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為前一代Z50(2019)的用戶,經過5年後,看到Z50ii跟當年一樣(Z6發表沒多久後,Z50就上市了),緊隨著Z6iii上市,Z50ii最大的進步有2點,一是採用EXPEED7的晶片,二是採用側翻式的LCD,那其它真的像網路上的一樣了無新意嗎(跟上一代採用同一片CMOS)?如果你還想多了解點,就慢慢的往下滑…


A. 操控/外觀/重量(相較於一代)
B. 對焦
C. 連拍/檔案大小
D. ISO
E. 創意調控檔
F. 錄影簡評
G. 電池及充電
H. SD卡適用性
I. 價格比較
J. 優缺點
K. Z50ii適合你嗎?
L. 同場加映Z16-50測試
O. 實拍
A. 操控/外觀/重量(相較於一代)
1. 握感/觸感:握感一流,但觸感沒什麼進步
握把很深,握感非常好,但轉盤及撥桿觸感跟上代一樣(都太輕-相較Z6iii),手感比較模糊一點。
- 二代握把優化-挖的更多(上緣),食指非常的舒服
- 一代握把
- 一二代比較(左二代,右一代)
- 左Z50ii+Z16-50 右Z50+Z18-140
2. 用戶選單: 增加U3
從上代的U1/U2 變成與Z6iii相同的三組使用者快速選單,我是在進入Z機時代後,才開始用U123的,它可以存很多的預設資訊,若你還沒開始使用這個方便的功能,請參考 我寫的這篇-- 善用Z50上面的U1/U2設定。

3.螢幕:側翻(但非水平)+3觸控點變成實體鍵
8 cm/3.2 英寸、約 104 萬點、170° 視角、約 100% 畫面覆蓋率的多角度 TFT 觸控式感應 LCD 螢幕,可調整色彩平衡,具備 13 個等級的手動亮度控制 |
- 一二代螢幕比較,二代機身按鍵佈局與Z6iii一致
- 二代側翻屏
- 請留意展開後非水平,請留意構圖時的偏斜
4. EVF:增亮兩倍+沒那麼突出+不會掉的眼罩
1.0 cm/0.39 英寸,約 236 萬點 (XGA) OLED 電子觀景器,可調整色彩平衡,具備自動和 13 個等級的手動亮度控制 |
- 左Z50II , 明顯EVF沒右邊一代的突出
5. 快門線插孔:終於可以用快門線了
Z50ii看來是有描準VLOG用戶,除了前置錄影指示燈,還有耳機及麥克風孔,過往APSC機型(Z30/Z50/ZFC)都沒有設計快門線插孔,對於要拍煙火或不特定時長曝光的題材時很不方便,Z50II 將立體聲微型插針插孔(3.5 mm 直徑)設計成可接MC-DC3 快門遙控線,解決了這個問題。註:可在耳機與遙控線之間自動切換。

6. 體積:增肌-機身加厚10%
Z50 約 126.5 × 93.5 × 60 mm
Z50ii 約 127 × 96.8 × 66.5 mm
比一代略高3mm,但是厚度增加了6mm,機身加厚10%,我不會稱之為"變肥",而是稱之為" 增肌"-換來兩個好處 1.)EVF沒上代那麼突出於機背 2.)手把凹的更深,握感比前代好非常多,甚至比Z6iii好。
- EVF沒那麼突出了
- 上視圖比較
- 底板比較
- 側邊功能插孔比較:多而耳機監聽孔(附加快門線功能),充電孔也從一代的MircoUSB升級成有PD快充的TYPEC
7. 重量:+100克(22%)
Z50 約450克(含電池及記憶卡),空機395克
Z50II 約550克(含電池及記憶卡),空機495克
要不是從規格表上看到它重了100克(相較於前代+22%),將一二代同時上手,應該不容易查覺,我想但也許是握感也增加而減少了手感重量上的差異。
8. 閃光燈:內建機頂閃燈
透過閃光燈彈出控制手動彈出閃光燈 閃光指數:約 7,手動閃光時 7(m,ISO 100,20 °C) |
閃燈同步:在機械快門下,閃光燈以 1/250 或 1/200 秒或更慢的速度與快門同步(但請注意,在 1/200 至 1/250 秒的速度下,閃光指數會下降);自動 FP 高速同步支援高達 1/4000 秒的同步速度
註:寧靜模式(全電子快門)下無法使用閃燈


