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是追求漂亮散景的攝影人,那麼選擇相機的第一個想法可能是找大片幅的相機,例如APS-C尺寸,或者是更高階的全片幅相機,然後挑選一顆大光圈的定焦鏡頭。不過全片幅的相機多半又大又重,這對於以追求輕巧為目標的M4/3使用者來說,即便有淺景深的誘惑,但重到讓人不想背相機出門依然是白搭。再加上Olympus的鏡頭光圈最大也僅僅只有做到f/1.8,這讓O家愛好散景的的使用者從此就跟淺景深無緣,如果要的話也只能轉去找Panasonic的幾款超大光圈鏡頭。

原本我們都以為Olympus會一直「堅守」著f/1.8的這條防線,在輕便性的大前題之下對散景做一些妥協,其實也是相當合理的事。沒想到在今年Photokina大展的前幾天,Olympus一次發表了三款鏡頭:12-100mm f/4、30mm f/3.5 Macro,再來就是數位O家史無前例的超大光圈:25mm f/1.2,而且定位是屬於最高階的PRO級,對於Olympus的使用者來說無疑是一件大新聞。
▣外觀介紹

話說這顆鏡頭在發表的當天著實讓我嚇了兩跳,第一個是Olympus居然直接跳過f/1.4直接衝1.2,第二是Olympus在此之前居然沒有比f/1.8光圈更大的鏡頭,就連我最愛的那顆75mm f/1.8也只有f/1.8而已,我常把它誤會成是一顆f/1.4的鏡頭。
我們把目前Olympus在M.Zuiko系統的所有系統列表來看看:
PRO |
PREMIUM |
M.ZUIKO |
|
8mm f/1.8 Fisheye |
9-18mm f/4-5.6 |
||
7-14mm f/2.8 |
|||
12-40mm f/2.8 |
12mm f/2 |
12-50mm f/3.5-6.3EZ |
|
12-100mm f/4 IS |
17mm f/1.8 |
14-42mm f/3.5-5.6EZ |
|
25mm f/1.2 |
25mm f/1.8 |
14-42mm f3.5-5.6II R |
|
14-150mm f/4-5.6II R |
|||
17mm f2.8 |
|||
30mm f/3.5 Macro |
|||
40-150mm f/2.8 |
45mm f/1.8 |
40-150mm f/4-5.6 R |
|
300mm f/4 IS |
60mm f/2.8 Macro |
75-300mm f/4.8-6.7II |
|
75mm f/1.8 |
右邊最低階的M.ZUIKO還是Olympus的主力,而且多數鏡頭都集中在標準/旅遊鏡的焦段。而PREMIUM系列的定焦鏡群還是以標準、望遠為主。專業級的PRO系列則是三種焦段都是平均的系列安排。
在此顆鏡頭推出之前,數位M.Zuiko鏡頭的最大光圈只有到f/1.8;而如果你以整個Olympus的歷史來看,最早有到f/1.2的鏡頭,則要回朔到1974年的G.Zuiko Auto S 55mm f/1.2,再來是1982年的Zuiko Auto-S 50mm f/1.2,不過那時的兩顆鏡頭都是給35mm底片相機專用的就是了。整個Zukio系列鏡頭歷史上就只有這三顆f/1.2鏡頭。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顆鏡頭的規格:
全名 |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25mm f/1.2 PRO |
焦距 |
25mm(等效50mm) |
光圈範圍 |
f/1.2-16 |
對角線視角 |
47度 |
鏡片結構 |
14群19枚 Super ED超低色散鏡片 x 1 ED低色散鏡片 x 2 E-HR超高折射率鏡片 x 1 HR高折射率鏡片 x 3 Aspherical非球面鏡片 x 1 |
光圈葉片數 |
9片 |
最近對焦距離 |
30cm |
放大倍率 |
0.11x |
濾鏡尺寸 |
62mm |
體積 |
7 x 8.7cm |
重量 |
410g |
高階的鏡頭就會用到越多特殊鏡片是現代鏡頭廠商的趨勢,但總共19片的鏡片中使用了高達8片特殊鏡片,將近一半的數量是特殊鏡片。


25mm f/1.2承襲PRO鏡頭的慣例,自動/手動對焦的切換是利用對焦環的推拉來達成。把對焦環往後拉,就可以看到圖中0.3/0.5/2等等數字的對焦尺,單位是公尺。

鏡頭雖然有景深尺,但如果是在自動對焦,也就是對焦環向前推的情況下,由於對焦尺被蓋住,景深尺就毫無意義了。

請把視線移到圖片右側。上頭的L-Fn按鍵可以讓機身多一組功能鍵設定。

整顆鏡頭的外部大多都是金屬製,透過閃光燈一打整顆鏡頭就是閃閃發光的狀態,特別是對焦環。
不過你仔細摸的話,可以發現其實鏡頭的最前端,以及中間銀色環的部分依然是塑膠的(用人中的部位去檢查是最好的辦法,但最好別讓人看到你這麼做就是了...)


