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在一個多月前,Nikon官方釋出了影片,而且是每隔幾天就有新的預告、新的內容、新的謠傳,後來變成整個相機版的熱門討論都集中在Nikon即將到來的全幅無反身上。發表那篇文章到目前已經有超過37萬人次點閱、討論串破百頁、超過千則留言,在過去相機版是相當罕見的事。一切又彷彿回到數年前數位相機正在蓬勃發展的時刻。而目前全幅無反的這股熱潮,還在每天持續加溫中。

Nikon推出全片幅無反光鏡相機的意義,不僅僅是一台新的機種,而是Nikon對於光學品質的新定義,包含了新的機種、新的接環、新的鏡頭系統、新的技術;其背後所代表的涵意不會只是一個新的產品線,而是代表未來整個Nikon相機產品的方向。這台對於Nikon這個百年企業未來具有重大意義的Z7,所有人都在等著看,它還能夠帶給我們什麼新的衝擊。

本篇文章超長,所以我們在視窗的左上角做了一個會移動的索引,讓各位不容易迷路。如果你有想去的地方也可以直接去看看。
◎關於Z接環
◎外觀介紹
-FTZ轉接環
-Z接環新鏡
◎功能介紹
-電池續航
-操作性
-儲存速度
-對焦能力
-臉部AF
-暗部對焦
-防手震
-各級ISO
-影片
-選單新頁
◎使用心得
◎照片實拍
◎附錄:轉接AF速度
◎ 關於Z接環
▶在介紹Z7之前,先認識Z接環。
這次Nikon Z系列發表前的五個預告主題:光線、接環、機身、鏡頭、攝影師。加上所有的宣傳,其實你看到關於的機身本身並不多,反倒是接環與鏡頭、光學品質等內容卻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因為鏡頭才是Nikon的根,而接環是位在鏡頭質素與實現高畫質之間的橋樑。

2017我們說是Nikon的100週年,其實早在1917年的時候是根本連Nikon這個名字都沒有。那時候這間《日本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Nippon Kōgaku K.K.》主要負責的業務是望遠鏡、顯微鏡與工業用光學元件,1932年才正式使用了Nikkor這個名字,你在目前的相機鏡頭上都看得到這個名稱。而Nikkor最早的產品也不是用在一般相機,而是裝在飛機上的航空攝影鏡頭。真正要出現Nikon這個名字,是要到1946年,這家公司決定開始做自己的相機時才出現,那台相機的造型還是像是Leica的連動測距式,一直要到讓Nikon大紅大紫的單眼相機Nikon F,是要到1959年的事,F接環就是從這裡開始。
不過數位相機時代很少在談「接環」,因為它既不性感,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功能,而且廠商沒事絕對不會改,接環通常是定了就定了,一次使用20年以上是所在多有,但接環的設計會直接定義這整個系列。Nikon現在最廣為人知的F接環從1959年用到現在,至今使用了60年,才剛推出的D3500到現在都還能夠使用早期的AI系列鏡頭,可能不能自動對焦、可能沒辦法測光,但一定有辦法接。F接環尺寸始終不變一直是Nikon對於老用戶的承諾,從1959年到現在都是如此。所以對於Nikon或他們的用戶來說,推出全新的Z接環真的是一件非常大的事。
而Z接環最重要的兩個定義,就是16mm的法蘭距,以及55mm接環內徑。這兩個數字替整個Z系列的機身做定義,我們在這裡介紹這兩個數字會是怎麼來的。
為什麼要使用16mm法蘭距與55mm口徑接環?
兩個要素:體積與進光量

縮小體積:
法蘭距,指的是卡口到感光元件的距離,每家廠商、每個接環的法蘭距長短都不一樣。最短不到1公分,最長可以到10公分左右。而法蘭距的長短也會直接影響機身與鏡頭組合的尺寸,所以如果想要讓機身縮小,縮短法蘭距是必要的。
由於官方沒有解說的網頁,所以我們就擅自使用了Nikon Youtube官方影片截圖:

左邊方形與圓弧形是鏡頭的簡化圖,右邊方形是相機簡化圖。藍色線條是傳統的數位單眼、粉紅色是Nikon Z系列。有一條一條斜線的是感光元件的所在位置。
原本相機因為內部有反光鏡,所以從鏡頭到感光元件之間會有很長的距離,但無反光鏡相機少了這個結構,所以可以直接把法蘭距縮短,借此大幅度地縮小機身的厚度與體積。Nikon Z採用了16mm,是目前所有相機廠商中第二短的法蘭距。
我們拿Z接環與其他各不同廠牌的產品做個比較:
接環 | 反光鏡 | 片幅 | 法蘭距(mm) 升冪排列 |
Nikon Z | × | FF | 16 |
Fujifilm X | × | APS-C | 17.7 |
Canon EF-M | × | APS-C | 18 |
Sony E | × | FF/APS-C | |
Leica L | × | FF/APS-C | 19 |
M4/3 | × | M4/3 | 19.25 |
Canon RF | × | FF | 20 |
Hasselblad XCD | × | Medium | |
Fujifilm G | × | Medium | 26.7 |
Canon EF / EF-S | ○ | FF/APS-C | 44 |
Sony A / Minolta A | ○ | FF/APS-C | 44.5 |
Pentax K | ○ | FF/APS-C | 46.46 |
Nikon F | ○ | FF/APS-C | 46.5 |
Pentax 645 | ○ | Medium | 70.87 |
從上表可以得知,反光鏡是影響法蘭距最直接的要素,有反光鏡法蘭距一定會長,而目前這個距離最短的可換鏡相機是Pentax Q,僅有9.2mm,不過它的感光元件僅有1/1.7"實在太小我就不列了。所以基本上你可以說,Nikon Z的16mm法蘭距可以說是所有數位相機中第二短,所以Nikon可以說是極盡所能的在將機身體積縮小。
為什麼不乾脆把法蘭距縮得更小,這樣就有更小的機身呢?
理論上是可以的,根據原廠的人員聽內部工程師轉述,法蘭距的完美理想值是0mm,也就是感光元件是直接貼在最後一片鏡片上。但這根本不可能,因為依然會有一些必要的元件要存在,例如感光元件前方的濾鏡層,或者是快門組件等等,Nikon的研發人員還有在將這些光學元件與快門組件再縮得更小,因此16mm是在畫質與體積的前提下能夠縮短的極限。
接環內徑影響:進光量

接環的內口徑大小會直接影響光線進入的多寡,接環內徑,顧名思義就是鏡頭接環內圈的直徑,只要這個直徑越大,我就能夠做出光圈入光口直徑越大的鏡頭,進光量也能夠越多。進光量越多,就代表越容易做出大光圈鏡頭。
我們再拿各家的數據來看看:
接環 | 反光鏡 | 片幅 | 接環內徑(mm) 升冪排列 |
M4/3 | × | M4/3 | 38 |
Fujifilm X | × | APS-C | 44 |
Nikon F | ○ | FF/APS-C | |
Pentax K | ○ | FF/APS-C | |
Sony E | × | FF/APS-C | 46.1 |
Canon EF-M | × | APS-C | 47 |
Leica L | × | FF/APS-C | 48.8 |
Sony A / Minolta A | ○ | FF/APS-C | 49.7 |
Canon EF / EF-S | ○ | FF/APS-C | 54 |
Canon RF | × | FF | |
Nikon Z | × | FF | 55 |
Haseelblad XCD | × | Medium | 61 |
Pentax 645 | ○ | Medium | 61.2 |
Fujifilm G | × | Medium | 65 |
前面的法蘭距與反光鏡有直接關係,而與接環內徑有關係的是片幅尺寸,很合理吧?因為鏡頭的成像圈必須永遠大於或等於感光元件尺寸。所以感光元件越大,鏡頭內徑會越大。
再大下去就是中片幅了,但請注意,就算是最小接環內徑的Haselblad XCD也要比Z接環多11mm,所以有許多人臆測這否能讓Nikon Z塞下中片幅,我想是有點困難。其實Z接環看起來很大沒錯,但那是以全幅無反的角度來說很大,但它也就跟Canon EF/EF-S/RF差不多而已啦~

