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D的用戶都在想什麼?大家也來分享自己的照片與心得吧!

這回寫OM-D的系列文章,有幸邀請到碩哥、dolcejp跟ApolloLin兄一同進行簡短的訪談,雖說有斟酌三位朋友的使用特性來補足我文章的不足,不過還是因為只有小樣本,可能不太能反映出大家的使用習慣。

只是礙於人力(只有我一個),沒辦法真的一個一個來訪談網路上各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意願透過一些簡短的問題分享一些照片跟心得呢?

有時候我身邊一些朋友常常會說:「哎呀我不會寫長篇文章啦」「我只會拍而已~」

但其實那也沒關係,雖然只有一小段分享,但眾志也能成城,一小段一小段累積起來,相對也會是一篇很完整的心得。

有意購買還在觀望的人,在這篇文章也能了解到用戶的想法,甚至也可以在裡面發問,我想這都是大樓文化裡面很重要的精神。

我先列出一些問題範本,大家可以抽幾個來斟酌回答,貼上幾張自己喜歡的照片。(不過不用每題都回答啦)

1.最喜歡OM-D的什麼功能呢?
2.承1,這個功能帶給跟過去拍攝(不管是不是用Olympus廠牌的相機),有什麼改變?
3.在拍攝上,有沒有什麼私房的設定可以給大家參考?
4.對於搭配的鏡頭(任何一支都可以),在OM-D上,有怎麼樣的使用心得跟感想呢?(這一題可以只貼鏡頭實拍照片給大家參考即可)
5.在顏色設定上、ISO與白平衡表現,這部份有沒有一些拍攝上的想法跟大家分享。
6.速度上,關於快門遲滯、反應速度、對焦速度上的觀感怎麼樣?應用在實戰上有機會跟大家分享嗎?


我自己因為寫了說不完的故事,關於我自己的想法大概都羅列在內了,但還是怕有遺漏的地方,那麼在請大家回答之前,就先分享之前訪談三位朋友的訪談吧!

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動起來

氣象專家碩哥也是網路上認識的朋友,他本身用的是NIKON系統,不過隨身機是Olympus XZ-1,先前也用過一陣子E-PL2,除了曾有Olympus的使用經驗以外,也希望藉著這次訪談從別系統的角度來審視E-M5。




你是Nikon的用戶,也使用D700一段時間了,要不要談談剛使用到OM-D的感覺?


外觀上,第一時間拿到OM-D的想法是"真精緻"。

相較Nikon自家的無反光鏡系統1系列來說,OM-D真的是非常的精緻,這回接觸的是銀色機身,外型上看起來極類似傳統相機,摸起來也是沉甸甸的。

不同的地方大概就只有傳統底片機身比較冰冷,而OM-D用的是鎂合金,機身輕一點,也沒那麼明顯的冰冷感,可算是維妙維肖。帶出去的幾天沒有人認出來這是一台數位機身。



操作上,前後兩個水平轉輪的設計對Nikon用戶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雖然位置並沒有完全相同,但這種操作非常直覺且快速。

轉盤功能、更多的Fn鍵都可以依照自己需求做調整,這樣的設計非常的貼心,也減少拍照中改變設定所需的時間。

按鈕的回饋感有點淺稍微可惜些,比較常碰到的狀況是PLAY鍵和Fn1鍵有點太內縮了,所以PLAY鍵並不是非常好按且常常誤觸到Fn1鍵,需要多點時間習慣。




網路上看過幾則使用SLR的用戶對無反光鏡相機的快門遲滯感到很不滿意,不知道你以D700的用戶來看,使用的感覺相比起來怎麼樣?


說到這類型的比較就不得不抱怨一下,單反跟無反相機是不同的思維方式與設計,拿單反的優勢來比較無反的劣勢其實是很不必要也很沒有意義的。

網路上常常看到的文章也多半都是這種建立在不同基礎上的比較方式,這對初入門的用戶來說經常會造成不必要的混淆。



回到問題上,我自己使用下來並沒有明顯的感覺到快門遲滯,倒是電子觀景窗的對拍攝節奏的延遲感稍微明顯些。

常發生拍完接下去立刻拍下一張的時後電子觀景窗有還沒有反應過來的狀況,這部分可能就是光學觀景窗與電子觀景窗各有利弊的地方了。




E-M5的外觀承襲OM系列,依你使用底片系統的單眼相機,覺得這樣的外觀有帶來一些過去的使用體驗感覺嗎?


唯一讓我覺得與過去使用感類似的部分就是外型了,在把玩這台相機的幾天中,我常常誤以為他是傳統的單眼相機,因此沒開電源就把眼睛湊上觀景窗去取景,想當然是完全看不到任何東西的!(笑)

操作上比較沒有類似以前底片機的感覺。這畢竟是電子時代的產物,拍照時的思維跟底片時代完全不同。




那麼,照你這麼說來,E-M5其實是以傳統造型為師,但卻徹底是電子時代的思考嗎?