鏡尾接環處亦有防滴防塵的橡膠環。

有網友說看到25mm f/1.2,覺得Olympus也要像Sigma追求畫質捨棄小體積。不不不...Olympus只要掛上PRO級的鏡頭就不會小。我不知道過去在底片時代有什麼神兵利器可以同時兼顧畫質與小體積,但以目前的鏡頭來說,畫質要好就是會大、會重,如果要大光圈則一定也會是如此,更不用說這是一顆f/1.2光圈的鏡頭。如果今天是普通的M.Zuiko標準定焦鏡也做到這麼大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所以我不認同那位網友的說法,小編認為Olympus還是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
鏡頭最大直徑7公分,長度8.7公分,重量410g。

PEN-F應該算是數位PEN系列中比較大型的機身了,雖然比起OM-D系列還是小了一點,但這顆鏡頭還是能夠讓它們拿起來頭重腳輕。這樣的體積與重量,比較接近全片幅的35mm f/1.4,或者是85mm f/1.8,並不算非常大,但對於講求輕便的M4/3系統來說已經算是標準定焦中相當巨大的產品了。
▣鏡頭表現
■各級光圈銳利度 |

[打包下載]
並不是每顆鏡頭的最佳表現光圈都會落在f/8左右的位置,那在全片幅的產品中會比較常見。這顆25mm f/1.2的最佳銳利度落會在f/2.8至f/5.6的區間,f/1.8的中央表現與f/2.8相同,但邊角的部分比依然看得出來差異。但你該擔心使用f/1.2拍照嗎?不,小編認為不論是在中央或者最邊角,你都可以放心的把光圈全開來拍照。雖然f/1.2與f/1.8的銳利度還是有差一點點,但各位可別忘了,這是f/1.2耶!邊角沒有散的亂七八糟就已經很厲害了!如果你真的很在乎畫質,建議你可以使用f/1.8拍攝。、
■散景 |
既然使用了f/1.2這種超大光圈,我們就來看看大光圈的散景表現如何,首先小編先在陽台用影片拍攝夜景,對焦的位置由最近到最遠,最後超過無限遠的位置,讓各位看看光點散景的表現如何:
下圖是以照片,從最大光圈f/1.2拍到f/11,至於沒有放f/16的原因是我手滑掉構圖全跑了,但我想與f/11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打包下載]
高光的部分有點破掉,是因為GIF檔壓縮的關係,建議各位下載所有圖片看看。
接下來是人像散景的部分:

PEN-F ISO80 f/1.2 1/250s
雖然M4/3的片幅相對來說較小,但由於使用的是f/1.2的超大光圈,所以很容易讓人有使用全片幅相機的錯覺。

PEN-F ISO80 f/1.2 1/4000s
別忘了點開大圖看看光圈全開的銳利度表現。
接下來的幾張照片要讓大家看鏡頭的口徑蝕。也就是光圈開大的時候,畫面四周的散景呈現貓眼的現象。先讓各位看一張對焦清晰的照片,然後我會刻意的轉動對焦環讓畫面模糊,並且把對焦環往最近對焦距離的方向轉動。這些樹木距離相機大約20公尺。

PEN-F ISO200 f/1.2 1/160s
各位可以順便看一下背光時的紫邊,這是光圈全開的表現。


ISO200 f/1.2 1/250 對焦距離稍微拉近 ISO200 f/1.2 1/640s 把對焦距離再拉更近

PEN-F ISO200 f/1.2 1/500s 對焦距離推到無限遠之後(無限遠之後還有一段)

