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手 Olympus 的 E-M5 也有兩年了
拜 O 家相對較輕巧的機身與鏡頭之賜
經常可以很輕鬆的就拎出門拍照
這對於偶而需要到外地出差的我尤其方便
而在這期間所拍的照片(特別在近一年)
也比之前許多年累積的數量還要多
(雖然以前也不常使用單眼相機就是了)
最近碰到相機故障了
正好利用這個時間點停一下腳步
思考一些問題也好
如果這一年多來的確有些進步的話
我想多用相機與多出去拍照是個很大的關鍵
畢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相機要夠就手與夠熟稔才能發揮它的長處
也比較能熟悉與運用
現場景象與最終成像之間的對應關係
我覺得要能解放自己的視覺感官是很重要的
相機雖然初步是個「所見即所得」的工具
(先不考慮後製的部分)
一般人通常習於視覺上自動把生活中不重要的部分濾掉
(例如倒影、剪影、陰影、反射與折射影像等)
以利於日常生活的方便行動
不過這樣的「內建智慧型前置濾波器」
反而在攝影上濾掉了許多有意思的細節
拿掉這個前置濾波器(就像拿掉低通濾波器一樣)
應該可以讓自己的攝影眼更敏銳
再者我覺得耐心等待與預測推演也很重要
雖然每天都在轉動的地球上
會不斷出現許多精彩的畫面
但是囿於我們自身有限的觸角與視角
有機會碰到觸動人心的場景與影像的機會還是很稀少的
而且往往稍縱即逝
如果在一個難得的畫面將要浮現之前
就能察覺到這樣的機會
並耐心等待與迅速做好拍照的準備
相對比較有機會可以拍到好照片
這方面我也期許自己還要多加磨練
而多觀摩別人的好作品並多加思考
相信也會提高自己的敏感度與推演能力
在我眼中
攝影是個兼具敘事紀實與藝術創作的表現形式
有些人側重紀實、有些人側重創作
從這段日子以來的自我摸索體會出
最喜歡的還是能融合兩者的拍攝風格
缺了紀實成分往往無法讓自己感動
(合成照片即使再精彩再有創意我還是沒特別喜歡)
少了創作成分又覺得不夠特別、缺乏新意
我希望自己以後能用比較不一樣的視角與構圖
拍出大自然與日常生活中所見的動人影像
除了常去 flickr 觀賞學習別人的作品外
前一陣子在網路上看到有人提到 1x 這個網站
最近才上去註冊並觀摩了許多國家攝影者的作品
雖然註冊者都可以自由上傳照片
(像我這種非付費者則有一週十張的限制)
但能夠被刊載於網站的 photo gallery 卻有一定的評審門檻
(據網站稱錄取率大約是投稿照片的 5%)
不過不曉得是否受限於語言或題材的關係
來自台灣的會員人數非常少
這與台灣頗具規模的攝影人口並不相稱
也期許自己的照片在新的一年
能有機會上 1x 的 photo gallery
這算是給自己訂的一個學習攝影的短期目標
即使達不到也是個磨練的機會與過程
在此也祝大家來年在攝影的技巧與作品上都能有所精進與收穫!
locuscc wrote:
入手 Olympus...(恕刪)
Locus大突然語重心長的打了一大篇心得XD
有時候有點這種討論也是蠻不錯的
對於O家相機的觀感,我跟你的想法也相去不遠
能帶出去拍照的相機才是好相機
針對這點很多手機比很多大單眼還強多了XD
但是好相機除了要能帶出去之外
也要能夠很好的拍到東西
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相機
這點上M43無論O還是P都是一個很好的平衡點
願意帶出去 性能上乘 成像也上乘
攝影需要的東西幾乎9成5都可以做到
這樣就是很棒的機器了
也就是這樣我手上才會拿著EM1(笑)
至於關於創作的部分
其實也就是每個人的眼光不同
觀點不同,攝影才得以多采多姿
其實跟畫圖一樣
只是在攝影普及化的當下,因為某種層面上,可能攝影創作變成一種潮流
漸漸就會形成一些僵化思考的窘境
例如很多攝影師喜歡跑非洲
拍人像著重在膚色討喜 散景模糊的程度
強迫自己的照片有些所謂的故事性
諸如此類的
當然其實攝影這個創作媒介是很靈活的
選擇也是在於個人
或許有些人天生就是喜歡糖水照,那倒也無可厚非
但麻煩的是就怕人云亦云
這樣對於創作來說就變成莫大的損失
就像故事性的照片,的確感人
但是未必要不自然的去追尋一堆過度的詮釋
也就是為賦新辭強說愁
那愁只會更愁,皺紋成了標誌,落寞的那一瞬間代表了全部
像Locus大這樣會思考攝影意義的拍照方式,鐵定是前途無量的XD
只是小心迷失在求新求變當中
小弟玩攝影也沒有很久,所以感覺上有點大放厥詞了
不過要討論分享的話,私以為還是暢所欲言的好,莫要見怪啊XD
就拿故事性來說
因為攝影是個平面創作
對於故事性的感覺
有的在一個畫面裡就會有主客關係 讓你感受到什麼事情正在發生
有的時候畫面裡面有個人 他的姿態或是表情 或是跟環境的化學效應會產生故事性
有的時候你根本認識這個人 那共鳴自當明顯
有的時候什麼都沒有 確有很多符號或是標誌性的東西提醒著你故事的發生
有的時候故事純粹在結構的比例裡面,兩個圈一大一小 也相當有故事性
一個人的觀點
可以把平的看成立體的 立體的看成平的
動靜因為構圖產生化學性的變化
這些觀點跟框的規範 就有很多可能性
本身也相當值得玩味
所以找出自己的敘事方式 跟敘事對象
應該是攝影最重要的事情
而相機就是一個表現工具
功能畫質自然重要,但也不要無限上綱
我不是要說夠用就好
而是合適才好
難得看到01上有人想討論 小弟不才就話多了 見諒見諒XD
石英透鏡 攝影Blog http://quartzlens.blogspot.com/
locuscc wrote:
入手 Olympus...(恕刪)
我家不算太富裕,但是也不拮据,所以我很小的時候家裡就已經有了照相機了。
我以前還有過一個帖子是在拍攝自己的和父親的相機。
小時候,父母也喜歡將照片留存,展示給親戚朋友們去看。
在我腦海中攝影=記錄,其實這個理念一直在我的腦海中是存在的。
所以對於我來說,攝影最重要的是我要記住什麼。
相機是我眼,更是我心,
對於別人,照片是景象,
而對於拍攝者,攝影是味道、聲音、感覺、心情、思考。
我在翻看以前的照片時還經常會回憶起拍照時的氣味,或那時的心中所感。
其實,你拍的每一張照片都是為自己拍攝的。
只有自己才能明白照片背後是什麼,
自己才知道我為什麼要去拍攝這副照片。
看到L大的感慨,不禁自己也抒抒懷

