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O家的各位,小弟我又來了。
經過這些天每天抱著E-520的使用說明書啃+實機操作,對E-520的機身特點也是愈來愈熟悉,
相對的,愈熟悉E-520,就會愈愛上它獨特的特性與人性化實用的功能,與不後悔當初進Olympus的那骨骨氣。
不過O家也真該打屁股,一來中文的翻譯和我們日常常用的名詞有些不同,
二來對使用者最重要的使用說明書,在功能的說明上也寫的不是很完整,
這對於初入O家或是攝影的初學者而言,實在是有如文盲讀書,有看沒有懂。
還好自己嚴格來說不算是攝影的初學者,所以第一點是比較困擾我的地方。
後來乾脆自己上網自力更生,終於在對岸的4/3論壇找到一則不錯的分享文,
以下,是關於O家獨特功能『灰階』的解懌,個人覺得清楚明瞭,故分享給O家的各位。
重點內容如下:
P.S. 以下文章出自於4/3攝影網,作者為Ananda安達英司
灰階設置
這可能是奧林巴斯最令人疑惑的設置了,但對我來說,這也是其測光功能的最大特色所在。
E系統中提供了灰階功能,其分為以下四個設置:自動,標準,暗鍵,亮鍵。
在E520之前的機型中,默認灰階設置為標準,而E520及後面的機型中,默認灰階設置為自動。
灰階設置,可以理解為一種綜合性的的測光曝光模式。對於實際的拍攝,包括了兩部分的影響:1、測光傾向及曝光量;2、RAW轉換JPG時的亮度曲線調整傾向。
在標準狀態下,E系統會按照正常的(或者說奧林巴斯所理解的一套標準的)測光(以下均默認為全局測光)標準進行測光以及轉換JPG。這樣拍攝出來的畫面,在大光比環鏡下直出的JPG,畫面的反差會顯得較大,暗部細節也會不容易看見,但比較容易壓得下去。這是最常用的灰階設置。
但由於奧林巴斯的測光過於嚴肅,或得說死板,並且有曝光偏正的傾向,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使用點測或是手動打曝光補償等技巧時,在光比稍大的場景,直出的JPG容易發生高光死白(即常說的過曝)的情況發生。(儘管絕大多數這種情況下高光信息在RAW中都有保留,可以拉回)
說點題外話,過曝歸過曝,但我們不能像論壇上的一些人那樣過於形而上學地要求一張照片永遠不能有過曝的區域,而是應該著重於相片要表達的主體是否信息全面,或是其表現形式是否為自己所期望的那樣。就像那句名言一樣,一張技術上完美的照片一定是最乏味的照片。
在自動狀態下,E系統會按暗鍵(具體見下文述)的方式進行測光,之後,在RAW轉換為JPG時,由於按暗鍵進行曝光,高光細節會多很多,之後對畫面暗處進行提亮。其最終效果,有些類似於HDR(高寬容度)的效果。
這個功能在低ISO,拍攝日光下的風景照的時候,還是有不少作用的,其使得直出的JPG圖片會擁有看似很高的寬容度,也可稱有些類似輕微的HDR效果(當然不如自己做的HDR來得強烈和誇張)。
但此功能在需要畫面中擁有暗部,或者在人像,以及稍高的ISO情況下拍攝時,由於對暗部莫名的提亮其會給畫面不少區域帶來明顯的噪點,甚至是色塊,會損害圖像質量。因此,如果只使用直出圖片,並且不是十分有把握控制住照片的暗部噪點,並且確認畫面中不會有故意壓暗的部分,還是不太推薦使用該模式。因為在 RAW中同樣可以對畫面的暗部進行提亮,高光部分進行壓縮,而可控性則要比自動灰階大得多。
同時由於暗鍵模式的曝光,暗部會欠曝,由於RGB三色感應原理,暗部欠曝不但會導致顏色變暗,更會導致飽和度變低,導致提亮後暗部顯得發灰,因此和標準模式下拍出的照片會有很大不同。
