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鏡頭or機身會影響照片的層次感嗎?

如提
雖然入了單眼+kit組
但還是會覺得,拍出來的跟觀景窗看到的有落差
最大的差別在於層次
尤其是高反差的時候(如夕陽)
至少在觀景窗看到的,黑跟白中間還有許多不同的層次在
但拍出來的
就算D-Light全開,拍出來的還是一片黑與一片白
(且D-Light全開,畫面好像會變灰)
跟觀景窗看到的有很大落差

我知道眼睛看到的比相機好很多是難免
但色調豐富度及層次,還有黑白反差間的色塊
好的鏡頭跟一般鏡頭拍出來的差別會很大嗎?
(像是大三元之類的鏡皇or定焦)
自己本身預算不足
但有點想買50 1.8來試試了...
聽說那顆畫質比kit鏡好很多
但畫質較好會關乎到我所說的層次問題嗎?
(這是我比較在乎的問題,拍出來的畫面有少許雜訊對我來說是還好)
與鏡頭無關..而是拍照的技術..

逆光拍攝可以拍出剪影
晨昏攝影也可以透過高動態範圍(HDR)或搖黑卡拍成亮度平均的照片..

而且要層次感最好把D-Lighting關掉..

分享兩張..雖然不是什麼鏡皇級的鏡頭


依樓主敘述, 應該跟硬體關係不大(有,但極其有限)
跟表現方式有絕對關係

不過我有一點小小的[觀念]經驗談, 供您參考

攝影作為一種[有媒介介入]的表現方式,
把它當作是一種把現有素材(眼前的物體光影型態), 轉化到照片然後定格呈現出來
比較像是[無法任意加減元素的繪畫]

如果您是希望重現[眼見時的感受], 有時會是非常非常非常的困難的[終極目標], 加油吧
(通常甚至不是把物理客觀的因素"調整好"就能做到
--舉個例子, 當您千辛萬苦爬上稜線看到雲海曙光的那刻, 照張照片, 即使客觀所有東西都對了,
當您回家後再冷氣房中看照片, 是否還能重回那份感動? 沒同行的旁人看的感覺呢?)

就像那些普立茲的得獎作品, 難就難在傳達給報紙前的我們同樣的悸動, 同樣的時空, 同樣的像機,
我們按下快門的成果會有幾分能耐呢? 這個距離才是初學的我們該正面面對的課題?

我大膽的說, 未來半年樓主心中有關[攝影表現]的疑問, 99%都跟機身/鏡頭無關

最容易會有關的是什麼, 頂多只有
(1)連拍不夠快--機身功能
(2)較暗處不用閃燈時人物東西模糊--鏡頭光圈不夠大 or 機身ISO不夠高
(3)畫面裝不下, 或 ,遠方東西拍不大--鏡頭不夠廣角 or 望遠

其他, 先求改善方法
關係到測光問題、環境光源和機身感光元件的動態範圍

和鏡頭關係反而較小

選擇正確的測光位置和取景,這是最好的方法(是技術囉...)

善用HDR或其他後製技術也是方法...

個人是覺得D-Light經常讓畫面變得很平淡,層次的感覺反而被破壞了......
也就是說就算是再好的相機
拍出來的層次感也是遠遠不及眼前所見的嚕?
那還有理由去追求高畫質的鏡皇嗎?
畫質提升不是我最想追求的
黑跟白中間色階層次更多才是我想要的

我覺得測光準確雖然會讓色調自然和諧
但無法改變,高反差時中間層次消失很多這件事
(以跟眼睛所看到的來做比較的話)

搖黑卡也有想過,不過跟朋友出去玩
根本沒時間去搖甚麼黑卡...
(當然自己本身也不熟練)

我之前有看到別人說D-Light不好,後來也很少用了
以後乾脆後製比較快

拉完後製曲線之後,確實讓層次感變多了
天空雲的細節也跑出一點了
看來像機還是記錄的到,只是不明顯而已
以後遇到這種高反差場景,我想後製是必備的
樓主, 先說SORRY, 原本看到您開始的問題, 先入為主以為您是剛接觸攝影的新朋友
但您的這次回覆(問題), 我的回答方向不太一樣:
當然拍攝的技巧是留下影像光影細節多寡最主要因素, 但如果你問的是同樣情況如何選硬體能留下更多:
那就可以談談囉

您提到的
[也就是說就算是再好的相機拍出來的層次感也是遠遠不及眼前所見的嚕?
那還有理由去追求高畫質的鏡皇嗎?畫質提升不是我最想追求的;黑跟白中間色階層次更多才是我想要的]