Nikon Z的接環內徑超大,以至於機頂觀景窗的位置已經一部分都變成弧形了,Nikon表示55mm已經是做到極限,再大下去機身就會變得更寬更高,所以55mm已經是與機身體積相抗衡下最好的設定。
題外話一下,Canon在1987年推出的EOS系統在最初設計時,目標就是利用54mm的接環內徑做到f/1.0的鏡頭光圈、這是當初Canon在設計EOS系統時就訂下的目標,當時Canon也是忍痛狠斬FD接環,的確是有遠見,但FD接環的鏡頭與用戶也是徹底放棄,不過EOS系統也的確是開啟了一片榮景。所以相機界也一直有人說Nikon是被F接環綁住,其實不是沒有原因。現在全片幅的Sony E接環內徑是46.1mm,我們再來看看未來十年他們會不會跟著做出改變。(如果他們把全幅接環改大,就代表當初E環是設計給APS-C,並沒有想到全幅;如果沒改,或許就代表一開始就已經想好要做FF了。)
再來,接環大還有什麼好處?對焦速度可以提昇:

因為接環大,鏡筒當然也會跟著大,鏡頭內部的空間一增加,工程師就能夠在裡面裝下更大的自動對焦驅動器,對焦速度當然也會越快。
Nikon要以55mm接環內徑與16mm法蘭距迎接下個一百年。同時這也意味著在Z接環鏡頭上的畫質將能夠提升至另外一個境界。
◎ 外觀介紹

第一波推出的有三個產品:
- Nikon Z7
- Nikkor Z 24-70mm f/4S
- F轉Z轉接環(FTZ)
盒裝的外貌已經不是過去金色的Nikon了,Nikon Z系列主要色系都是以黑色為主。開箱完畢。

Nikon Z7搭載了與D850相同畫素的感光元件,4570萬畫素,然而雖然畫素數量與D850相同,也都是背照式感光元件,但Z7不同的地方在於感光元件上埋設了493個對焦點,而D850的對焦點是做在對焦系統上,兩者有根本上的不同。
另外,順帶要替Nikon澄清一下,很多人以為Nikon的感光元件是向Sony買的,其實不論是D850或Z7的感光元件,都是Nikon自行研發設計,Sony做的是代工生產,並不是直接去買Sony的產品來用。

過去的Nikon F接環,一開始就只是個單純的金屬圈,隨著科技進步加入了測光功能、對焦馬達、資訊傳遞的功能等等,鏡頭也從最基本的non-Ai、AI、AI-S、AF、AF-D、AF-S等等,同一個接環可以加入超多功能,F接環可以說是相機的演進史一點也不為過。
Nikon也希望新的Z接環能夠符合下一個百年的需求,同時也能達到縮小體積與堅固的特性,所以Z接環從原本的3爪改為4爪、與鏡頭的資訊傳遞捨棄掉所有的機械式連接,變成全電子式。當然還有16mm法蘭距與54mm的內圈口徑。
根據Nikon的人員表示,在開發Z系列時,思考的是未來的可行性,所以電子接點從原本F接環的9pin拓展為11pin。其實對於傳遞光圈資訊、自動對焦、相片資訊等等功能來說9 pin的接點已經很充裕。但未來會有什麼功能誰都不知道。他們透露,若是未來所有的相機都可以做到全時的網路連線,就有可能將AI智慧型運算的功能加進去,我們並不太了解他說的智慧型運算是什麼意思,但可以確定的是,這11個電子接點在目前的科技上,還沒有到完全發揮的程度。還要隨著相機技術的發展才有可能逐一解開。

Z系列使用的都是與D5/D850同級的鎂合金機身,快門簾與快門減震系統也與D850完全相同,可以耐用超過20萬次。在機身與同系列鏡頭、轉接環的所有接縫處都經過防滴防塵處理,就算是擁有無反光鏡相機的輕巧,也能夠確保有Nikon最高階產品的耐用品質。

機身側面。

機身連接埠,由上至下,由左至右。分別是:
- 3.5mm耳機
- 3.5mm麥克風
- USB-Type C
- HDMI Type C
- 快門線連接埠
這次Z7拿掉了Nikon專業機身才會有的10pin閃燈連接埠,是該往前進了,現在每家閃燈觸發器都是做機頂熱靴搭配無線電傳輸,真的沒人在用10 pin這個規格了。

有棚拍需求的使用者,盒裝內也附上了USB/HDMI的傳輸線架,防止拉扯脫落。

機身右側握把處,過去從D3時代開始的紅色三角褲,隨著時間演進逐漸變成一條細細的線。
握把處的手感就小編的經驗來說,會很明顯的比Sony A7系列來的厚實,這的厚度有一大部分要來自於Nikon在Z7裡面延用舊有電池EN-EL15系列。然後手指深度也算足夠,其實有點像小編自己的D610這類入門的全幅數位單眼。在高度的部分小指依然會懸空一半。握持的時候指甲與鏡頭還會有一段距離,我在使用A7系列時很常會覺得指甲碰在鏡頭上。

機身前端還有兩顆Fn鍵。過去這裡其中之一是景深預覽鍵的位置。小編已經習慣,所以將Fn繼續使用景深預覽,而Fn1設定成對焦模式/對焦點大小,這樣就能做到非常直覺而簡單的切換。

如果你只看機身的整體造型,其實看不太出來像是一台Nikon的機子。很多東西都不是Nikon過去的設計語言,例如Nikon過去的後轉盤都是藏在機身內,但Z系列變成整個外露;Nikon字樣也是頭一次做成45度角朝上、對焦輔助燈的位置也改動了。


但如果你從細節來看,你會毫不猶豫的知道這是Nikon的機種。機頂右側操作區就像是D850的複製品,開關機鍵、錄影鍵、ISO與曝光補償都在這個位置,排列的位置也幾乎完全相同。不過曝光補償還要更朝機身外側移動。
唯一不見的是快門鍵再往右撥的液晶螢幕發光顯示,過去是綠底的反射式液晶,現在換成黑底白字的OLED自發光式液晶螢幕。它的亮度可以隨著環境變化,不常使用也可以完全將之關閉。在全黑或大太陽底下都看得見。但上頭的數據位置是固定的。

雖然設定是與D850同級,但模式切換卻不是像Nikon高階機種的按壓+滾輪做選擇,反而是中階機種的滾輪式,老實說我自己比較喜歡這種,一隻手就可以完成切換。
▶關於記憶卡...

