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已經潛水很久了
但是苦於一直於該進哪家互相矛盾與搏鬥
在做了很多功課之後
終於下定決心加入Olympus陣營
小弟開始擁有自己第一台相機是大約兩年半前
因為聽說Canon G9有非常不錯的功能
糊里糊塗也就買了 當時什麼都不懂
被店員呼巄兩下 就覺得 哇靠 這台好像很屌
一開始買了根本就只會用auto 跟普通DC沒啥兩樣
後來開始花心思練習它的手動功能 才覺得真的不錯
之後因為留學的關係
可能會在美國待上幾年 老婆也在這邊
所以覺得應該買台單眼記錄生活
當時沒有什麼預算 又只是入門新手
看到Panasonic G1 超棒JPG直出, 翻轉LCD, 超輕巧 價錢也合理
想說自己因為是學生也無法負擔什麼L鏡 奈米鍍膜 還有菜頭啥的
就買了G1繼續練習
從可手動DC到m4/3 其實提升的感覺頗大
不外乎 對焦能力 跟高iso有所進步
不過有比較過才知道Canon G9的手動功能真的做得很好
調整起來的手感非常順暢 尤其是獨立iso旋鈕跟機背轉盤
在使用G1快一年之後
我對於它的畫質, 操控, 對焦, 手感 其實都還算滿意
但是心中的小惡魔不斷告訴自己 m4/3的鏡頭群是滿足不了你的...
幾次想要下訂45-200mm, 20mm 1.7都忍住了
雖然我不是一個迷戀淺景深的人
但是想要有一點人像特寫時 還是希望有大光圈鏡頭阿!
因此漸漸的開始考慮起正式進入DSLR的世界
對我來說 這一年所做的功課
讓我有很多心境上的轉換
我一開始也是先從135FF APS-C 4/3開始做為我挑選系統的分類
這些系統的優缺點在01上也都介紹的很詳細了
我在dpreview也請教過許多前輩
簡單來說 我的結論就是
各系統都有各系統的優缺點
各家都有各家的優缺點
沒有任何一家可以完全壓過另外一家
重點只在於有沒有符合自己想要的功能
而對我來說 我最後是以銀線鏡決定了我要進入O家!
原先我將目標放在12-60mm + 50-200mm SWD這組合
但是經過幾番思量 決定直上14-35mm SWD
因為50-200mm這焦段我用到的機會應該不會超過10%
我也知道14-35mm有明顯的缺點 - 暗部對焦遲疑
在經過瀏覽數百數千張照片後 我還是決定購入14-35mm
以下附上幾張隨拍的開箱





在機身選擇方面
E620, E-30, E-3 我都有考慮過
不過鑑於鏡頭的重量大小 E-620先被我踢除了
其實它是非常棒的機身 如果是搭配14-54mm + 9-18mm
它會是我的第一選擇
E-30跟E-3則是非常非常非常難選...
我看了版上秦嶺大跟其他前輩的比較
我其實開始時比較偏向E-30 基於它有較新的電子技術跟大一點的畫素
但是在我用過朋友的S5 pro與其他入門的機種之後
我發現了觀景窗與機身強度的重要性
雖然我沒實際用過E-30與E-3 在數據上他們的觀景窗是差非常多的
E-3大概有S5 pro的大小 E-30居然是比500D還小一點
再加上超屌可信賴的防塵防滴防潑水
還有前輩提出E-3的低iso較佳 (這點對我來說也很重要)
壓垮我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因為出現了非常超值的E-3二手機
所以這台E-3就出現在我家了


最後再來幾張合體照



很高興加入Olympus這個大家庭
由於最近美東在暴風雪...所以還沒有測試照可以po
希望繼續在這邊跟各位前輩學習 互相交流!
-------------------------------------------------------------------------------
這幾天天氣有稍微好一點
但是還是沒有藍天白雲+風景可以拍阿
小弟就拿了14-35mm + E-3 跟 G1 kit在自家樓上試拍一下

(左邊是G1, 右邊是E-3)
這張PK照設定為
14mm
iso 100
快門1/800
f4.0
自動白平衡
E-3設定為Vivid模式
G1為Vibrant模式 (這兩個模式都屬於拍風景用的濃艷色彩)
銳利度 飽和度 對比度 都是+0
簡單的心得:
雖然這樣比很不公平 兩隻鏡頭差了6倍的價錢
雪地的反光很強 算是比較嚴苛的考驗
但是很明顯的G1 kit根本是紫光魔鏡阿...XD
G1機身還已經做了數位修正喔
以前沒得比不知道 一擺在一起 14-35mm真的舒服很多
我其實還有做各光圈的比較
不過沒時間一一弄上來
14-35在14端的f2.0時邊角畫質還是有差 而且有紫邊
但是縮到f2.8時 紫邊跟銳利度就完全提升了
f2.8到f4.0 我覺得很難分辨出哪個畫質好 但是硬以100%檢視
f4.0還是有更提升一點點 不過真的只有一點點
f2.8無論中央與邊角畫質都非常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