 因為ZF現在是一直在出手動鏡頭給各大"副廠"的, 而Nikon的Non-CPU老鏡早就已經幾乎全線停產了, 售賣中的鏡頭都已經是以"D"及"G"鏡為主, 所以把現存僅有的極少量Non-CPU手動鏡加上CPU後售賣, 是沒有經濟效益的事啊
至於開發"客製"的CPU, 一早已經有人這樣子做了, 可以參考以下的網頁, 它還表例了哪些鏡頭可以加入CPU, 哪些較難或不可等等:
http://www.naturfotograf.com/lens_CPUconversion.html
要注意這些技術都是很高超的, 不是普通的相機維修師傅可以做到的, 真的要是懂得鏡頭改造才可以做到. 同時間, Non-CPU鏡每一顆的鏡頭構造都不同, 要改裝上特製的CPU不能像Non-AI --> AI的工序般可以一理明百理通, 這顆可以做, 但那顆可能不可以做. 同時, CPU改裝有可能大大的減低了老鏡的保存價值(很多人就是喜歡沒有電子的感覺才用老鏡的啊 XD), 雖然增加了實用性, 但卻犧牲了老鏡原本的味道, 亦有可能會損傷本身的好鏡, 而這種改造當然亦是不可以還原的, 可以說這些因素都是導致"舊鏡CPU化"不流行的原因啊(其實很多人不忍心"磨AI屁股", 或把CZJ鏡改F-mount compatible都是這個原因呢)~
http://legacy2digital.com/nikon/
連non-Ai老鏡也可以加上CPU

看來也是要有專業背景才有辦法改,不像是買個晶片自己回家粘就行了.
壓力鍋 wrote:
感謝回答.沒想到會有...(恕刪)
那個是兩家的概念是不同!
nikon雖然歷經機械辨識光圈資訊=>cpu電子辨識,但鏡頭光圈也還是機械控制,原廠可以使用開放光圈取景,測光只要有支援機身才可以使用,要騙過NIKON機身難度就是高比較多。
CANON EOS則是全電子控制光圈對焦與驚頭資訊電子傳輸,合焦晶片只是騙過機身給予假資訊,讓他以為前面是自家鏡頭而以,所以實際上前面鏡頭一縮光圈,他只會當作前面最大光圈就是如此,所以已經失去自動光圈能力,鏡頭資訊也都是錯誤。
也就是說,NIKON如果在中間加上一個傳接電子資訊,也要一個接受後面與控制前面鏡頭機械控制撥桿,這樣既複雜又會有對焦無限遠的問題!
所以NIKON是在一些機身上配置AI對應機構,以及機身內輸入資料來代替CPU傳遞一些訊息,而可以使用其他矩陣 點測光等支援。
替 AI-S 鏡頭黏晶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