差異最大的就是觀景窗中可以即時預覽拍攝結果,甚至連B快門的拍攝結果都可以預覽,拍照的時後更加的直覺只要在EVF中調到自己要的畫面然後拍下來即可。

這在底片時代甚至是現在的光學觀景窗為基礎的單眼相機中都是從來沒有的。

現在的無反光鏡系統應該要以全新的方式去看待它才行。

至於這台相機會冠上OM的名字,我個人會把它看作是Olympus對銀鹽時代O家經典的系列致敬以及對於這台相機在無反光鏡系統市場上的的一個期許。




雖然你單眼系統是NIKON,但我知道其實你用過E-PL2,手上也以XZ-1作為隨身機,以這樣的使用經驗來看,你覺得EM5的顏色特性有維持Olympus一貫的調性嗎?


相較於NIKON的色彩,O家的色彩給我的印象一直都是非常豔麗但卻又不會過度飽和,這點在E-M5上仍然發揮的很好,但是個人認為E-M5跟手上有的XZ-1、E-PL2來比較是稍微清新透亮一點的。



以顏色濃艷程度來說個人感覺是XZ-1 > E-PL2 > E-M5。

在基礎顏色的部分,藍色仍然是很熟悉的O記藍,但紅色綠色上似乎有稍微做過調整,與原先的O家色調有點不同,這部分由於使用時間比較短的關係,只是很初步的印象。




這回E-M5的ISO能力變好許多,不過很多主流媒體還是依照過去印象撰寫,你手上有135片幅的D700,不知道你用起來的感覺怎麼樣?


這次跟著一起拿著OM-D到處夜拍,回到電腦看照片的感覺是:「進步真多!」

很難想像4/3尺寸的感光元件高ISO乾淨度可以直逼APS-C尺寸,而且要分辨這樣的差距還必須在全尺寸下放大檢視才會比較明顯,縮到要上傳電腦的尺寸時就幾乎沒有甚麼差異了。



我不曉得主流媒體是用什麼方式做測試,如果是照過去印象寫的話就真該打屁股了。

但是實際使用上可以保證是大躍進,絕對不像以前E-PL2 ISO開到800就開始慘不忍睹,就算用很嚴格的標準來看,OM-D開到ISO 1600的原始尺寸都在可以接受的範圍,3200稍微縮圖甚至是洗4x6的照片也是絕對可用的。




你用過一陣子的E-PL2,這回再次接觸到E-M5,覺得有什麼差異變化嗎?


這次EM5很顯然的在專業程度上較EP系列又更上一層,按鈕的配置上提供更多用戶自定的彈性。

使用E-PL2時,通常是有點接近小DC的方式隨手拿起來就拍,如果遇到需要調整設定的場合會花費多一點時間,相比之下E-M5的雙轉盤設計與兩個Fn自訂按鍵搭配就可以非常迅速的幫助用戶調到想要的數值然後拍攝。



我認為E-M5在體積上做到像EP系列一樣的輕巧且便於攜帶,在操作上提供了以往只有單眼相機能夠帶給用戶的專業與信賴感,性能上也足以跟數位單眼平起平坐。

因此EM5在定位上可說是從EP系列的輕便好攜帶躍升到足以擔當重要任務的專業無反光鏡相機了。




這次你也接觸了我的福倫達25mm 0.95跟12-50mm,要不要聊聊你對這兩顆鏡頭的一些想法?


鏡頭的部分,全新設計的12-50非常的泛用,完完全全就是為OM-D打造的一鏡到底、多功能鏡頭。

我個人覺得外觀看起來相當有質感,而且不拆下鏡頭的話大概猜不到它重量這麼輕。



操作上三段變身的變焦環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手動和電動的變焦方式使用上並沒有什麼不適應的地方,錄影時後的安靜無聲和順暢的變焦感覺就更不用多提了。

它還加上了以往M43鏡頭缺少的耐候設計,最欣賞的就是連微距功能都加入了,讓這顆鏡頭真的名符其實的成為一鏡到底的最佳選擇。



福倫達25mm F0.95這支鏡頭,全金屬的鏡身與手動對焦的老鏡設計非常吸引我。外觀跟EM-5的造型非常的搭,0.95的大眼睛也相當引人注目。

使用起來好像又回到了全手動的底片時代,一張一張慢慢的對焦、慢慢的構圖和思考,以往接這種鏡頭若沒有裂像關景窗用起來會非常頭大,如果在數位機身上低解析度的螢幕上對焦的效果並不理想,尤其是光圈很大的定焦鏡頭非常容易一個不小心就脫焦。



但EM5的螢幕解析度還有細緻的EVF,這兩點相較於E-PL2來說很容易就能辨別合焦與否,快速的Fn鍵操作也可以適時將畫面放大來確認是否準焦,這些進步都讓手動鏡頭在EM5上可以安心且愉快的使用。




說到防滴防塵的12-50mm,我們知道你有個響叮噹的外號是「氣象專家」,不知道這是怎麼來的呢?