PEN-F ISO200 f/1.2 1/6400s
25mm f/1.2的散景可以說是一點也不二線性,柔化的程度相當好,頗有空間切割之感。各位也可以點開大圖看看花蕊部分的銳利度。
我們來看看是否會有洋蔥圈散景,這個東西是Sony的G Master系列鏡頭,而且是特定的型號才會特別要求的,他們是在鏡片上做特別細緻的打磨,所以在散景的光點上就不會出現同心圓的紋路或者斑點。一般的鏡頭不會修正洋蔥圈散景,但我們還是可以看看這顆鏡頭的表現如何:

PEN-F ISO200 f/2.2 1/2500s
裁切右上的部分來看看:

洋蔥圈是沒有,但依然可以看到散景中還是有些許雜點。不過各位不用覺得奇怪,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的鏡頭都是如此,這不是一件壞事。目前也只有Sony的G Master系列會特別宣稱有平滑的散景(其實目前上市的只有85mm f/1.4GM具備),所以各位不需要擔心。
■對焦速度 |
AF距離接近該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也就是30公分。對焦速度相當不錯,可以算是快,或者是接近「瞬間」的等級。不過PEN F對於近物對焦時常常會出現誤判的情況,例如對焦點對著初音時,對焦常常無法從背景處拉回來,因為近物太模糊,而讓對焦系統誤判,這種情況每台相機可能都會出現,但初音在畫面上的比例已經很大,而且上述影片的例子並不是單一個案,而是我在測試時偶爾就會發生的事,所以PEN F會犯這種失誤其實有時挺令我失望的。
■色散 |

[打包下載]

PEN-F ISO200 f/1.2 1/1000s
即便是光圈全開,色差的抑制依然相當不錯,只有在遇到強光的地方會有稍微明顯的紫邊,但如果不是特意的要與陽光對幹,是很難出現紫邊在畫面中的。
■耀光與鬼影 |
耀光與鬼影好發於畫面中的強光處,它們都是光線在鏡片間反射所造成的現象。現代鏡頭多半都有塗上鍍膜來減少這兩種現象的產生。

PEN-F ISO200 f/1.2 1/800s
我們看看在同一個畫面下,分別是f/1.2、f/1.4與f/16所產生的耀光差異:


PEN-F ISO200 f/1.2 1/3200s PEN-F ISO200 f/1.4 1/4000s
縮光圈可以直接減少耀光的產生,即便是1/3EV的光圈都可以明顯的減少。

PEN-F ISO250 f/11.0 1/80s
如果光圈直接縮到f/11,那光圈會直接變成星芒。
再舉幾個例子:


PEN-F ISO200 f/1.2 1/8000s PEN-F ISO200 f/1.8 1/8000s
光圈全開時,遇到強光會產生明顯的耀光。注意強光下方有一片垂直的光線,不論是f/1.2或f/1.8都是如此。上面兩張圖的曝光數值完全相同,代表f/1.2那張已經過曝了。即便如此,畫面中還是有明顯的耀光。
我們來看看相同畫面光圈縮到最小會出現什麼情形:

PEN-F ISO200 f/16.0 1/160s
這顆鏡頭在面對強光時會有較明顯的耀光與鬼影。特別是在強光附近的耀光在大光圈時會特別強烈,各位在背光拍攝時請特別注意。
■各級光圈星芒 |

我對於星芒的形狀沒有意見,不過你不覺得有個地方怪怪的嗎?f/1.2到f/1.8照片的光點不是一個點,而是有很明顯的一圈光暈蓋在路燈上頭。
我在原地多拍兩張:

PEN-F ISO800 f/1.2 1/30s

PEN-F ISO800 f/1.2 1/50s
小編覺得非常奇怪,這顆鏡頭只有在夜晚拍攝的時候會這樣,如果我沒有為了測試星芒而拍夜景,可能就不會注意到這點了。我要先聲明,小編確定鏡頭完全沒有起霧,鏡頭上可能有塵點但沒有明顯的髒污,10/4凌晨的空氣也還算乾淨,沒有下雨。
我用PEN F搭配25mm f/1.2在同一個環境下拍攝影片讓各位看看:
有看到路燈的外圈有相當明顯的一大圈嗎?小編不太能確定這是屬於耀光、鬼影,或者是其他光學性質的範圍。
由於PEN F不能夠在錄影時變動光圈,所以小編用手機錄製觀景窗,讓各位看看在錄影模式下待機狀態的光圈變化:
你可以發現只要光圈一縮,籠罩在路燈外的那一圈就會消失。Olympus的人跟我說這科鏡頭會這樣是正常的。
■變形 |