9. CMOS:與前代完全相同

這片FSI 2100畫素從九年前D500就在用的這片,我跟大家都很好奇為什麼沒換上SONY 2600萬那片CMOS?那片CMOS有比更高的readout(但A6700也是機械快門連拍11張而已…),如果換上2600這片應該有機會打造成D500的無反版本(叫Z90?),但也許是CMOS價格(不符合Z50ii的定位市場),期待Z90(類D500)未來會看到。
B. 對焦:Z50ii最大的進步之一
由於採用與Z9同款EXPEED7處理器,對焦體驗不僅是大幅超越Z50 一代,甚至可以不客氣的說--在Z6ii/Z7ii之上。
209 個對焦點(單點 AF) 231 個對焦點(自動區域 AF) |
[自動]、[人物]、[動物]、[鳥類]、[交通工具]、[飛機] 以及 [主體定位偵測關閉] ,跟Z8/Z9完全相同的主體偵測(甚至比Z6iii 還多了鳥類識別)

2. 對焦區域:與同使用EXPEED7處理器的機型(ZF/Z6iii/Z8/Z9)完全相同(完勝E6…)
微細焦點(僅適用於相片模式) 單點 動態區域(小、中和大;僅適用於相片模式) 廣闊區域(小、大、C1 和 C2) 自動區域 AF; 3D 追蹤(僅適用於相片模式) 主體追蹤 AF(僅適用於短片模式) |
廣闊區域 AF(C1) / 廣闊區域 AF(C2)/ [3D 追蹤

3. 多對焦區域快捷鍵設定:可設定多個快捷鍵做為AFON+對焦區域
例如我在Z8/Z6iii/Z50ii上設定3個對焦快捷鍵
中指-Fn1鍵:AFON+單點
食指-快門鍵:AFON+WC1
姆指-AEL/AFL鍵:AFON+自動區域(back bottom focus)
我通常會先用自動區域或用3*9 WC1,若需要更精確的對焦,會轉到單點,由於設定了快捷鍵,配合上AF-C(連續對焦)的模式,只需用3個不同的手指就能快速選用不同的對焦區域。
C. 連拍/檔案大小:新增 高速畫面補捉C15/C30
這個價格的機型,要拿來高速連拍不行嗎?其實可以哩,但是其它的部份會受限(RAW連拍速度)
1. RAW連拍
機械快門:11 FPS(同Z50一代)
電子前簾(機械後簾):10 FPS
電子快門(寧靜模式):8.9 FPS
註:使用全電子快門時,由於CMOS readout慢,會有果凍現象產生,避免用於拍攝快速移動的物體
2. JPG連拍(僅電子快門):C15 / C30 全畫素,(但無快門聲)
進行高速畫面捕捉 + 拍攝時,建議使用最大數據傳輸速度至少為 250 MB/s 的 UHS Speed Class 3 或以上的 SD 記憶卡。
註:C15/C30的限制:雖然沒有裁切(2100萬畫素),但是JPG品質固定為"標準"畫質,且影相大小固定為大,其它的相關限制請參考官方說明書-C15/C30限制
3.RAW檔案大小:提供三種
無損壓縮:約26MB
高效率壓縮*:約16MB
高效率壓縮(通常沒人用這個):11MB
4.JPG檔案大小:以最佳畫質來說
L(2100萬):約7MB
M(1100萬):約3.5MB
S(500萬):約2MB


D. ISO測試
ISO 100–51200(從 1/3 和 1 EV 中選擇級數大小 可設定為比 ISO 51200 +2 EV(相當於 ISO 204800) |
個人觀察ISO1600時都還可以,但從ISO3200開始些微劣化,ISO6400開始有彩燥,更高的就不用說了,但是,別忘了善用LR/PS強大的AI除燥功能。
以下以Z16-50mm f/3.5-6.3測試
ISO 1600 100%剪裁

ISO 3200 100%剪裁

ISO6400 100%剪裁

完整的各檔ISO-機身直出JPG原圖下載
E. 創意調控檔:雲端創意配方+機頂實體鍵
1. Picture Control(調控檔):
這個功能一直都有,而且其效果不僅是JPG可用,可使用於RAW帶入LR/PS(所見即得),從Z6III開始新增的Nikon Imaging Cloud,可從雲端提供不同的影像風格濾鏡(成像配方Imaging Recipe),讓我們可以使用大師級的配方(如: Links配方)