記憶卡的部分:單卡槽,而且是XQD單卡槽。很多人對此不滿,覺得專業機種就該用雙卡槽云云。雙卡槽的確是一個明確而簡單的備份方式,不論你是一張拍完直接換到下一張,或者是拍一張一次儲存兩個位置都很方便。如果是依我的使用經驗來說,雖然我自己的D610也是雙卡槽,但我是幾乎沒有用過第二卡槽啦。
然後有更多人罵為什麼XQD記憶卡。一部分是因為不好買、一部分是貴。比較不好買是真的,因為SD卡連便利商店都有賣!貴的話是因為XQD一定都是高速卡,容量也大,所以通常都是兩三千塊一張,但其實相對於SD UHS-II相類似的速度與容量下,XQD的卡甚至還可以找到比較便宜的。但如果你過去買的卡都是200-500塊,那還是別上來說嘴好了...
另外一個用XQD卡的好處是,XQD在寫入時會做資料檢查,確保寫入後的資料與原始資料相同。我們已經看過太多、太多、太多「照片中出現奇怪的橫條紋」這種問題,一大部分是拍到日光燈的橫條紋,另外一派就是遇到記憶卡或讀卡機錯誤。每個攝影師可能多多少少遇過SD卡出問題,就算是大牌子也會出狀況。所以如果你真的在乎資料安全的話,或許各位應該試試看新科技才是...
關於單卡槽的想法,小編想要分享一下Nikon大使Joe McNally的說法,這是網友在他的粉絲團下提問的回應:

「我瞭解你的意思。但請記住,我是拿著一次只能拍36張的底片相機長大的,拍完我把底片們放在一個包包裡。替國家地理雜誌工作時,那個包隨時都放著200-300捲的Kodachrome(沒有備用),然後就這麼從...例如說印度,就這樣寄回華盛頓。換到數位之後,我用單槽的CF卡用了好多年。所以我想對這種事情的耐受性相當足夠。我從來、沒有遇到XQD卡出狀況過,從來沒有。所以我ok。這台相機有非常多優點,這問題不會阻擋我繼續前進,並且持續找尋看它能帶我到什麼地方。」
我認為真正有雙卡槽需求的攝影師是新聞或體育攝影,這類會在短時間內產出超大量照片的使用者,但Z7/Z6不會是這個族群,例如新聞或體育用的相機一定會有網路連接埠(Canon 1DXII/Nikon D5/Sony A9都有)我認為Z系列在未來會有更精確分類的機種給這樣的使用者。如果目標是這個族群的機種還沒有雙卡槽,那就是Nikon真的搞不清楚狀況。

機背操作區總覽。注意過去Nikon DSLR一直都有的雙排按鍵設計取消,絕大多數的按鍵都被移到右邊,只剩下播放與垃圾桶在左上角(如同絕大多數中階以上的機種)。N家的使用者肯定會不習慣,尤其是過去習慣於左右手同時使用的朋友們,左手突然會沒事做。但整體在操作邏輯上是一樣的,按鍵的功能也完全相同。
不過有個東西不見了,那就是對焦點鎖定撥桿,過去這個功能都會做在圓形五向按鍵(或稱[多重選擇器])的周圍,現在直接取消。小編用Nikon相機這麼多年,從來沒有遇到一個場合要把這個功能打開過...

機背右側。慶幸的是Nikon留下了搖桿功能,你可以用它來移動對焦點、選取選單功能、切換照片,甚至是放大畫面。你甚至可以在機身內找到[與多重選擇器相同]這樣的設定,也就是100%完全一樣的功能。
喔對了,本篇文章的外觀照片全部都是大圖,各位可以拿來檢視機身細節。

機背左側。你的左手只能用來拿相機、播放照片與刪照片。

Z7採用369萬點OLED電子觀景窗,放大倍率是少見的0.8x(D850是0.75x)
點數(萬點) | 放大倍率(換算全幅) | 實際尺寸 | 最高更新率(fps) | |
Nikon Z6/Z7 | 369 | 0.8x | 1.27cm | 60 |
Canon EOS R | 369 | 0.76x | 1.27cm | 無數據 |
Sony A7RIII/A9 | 368.6 | 0.78x | 1.3cm | 120 |
Fujifilm X-H1 | 369 | 0.75x | 1.27cm | 100 |
Leica SL (Typ601) | 440 | 0.8x | 1.67cm | 60 |
Olympus E-M1 MarkII | 236 | 0.74x | 無數據 | 120 |
Panasonic G9 | 368 | 0.83x | 無數據 | 120 |
很多使用過Z7的人,都說這是他看過最大的EVF,不不不...那是你沒用過一台kit組要價40萬的Leica SL,那片440萬點0.8x的EVF我覺得依然是目前相機中最大的電子觀景窗。不過Z7的369萬點0.8x也已經是非常好的了。
老實說,我一直期待著Z7會做像D850、D700系列的圓形觀景窗,雖然沒什麼特別的意義,但我想不只我,一定有非常多人喜歡觀景窗做圓形(希望未來可以推出圓形轉接目鏡)。
還有一點是規格上看不出來,但我覺得是一個小特色。Z7的觀景窗做得比較突出,所以鼻子比較不容易碰到螢幕,小編鼻子大還是會碰到一點點,但如果是我用Sony的相機,我的鼻子是會壓在螢幕上。另外,Z7並不支援看觀景窗時觸控選擇對焦點,所以也不用擔心誤觸的問題(根本沒這功能不需要擔心)

另外,在觀景窗內部不只是螢幕,從眼睛到這片小螢幕中間也有一整組鏡片,為了達到「看一整天也不覺得累」的目標,Nikon甚至在內部用上了非球面鏡片,然後在靠近眼睛的那端還使用了防油防指紋的氟鍍膜,基本上就是一顆小型的高階鏡頭在觀景窗裡。

機背螢幕為3.2吋210萬點,可多點觸控,而且是拍攝、錄影、選單全可觸控。然後Nikon把放在觀景窗前端的氟鍍膜也用在螢幕上。
同時螢幕也可以翻轉。螢幕可上翻約90度、下翻45度。但在這裡也有巧思,螢幕垂直於90度的位置會有一個刻度卡著螢幕,在這個位置你可以垂直往下看到整個螢幕。要再繼續上翻超過90度也可以,但會有一部分被遮住。

螢幕下翻45度角。

Z7使用的電池是全新的EN-EL15b,其實跟過去的EN-EL15或EN-EL15a相比,只是多了一個USB充電的功能。而你原本舊有的EN-EL15系列完全都可以繼續在Z7上使用。
Z7與D850在外觀上的比較

100週年的Nikon代表的是一個全新的世代,去年的D850是第一款新世代Nikon的計畫,Z7則是下個系列作品,兩台相機各自有不同的意義。D850的定位比較像是數位單眼的巔峰;而Z7是帶領Nikon走向下一個百年的全新產品。

Z7 | D850 | |
長(cm) | 13.4 | 14.6 |
深(cm) | 6.8 | 7.9 |
高(cm) | 10 | 12.4 |
單機身重量 (含電池記憶卡) |
675g | 1005g |
在體積與重量上,Z7與D850都有顯著的差異。