PEN-F ISO200 f/2.5 1/60s
變形的部分各位可以看看最靠近畫面四個邊緣的直線,這顆鏡頭幾乎沒有任何變形,畫面四周只有極少的彎曲,但肉眼已經難以分辨是錯覺或者是真的變形,小編認為應該可以算是0變形了。
■暗角 |

PEN-F ISO200 f/1.2 1/400s
光圈全開時會在畫面四周會有稍微明顯的暗角。


PEN-F ISO200 f/1.8 1/160s PEN-F ISO200 f/2.8 1/80s
只要把光圈縮大約2級,就可以幾乎完全消除邊角失光的問題。
■彗星相差 |
彗星相差是從鏡頭四周的光線無法匯聚在同一點上的現象,好發於大光圈鏡頭,所以我們每次在測試超過f/1.4的大光圈鏡頭時都會特別測試,而且只有在光圈開大時會發生。測試的方法很簡單,只要把點狀的光源放在鏡頭的最角落就可以,如果本來應該是一個點的光源會散開成彗星形或扇形,嚴重一點的甚至會變成黃絲帶的形狀,那就是彗星相差。

PEN-F ISO200 f/1.2 1/6s

PEN-F ISO200 f/1.2 1/6s
像差有兩大類,一種是有顏色的稱為色差,另外一種無顏色的則包含了球面像差等等,彗星相差也被歸類在無顏色的那一類中。所以你看到這些光點出現了紫色的邊緣,其實是因為光圈開大造成的色散所導致的。
以f/1.2的狀況來說,這顆鏡頭的表現是真的很不錯。要知道彗星相差在光圈全開時都會存在,沒有一顆鏡頭可以完全消除彗星相差的,唯一的差別在於抑制彗星相差的能力。照片中雖然是綠燈,但其實車子都還是剛起步而已,移動的範圍相當小,光點變成彗星形(或者你可以說三角形)往角落擴散,但沒有到明顯的程度。旁邊的路燈光點也僅只有稍微變形而已。表現其實相當好。
▣使用心得與建議
◆彷彿全片幅般的淺景深

達成淺景深有四個要件:
- 大光圈
- 長焦段
- 大感光元件
- 被攝物距離
25mm f/1.2可以輕易的達成淺景深,而且不需要特意的去拉近被攝物距離,而且也不需要用心選一個特別遠的背景,光圈全開就能夠達成相當柔美的散景。如果你是M4/3系統的使用者,而且也特別喜歡用淺景深表達畫面,那麼這顆鏡頭可以讓你非常輕易的達到用全幅大光圈鏡頭的拍攝成果。
◆畫質表現優異

對於小編來說,這顆鏡頭光圈全開就是可用光圈,最佳表現落在f/4到f/5.6之間,如果只看中央畫質的話,f/1.8-5.6都相當的銳利,至於f/1.2的畫質只比f/1.8差一點點,真的只有一點點而已。至於光圈全開的邊角畫質,我個人覺得頗為超出我的預期,f/1.2對我來說應該會有很強烈的球面像差與彗星相差,但這顆鏡頭都能夠抑制的相當好。變形的部分幾乎看不出來。所以小編依然建議各位:就放心的把光圈全開吧!
唯獨一個地方比較明顯,就是面對強光時,會有比較明顯的耀光與鬼影產生。各位在拍攝時要懂得如何巧妙地避開強光,否則耀光造成的低對比度,或者是縮光圈時的光斑可能會影響你的作品呈現。另外,在拍攝夜景時畫面中的點狀光源,會在光圈開大時外圍籠罩著一圈光暈,也是各位需要注意的地方。
◆譜一個超大光圈鏡頭的未來

我們看一下隔壁的Panasonic,同樣是M4/3系統的Panasonic在超大光圈就比較有多一點選的擇:除了42.5mm f/1.2以外,還有25mm f/1.4與12mm f/1.4共三顆鏡頭。相對來說,Olympus對於超大光圈的開發就比較保守一點,過去鏡頭的最大光圈只有做到f/1.8,所以出現了這顆25mm f/1.2也算是Olympus對於O家人誠意的展現,更有點像是封印的解除,至於未來有沒有機會推出12mm f/1.4或75mm f/1.4這類相當實用的超大光圈鏡頭,小編只能猜想,但經過25mm f/1.2的首開先例,未來Olympus的超大光圈鏡頭也變成可能,我們相當的期待之後鏡頭群的表現。
▣照片實拍
這次的實拍照片中我有一些套用了PEN-F內建的濾鏡,色彩表現會與肉眼所見得有所不同,我想各位應該看得出來差異。拍攝人像照片都是使用Protrait色調,其餘的都是i-Enhance與Vivid。

