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nikon 18-200VR v.s sony 阿花100 18-200

今天很無聊的和朋友在討論nikon 18-200vr這顆鏡頭,
有一位sony扣也插進話題來,問說nikon 18-200vr
和阿花100 18-200都在防手震情況下(也就是nikon開
vr,阿花開手震),那一個防震效果強,不知道有沒有前
輩比較過。
以原廠公佈
VR II 是四級防手震 光圈還大一點點
SONY 是三級感光元件防手震

理論上是 NIKON會優一點
但是防手震實在很難測試

只能看看公佈的資料而已吧

除非你能有一套會震動的平台 然後在進行上面拍照
否則我實在想不出能有什麼公允的標準
前輩回文好快,我剛剛有去查了一下,這兩顆光
圈好像是一樣大。
還蠻疑惑的,不知道有沒有人實際比較過。
d48980021 wrote:
我剛剛有去查了一下,這兩顆光圈好像是一樣大。...(恕刪)


NIKON 是 3.5-5.6
SONY 是 3.5-6.3

5.6跟6.3差多少呢
快門速度可以快將近一倍
豬趴死
d48980021 wrote:
今天很無聊的和朋友在...(恕刪)


這兩顆鏡頭應該沒什麼好比的
價差不小
而且畫質也是N家的18-200VR勝出
而SONY的18-200,差不多就是Tamron的18-200
另外,N家的18-200VR,在手持1/15或1/30秒拍攝的情況下,成功率都很高
SONY能到多少,就不清楚了
chry999 wrote:
NIKON 是 3....(恕刪)

不好意思我眼殘了!

看來好像沒有人同時用過這兩種防震系統
希望有好消息
個人覺得應該是 N 的 18-200VR 好一點吧,
畫質應該也勝出...

不過, 機身防手震應該比較方便, 要換鏡頭時, 就不用考慮有沒有防手震,
因為防手震會把人養壞的, 像我現在, 沒有防手震會有點沒有安全感...

如果你覺得 18-200 會用很久很久, 那個人認為應該考慮 18-200VR,
如果不會...那就要想一想了,
偏偏很討厭, 兩個最大, 鏡頭最多的品牌卻都沒有機身防手震,
而像 Sony, Pentax 等品牌鏡頭又沒那麼多, 在台灣又不好買...
重點是, Sony 的機身並沒有很受到青睞,
如果是我, 不會考慮 A100...
d48980021 wrote:
好像沒有人同時用過這兩種防震系統...(恕刪)


這問題好傷腦筋啊~~ 的而且確,Nikon、Canon等...在相機領域算老牌子,品牌形象和完整的35系統深植人心,底片機的舊友用戶轉DSLR也大多考慮同一牌子,因為鏡頭及周邊配件的共用性、使用習慣等...,我聽過有Nikon轉Canon或是Canon轉Nikon的,而SONY才剛併入Konica Minolta而已,縱使Zeiss鏡頭與SONY的消費機行之有年的合作,加上SONY Alpha有蔡頭的加持,但在35系統裡也只能算新興的後起之秀,一般新手選用Canon、Nikon的機率較高,除非Minolta舊友用戶、蔡頭愛好者(雖然有ZF鏡,但還是舉出)、SONY支持者等....,排除這些原因的,我想是怯於捨嘗試的。且入手必鏡皇、蔡頭、大光圈鏡的畫質要求者,比較高機率會去嘗試各家系統的差別、拍攝效果、顏色演譯等...,而入手18~200如此高倍率焦長鏡頭的人,比較少機率會與有兩家系統,且購入兩家的"旅遊鏡",比較可能發生的是,看中Canon的機身,用ZA、ZF或Nikon表現優異的鏡頭,或是反之,因此同時擁有Nikon 18~200 VR和SONY 18~200的人,恐怕屈指可數。

每個鏡頭重量、焦長不一,光圈大小等設計也不同,針對每個鏡頭設計個別內置的防手震,和單獨機身設計的防手震,我相信前者優化程度是高於後者,Canon的防手震概述Nikon 18~200VR,Nikon 18~200的VR系統有個優點就是兩種VR模式,一種為手持狀況下的normal模式,另一種為晃動環境如汽機車、火車等環境下設計的active模式,我想兩鏡等級不一,SONY 18~200很難望其項背。

而防手震效果測試,這種是不能以客觀、相同測試環境和條件可以去衡量的,國內外網站、雜誌也不曾耳聞,因為每個人的手震不一,鏡頭、相機作比較最基本的上腳架也失去意義,不如連拍速度、開機延遲、快門延遲、或存入速度等....,可以精確測量的項目,像我有時在同一室內現場,防手震開啟,在1/60以下的相同快門,也時候拍攝成功,有時候卻也拍攝失敗,因為每次按下快門的情況不一,有時候是擠在人群之中,有時可以氣定神閒、以手肘固定在腹部或大腿為腳架,安穩按下快門,因此假使擁有兩台系統+18~200,也很難去評估兩者VR熟劣熟優。

單獨以鏡頭矯正各種像差、色散能力和解像力與發色等....,會比較客觀且方便實在。

剛吃飽囉嗦一大堆~ 見諒囉
godworld wrote:
這問題好傷腦筋啊~~...(恕刪)


其實不同系統間的防手振測試,還是可以做啦

不過要先找到不同的器材,並且拍攝相當大量的照片

同一場景,同一光圈快門的情況下,數量越多,越能排除「人」的因素

而凸顯器材的特性與極限
水太陽 wrote:
其實不同系統間的防手...(恕刪)


小弟兩套都有

覺得N的組合比S的防震功能好一點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