欸這個麻,阿就之前好不容易放鬆出門走走一個禮拜,南下的時候居然也就這麼剛好的下雨,結果反而台北沒下雨。一回台北剛剛好天氣狀況就顛倒了,然後就這麼不小心被叫氣象專家了。

還不就是你們這些人!尤其是你帶頭!

有你當壞榜樣開始起鬨,剛好那冬末春初天氣又比較不穩定,那陣子剛好到哪都下雨,就這樣變成氣象專家了!!!(氣急敗壞)




那麼,氣象專家(憋笑),既然這個由來如此神聖,那我想大家應該會好奇氣象專家feat E-M5了,唯有你們這兩個組合才可以發揮最重要的防滴防塵功能,要不要說說你的看法?


M43系統本來就是以輕巧方便攜帶來吸引用戶,這加入防塵防滴規格的E-M5可以說是M43系統的完全體了。

實際測試的結果是完全沒問題,風大雨大的惡劣天候中,拿著相機的我連內褲都濕了但是E-M5仍然一切正常運作,這就是Olympus給我的一慣印象:說防塵防滴就真的是防塵防滴!! 絕對不是只有特定部分防塵防滴這種欺騙大眾的文字遊戲!!




連...連內褲都濕了阿!E-M5遇上你可以說完全發揮整套的功能了!這回很謝謝氣象專家能夠以一個橫跨兩個廠牌的角度來說說他對E-M5的想法。



好的,我們謝謝氣象專家!現在這邊也是風大雨大,內褲也快濕了~我們把時間交還給棚內!




靜態連結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dolcejp是一位認識一段時間的朋友,我也曾邀他撰寫XZ-1的使用感想。認識以來也很喜歡他的照片,也或許在日本進修的關係,他眼中的東京也比我們這些觀光客多了些在地的眼光,這回也請他來分享一些長久以來使用Olympus相機轉換到E-M5的想法。

大家有興趣的話也可以連結到他的Blog:雙 魚 咖 啡 館



寶傑好!法皇好!從「小情人」之後就好久不見的dolcejp!





先前對你用E-620的一張銀杏照片非常驚艷,我們知道dolcejp一直都是Olympus的愛好者,用過這些相機後,用E-M5的這段時間的感覺怎麼樣?


是的,euyoung你好!E-M5在電子性能方面的表現超乎想像的好,完全沒有繼承過往O家數位相機的傳統(誤)。

在操控性方面也很優異,不管是新手或老手使用上都輕鬆愉快。 而顏色管理則是一慣OLYMPUS的風格,拍攝JPG檔就可以得到不錯的成果。

總和以上結果來說,本人強烈懷疑近期OLYMPUS可能接受外星科技的指導,才會有如此突飛猛進的進步。




還想更深入問一下,你現在使用E-P2,所以我也想知道除了一些進步之外,你覺得兩個系列在一般使用上面是不是也有一些不同的感受?


不談電子性能的話,對我來說使用OM-D和E-P系統時的拍照心態是有些不同的。



E-P系列非常適合街拍或日常生活的隨拍,而利用LV拍為主的相機對於被攝者也比較沒那麼大的壓力。當然我在使用E-P2時,常常會配合外接觀景窗VF-2,但這主要是因為在大太陽底下取景方便而使用的。



而OM-D則是可輕鬆可專業。日常隨拍時使用觸控式LV拍照真的是輕鬆寫意。而需要拍攝穩定較高的主題時,就使用電子觀景窗。所以雖然OM-D設定為專業M43機種,但其實是任何人都可以輕鬆使用的。




說起來EM5在造型上是很讓人驚艷的,吸引了不少用戶。你自己也有一台OM-4,要不要說說看就外觀上看來的感受?


其實蠻感動的。在上市前半年左右就有耳聞會推出內建電子觀景窗的專業M43機,但沒想到是OM系列的延續。

雖然我還是認為OM老前輩還是比較美,但OM-D在搭配老鏡或類似福倫達25mm F0.95這種金屬手動鏡時,根本就是一台OM底片機。



不過說到令我最感動的復刻設計,其實不是在外型,而是電子觀景窗裡和OM-4一樣的畫面配製和設計呢。

另外想多提的一點,OM-D除了外在硬體傳承之外,也符合米谷美久氏當初開發OM機時的目標和精神。

當初開發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徹底解決當時相機設計上的三害:體積大,重量重,快門聲太吵(大きく、重く、そしてうるさい)。而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數位版OM機也延續了這個理念。




那麼,實際上使用起來的感覺呢?


OM-4算是蠻電子化的底片機,在快門鍵旁邊有不少的按鈕(如:多點點測記憶,高光補償,陰影補償等等),而OM-D的自訂鍵和轉盤也都設置在機頂,快門鍵的附近,使用手感上相似度很高。

尤其是OM-D快門鍵搭配的轉盤,在OM-4上也有類似的設計,不過是用來記憶曝光和消除記憶用的。




我自己用起來的感覺是雖然是具備復古的框架跟小元素,但確實是一台嶄新的機器。放置了許多新技術,像是連拍也好、新的防手振機制也好,都是很特別的功能,在這方面,你覺得實際拍攝上有什麼幫助或者不同的彈性嗎?


