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一腳坑入M4/3之後的第一顆和第二顆鏡頭分別是M.Zuiko Digital ED 75mm F1.8 和M.Zuiko Digital ED 12-40mm F2.8。
首先,號稱"神之光"的75mm F1.8 其實正是我想入門M4/3系統的一大誘因。
因為擔憂Nikon 系統的105mm 與135mm DC 鏡頭隨著它的發售時間慢慢成為久遠的過往,隨時要改朝換代,也不希望以一顆稍重的Telephoto定焦來增加平衡感本來就極差的Nikon Df 的負擔,
M4/3系統的75mm F1.8 就靠著全幅等效150mm 獨特的壓縮感、淺景深(其實換算等效也只有F3.6)、以及相對全幅更小管的體積,成了我當時最想入手的一顆鏡頭。
入手了之後,發現這顆75mm F1.8 在很多方面都滿足了我對於Telephoto的初體驗。
性感的銀色大眼睛,優良的做工,當初購買前看著實在令人垂涎欲滴。
雖然在體積上,它在M4/3系統中和Panasonic-Leica 的42.5mm F1.2 Nocticron 都是M4/3鏡頭中重量的"佼佼者",但是在不加手柄的E-M10上並不會有如Df + 某些重量級單反鏡頭來的不平衡。
這可能也得歸功於E-M10在握持感的設計上也不算太差吧,至少比E-P5來的好,但是比起E-M1甚至是E-M5都還不算特別平衡。
E-M10在加上手柄之後會比鏡頭高出一截,圖片中也可以看到我拿了一塊鏡頭後蓋來頂著鏡頭,維持整體平衡。
這顆"神之光"的畫質也並沒有讓我失望。
一開始接觸等效150mm 這個焦段的時候,讓我在很多時候無法習慣拍朋友要站超~級~無~敵~遠~才能拍到半身的照片。
用了幾天習慣之後,發現它的壓縮感和Bokeh的質量都還算盡人意。 75mm F1.8 全開的銳利度就極為鋒利,讓我可以在不用縮光圈就可以享受到銳利的畫質和Telephoto + 大光圈帶來的虛化。
(但是M4/3虛化能力還是離全幅有很大差距,你懂的)
以下全部個人重口味調調,請理解。
我對它比較大的怨言其實在於色散處理的並非糾正的特別好,很多時候還是得進Lightroom修正。
還有作為一顆Olympus賣的這麼貴的定焦鏡頭居然沒有送遮光罩。 。 。實在是無法理解。 。 。
M4/3作為我平時帶出們的系統,其實這一套E-M10 + 75mm F1.8 相對全幅系統對我來說已經輕便很多了。
但是我也理解為什麼有人會不習慣這麼"大管"的定焦鏡頭在M4/3的機身上,所以見仁見智吧。
至於M.Zuiko Digital ED 12-40mm F2.8 入手的契機,也是因為覺得就算是隨身系統也得有個變焦來耍耍才方便。
12-40mm F2.8 的設計是最令我滿意的地方,金屬的鏡身以及遮光罩的質感跟我的幾顆全幅鏡頭比起來都不遑多讓。
不過因為它本身就有點重量,我還是推薦E-M10的用家買一個手柄來增加握持感,畢竟變焦鏡頭隨時要扭動焦距,手感這方面並不能定焦鏡頭一般做出妥協。
順帶一提,它還是在旗艦的E-M1上外觀與體積最和諧!
這顆鏡頭讓我覺得比較失望的是它並沒有Panasonic的12-35mm F2.8 ASPH. Power OIS 的鏡頭防抖功能。
雖然這可能是因為Olympus自家機身都有機身防抖功能,但是E-M10縮水的三軸防抖還是在室內和低光下讓我拍的還是有顧忌。
尤其最大光圈F2.8也不能和定焦比,就算全開,快門速度還是得為它降低。
可以看看膚色還原度
我並沒有拿12-40mm F2.8 做出太科學性的畫質研究,
但是就我使用上來說,很多時候全開就能有銳利的畫質,但是最廣角端還是能發現成像沒有中、長焦距來的結實。
機身自帶的變形矯正也足夠應付12-40mm F2.8 還不算太變態的變形,而且就算有明顯變形,後期進Lightroom還是能調整的,所以這並沒有阻礙我日常使用這顆鏡頭。
總而言之,對於剛入門M4/3系統的我,這兩顆鏡頭讓我對M4/3只有更多的好感。
銳利的畫質、相較全幅更容易攜帶出門的體積都是亮點。
但是我們不能總拿M4/3的長處和全幅的短處比,還是必須承認它們與其他大多數M4/3鏡頭比起來都偏重了。
我的下一顆鏡頭可能會是Panasonic Leica的15mm F1.7 DG Summilux,或者是Olympus傳聞中正在研發的新的大光圈定焦。
我本身拍的就不是很好,還請見諒。
文筆都還給老師了,文中也暫時想不到有什麼沒說的,就先這樣吧。
------------------------------------------------------------------------------
兩張寬容度測試
本來那個交叉軌上的X型玩意兒在陰影裡面,Lightroom強行拉回,大家可以自己看看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