Z7 + 24-70mm f/4S vs. D850 + 24-70mm f/2.8E VR

接環尺寸,內徑55mm對上44mm,各位應該能夠從這個尺寸體會到進光量的差距。


少了反光鏡,就能夠將法蘭距縮短,進而將機身厚度縮小。連接埠大致上相同,但Z7的USB是3.1 Type-C,而D850的是USB3.0 Micro B。

右側握把處D850很明顯的較高較厚,握持感對小編來說當然厚實許多,小指也能夠受到完整包覆,但我可不希望Z7做到這種程度,Z7算是在厚實與小體積上做了一個平衡。但如果Nikon未來願意推出小指握把,我想會有很多人願意買單。
▶F Mount to Z Mount轉接環

若你問Nikon用戶在過去幾年為什麼不跳家?他可能有許多理由,像是機身可靠性、表現不錯的寬容度、低雜訊或操作性等等。也一定會有人跟你說「鏡頭包袱」,不可諱言,當鏡頭持有數量到一定的程度時,跳家的成本是很高的。
身為相機的使用者,我們最擔心的是廠商開發了新的接環與相機,就把舊有的用戶拋棄了,就像當初Canon在30年前放生FD接環的用戶一樣。Nikon過去開發約莫400顆鏡頭,如果不能轉接在這台號稱迎向未來的100年的新產品,總是對舊有的用戶交代不過。所以Nikon Z系列發表時除了機身與鏡頭之外,再來就是轉接環。Nikon稱它為FTZ(F Mount to Z Mount)。

但FTZ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就是它只能讓約95顆鏡頭自動對焦,在1994年以前發表的產品是無法自動對焦的。小編整理成下表:
鏡頭類別 | 描述 | 發表年份 | 自動對焦 | 測光 | 機身防手震(3軸) |
AF-P AF-S AF-I |
內建自動對焦馬達 | 1994 | ◯ | ◯ | ◯ |
AF-D (不含SWM) AF-G AF |
支援機身對焦馬達 | 1986 | ╳ | ◯ | ◯ |
AI AI-P AI-S |
純手動對焦 | 1977 | ╳ | ◯ | ◯ |
F (Non-AI/Pre-AI) Nikon Series E |
最早期的手動鏡 | 1959 | ╳ | ◯ | ◯ |
比較特別的是最早期的最早期的Non-Ai鏡頭通常要「磨屁股」才能裝在數位機身上,過去只有Df可以接,但因為FTZ轉接環沒有機身的測光耦合桿,所以也可以接上。
FTZ約可以接上360支F接環鏡頭。但因為沒有對焦馬達轉子,所以許多舊款的AF系列鏡頭都不能自動對焦。100%支援自動對焦與測光的都是1994年後推出的新產品,就算如此還是有95顆可以用,算是誠意很夠了。
小編看過不少人用,但不能自動對焦的鏡頭像是:
- 50mm f/1.8D,號稱Nikon送給用戶的禮物
- 85mm f/1.4D,舊時代的超大光圈人像鏡
- 20mm f/2.8D,無比輕巧的超廣角
- 80-200mm f/2.8D,小黑三,最平價的望遠大三元鏡頭
F接環過去富有盛名的鏡頭們,很多到現在都是無法自動對焦,雖然是有些可惜,但其實這些鏡頭對於現在高畫素相機來說都已經不夠銳利了。但幸好Z7/Z6都有內建峰值對焦,舊有的圓形合焦指示也依然留著,所以你不在乎速度的話,鏡頭依然可以完整使用,也可以正確的測光。

F接環正面沒有對焦馬達轉子,無法讓AF鏡做自動對焦。
另外,接環的左下角有一個可以壓下去的小按鈕或扣環,我沒見過那個東西,D850機身上頭也沒有。請問各位N家用戶解答,各位可以點開大圖來看看。

▲Z7 + FTZ + 24-70mm f/2.8E VR

鏡頭卸除鈕,F環與Z環都是在同一個位置。


Z接環新鏡:
▶24-70mm f/4 S
▶35mm f/1.8 S

雖然新的接環能夠有更大的進光量,同時也能夠有更好的畫質,但第一波推出的產品卻是小型化為賣點。作為鎮店之寶的話題之作58mm f/0.95 Noct要到明年才會推出。

有別於過去Nikkor的高階鏡頭都以金色環,或者是N字樣的Nano Crystal Coat來表示。Nikkor的Z接環上頭都是以Nikkor S來表示高階產品,S Line的定位就像是Canon的L或Sony的G Master,而Nano Crystal Coat已經變成標準配備。這也代表Nikon宣示要以鏡頭光學能力為主打的決心。

目前規劃到2020年的12顆鏡頭全部都是高階款S Line。

24-70mm f/4 S | 35mm f/1.8 S | |
接環 | Z | Z |
最大光圈範圍 | f/4-22 | f/1.8-16 |
光圈葉片數 | 7片 | 9片 |
鏡片結構 | 11群14枚 | 9群11枚 |
特殊鏡片 | ASPH x 3 ASPH ED 氟鍍膜 SIC鍍膜 Nano Crystal Coat |
ASPH x 3 氟鍍膜 SIC鍍膜 Nano Crystal Coat |
最近對焦距離 | 30cm | 25cm |
放大倍率 | 0.3x | 0.19x |
濾鏡口徑 | 72mm | 62mm |
體積 | 7.6 x 8.6cm | 7.3 x 8.6cm |
重量 | 500g | 370g |

Nikon的人說,他們很猶豫要不要稱這顆鏡頭叫做kit鏡,因為kit鏡在過去通常給人的是便宜且低品質的印象。但這顆24-70mm f/4 S是高階產品,它的定位是跟大三元系列相同的。f/4的光圈是為了縮小體積,但畫質絕對不是入門級的表現。

兩顆鏡頭都是紮紮實實的金屬鏡身,接縫處也全部經過防滴防塵處理。

這顆24-70mm f/4 S也是世界上第一顆可以收合的全幅鏡頭。而且不需要按按鈕,直接轉動就可以把鏡頭縮小。但如果要拍照的話,就還是要先拉到24mm端,收合時是完全無焦的狀態,也無法AF與拍照。




35mm f/1.8 S的對焦環是一大圈金屬製(24-70mm f/4S也是,但小很多),摸起來真的很像Panasonic的高階鏡頭。
◎ 功能介紹
● 電池續航力 |
在小編前陣子發文請求測試想法的文裡面,最多人在意的就是電池續航力。因為官網上經過日本相機協會CIPA的規格是330張,簡直是不知道多少個世代以前的規格,單顆電池只能拍330張的話可是會直接澆熄想要專業拍攝用戶對產品的熱情。所以有非常多人想要知道小編測試電池續航力的部分。
給各位看一張照片,是我在9/7實際拍攝一整天之後的電池資訊:

- 相機電池紀錄總共按了920次快門,68.13G的檔案
- 其中有1342張照片、12則影片、1個相機記錄檔(.DAT)
- 911張FINE (L) JPEG*
- 457張RAW (L) 14bit
- 這其中包含了約400次快門是用在高速連拍追焦上
- 影片畫質3840 x 2160 30fps,總時間為07:39
- 加上不時的檢查對焦清晰度,還有看照片
- 使用習慣為當下拍完就關機
- 無連接Wifi/藍牙、螢幕亮度都在中間值、螢幕/觀景窗使用機會各50%
最後剩下的電量為9%,這樣應該可以當作實際使用的狀況來看。
我們來看一個比較極端的環境,也是許多測到超強續航力的媒體/部落格客所得到的方式:間隔定時拍攝。
上面影片是我以5秒為間隔,在條件皆完全固定的情況下拍攝。原本看網路上多數人的評測通常是一千張左右。我想1張5秒,所以差不多一個多小時就結束了。結果我們在原地等了3小時09分鐘,Z7總共拍了2237張照片。但這種數值真能反映實際拍攝情況嗎?我想除了縮時攝影以外都不能。
其實拍過縮時的人都知道,縮時攝影的拍攝張數肯定比單次拍攝的電池續航力長。就算螢幕都是開著的,也肯定會拍比較多張。我不明白確定的原因,可能是一般使用會時常開關機、或者是對焦、使用觀景窗或各種功能等等。 就好像我前陣子測Sony A9+400mm f/2.8GM全程使用高速連拍一樣,一場球賽下來超過4000張,電池才掉一半,與CIPA的650張數據完全相左。所以極端或少數環境下測試不一定能反映一般用家的真實情況。
但就小編目前短暫的實拍經驗來說,官方經過CIPA認證的數據:330張,大概就是第一格電的電量。我沒有深究CIPA是怎麼去測試的,但我認為這個CIPA的數據非常背離實際使用。
如果要我非常保守的說,根據經驗如果你用非常浪費電的方式在使用,例如只用電子觀景窗、把省電功能關閉、不太關機,應該也可以使用500-600張左右。普通使用應該可以在800張以上。330張這種數據就把它留在官網上就好。
● 操作性 |
高階的數位單眼往往都會在開機速度上做文章,由於不需要液晶螢幕顯示就能拍照,所以開機可以做到超級快,通常在0.5到0.1秒之間。但無反光鏡相機沒有光學觀景窗,所以不開機就是一片黑的狀態
。光線要先進到感光元件,感光元件將訊號處理之後送到螢幕去顯示,需要花相對長的時間。我們來看看Z7的開機速度:
我是撥動開機撥桿之後,直接去按快門,並且設定成MF,所以這是開機到實際可以拍攝最短的時間,大約需要1秒鐘才能完成。
快門聲音的部分也實際紀錄給大家看一次,包含了不裝鏡頭與裝鏡頭:
快門聲(不裝鏡頭) | 快門聲(裝上24-70mm f/4 S) |
這是以9fps,也就是Z7最高的連拍速度的快門聲。以小編的感覺來說,快門的震動不大也不小,我目前用到過最輕的無反相機快門應該是Fujifilm X-H1,在稍微吵雜的地方就會完全不知道自己按了快門的那種。
如果你擔心Z7的快門震動會影響畫面,你有兩個方法可以減少或避免快門震動:
- 電子前簾快門,聲音較小。但最短快門時間會被限制在1/2000s,ISO最高25600
- 寧靜攝影(電子快門),完全無聲,且不會有快門速度或ISO限制(RAW檔也可以維持14bit)
影片是小編講解Z7大致上的操作內容。Z7由於機身變小,所以捨去了一些原本在DSLR上的按鍵,例如機身左側的對焦模式切換鈕,我將這個功能換到機身正面的Fn1去,並且使用前/後滾輪去設定對焦模式與對焦點大小,操作起來也相當快。而對於一般人可能比較冷門的BKT或閃燈曝光補償鍵,也變成選單內可自訂的功能。雖然捨去了一些快捷鍵,但都還能夠找得到。
基本上所有過去在高階DSLR上找得到的功能,你都能夠在Z7上找到,如果沒有,你也可以在選單內找到快捷鍵設定。操作習慣之後其實也不太需要進選單裡面慢慢找。
各位過去在使用Nikon的數位單眼,放大畫面或相片的方式可能都會從"+"與"-"這兩個外框被放大鏡符號包住的按鈕開始。直到D5/D500系列出現之後多了一個觸控縮放的功能。
拜EXPEED 6處理器所賜,相片的縮放已經能夠做到毫無延遲、立即的程度,放大後相片與相片間的切換會有一點點lag,但可以接受。
至於照片單張單張的大幅度移動,速度還是沒有很快,我是說像Fujifilm X-T2或Olympus E-M1II那種毫無延遲到令人吒舌的程度,Z7還做不到,不過X-T或E-M1 MarkII可沒有4570萬畫素,所以我不太有意見。而且在選單裡面一次可以選擇跳10張或50張,所以要快還是可以很快速瀏覽。
反正相片放大不要慢就好,這是我覺得最基本的要求。
● 連拍儲存速度 |
雖然Z7的官方數據是最高每秒9張,但這是有條件限制的。每秒9張的意思是在固定第一張測光的條件下使用連拍,如果你要完整AF+AE的話,會變成5.5張。這大概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
還有一個更細節的內容,是如果你選14bit RAW的最高畫質,連拍速度會降為8fps。只有在12 bit RAW才有辦法達到9fps。
然後新推出的電池手把裝上後,將不會提升連拍速度,僅僅是續航力提升為兩倍。
RAW (L) 14bit | JPEG FINE* |
卡彈前連拍張數 | 平均相片尺寸 | 總大小 | 總儲存時間(含拍攝) | |
RAW (L) 14bit無壓縮 |
18 | 87.2MB | 1.57G | 18秒 |
JPEG (L) FINE* | 24 | 19.1MB | 458.4MB | 22秒 |
這個為什麼458MB的儲存時間會比1.57G來得長我實在搞不懂...
Nikon只有在最高階的D4/D5系列能夠達到非常多的連拍張數,雖然選單裡面都是寫「最高連拍張數」設定到200張,但實際上能夠維持高速連拍的張數都非常有限。這樣母湯啦,緩衝區不做大點,你連拍速度做再快也沒用呀。
● 對焦能力實測 |
如果你想要看的是轉接F接環鏡頭的對焦速度,請移動到本篇文章最後的附錄區。

Nikon Z7的賣點之一,就是擁有覆蓋畫面垂直與水平各90%的對焦點範圍,共493個對焦點。每一個點都可以任意選擇。
Z7的對焦點分類方式與過去的數位單眼不太一樣,請見下圖組:
- 細微焦點AF(限AF-S)
- 單點AF
- 動態區域AF(限AF-C)
- 廣闊區域AF(小)
- 廣闊區域AF(大)
- 自動區域AF
而過去著名的3D自動對焦也取消這個名字,相類似的功能在[自動區域AF]裏頭,點按ok鍵就對焦框就會持續鎖定物體,也一樣是靠物體的顏色與對比度去追蹤辨識物體。
過去追焦時好用的[動態區域AF],只留下9點,25/72/153都刪掉了,運作概念一樣是以最中間點為優先,中間點離開物體之後會由周圍的8顆對焦點接手。
而新功能[細微焦點AF],則是一次使用1/4顆對焦點,如果你要拍的是非常精細的物體,這個功能想必會非常有幫助,但限於AF-S時才能使用。
我們先來看一下在拍照時,兩顆新鏡頭的對焦速度:
24-70mm f/4 S | 35mm f/1.8 S |
24-70mm f/4 S與35mm f/1.8 S的對焦速度都相當棒,就是高階鏡頭的對焦能力表現,對焦毫不拖泥帶水。
我們使用[自動區域AF]的鎖定對焦功能,來看看實際運作的情況:
將上面的拍攝的照片做成動圖:

將每張照片放大檢視對焦的區域: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雖然車子剛進站的速度不快,但每一張照片都是有準的。
● 臉部自動對焦 |
因為Sony有推出超好用的[眼控對焦],所以好多網友也關心Z7有沒有類似的功能。
答案是沒有,沒有眼控,只有臉控。
(有點可惜,隔壁棚的Canon EOS R有眼控,但只限於單次對焦,CN兩家請加油)
Nikon稱這個功能叫做[自動區域AF臉部偵測],只有在[自動區域AF](也就是全畫面)中可以使用。當畫面中出現人臉時,Z7就會自動去框出人臉,但你還是必須要自己使用AF-ON或半快門來對焦。下面這則影片是我請同事在拍照模式下錄製:
- 00:00~00:10:當畫面中出現超過1個人以上時,人臉框的旁邊就會出現小三角,告訴你可以使用方向鍵去選擇其他人。
- 00:13之後:持續按著AF-ON,做連續自動對焦。對焦時框框會呈現紅色。
- 00:20:即使人臉背對,對焦框依然會在人頭上。
- 00:30~00:35:即使用另外一個人臉干擾,對焦框依然會抓住原本的人臉。
- 00:40:頭髮遮住臉會影響臉部辨識。
- 00:50:過大面積的物體遮擋依然會影響臉部辨識
- 01:24:要用頭髮騙過臉部對焦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你必須要遮住很多。

在使用前我一直以為493點可以像官方圖這樣覆蓋滿整個畫面,其實實際運作時你永遠只會看得見一個點。開啟人臉自動對焦時也會把人臉框住,上圖肯定是自己選的對焦位置。
我們來看看影片的臉部辨識對焦:
影片的臉部辨識我設定成AF-F,就讓相機自己去對。邏輯上是與拍照時一樣,但因為影片對焦就不會像照片這麼快速直接,對焦起來會比較順暢一點。
以人臉對焦來說,Z7的技術算是很聰明的,人臉辨識的方式跟我理想中的差不多。我很喜歡轉頭時對焦框依然鎖定在頭部的設計,或者是移動時被其他人臉干擾時,依然會抓在原先的人臉上。整體的作動方式都相當合理。是很聰明的辨識系統。
● 極暗處對焦能力 |
Z7可以做到全對焦點都擁有-4EV的對焦能力。這次小編終於認真的對待這件事情,剛好有機會遇到Nikon新加坡的人,抓著他死命地問,他傳了一個維基百科的曝光值表給我:

▲擷取自維基百科《曝光值》
-4EV代表的意思是,在光圈f/2.0、ISO100的條件下,曝光時間1分鐘的亮度。稍微換算一下,意思就是:
- ISO12800 f/2 1/2s,
- ISO25600 f/2 1/4s,
- ISO51200 f/2 1/8s, 總之就是很暗的意思
好,這太虛幻了,用亮度表示的話,-4EV是這個意思:

▲擷取自維基百科《曝光值》
-4EV就是0.156勒克斯,也就是1平方米0.156流明。沒什麼感覺嗎?常見的飛利浦螺旋形省電燈泡(11W)一顆是700流明。-4EV大概是一顆燈泡亮度的4500分之一。根據維基百科內容指出,差不多也是極光較明顯時的亮度。
數位單眼的對焦系統是相位式,而且是要拿副反光鏡反射到機身下方對焦系統的光線來對焦,會受到反光鏡的光線折損影響,最低對焦亮度通常指的是中間的那一點,例如D850/D5/D500都是最中央點-4EV,其餘198點-3EV,同時準度也會有差。但Z7的493個對焦點是混合式(官方不願意透露是多少相位與多少對比),從最邊邊到中心點都可以做到-4EV。
裝上35mm f/1.8 S | 裝上24-70mm f/4 S |
各位要先知道,進光量會直接影響暗部對焦能力,f/1.8光圈的鏡頭就是能夠比f/4的光圈獲得更多亮度。我們這次拿到的35mm f/1.8 S與24-70mm f/4 S,各位可以比較一下這兩顆鏡頭在極暗處的對焦能力。附帶一提,差距非常大,是「對得到」跟「連看都看不到」這樣的差距。
敝公司的攝影棚把門關起來、燈全關,光靠門縫的光線,就差不多是-4EV的亮度。如果不開啟[低光源AF]功能的話,幾乎是對不到焦的。而開啟後較容易看見,也對得到焦,基本上看得到就對得到,但對焦速度會變的很慢。建議如果可以的話最好還是開啟對焦輔助燈。我想上述的物體都不會發光也是一個困難的點,如果你拍的東西會發光,像是銀河或極光的話,可能成功率或速度會高些。
● 五軸五級手震補償 |

Z7搭載了機身5軸5級手震補償系統,這也是Nikon首度在感光元件中加入了這個功能。當你使用Z接環鏡頭就能完整使用到5軸5級;如果是轉接F接環就會變成3軸3級,鏡頭負責X與Y軸、機身會加入ROLL的軸向,共3軸3級。
我們分別來看看1/20s、1/10s與1/5s快門速度下的穩定拍攝成功率。為求具備統計意義上的最低標準,所以我們在完全相同德環境下拍攝30張連續的照片:
▶1/20秒: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1/10秒: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小編一直認為這個5級並不是要你真的去測試在安全快門的極限(70mm的安全快門約為1/2.5秒),而是提高1/30s或1/60s的成功率。小編在測試時一直都是以1/60s或以上的快門速度在拍攝,因為依照過去經驗,3600萬畫素以上的相片實在很難不模糊,如果要獲得銳利不晃動的畫面,快門速度才是關鍵。
● 各級感光度 |
各級感光度的部分,光線與過去都相同。然後這裡我拿D850來做個比較。兩台相機是在完全相同的位置拍攝。但鏡頭可能有放大倍率的差異,所以構圖上來說不太相同。兩台相機的Picture Control設定都是Standard。
- Z7
- 32
- 64
- 100
- 200
- 400
- 800
- 1600
- 3200
- 6400
- D850
- 32
- 64
- 100
- 200
- 400
- 800
- 1600
- 3200
- 6400
- Z7 12800
- 25600
- 51200
- 102400
- D850 12800
- 25600
- 51200
- 102400
[D850 JPEG打包下載] [D850 RAW L 14bit打包下載]
我們發現D850的畫面比較清晰一些,同樣是70mm,24-70mm f/2.8G VR拍的畫面會比較大。在雜訊的部分,D850的表現會來的好一點點。兩台相機的雜訊抑制都是Normal,在ISO3200以上就比較容易看得出來,D850的畫面硬是要更乾淨一點。但Z7其實表現也相當不簡單。
● 影片實拍 |
Nikon Z系列相機,是第一台可以用全片幅不裁切,4:2:2 10bit的相機,同時還有N Log檔,高達1300%的動態範圍,而其他廠商多多少少都會做一些裁切,Nikon Z是很難得在錄影這塊走在業界前面的,我們給予掌聲。但比較可惜的地方是N Log必須要以HDMI輸出才有辦法獲得,沒辦法錄製到記憶卡中。
而Nikon的人也直截了當的跟我們說,如果攝影師是以錄影為主,建議買Z6,原因請看下表:
Z7 | Z6 | |
全幅擷取 | Pixel Binning, 像素合併 | Over Sampling, 6K超取樣 |
APS-C | Over Sampling, 6K超取樣 | Pixel Binning, 像素合併 |
像素合併的意思是,幾個像素點合併為1個點輸出4K影片;超取樣則是使用超過4K畫質的像素去濃縮成4K。同樣是4K影片,超取樣的畫質一定會比像素合併來得好。這也是為什麼錄影建議使用Z6的原因。那如果你要用的是APS-C或Super 35的畫面,那也可以選擇Z7。因為它是裁切後再做超取樣。
Z7的4K影片畫質最高為3840 x 2160 30P,流量144Mbps,H.264/MPEG-4壓縮。或者是1920x 1080 120fps的高格影片,同時也有直接輸出FHD 5倍慢速(120fps放成24P)的選項。
Z7除了機身手震補償可以在錄影時使用以外,同時還有獨立的電子減震功能,我沒有看到官方數據可以增加幾級,但我可以讓各位看看電子減震的畫面裁切量:
另外,本次測試的兩顆鏡頭都是搭載步進式對焦馬達(同AF-P鏡頭),除了在錄影時能夠獲得比較流暢的對焦動作,同時還能夠在選單內設定對焦的速度,這是Z系列的優勢;同時如果你是轉接F接環的AF-P鏡頭,也能夠使用調整對焦速度的功能,反而F接環機身還沒辦法喔!
以下影片都是3840 x 2160畫質,請各位盡量以4K畫質播放:
35mm f/1.8 S在光圈全開時也能夠有非常銳利的表現。
35mm f/1.8 S表現的散景非常柔美,可以從這則影片中看出端倪。
這則影片全程開啟機身VR,但沒有開啟電子防手震。請參考看看防手震實際在影片運作的方式。
▲音量有點大請注意。
這則影片使用了AF-F自動對焦。
這則影片的ISO介於12800-25600之間。
影片為FHD 120fps,感光度約為2200左右。
● 選單新增內容 |
雖然Z7的功能對於Nikon用戶會相當熟悉,但依然有一些新的功能會藏在機身選單內,截圖讓各位看看。