PEN-F ISO80 f/4.0 1/200s

PEN-F ISO200 f/5.6 1/400s

PEN-F ISO400 f/2.8 1/80s

PEN-F ISO320 f/1.6 1/60s

PEN-F ISO200 f/1.2 1/4000s

PEN-F ISO200 f/2.2 1/60s

PEN-F ISO640 f/1.2 1/60s

PEN-F ISO200 f/4.5 1/250s

PEN-F ISO200 f/2.8 1/2000s

PEN-F ISO200 f/4.0 1/250s

PEN-F ISO80 f/1.2 1/4000s

PEN-F ISO200 f/4.0 1/640s

PEN-F ISO200 f/1.2 1/125s

PEN-F ISO320 f/1.4 1/80s

PEN-F ISO200 f/5.0 1/160s

PEN-F ISO800 f/2.5 1/80s

PEN-F ISO200 f/7.1 1/320s

PEN-F ISO200 f/1.2 1/100s

PEN-F ISO80 f/3.5 1/200s

PEN-F ISO200 f/2.0 1/2500s

PEN-F ISO200 f/4.5 1/500s

PEN-F ISO200 f/4.5 1/320s

PEN-F ISO200 f/1.2 1/250s

PEN-F ISO200 f/1.2 1/3200s

PEN-F ISO400 f/2.5 1/60s

PEN-F ISO200 f/4.5 1/60s

PEN-F ISO200 f/1.8 1/80s

PEN-F ISO100 f/1.2 1/8000s

PEN-F ISO160 f/1.4 1/8000s

PEN-F ISO200 f/5.6 1/125s

PEN-F ISO200 f/1.2 1/250s

PEN-F ISO200 f/5.6 1/500s

PEN-F ISO200 f/2.2 1/2000s

PEN-F ISO200 f/2.8 1/1000s

PEN-F ISO1250 f/2.8 1/60s

PEN-F ISO200 f/1.4 1/2500s

PEN-F ISO200 f/2.8 1/3200s

PEN-F ISO80 f/1.2 1/250s

PEN-F ISO200 f/1.2 1/100s
小編沒事找事做:Zuiko與台北內湖瑞光路的關係? |
有件事小編一直覺得挺有趣,就是關於這個「ZUIKO」,這是Olymus鏡頭的品牌名稱,就像是Nikon的鏡頭名為NIKKOR。Olympus所有鏡頭都被稱作Zuiko,M.Zuiko是M4/3系統後鏡頭的名字,在過去底片時代還有D.Zuiko、F.Zuiko等等。至於這個Zuiko,其實是日文的「瑞光/ズイコー」, 而這個瑞光的由來,是來自於Olympus相機部門的前身-「瑞穂光学研究所」取其二字用來代表鏡頭的品牌名稱。有些網友還有收藏上頭用日文漢字寫著「瑞光」的相機背帶。 我說有趣的地方在哪呢?Olympus在台灣的代理商元佑實業,辦公室就在內湖「瑞光路」旁邊的陽光街上,兩條路距離真的不遠呀。老實說我真的很希望他們不要在陽光街,而是在瑞光路。 ![]() 但如果我們再深究下去,會發現內湖陽光街的名稱由來,其實是來自於內湖的「紫陽里」與「瑞光里」,這條路貫穿該兩個里,所以名稱就各取其中間一字,於是就變成「陽光」街了。所以元佑雖設址在陽光街,還是跟「瑞光」脫不了關係。 而內湖的瑞光里是民國63年從旁邊的瑞陽里劃出增設出來的,但我想這跟Olympus的舊名「瑞穗光學」肯定沒有任何關係就是了...至於當初是誰想到:瑞陽里切開增設的另外一個里要叫做「瑞光里」?小編就沒有再繼續追查下去,各位知道瑞光里這個名稱的由來嗎? 如果元佑實業的老闆是因為知道這個地方的名稱由來,也因此選擇在這裡設立辦公室,小編真的由衷佩服。 資料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