更多的資訊請看官方的- Z50II Picture Control 設定
2. 獨立實體快捷鍵:
Z50II獨立將"Picture Control(調控檔)"設成獨立按鍵(在機頂右側),可直接選用不同的調控檔(可選擇那些要出現在快速選單中)
3. 柔化肌膚+人像印象平衡
順道一提,在人像拍攝方面Z50ii有兩項利器 "柔化肌膚" 及人像印象平衡"
柔化肌膚:可針對皮膚進行柔化(磨皮)
人像印象平衡:可針對肌膚的部份調色( 粉嫩)及調光( 變亮)
註:當使用創意調控檔時,人像印象平衡將不發生作用。
F. 錄影簡評:以這個機身的等級與價位來說,Z50ii給了還不錯的錄影規格
|
2. 4K30P:無裁切,且是5.6K超採的
3. 4K60P:有1.5X剪裁(等效焦距2.25X),以APSC機型來說是等效全幅焦距2.25(1.5*1.5)
4. 有Nlog:首次在Z APSC機型看到有提共NLOG的
5. 1080 120p:1.5X裁切(僅H.264)
6. 單次錄影時長上限為125分鐘
7. 間隔定時拍攝:可自動生成縮時短片(此功能上一代沒有)
8. 高解像度數碼變焦(HR):1080-30/25/24P可使用高解像度數碼/數位變焦功能,這不是單純的數位變大,它是全採後進行不同區域的影像擷取 ,可以獲得1920*1080P的品質。註:AF 區域模式固定為 [廣闊區域 AF(大)]。對焦點不會顯示。


G. 電池及充電:新款電池略增14%容量+ PD TYPEC快充
1. EN-EL25a電池1280mAh(原EN-EL25為1120mAh)
2. 電池續航:官方公佈以拍照來說大約220-250張,錄影約55分鐘,這肯定是沒辨法一顆撐一整天的
3. 機身TYPEC充電孔(需使用PD充電規格),可快速的補充電力。
4. 電池電力顯示:與上代相同,僅有三格電力顯示,且機身內無電力%的顯示。
5. 前置錄影燈提示電力:當錄影時電池電力快用盡時,前置錄影燈提示燈會"閃爍"

兩個都是MIT

EN-EL25a電池小幅上漲容量

H. SD卡適用性:
手邊有5張不同廠牌及速度的卡,分別如下
a. WISE UHSII V90 128G
b. OWC UHSII V60 128G
c. SANDISK UHSI V30 EXTREME PRO 256G
d. KINGSTONE UHSI V30 CANVAS GO PLUS! 256G
e. TEAM UHS1 128G (年代久遠,速度最慢的卡)
1. RAW+JPG連拍測試:
H+ RAW+JPG(標準畫質L尺寸)連拍:
a. WISE V90 :200張達機身限制上線停止
b. OWC V60:108張卡彈
c. Sandisk V30:86張卡彈
d. Kingstone V30 : 97張卡彈
e. Team : 80張卡彈
2. C30 JPG(標準畫質L尺寸)連拍
a. WISE V90 :至少2000張以上(機身緩存都沒掉r300)
b. OWC V60:1747張卡彈
c. Sandisk V30:859張卡彈
d. Kingstone V30 : 989張卡彈
e. Team : 506張卡彈(而且卡彈後要花較長時間才能再拍攝)
3.錄影測試:我拿最慢的Team測4K60P或4K30P都能順利錄完整張卡,所以...其它更快的就不用測了


RAW緩存r51(右下角)