這兩項新導入的技術真的非常的實用。例如可以利用到9連拍來捕捉電車經過櫻花樹下的畫面,以及在晚上手持錄製街頭藝人的表演等。

過去可能要花更多的功夫來達成的效果,現在都可以輕鬆辦到了。




其實為了E-M5,我也刻意買了福倫達25mm 0.95來搭配,除了看上0.95搭配進步的高ISO以外,也有「復古的機器就該這麼接手動鏡頭慢慢用」的想法。

你覺得EM5的設計除了快速的電子性能外,有考慮到手動使用這點的需求嗎?


在使用E-P2的時候我也嘗試過轉接OM老鏡來拍攝,但成果不太令人滿意。倒不是老鏡表現不好,而是E-P2在LCD螢幕的畫素和解像力、放大功能不是那麼理想,光圈只要一開大,就常常會有不準焦的狀況發生。



而OM-D無論是LCD或電子觀景窗畫面呈現都很細緻,搭配多段的放大功能,對於使用手動鏡的用戶來說有很大的幫助。對焦也變得比較容易一些。


不過說起來,這回的EM5顏色我覺得跟以往稍微不太一樣,覺得顏色的部份雖然看得出來是Olympus的風格,但是好像比較透亮清淡一些,不知道你的看法怎麼樣?




我同意euyoung你的看法。尤其在拍設藍天為主題的畫面時更為明顯,有別於以往深湛的藍,OM-D的藍顯得比較清透並帶點青色。

就算模式設成VIVID,也不若過去那般濃郁了。




我覺得E-M5的自定義設定是很細緻的,某種程度融合了OM系統的使用體驗,這方面你的感覺呢?有沒有一些細部的調整可以跟大家分享的呢?


硬體的自定按鍵和轉盤都設置於快門附近,這對於拍攝時,尤其是使用電子觀景窗的時候,非常的便利。

我個人是習慣把Fn1設定為曝光鎖定,而機頂自定鍵設為電子邊焦X2。但還是得說Fn1鍵有點小,而且太靠近照片播放鍵,常常發生誤觸或按錯的狀況。



在軟體自定義的方面,我還是習慣使用超級面板,搭配Natural模式和Auto ISO(200~3200)。

不過O的設定模式還是一慣的複雜。初次使用O系統的朋友或是攝影新手可能要花多一點的時間和功夫去調整和設定。


身為一個Olympus的老用戶,這回EM5的高ISO實在超乎我想像,跟所有媒體的測試不同,我自己測試比較過以JPEG處理的痕跡跟留存的細節來說,幾乎是所有M43的領頭羊,甚至有跟NEX5n一搏水準,你使用的觀感呢?




高ISO其實一直都是43片幅使用者心中的痛。

雖然過去常常告訴自己:平常使用高ISO拍照的機會實在不多,但碰到時往往也只能望景興嘆。而這次E-M5在高ISO的優異表現,讓以往不敢開ISO AUTO的我,都願意使用。

第一次看到ISO 3200的影像時,我心中不斷吶喊”這不是OLYMPUS,這不是OLYMPUS!”而ISO6400時細節依然保持的相當不錯。



這次日本櫻花季我去了東京賞夜櫻的名所”千鳥之淵”。盛開在江戶壕兩側的櫻花搭配在其中划船賞花的民眾,交織成一幅美麗的浮世繪。因現場人多而且要把眼前的船隻給凝結住,唯有使用高ISO拍攝才行。

要是使用E-P2或E-620的話,我可能就放棄拍攝了。但這次我放心將ISO開至3200,搭配大光圈鏡頭,順利將眼前美景給拍攝下來。

我沒認真與其他微單眼相機比較過高ISO,但保守來說,ISO 3200是可用的。




你自己也有Leica DG F1.4,在使用上有沒有任何問題呢?


這顆畫質優異的鏡頭在接上E-M5之後,對焦速度令人滿意。

在暗部對焦方面雖然還是有快速拉風箱或對不到焦的狀況,但在開啓機身輔助對焦燈之後會大為改善。另外似乎也沒有碰到接上E-P3等級機身上會光圈不斷開關的狀況。

不過當光圈因為光線不同而收合的時候,還是有些聲音,但沒有E-P3來得大。




我們這次跟氣象專家的合作(?),也算預期(毫無意外!)的遇上風雨,那麼也想順便問問你對於EM5的防滴防塵感覺?