就我所認知的(如有錯也請大家指正)---有對也有不對--

常有人說我們眼睛所謂的亮度的動態範圍確遠超過現在相機的能耐, 但這個比較像是ISO範圍
而不是您所重視的階調
您所說的比較像是我們學素描時從最黑到最白的亮度比

以單純物理來想,亮度強弱改變是無段式的,因此理論上階調到達 視網膜/感光元件/底片 應該是無限多級
然而光能轉成電能或化學能強弱一定有其模糊區域 ---> 產生段數

以現在來說, 是數位機身(電子技術+軟體技術) < 底片 < 人眼
A. 而鏡頭也扮演相輔相成角色(或說是影響因子)
一般來說重視調性柔順過渡的鏡頭, 階調保留情形, 會遠勝時下新鏡喜歡強調的銳利度
這也就很多人常說, 老鏡甚或高檔歐洲鏡,電影鏡頭, 亮暗部細節遠勝的原因
(當然跟材料, 設計理念有關)
B. (底片不考慮嗎?) 數位機身當然也有關, 韌體當然也有關, (多參考網路評論囉)
剛剛提到的銳利度追求,現代數位機身直接給你影像處理是做進去, 也是階調消失的兇手之一

但另外一點, 我還是要說, 跟眼見來比, 是不太有意義的
因為[眼見+腦解譯]不只是類比於相機的光學原理,
更利害的是, 眼睛+腦幾乎可以比擬[即時]的[ZONE SYSTEM]
舉例來說, 您處身於有小窗戶陰暗的室內, 只要不太極端情形, 一眼看去,
窗下陽光的盆栽應該很OK, 室內暗處的沙發也會巨細靡遺, 不只生理物理上的動態範圍大的緣故
爾且你的腦並不是"同時"去"看"眼前整個畫面
反而比較像HDR照, 亮的地方用亮的方法看, 暗的地方用暗的方法看, 再給他用感覺拼起來
而HDR照, 你在看的時候並非處於當時環境,而是你電腦桌前亮暗一致的環境, 所以怎麼看怎麼怪

再一個,您說後製可以讓階調變豐富
理論上, 沒紀錄下來的東西, 法無無中生有(除非軟體造假內插)
但是曲線斜率改變, 的確可以讓原本"幾乎不明顯"的東西"被強調出來"

ANYWAY, 我猜真的要達到你所希望的極致, 得等到我們"相片回放"的方式
是人站在暗室中, 機器360度發出立體的光影, 重建你"拍照"時的情況才能做到了

現階段依您的需要, 不妨多做功課或請教前輩 ,怎樣的機+鏡搭配可以獲致最多的階調細節吧

(呵呵 --不負責任的推薦, M6.2 + 老的 35/1.4ASH + RVP 試試吧)










您可以自己測試看看

不同的測光模式,相同的場景,拍起來看看效果如何
推薦:盡量用點測光
^_^
New Surface Pro 16G 512 SSD, iPhone 11 Pro Max 服役中
effo wrote:
樓主, 先說SORR...(恕刪)


你說的沒錯,我要問的就是該鏡頭對於暗部及亮部細節表現的多寡
(不明顯的階調不包含在此)

假如一顆5萬以上的鏡頭都做不到,在不搖黑卡情況下
同時呈現出夕陽及前景(夕陽不過亮,背景不過黑)
那真的只能靠構圖技巧跟後製去彌補了
也難怪會有那麼多人愛搖黑卡,以後有時間再試試

也許我的要求對相機來說過於刻責
(畢竟還是雙眼萬能)
那我也覺得算了,經費也不允許我使用更好的相機
至少在我來看kit鏡已經不差了
暫時不會去接觸昂貴的鏡頭
(昂貴的鏡頭也沒辦法解決我想要的問題,還不如用便宜的)
而且我旅拍居多,太沉重的相機也會影響到自己跟朋友的旅遊品質
真的很感謝你的回答
glee0512 wrote:
你說的沒錯,我要問的就是該鏡頭對於暗部及亮部細節表現的多寡...(恕刪)

你用的是單眼

也就是你從觀景窗看到的就是光線經過鏡頭後呈現的結果

也就是你看的到的,那鏡頭就做得到....



問題只在於機身能不能把這些光線轉成你要的影像檔




mravip wrote:
你用的是單眼

也就...(恕刪)


真的是如此?
我在觀景窗上的確看到很多層次呀
但拍出來的就是少了很多
那是機身的問題? 還是要用點測光去拍攝才好?
有辦法在不使用黑卡(或漸層濾鏡)的情況下,一樣拍出許多的層次嗎?
(當然我知道用黑卡可以拍得更好)

我平常是不用D-Light的,但夕陽反差太大,我還是使用了
如果反差實在很大的照片,各位還會使用D-Light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