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鏡因沒馬達故障率較低,也無移焦調校問題.
缺點對焦較慢.
請問這樣認知正確嗎?
bv2an wrote:
請問如果同一焦段之前...(恕刪)
這個是現實不存在問題!
1.也就是使用機身馬達,本身就是要屈就電磁馬達的高轉速特性與減速齒輪組配合,以及所有機身馬達功率等
。
如果是超音波馬達,本身是針對各自鏡頭特性量身設計,低轉速高扭力,而可以使用光學設計就彈性很大許多。
機身馬達本身問題並不是對焦太慢,超音波馬達特性也不是高速,而是電磁馬達本身高轉速特性在煞車會有較大慣性問題。
像af-i本身就是相當是把機身馬達做到鏡頭,可以看到一些特性和機身馬達類似。
再來對焦速度觀念問題,一般人會用無限遠跑到最近對焦再跑回來來作為速度依據,但現實對焦很少是這樣用。
假設打鳥,往往是數公尺到數十公尺等距離變化,大部分需求其實在於一範圍對焦行程的煞車精準度。
機身馬達跑起來聲勢速度都很快,真正問題在於慣性煞車過頭幅度問題。
2.再來移焦問題,本身是含涵蓋從機身本身機械電子等誤差,機身馬達只是少了溝通上誤差問題,但也相對很難像鏡頭馬達系統,可以去調整晶片或其他參數修正。
3.耐用性問題,問題是在於廠商,並非機身馬達與超音波馬達問題,也就是過去一台機身鏡頭設定週期很長,使用者往往是數年可能才會添增一些鏡頭,更新速度也很緩慢,所以一台機身是要為了這些長久使用考量。在自動對焦時代,往往講求效率與性能,器材變換幅度就大上許多,也就是過去拿著手動望遠鏡頭打鳥,有大部分是要靠攝影師長久經驗技術,但後面往往是要靠著廠商本身科技技術來降低使用者要求。
所以後面器材週期也就越來越短,耐用性也同樣跟著不同屬性降低耐用性程度。
canon從eos開創時期1987年就推出300MM F2.8 usm,旗下超音波馬達產品許多也都有些年紀,這些超音波馬達鏡頭,本身除了設計不良,要可以多耐用也同樣是看廠商設計時考量。
bv2an wrote:
請問如果同一焦段之前後代鏡,光學品質略同,請問選擇AF或AF-S?
光學品質其實AF-D跟AF-S有所不同. 如果單論解析度,尤其是週邊的,通常是新的AF-S會較好.
但是AF-D老鏡的發色跟新的AF-S有所不同,而且解析度一般而言也沒有那麼不堪,所以如果預算有限,二手或甚至目前還有一些可買到全新的AF-D鏡頭的C/P值都算相當不錯. 除非你一定要在解析度上更進一層樓,而預算也沒有限制,那就只好買AF-S鏡.
舉例而言,我蒐集了各式焦段的AF-D定焦鏡(有新有二手),包括20mm f2.8D($400美元),24mm f2.8D($250), 28mm f2.8D ($180), 35mm f2.0D($300), 50mm f1.4D($280), 50mm f1.8D($90), 60mm Micro f2.8D ($350), 85mm f1.8D($300), 180mm f2.8D($500),總共10顆,花掉$2650美金. 如果換成AF-S, 單單24mm f1.4G($2000) + 35mm f1.4G($1600)就要$3600美金了!

所以除非大光圈f1.4還有超音波馬達是對你而言絕對無法取代的,否則1990~2003這幾年代出的各式AF-D鏡頭還是很好用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