雖然手上擁有兩顆43系統防塵防滴鏡(1260, 50 Maco),但使用防滴防塵機身倒是頭一次。

我想大家都一樣,只要是出遊拍照碰上下雨,第一件事情就是趕緊把身上的相機給收進包包裡。但因為E-M5+1250這個防塵防滴組合,就算碰上下雨,也可以很放心的把它繼續掛在脖子上。

使用的這段期間,還測試了淋雨繼續使拍照以及錄影,甚至連機身鏡頭都塞進雪中。雖然這些狀況還稱不上是狂操,但碰上比較惡劣的天氣,還是可以很安心的使用E-M5。




聽說這次日本預訂OM-D有搭配贈送防塵防滴43鏡轉接環:MMF-3的活動,可以談談用它接上43鏡的使用心得和感想嗎?


這次和OM-D一起推出的MMF-3,本來是希望會改善43鏡在M43機身上的對焦速度,但很不幸的速度一樣慢,只是增加了防滴防塵的功能。

不過因為目前M43鏡也只有一顆12-50mm 是防塵防滴鏡,在下雨天時使用OM-D搭配防塵防滴43鏡的機會還是存在。只能希望未來原廠能開發對焦比較快的轉接環來服務我們這些還有使用43鏡的用戶。




那麼,最後一個問題想問你,對於E-M5的推出與使用,身為一個老用戶,對於這些改變(或者不變),你的想法呢?



啊...這幾年來對於OLYMPUS的不滿或期待終於可以獲得抒發。(笑)

電子性能等改變的部份,讓我可以放心的推薦給我想要拍照的朋友。



不變的部份是機身的可靠度和新功能的研發創意。
另外最重要的,當然還有機身的美感。



E-M5作為OM-4的後續機,可一點都沒有丟老大哥的臉喔。

“変わらないこと、変わること” OLYMPUS的變與不變,正等著你來親身來體驗!



靜態連結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Apollo兄常在Mobile01討論區裡面熱心的回覆許多朋友初入Olympus的問題與設定,趁著這回Apollo兄前往歐洲旅行之際,也跟他做了一次訪談,希望可以讓大家多多了解關於E-M5應用在旅行,還有一些相關的設定。

Apollo兄的個人相簿





Apollo兄是Olympus的老用戶了,一路歷經E-520、E-620、E-P1、E-P2 、E-5、E-P3,然後是現在的E-M5。等於是從4/3的「二章」開始就開始使用,當然也歷經Micro 4/3的一切,不知道剛拿到OM-D的時候,有什麼感覺?


一拿到箱子的第一個念頭是「終於」。

4/4要出發至歐洲旅遊,直到4/2週一才收到包裹,從三月中下訂開始,天天都心心念念要個「世界初E-M5歐洲旅拍」了(笑)。



另一個層面的「終於」 幾年來對O機又愛又嫌,這台機器實在是一道懾人目光的雷射。謠言出現的第一天,在知道有防滴防塵加翻轉觸控螢幕馬上就決定會買了。對於有在登山及出國旅遊的我來說,這樣的改變已滿足我基本需求。

其他如感光元件、防手震、連拍、LiveTime等改變,在正式發表前其實是想都不敢想。

關注O家一段時間的人一定都了解這種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的心情。所以對於這些層面上的進步,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想。

直到將E-M5握在手上按下第一次快門,那宕在胸口的大石落地,懸念也逐一解放。




我自己覺得E-P3是M43的「集大成」,是個相當成熟的完成品,包含價格性能這些,但E-M5不只集大成,在我看來還多了些創新,不知道Appolo兄覺得呢?


與euyoung你的看法幾乎一致。當時買罵聲連連的E-P2是為了外接EVF及i-enhance,但成像的品質幾乎跟E-P1沒變;中間出現E-PL系列看到了一些E-P系列沒有的革新;直到E-P3才終於「集大成」!也是我第一台敢推薦別人使用的Olympus可交換鏡頭相機。

E-M5受到如此注目,我認為除了傳承了OM系列這個話題之外,最大的賣點就是創新。



它整合E-P3既有的所有集大成技術之餘,翻新了數年來不變的感光元件、防手震機構、也內建EVF等。我們這些用戶們只能自嘲「庫存還沒清完」。

感光元件帶來的動態範圍提升跟高ISO能力,更讓許多人「臨圖涕泣,不知所云」。

我為這次的大幅創新給予實質的支持;這也是繼第一台相機E-520後,再次買新機。




雖然我已經比較少使用4/3系統了,但我非常喜歡E-5的一些對影像細節,比方像是使用更低程度的低通濾鏡增加了低ISO的質感跟細節,更改良的千鳥對焦系統。

Apollo兄也擁有E-5,我倒蠻想請你聊聊兩者在對焦上面運用上的不同?