新增衍射補償,也就是繞射補償,在小光圈時也依然能夠保有好的畫質,不受繞射現象影響。
Picture Control新增中範圍銳化,銳利化的程度會較為自然。


自訂控制鍵功能設定相當充足。
i選單的樣式實在跟Sony長得一模一樣,也是可以完全依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搭配。


新增低光源AF,相機會以較慢的速度在極暗處做檢查,可提升合焦成功率。
手震補償系統新增Normal與Sport模式,兩者在補償的級數上沒有差別,差異在於啟動補償的時間點。Normal是半按快門時啟動,而Sport是全時啟動,方便攝影者用穩定的畫面構圖。
◎ 使用心得與建議
▶所有Nikon用戶都會熟悉的手感

在機身的設計與操作手感上,所有的Nikon數位單眼用戶都一定能夠感受到完全相同的操作邏輯,以及一貫明確直覺的選單介面。你會需要花一點時間去適應新的按鍵位置,但很快就會上手。同時也保有Nikon不肯妥協的機身扎實感,這些都能在Z7上面體會,我想每一位Nikon用戶都會有如此感受。

Z7的對焦能力上,使用Z接環鏡頭追焦的表現不錯,但我認為要等到望遠鏡頭推出後才能夠比較容易看得出真正實力。而單次自動對焦速度,在使用Z接環鏡頭的成果也滿好的。但我總是覺得,常常有時候在物體的對比度不夠強時—例如遠處迷濛的山景,或天空中的雲朵—Z7就常會猶豫,需要多試幾次才能夠正確合焦。暗部對焦的部分也能夠在相當陰暗的地方成功合焦,如果真的非常暗,可以開啟低光源AF來提高成功率。但總體來說要追上D850那種毫不拖泥帶水、對到哪就是哪、幾乎不會來回確認的對焦可靠度,我想還有一段距離要走。
但對於人臉追蹤辨識的能力來說,辨識的表現非常好,它知道應該抓在哪個人的臉上,也會在人物轉頭時繼續追蹤頭部,失去臉部時也會自動去追其他張臉,這點倒是做得很聰明。
錄影的部分,全幅不裁切的4:2:2 10bit加上N Log的規格,肯定會吸引到不少錄影攝影師的目光,不過如果你想要盡可能的獲得最佳畫質,建議可以選擇以超取樣讀取的Z6。同時Z系列自帶有機身手震補償+電子防震,對於拍影片的朋友來說也是一項優勢。
▶Live View終於真的可用

就我個人而言,Z7吸引我的就是Live View的自動對焦能力。因為過去Nikon數位單眼的Live View幾乎沒有變化,對焦速度不僅慢,對焦成功率低、暗部的對焦能力也差、雜訊又多,基本上可以說是沒什麼優點的功能。每次在攝影棚拍攝時,我想用Live View看光線的位置,Live View總會讓我覺得浪費時間。有了Z7可以直接解決這個問題,而且畫面還可以直接用USB或HDMI送到螢幕上,我就可以邊調整拍攝物邊看實際畫面,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我會說Z7能夠跟D850平起平坐嗎?我並不這麼認為。D850已經是非常成熟的產品,你甚至可以說它是數位單眼的頂峰,它的一切都做到極專業,我想Z7唯一明顯贏過D850的,只有體積、重量與Live View的對焦速度。所以我覺得如果你已經有一台D850,而且是已經很習慣拿它來工作的,其實我想Z7的能耐不容易吸引到你的目光。
但如果你想要在專業功能之餘,同時也能夠有輕巧的體積,或者是你需要一台能夠陪你上山下海的全幅機種,但又希望能夠盡可能的減少背包或行李箱裡的重量;或者是你過去就是Nikon用戶,想要換一台輕便的機種,又同時想要繼續使用過去習慣的鏡頭,那Z7真的是不二之選。

綜合本篇文章所有實測,小編認為Z7繼承了Nikon的優良基因,以光學技術為起點打造新接環,獲得輕巧體積與頂尖畫質,同時也延續了Nikon的操作性。初步使用約一週的時間,Z7會讓我持續想要再發掘它的能耐。屆時台灣正式發表後,建議各位去現場試玩實機,體驗Nikon對於下個100年的想望。
Nikon Z7表現不錯的地方
● 擁有D850的畫質,但更輕巧的體積與重量
● 翻轉螢幕
● 臉部追蹤辨識表現優異
● 搭載5軸5級防手震,提高照片成功率,老鏡也可受惠
● Z接環鏡頭畫質優異
● 操作快速,有許多自訂功能
● 目前唯一的一台全幅錄影不裁切,同時擁有4:2:2 10bit畫質
● N Log有13檔動態範圍
● 電池續航力實測約1000張左右,與官方數據330相去甚遠
Nikon Z7需要加強的地方
○ 連拍緩衝區不足,張數最多在20張左右
○ 物體對比不強時對焦不容易合焦
○ 沒有眼部自動對焦
◎ 照片實拍

