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開始廢話講古的分隔線 -------------------------------
話說1960年代,那時的照相機還沒現在這麼的"你傻瓜、它聰明",對焦、測光、光圈快門調整一切都要自己來,而底片+沖洗的費用也不像現在DC或DSLR一樣反正"拍不用錢"拍壞了還可以刪掉重來,因此攝影雖不像19世紀一樣是得全家大小動員勞師動眾屬於"有錢有閒"的階級的玩意兒;但是對當時東方地位不高的婦女小孩來說,照相機仍是屬於"大男人"、家裏的男主人的高級玩具,自己擁有一台相機來拍照仍是件不可企求的事。
因此Olympus公司針對不習慣攝影、不了解什麼光圈快門曝光值組合的兒童、婦女以原先因經濟因素而設計的PEN系列半格相機為基礎而另外開發了PEN EE系列相機,而這系列相機特徵就是採用"程序曝光"、泛焦對焦,說白一點就是傻瓜相機,使用時只要拿在手上裝好底片按快門就是,不用考慮什麼光圈快門對焦等等讓人頭痛的調整問題。
不過PEN EE系列並不因為使用簡單而使得性能有所妥協,三群四枚Tessar構造的D. Zuiko鏡頭的優秀表現配合沉穩的全金屬機身,使得它變成方便好用的隨身拍照機,也使得EE系列相機一直持續改量並從1961年一直生產到1986年有二十五年之久。期間更不斷改良,先是將原先1/60秒的單一快門速度改良為1/30跟1/250的兩段速度,之後更有EE-2(底片感光範圍從ASA10~200提高到ASA25~400)、 EE-3(快門速度改為1/40及1/200並增加閃燈使用標示)等後續機種。
而系列最後的機種PEN EF則是內建了閃燈的機種,可惜機身改為塑膠製造,而且也比EE系列早停產,所以PEN EE系列生產到最後的機種就是今天的主角──EE-3:
規格:
發售日期:1973年5月
使用鏡頭:D.Zuiko 28mm(相當於一般135mm相機片幅的40mm)/f3.5~f22/三組四片。
使用快門:Olympus雙速自動切換1/40,1/200秒。
對焦方式:固定焦距3.2M,泛焦方式拍攝、免對焦。
取景器:亞爾巴達式亮片,倍率0.5倍。
曝光表:硒電池 circle eye ASA25~400
過片方式:轉輪過片、自動上弦。
尺寸重量:108x66x47mm 335公克重
發售時價格:12800日圓

P.S.鏡頭蓋可能不是最原來的鏡頭蓋,"據說"原來的鏡頭蓋上有大大的"PEN"字樣。
1.機身正面:極簡風格的機身正面,除了鏡頭、取景窗跟離機閃燈同步線插孔外,沒什麼多餘的開關按鈕之類裝置,而軍艦部黑色的塗裝跟白色的OLYMPUS-PEN字樣採用高反差對比方式提高注目程度。

鏡頭上可以看見底片感光度設定。

題外話;這台機器算是"凹"來的,朋友給我時當時測光有問題,底片感光度不管設定到哪邊通通給不給拍、快門按不下去,後來發狠拆開機器重調測光表順便把原先已經碎裂散落在機身裏的快門按鈕碎片清除掉並加以潤滑後才恢復正常。而目前的金屬快門按鈕其實是我一台Praktica MTL3零件機的機底迴片按鈕改裝過來代用的。
2.機頂:一樣的簡單俐落,從左到右是迴片桿、閃燈熱靴、快門按鈕、底片計數器。

那個年代連現在早已淘汰的CdS測光都算是"最先進技術",所以不要夢想這台小傢伙會有什麼閃燈TTL的能力..............(畢竟是台幾乎什麼都不能調的小相機)
3.底片計數器特寫:跟一般只顯示一部份的全幅相機不一樣,整個計數器用透明外蓋蓋著,可以完整看到數字從1標到72,另外紅色的40是當使用一般24張裝底片時的計數值。

4.相機背面,除了取景器視窗跟過片轉輪外什麼都沒有,完全尊崇簡單就是美的原則。

5.機底:左邊凹下去的是迴片按鈕,當底片拍完時要按下這個按鈕才能開始迴片,不然有可能會扯斷底片/迴片桿喔。中間的洞則是腳架孔,不過說實在話、以這台相機的設計實在很難想像有什麼時候會用到腳架,既沒慢快門也沒自拍器,快門速度又都在安全值以上,總不會是給接上快線裝在腳架後舉到頭頂上來"搶拍"用吧?



這邊可以看到鏡頭上有標for flash(GN14),這是搭配專用閃燈PS-200時使用,不要隨便找支GN值20甚至26的大砲裝上去,拍完洗出照片才在哀嚎說曝光過度啊!

6.機身右側:注意機身下方那個小扳手,要打開相機背蓋時要從這邊下手,往下一扣背蓋便會打開,要是沒注意以為它跟一般135相機使用方式一樣狂拉迴片桿,我保證你就算把迴片桿拉出來了背蓋還是不會開


7.機身左側:除了背蓋轉軸外別無他物。鏡頭上可以看到橘色的光圈值數字標示。

剛剛有提到配合閃燈使用的標示,但是那是配合專用的GN14的閃燈,要是自己使用的閃燈不是GN14時就要用到這邊啦,配合閃燈上的標示(不要說沒有標示啊),預估被攝物體距離再來調整光圈大小即可,順帶一提、切換到此還有閃燈標示時快門值一概都是1/40秒。
8.而這台相機一般使用通常是在所謂的EE模式 (其實就是P mode)下操作,裝入底片後把鏡頭轉到底片相對標示的值,然後機身會配合內建曝光表自動決定所使用的快門與光圈組合。

EE-3的底片設定可以從ASA25~400加上沒有B快門,以現在來說當然不足(這台一開始也沒打算讓人拿來拍夜景吧


9.使用的鏡頭是D. Zuiko 28mm/f3.5~f22,換算一般135片幅約是40mm左右,比廣角窄但是比標準寬,沒有對焦功能,但是因為半格相機片幅原本就較深配合3.5以上的景深,雖說鏡頭規格上標明說焦距在3.2公尺處,但是因為景深因素實際上1.5公尺外就算清楚範圍,一般旅遊生活隨拍時算是相當容易取景。

外面一圈亮亮的就是硒電池的蓋板,只要照到光就會產生電流,因此PEN EE系列完全不需要電池,加上一捲普通135底片可以拍七十多張照片,當年算是相當經濟實惠又方便的相機。
10.EE先決的特點,故意蓋上鏡頭蓋讓硒電池測光表無法運作變成曝光不足狀態,此時快門無法按下,觀景窗中會出現透明紅色塑膠板警告使用者曝光不足。因此實際使用上相當方便,不用對焦拿了就拍,要是曝光不足也不用擔心會拍出失敗的照片,因為快門根本按不下。

至於實際拍攝出來的照片如何呢?老實說、以半格相機加上兩段式快門要跟人家複雜的SLR抗衡先天上就有所不足了,不過事實上Olympus的Zuiko鏡頭實力相當強,以下的照片是上週日去鼻頭角時所拍。使用Fuji X-tra 400底片(老實說那天應該裝Reala 100去的)拍攝、爵士沖印沖掃,除縮圖外無任何處理,不過整捲80張裡面有一些牽涉個人隱私跟無意義的取景(畢竟是試相機,這時大多會亂拍一些有的沒的)已經捨去。究竟是好是壞大家看過後自行判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