由於剛拿到E-M5就出國,所以沒辦法同場景直接PK;不過我想外頭專業的網站對於畫質的評測陸續出爐,相信大家都有底。我自己覺得E-5的低ISO通透感還是略好,但解像力以及高ISO (1600以上) 就是E-M5明顯勝出了。

E-M5配上高階的ZD鏡,在100%檢視時的解像力讓人十分滿意;甚至配上如ZD 9-18這樣的標準鏡,也可以感覺畫質提升。

關於對焦,我覺得E-M5的對焦系統應該與與E-P3雷同。配上有MSC馬達的MZD鏡頭,對焦速度十分出色,完全不遜於E-5加上SWD鏡,對一般用戶來講會是很棒的組合。



C-AF我很少使用,不過可以提一提MF跟EVF的經驗談,雖然新的EVF很細緻,只是OVF還是較有真實感,而EVF可放大,不一樣的電子性能就不是OVF能相比的。

科技的提升讓E-P3/E-M5的對比對焦系統速度直追相位對焦,但使用上還是偶而要注意失焦或假合焦的狀況。

若對焦處正巧是一個略有縱深的場景(例如人臉),偶而會出現誤判。另對比對焦在對比不高的對焦區可較易有假合焦的現象,失誤率較這在快狠準的千鳥對焦加SWD鏡高,但可以透過選擇較好的對焦對象修正。

整體來說,目前E-M5這樣的對焦速度,已完全不輸DSLR了,暗處對焦甚至還小勝。但追焦的能力及精確度還很有進步空間,相信科技的發展會帶給我們更多驚喜。




既然提起對焦速度與準確度,E-M5這次當然連拍的性能加強也相當吸引人,不知道Apollo兄有沒有用到這點,能不能分享一些心得呢?


的確9 FPS相當驚人,不禁讓我脫口問出:「這真的是Olympus嗎?」只是旅行最怕整理成堆的相片,故目前只有剛入手時體驗過清脆的快門聲,還未運用在實戰上。




這回E-M5在ISO的演算上我覺得稱得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實際運用起來感覺怎麼樣呢?


新的感光元件加上改進的演算法真的明顯進步約兩級,讓微光拍攝更加得心應手。以我的標準,E-5的實用ISO為800、可用ISO為1600、ISO 3200以上僅為堪用;但E-M5的實用、可用ISO值分別為3200及6400,甚至12800以上也有可以接受的表現,對網路分享真的是綽綽有餘。

同時也深切體認到不同感光原件的技術差距對於畫質的影響。




對於所謂「Olympus色」,先前有聽到一些用戶認為依舊精采漂亮,但我自己用過後覺得還是有些許的不同,這部份Apollo兄有沒有什麼想法?


一直離不開Olympus就是割捨不下這討喜的直出發色,對於不愛修圖的懶人如我非常方便。



在此行回來整理照片後,我從風景照中的確發現些許不同,個人的觀察及推測如下:

1.自動白平衡的色彩傾向不像以前那麼容易偏暖。

此行我幾乎全程使用自動白平衡。過去在偏黃的室內場景拍攝時,舊機傾向保留現場色調;此次拍攝我發現E-M5會偏向冷色調修正較多。大體上自動白平衡是更「準」的,只是與過去容易偏向討喜暖調有小小的不同。

某些偏黃場景下,出現過度偏冷修正造成照片部份區域發藍光,值得再觀察。使用一般場景模式或改用Raw重選WB出圖的話,個人覺得白平衡的差距不明顯。



2.感光元件動態範圍明顯進步造成照片對比度下降(這點與euyoung你的看法相同)。

由於用Olympus相機拍了一段時間,對前一代感光元件的動態範圍心中有底,某些高反差場景高光區域容易失去細節。而E-M5的感光元件及演算法明顯進步,某些經驗上一定會爆的區域在電腦上看直方圖竟還未破表。

數個評測網站的測試結果也證實了動態範圍的進步。

看風景圖,感覺顏色變淡了。過去用E-5搭配Vivid模式掛上CPL拍藍天,在CPL最強效的區域容易出現明顯色塊;偶而需刻意改用Natural模式拍以避免過飽和。

E-M5在歐洲豔陽天時點測CPL效果最強的區域,放大看並未發現有色塊的現象,色階的過渡很平順。



我推測是在同樣的對比度設定下,由於新感光元件動態範圍提升,某程度來說等效於照片的對比度下降所致,造成視覺上的色彩張力不若以往。

所幸,O機的對比度可進一步微調,還有好用的灰階及以實用的拉曲線功能可調整對比。

上述兩點僅是自己的觀察與猜測。若屬實,我覺得這樣的「進步」未嘗不是壞事。我認為雖然發色有稍稍變淡,但整體色彩調性仍明顯保有「Olympus色」。




其實E-M5也增加了許多不一樣的電子功能,說起來對於輔助「攝影」或者增加生活影響的成功率都有幫助,Apollo兄有沒有喜歡哪些新功能,也順便談談這些功能怎麼影響你的成功率吧?