NIKON Z 7 70mm ISO9000 f/4.0 1/80s

NIKON Z 7 37mm ISO2500 f/4.0 1/40s

NIKON Z 7 70mm ISO100 f/4.0 1/200s

NIKON Z 7 55mm ISO100 f/4.0 1/800s

NIKON Z 7 49mm ISO100 f/5.6 1/15s

NIKON Z 7 70mm ISO100 f/4.0 1/400s

NIKON Z 7 70mm ISO450 f/4.0 1/2000s

NIKON Z 7 70mm ISO100 f/5.0 1/1000s

NIKON Z 7 70mm ISO100 f/5.6 1/1000s

NIKON Z 7 70mm ISO100 f/5.6 1/800s

NIKON Z 7 24mm ISO100 f/6.3 1/640s

NIKON Z 7 24mm ISO140 f/4.0 1/1250s

NIKON Z 7 24mm ISO100 f/7.1 1/200s

NIKON Z 7 35mm ISO100 f/1.8 1/640s

NIKON Z 7 35mm ISO100 f/1.8 1/250s

NIKON Z 7 35mm ISO140 f/1.8 1/40s

NIKON Z 7 35mm ISO100 f/1.8 1/320s

NIKON Z 7 35mm ISO100 f/1.8 1/100s

NIKON Z 7 35mm ISO100 f/1.8 1/100s

NIKON Z 7 70mm ISO110 f/4.0 1/80s

NIKON Z 7 70mm ISO360 f/4.0 1/80s

NIKON Z 7 70mm ISO220 f/4.0 1/80s

NIKON Z 7 70mm ISO2000 f/4.0 1/320s
請點開看看貓咪眼睛中的細節。

NIKON Z 7 70mm ISO1800 f/4.0 1/200s

NIKON Z 7 70mm ISO800 f/4.0 1/200s

NIKON Z 7 70mm ISO640 f/4.0 1/200s

NIKON Z 7 70mm ISO400 f/4.0 1/160s

NIKON Z 7 35mm ISO1000 f/4.0 1/160s

NIKON Z 7 70mm ISO140 f/4.0 1/640s

NIKON Z 7 70mm ISO160 f/4.0 1/80s

NIKON Z 7 70mm ISO100 f/4.0 1/160s

NIKON Z 7 68mm ISO110 f/4.0 1/80s

NIKON Z 7 70mm ISO1600 f/4.0 1/2500s

NIKON Z 7 70mm ISO100 f/5.6 1/200s

NIKON Z 7 70mm ISO100 f/5.6 1/200s

NIKON Z 7 70mm ISO100 f/4.0 1/320s

NIKON Z 7 70mm ISO100 f/5.6 1/200s

NIKON Z 7 24mm ISO110 f/4.0 1/200s

NIKON Z 7 70mm ISO400 f/4.0 1/200s

NIKON Z 7 35mm ISO2000 f/1.8 1/60s

NIKON Z 7 35mm ISO2500 f/1.8 1/60s

NIKON Z 7 35mm ISO2500 f/2.8 1/60s
這張照片之後過了晚上九點,餐廳為求氣氛就把燈調暗。餐廳裡的男男女女聊天的氣氛也更熱絡了,卻也苦了拍照的小編。接下來畫面變得超暗,我能做的,就是跟跟服務生要兩杯蠟燭來打光。

NIKON Z 7 35mm ISO2800 f/1.8 1/60s

NIKON Z 7 35mm ISO25600 f/2.2 1/60s
現場的光線遠低於這張照片。

NIKON Z 7 35mm ISO3200 f/1.8 1/60s
現場的亮度差不多跟上圖一樣,老實說把火拿開我其實看不太到肉在哪裡。為求不打擾到其他客人,我也把對焦輔助燈關閉,有-4EV的對焦偵測能力,合焦不是一件難事,但吃飯是。(

NIKON Z 7 35mm ISO4500 f/1.8 1/60s
35mm f/1.8S的散景也相當柔美,亮度均勻,沒有明顯的二線性。

NIKON Z 7 35mm ISO4500 f/2.0 1/60s
蠟燭的光線質感令人意想不到的好看,光線來得自然。這張照片顯示在ISO5000下,那片橘子依然保有非常多細節。然後Z7的自動白平衡也能夠忠實的呈現現場的色彩,表現非常優異。

NIKON Z 7 35mm ISO7200 f/2.0 1/60s

NIKON Z 7 35mm ISO3600 f/1.8 1/60s
◎ 附錄:F接環轉接對焦速度

我們這次還多做了F環轉接的對焦速度,而且還在Z7上多做了錄影的對焦,雖然鏡頭數量不算很多,但應該大致上可以讓各位知道轉接的成效如何。
對焦的方式都是固定,以觸控對焦的方式,由左至右各5次對焦。方便讓各位網友做相互比較。但D850沒有觸控對焦,所以就用傳統的移動畫面來對焦。Z7的畫面是HDMI輸出擷取,而D850是我用手機錄觀景窗的畫面。兩者都能夠忠實反映真實的對焦速度
以下列表分別有十顆鏡頭,其中有兩顆Z接環、8顆F接環,依照接環與焦距排序,表列如下:
- 24-70mm f/4 S
- 35mm f/1.8 S
- 14-24mm f/2.8G
- 24-70mm f/2.8E VR
- Tamron 24-70mm f/2.8 G2 (A032)
- 24-120mm f/4G (70mm獨立測試)
- 60mm f/2.8G Micro
- 70-200mm f/2.8E FL
- Tamron 70-200mm f/2.8 G2 (A025)
- 105mm f/1.4E
- 500mm f/5.6 PF
這已經是我所有能夠跟國祥借到的鏡頭,同時其中還有兩顆我自己的Tamron鏡頭。各位可以在下列表列中找找看有沒有自己已經有的,或者有興趣的鏡頭。
Z7拍照模式 | Z7錄影模式 | D850拍照模式 | |
24-70mm f/4S | |||
35mm f/1.8S | |||
14-24mm f/2.8G | |||
24-70mm f/2.8E VR | |||
Tamron 24-70mm f/2.8 G2(A032) | |||
24-120mm f/4G 70mm 獨立 |
|||
60mm f/2.8G Micro | |||
70-200mm f/2.8E FL | |||
Tamron 70-200mm f/2.8 G2 (A025) | |||
105mm f/1.4E | |||
500mm f/5.6E PF |
Tamron的兩顆鏡頭是完全無法對焦的狀態,可以拍照,但只有不到一秒鐘的時間可以構圖,接上鏡頭就會立刻出現錯誤。我想因為這是全新機身的關係,我相信未來不只是Tamron,所有替F接環做鏡頭的廠商都快趕快更新鏡頭韌體。
另外,小編發現無反光鏡相機常有的問題是,對焦在背景,而前景物體小且模糊時,不容易對焦在前景物體上;但數位單眼就不會有這個問題,即便像不清楚,依然會直截了當的在前景物體對焦成功。其實每家無反都會這樣,Nikon在這方面算是起步比較晚的,加上轉接環的因素,其實狀況看起來就會更明顯。最明顯的是24-120mm f/4G鏡頭,在這種情況下對焦會有些吃力。而其他鏡頭能夠教快反應。一方面與鏡頭對焦馬達有關,一方面與機身的對焦演算邏輯有關。
---------------------
本篇文章特別感謝以下人員的協助:
Avril, Cody, Martin
---------------------
本篇文章其實大多數時間都花在功能測試上面,其實拍照的時間並不多。下一篇我們將會以商業攝影的實際應用切入,會以實拍為主,同時帶到Z7的畫質表現與功能。敬請各位期待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