JPG緩存r300

I. 價格比較:用金額來比較,單機似乎是小幅上漲3000元,但回查2019年的美金匯率1比28跟現在的32相比,應該不算漲價。
Z50:2019/11/20上市
單機身:26,800 元
Z50 + 16-50mm 單鏡組 :29,800 元
Z50 + 16-50mm+ 50-250mm雙鏡組:38,800 元。
Z50ii:2024/11/27上市
單機身 :29,900 元
Z50II + 16-50mm 單鏡組 :33,900 元
Z50II + 16-50mm+ 50-250mm雙鏡組:43,900元
Z50II + 18-140mm Kit組 :45,900元 (新增)
J. 優缺點
優點
1. 超級舒服的握把
2. 前置錄影燈友善VLOG
3. EXPEED7 對焦識別/追蹤及選單最便宜機型
4. 雲創調控(NIOKN image)支援
5. 略增容量的ENEL25a電池
缺點:
1. 沒有IBIS:不友善流用全幅無VR的鏡頭
2. 單SD卡(也許可仿效ZF,加入一個TF)
3. 變肥變重
4. 螢幕僅100萬畫素
5. 依舊的2100萬的FSI CMOS
K. Z50ii適合你嗎?
這兩個星期使用Z50ii是個美好的經驗,相較於前代,我的感受是80%不同,20%似曾相識,由於用上了E7處理器,之個機身性能及功能大躍進,也許有的人覺得Z的DX鏡太少,DX專用鏡僅有Z1228/Z1650/Z50250/Z18140及唯一的定焦Z24 F1.7,這五顆焦段其實是全了,且變焦鏡都有鏡身VR(補足機身無IBIS防震),缺少的是大光圈定焦(F1.2 or F1.4)及大三元級(F2.8)的變焦高價鏡頭,而且有為數眾多的的全幅Z鏡與Z50II是完全相容的(只是更貴更重),再加上大陸超多的Z卡口 APSC 自動對焦 定焦大光圈鏡頭+ SIGMA Z卡口APSC三劍客定焦鏡。
Z50ii適合你:
1. 預算/輕便
2. 比手機好的畫質及錄影功能
3. Z全幅機身用戶的備機
4. 微距或長焦需求
5. 機頂閃燈及EVF需求
Z50ii不適合你:
1. 需要完整的APSC鏡頭群--說實在的只有富士了
2. 只拿來拍鳥(連拍不夠快)(有Blackout)
3. 需求無EVF及重量輕的小型化機型
4. 雙卡存檔:只有單卡(尼康就算是雙卡機型,錄影時也僅有單卡存)
5. 專門拍照的用戶,不喜歡側翻螢幕
L. 同場加映Z16-50測試:中岟不錯,邊角也不差(以它的價位來說)
拿ISO12233圖來翻拍看看中央與邊角的畫質狀況
測試條件:關閉機身上所有相關的數位修正/ISO100
NIKKOR Z DX 16-50mm f/3.5-6.3 VR ISO12233 Test JPG原檔下載
以下為中央100%裁切capture screen

以下為右上邊角100%裁切capture screen




O. 實拍:
1. 拍鳥:Z400mm f/4.5 VR S + Z TC-1.4X倍鏡
僅管我清楚的了解Z50ii絕對不是專門打鳥級的機身,但我還是帶了它+Z400 F4.5+ZTC 1.4X拿去灣潭越級拍鳥,也許是APSC的CMOS資料量較少,這段時間的體驗是對焦框咬的滿緊的,在拍魚鷹衝水時,不知是不是EVF更新率較低,眼睛看到EVF跟按下快門時,有些許的時間差(構圖跑掉一點點)










2. 露營隨拍:Z DX 16-50 f/3.5-6.3 VR + Z 28-400mm f/4-f8 VR
此次參加RFC年度聚會,於南投港寮枝179景觀農場露營,帶了Z1650及Z28400進行一些簡單的記錄拍攝,在一般光線充足下,成像效果讓我很滿意。







3. 昆蟲微距:Z MC 105mm f/2.8 VR S + 閃光燈 + 專用柔光罩
當年我買Z50最重的用途就是拍攝昆蟲微距,一直以來我都用F16光圈加上閃燈及專用柔光罩拍攝,無反機身可在閃燈未啟動下就可看清被攝物(Live view),而且APSC片幅也能得到更深的景深






4. 深空攝影:Z400mm f/4.5 VR S + 星野儀
APSC的優勢之一是焦長*1.5,在台北最冷的那天,平地14度,陽明山小油坑僅6度,Z50ii+Z400 F4.5+星野儀,在山上冷了三個多小時,挑出60張單曝60秒的照片,經後製得到一張M31 仙女座星雲的深空照片

5. 擎天崗芒花:Z 28-400mm f/4-f8 VR
陽明山的芒光開了,僅管冷,好在沒下雨,空氣品質不是很好





6. 桃園汴州公園"PumpUp 胖起來"活動記錄:Z 70-180mm f/2.8
我本身也是單車pump track運動愛好者,這次有幸受主辨單位之邀負責活動記錄,12/8當天下午剛開始時還飄了一些雨,天有點涼,但比賽過程非常有趣,在場的人都感受到愛好這份運動的熱情,感謝褚爸及台北市極限運動協會舉辨這樣的推廣比賽。
目前去騎過的兩個場地 1.)台北內湖-彩虹河濱公園輪狀練習場 2.)桃園汴州公園
Pump track是由連續波浪和彎道構成的環狀賽道,適用於成人和兒童等廣泛使用群體。主要使用自行車進行騎行,但也可適用於任何帶輪子的運動器材。通過拉動和推動(幫浦)動作來加速。特別適合運動及娛樂設施、城市公園、BMX 賽道和越野自行車的目的地,或在活動中使用。場地的建造材料可選用瀝青、水泥、土壤、木材或玻璃纖維,其中瀝青是最佳選擇。作為公共運動設施,不需要永久性的監督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