LiveTime模式,完全顛覆了傳統使用DSLR拍晨昏或夜景的觀念。這趟西歐的旅行我也用了這超好用的功能拍了梵蒂岡夜景以及幾週前的閃電。此功能大幅提升長曝拍照的成功率及信賴感,對於愛好夜拍的攝友有極大的幫助。

新的防手震機構真的不錯,看了幾篇評測以及實際拍攝後更感到它的實用!雖然在E-520時代的舊機亦可長按IS鈕預覽防手震效果,但半按快門後即啟動更能直接感受到它的作用。防手震對M43如此輕巧相對握持感差的系統更顯重要,此次機構的改善也稗益了錄影功能。

明顯進步的錄影,果凍感較E-P3大幅改善(但偶而還是會有)。搭配ZD高階鏡及外接麥克風可以記錄高畫質的Full HD影片。



藝術濾鏡讓不愛(笑,應該說不會)後製的我,在拍攝前便可思索要套用何種適合的濾鏡將美好的記憶入影。新的藝術濾鏡 - Key Line,在構圖中若有明顯的線條,濾鏡便會將相片轉換成類似水彩畫的作品。另可以發現戲劇性濾鏡1有改良過,不若以往過份誇張,較自然討喜。

最後是我最愛的翻轉觸控LCD,像是E-P3 LCD與E-PL3翻轉機構的結合,讓心寬體胖如我不用常蹲或跪拍。




知道Apollo兄有機會去西歐遊歷,羅馬、倫敦、甚至荷蘭,正好都是我在歐洲一年遊歷的都市,有沒有想跟大家分享一些E-M5拍攝的心得?


因為女友外派荷蘭工作的關係,一年會到歐洲探望兩次,順便在歐洲到處走走。去年北歐行程會到峽灣雪地,故特別帶了E-5配上ZD 9-18、12-60、50-200及Leica D 25/1.4外加FL-50R閃燈,雖然風景很美,但真的折煞我也。

雖最後看到E-5拍出來又覺一切都值得,也心想若能有一台拍照畫質不下E-5但輕便性等同M4/3機身的相機該有多好。

十年一劍(引用友站攝站王兄的說法),E-M5就這麼橫空出世,滿足了我的渴望。



E-M5的機身體積與E-P系列相仿,機身握把的部份對男生而言可能稍小,但加上配件的握把後手感十足,不管接什麼鏡頭都有讓人放心的握持感。配上ZD鏡後整體手感很像E-520。若是搭M43鏡則是攜帶性佳,讓人願意天天帶出門。

加上防滴防塵性能,更是時時可拿出來拍照。我十分建議要長期使用E-M5的攝友可以購入握把,第一段增加握持感,第二段垂把可加裝電池。



我覺得M43的確在體積及畫質間取得很好的平衡,加上有著相對其他無反系統完整的鏡群。喜歡變焦走天涯,可用MZD 9-18配14-150,幾乎涵蓋所有重要焦段;喜歡大光圈定焦鏡,幾家廠商合力在各個焦段出了支支好鏡,即便一機四鏡都比E-5一機一鏡還輕便好帶,換鏡頭更是輕鬆愉快。

M43的問世讓拍照融為旅行的一部份,不會為了拍照而犧牲旅行的美好。




古城羅馬、低地國荷蘭都相當令我印象深刻,但我旅行當下最喜歡的要屬倫敦了。

不只是步調上有些類似台北,科芬園的市集、萊斯特廣場跟皮卡迪里廣場的劇院,附近還有國家藝廊,實在是個很令人喜愛的一個地帶,而且當時候還帶點鄉愁,將近一年沒吃到燒臘飯,也在當地的中國城吃到了。

不知道Apollo兄旅行的時候有沒有特別喜歡什麼地方想跟大家分享的呢?


大學畢業後開始年年與女友自助旅行,足跡踏過美國、加拿大、日本、帛琉、荷蘭、比利時、德國、法國、瑞士、奧地利、丹麥、挪威、瑞典、捷克、義大利及英國。

在這些地方,我覺得最特別的地方要算是北極圈內的羅浮敦群島(Lofoten Islands),真的是人間仙境。去年六月在島上同時欣賞高山、峽灣、白雪、碧湖、藍天、沙灘、漁村及永畫,如夢似幻。

不過北歐物價真的很高,真的很貴,物品標價上的數字與台灣相同,例如超商的瓶裝可樂一樣也是30,只是幣別是超過台幣五倍的克朗。



另外像是野生動物與地質教室 - 美國黃石公園、開車遊歷日本北海道富良野美瑛、德南與奧地利湖區的湖光山色、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彷彿走入紀元歷史的羅馬。

藉著遊歷這些地方,一般走訪一邊可觀察毗鄰的歐洲各國卻各自擁有不同的文化底蘊,各大城如何在古典與新潮、自由與自律、多元與堅持中取得平衡。另有許多生活習慣及道德法律值得浸潤於美日文化的台灣借鏡。

世界很大,我會繼續努力玩努力拍,有機會定會多與大家分享。




我非常喜歡E-M5在快門震盪跟聲響上的努力,震盪小、音量低的快門聲音實在非常性感,不知道這件事情有沒有為你在旅行上帶來便利呢?