暗鍵模式,是奧林巴斯為拍攝暗調場景而設置的功能。在暗鍵模式下,相機的測光會非常地偏高光傾向,即會儘可能地保留高光部分的細節。直接的表現就是在標準下可能是F5.6 1/100秒,開了暗鍵模式後可能是F5.6 1/125秒。當然這只是一個假設,事實上在暗鍵模式下,對曝光參數的修正是動態的。在一個全黑的夜間拍攝幾盞燈的時候甚至會出現只曝光出燈顏色,其他一片黑暗的情況發生,因此反過來說有一定的不可控性,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正確使用暗鍵模式所得到的曝光修正是有益並且有效的。
而在暗鍵模式下,除了使用全局測光會得到曝光修正外,在輸出JPG的時候還會對畫面進行壓暗,這對於直出JPG時的暗部噪點控制也會起到明顯的抑制效果。
在有段時間內,我就經常習慣於使用暗鍵拍攝夜景,其對高光及弱光部分的智能化處理讓我印象深刻。
暗鍵模式,用於當你拍攝的畫面中帶有大量的暗部區域時配合全局測光使用。例如,夜景,或是拍攝黑色的物體比如單反機身,以及暗調人像(大家常見的一片黑暗中只有個被光照亮的人像)中使用。在一些情況下,也可以用於防止人像高光處過曝細節丟失使用。但由於其對曝光的修正不是一個固定值,因此也有不容易控制的部分,比如說當畫面中本來有大量白色及高光區域,如雪景人像,背景是白牆的人像,這樣即使是在未對曝光做任何修正的時候也會導致欠曝的問題發生,這時再使用暗鍵模式就是「自尋死路」了。
於是,在這些情況下,我們就要用到亮鍵模式。
亮鍵模式,與暗鍵模式相反,其會對測得的曝光值按弱光部分進行修正,使得整體畫面亮度向過曝方面傾向。該修正也是基於曝光值和直出JPG時的亮度提升兩大塊設計。用於拍攝天空,雪地,以及包括了大片白色及高光區域的亮鍵人像等場景。西川和久在使用E520拍攝花木衣世間的時候,第一輯的純白場景就使用了亮鍵模式(原文翻譯:「灰度等級為標準或者high key」)。
灰階模式,可以說是奧林巴斯測光體系的一個特色,雖然別家也有類似的功能,但又有些不同。靈活地應用灰階,結合奧林巴斯強大的49區測光系統,能更為方便在構圖優先的情況下快速獲得較為準確的相片曝光。
donalone wrote:
拍室內的時候會發現窗外的景色變成白色一片 后來都是用EV的方式解決 或者使用點測光...(恕刪)
我也提出我的不同看法
1
點測光並非萬能,改變EV值並不能改變相機JPEG檔所能記載的寬容度。
也許得到你要的答案已經得到了,但對我來說那只是一種曝光手法的取捨,必定有其失。
2
樓主貼的討論也跟我認知不同
暗鍵:
並不是為了保留亮部細節,雖然曝光傾向是會讓色階往左偏,但是盡可能不讓色階左偏過頭,加上曲線也動些手腳,讓黑夠黑卻不過頭。
(讓黑的東西好看請用暗鍵)
亮鍵:
剛好相反,雖然曝光傾向會偏右,但是盡可能不讓曝光資訊跑過右邊的邊界,加上曲線也動些手腳,反而能呈現高亮的區域。
(讓亮的東西夠亮請用亮鍵,比方說拍女生+白紗)
標準:
主角的呈現落於中間調時使用
(反差小或是暗部與亮部細節都不是重點的時後)
自動:
這個功能移除我並不會心疼
kaorss wrote:
當畫面中本來有大量白色及高光區域,如雪景人像,背景是白牆的人像,這樣即使是在未對曝光做任何修正的時候也會導致欠曝的問題發生,這時再使用暗鍵模式就是「自尋死路」了。...(恕刪)
又仔細讀了一遍這篇短文
后面這部分是不是寫顛倒了?
雪景這種過亮的場景 應該保持照片其亮部細節 用low key應該沒錯吧?
所以說 high key和low key來對曝光做一些矯正的方法 是優于調整EV的?
因為EV只修正光圈快門 而high/low key除了修正光圈快門還調整Raw轉JPEG的方式?


Olympus EP-5,
17mm f1.8, 40-150mm f4-5.6, OM 50 1.8, OM1, E520, EP1 www.flickr
關閉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