MAZDA_貓貓 wrote:
今天才知道L大的EM...(恕刪)
謝謝貓大!
raempire3000 wrote:
Locus大突然語重...(恕刪)
謝謝 raempire3000 大的鼓勵與用心評論
我會謹記你的建議別迷失在求新求變中
也很同意攝影的多樣化與存在著許多可能
我並無非議或小看別的攝影風格的心態
純粹只是抒發自己的感想與偏好而已
就如同你所說的
即使是人像糖水照也是一種風格
沒有甚麼不好
(我甚至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學習攝影方式之一)
唯一會讓我比較排斥的
大概是那種以傷害雛鳥方式來取得精彩畫面
然後還把照片題為母愛或親情的虛矯自私做法
wturnip001 wrote:
我家不算太富裕,但是...(恕刪)
很同意 wturnip001 大所說的
相機的鏡頭正猶如我們的眼睛
而底片或感光器正對應著我們的心
當下所拍下的景象與感覺
是生命的一個隨影、一個記憶
sammifang0221 wrote:
捕捉言語之外的觸動
謝謝 sammifang0221 大所下的註腳
的確隨身帶著輕便的相機
可以讓我們方便的記錄生活中觸動自己的那一刻
ching43202 wrote:
謝謝1X 網站, 還...(恕刪)
謝謝Ohio爸爸的鼓勵與意見
1x 這樣的網站
有別於 flickr 這類比較大眾化的攝影網站
風格上可能比較偏好藝術創作上
不過總是一個可以學習與拓展攝影視野的地方
而且不像一般的社群網站往往流於人情間的互相鼓勵
比較能聽到一些專業而且客觀的評論
運氣也經常扮演攝影裡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當我們自以為應該可以拍到很棒的畫面時
出來的成果卻往往不如預期
而原本並不抱甚麼期望的隨拍
所得到的卻有時連自己都感到驚奇
以下面這張四月在香港轉機時所拍得的照片為例:

這張看起來有點像老外常拍的螺旋階梯照
其實是在拍客機機翼下的噴射引擎
拍的當時並沒有預期會有這樣的成果
只是單純在登機於機場外圍停機坪時
從活動式登機階梯上很快的對著機翼下引擎拍個幾張
(當時環境也不允許好整以暇的調來調去)
原始的照片直出檔如下:

那時回到台灣整理相片時
一看到照片檔心裡大致上就有了個底
知道稍加裁切與調整亮暗
應該就是一張不錯的抽象風格照
要說是運氣其實也不全然如此
因為當時在決定要拍的那一剎那
就多少有點感覺飛機引擎裡面
似乎有不錯的幾何線條與形狀
所以這又回到前面所提視覺敏感度的問題
當視覺變得比以前更敏銳時
你就更有機會察覺平日習以為常的景象裡
"Something seems to be in there."
我是相信其實每個人心中
都有個小小攝影家常駐於深處的
需要的只是如何讓這小小攝影家的種子萌芽
當一個人對著景或人讚嘆「好美」的時候
就已經意味著他以眼睛為鏡頭
在對這眼前的畫面取景鑑賞了
這不正是攝影的一種原始潛質?
因此我認為愛拍照的人
通常既不是「生而知之」也不至於需要到「困而學之」
絕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是屬於「學而知之」者
也就是說都有機會可以透過後天的學習
讓自己的視覺觸角更敏銳
讓心裡面的那株攝影小苗更加茁壯而長成大樹
關閉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