的確,我也喜歡新的快門聲勝過舊機,不過尚未發現它對旅拍的助益。




Apollo兄最讓我印象深刻,也讓我最佩服的就是在論壇上面分享一些對機器的設定,也很熱心的回覆許多初入Olympus的新用戶,那麼在最後,不知道在E-M5上面,Apollo兄有沒有想要分享什麼私房設定或者是私房小技巧呢?


O家舊機的AUTO功能實在令人不敢恭維,只能久病成良醫,雖不能當面望聞問切但也大概理解新入O家朋友一定會踩到那些地雷,個人分享幾個E-M5設定如下。



  • E-M5預設的JPG出圖品質是LF (Large Fine),請改為LSF (Large Super Fine)

  • 注意灰階設定 (預設已不是惡名昭彰的灰階自動,但善用灰階暗鍵及自動可大幅改變反差)

  • 請關閉LiveView亮度提升,會影響曝光補償的判斷

  • 若有用AEL鍵(預設是Fn1),該鍵可單獨設定不同測光方法同時AEL

  • 請關閉WB auto 保持暖色調,在全自動模式下拍人會明顯偏黃




註:Apollo兄也在Mobile01回覆過更詳細的設定分享要點,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多去看看噢!




靜態連結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4.對於搭配的鏡頭(任何一支都可以),在OM-D上,有怎麼樣的使用心得跟感想呢?(這一題可以只貼鏡頭實拍照片給大家參考即可)

OM m43鏡, 我推薦45mm/F1.8
也許是因接近實體焦段50mm的關係, 各方面表現都不錯, 售價也不會太貴
(但相比135的50/1.8還是貴上非常多)
135的85和105是我拍人像常用的焦段, 所以用起來很上手

1.


2.


3.


4.






5.在顏色設定上、ISO與白平衡表現,這部份有沒有一些拍攝上的想法跟大家分享。

我偏好naturl, 銳利-1
ISO 最多用到1600
AWB算是非常準, 比較少去動, 這點真的值得讚賞

6.速度上,關於快門遲滯、反應速度、對焦速度上的觀感怎麼樣?應用在實戰上有機會跟大家分享嗎?

之前就抱怨過對焦框太大, 是低階機身等級, 必須要指定一個Fn鍵才能改變 (還是很大)
在拍人距離遠一點偶爾會有對焦不準的問題, 然後人臉對焦非常耗電
https://www.flickr.com/photos/hightemplar/

cybercat wrote:
我自己因為寫了說不完的故事,關於我自己的想法大概都羅列在內了,但還是怕有遺漏的地方,那麼在請大家回答之前,就先分享之前訪談三位朋友的訪談吧!

這篇提供的資訊實在是太好用了,
比任何的廣告文介紹文強上一萬倍,
所有我關心的問題全都在這邊有具體實際的解答,
真是感激得五體投地~~ m(_ _)m

(以下無圖 僅文字分享,功力還不夠 尚請見諒^^)

雖不是第一次用O家的機子,卻是第一台可換鏡頭系統

用了幾天覺得設定真的蠻繁複的,卻又可依照自已的習慣

來套用 ,是O家一貫的特色,以下幾點 供參考之

FOR OM-D E-M5

1、尺輪→H 記錄/刪除→第一個 快速刪除→ON

這個選項太方便了orz...強列建議。

按一下刪除鍵連問都不問照片就消失了,連影片也適用

(不適合猶豫不決的人,這可是救不回來的...)

2、若常用12-50mm這支,建議數碼遠攝(兩倍放大)的快捷鍵

可設為LFN這顆鏡頭上的鈕,臨時要打鳥蠻順手的

此時有等效24-200的焦段。

3、EVF旁的切換鍵若長按3秒會出現開/關的選項

不用進選單,就可彈性使用,有時白天需要用EVF看拍好的照片。

4、按鈕功能的四方鍵功能→直接功能

解除了→鍵跟↓鍵的自定義, 可設為ISO值或連拍 更活用。

5、把手選單→記錄瀏覽可直接關掉,拍照的流暢度會更提升

6、夜拍時將銳利度下修-1~-2 可有效改善暗部的雜訊,用NATURAL

畫面會感覺較為純淨,其實白天下修銳度,對藍天的絮狀色塊也比較不會

明顯。

目前這些是小弟的小小建議,比較少人提出的,也請其他大大一同分享一下 ^^


misuta27 wrote:
2、若常用12-50mm這支,建議數碼遠攝(兩倍放大)的快捷鍵

可設為LFN這顆鏡頭上的鈕,臨時要打鳥蠻順手的

此時有等效24-200的焦段。


應該是 48-200 吧
fulling wrote:








應該是 48-200 吧...(恕刪)


misuta27大大的意思應該是,善用2x放大,這時使用12-50mm這個鏡頭的焦段範圍有24-200mm,有效彌補望遠端不足的遺憾。
strangetp wrote:
misuta27大大的意思應該是,善用2x放大


2x 放大的數位遠攝轉換器,在某些時候真的蠻方便的,雖然他是裁切後再放大...
歡迎來我的 Blog: http://www.masaru-vision.net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