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蛋,Olympus你的問題在4/3影像感應器!那我的問題?

這次Olympus宣布開發新系統Micro 4/3消息後,不論是否為O家的使用者也都紛紛熱烈參與討論,除了各種褒貶之外,更不意外的,又談論回4/3影像感應器的基本架構問題,也再次陷入各說各話、似乎都有道理的無解迴圈。難道問題真的出在4/3影像感應器嗎?以小弟初階用家的觀點來看,個人覺得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

*但在談4/3影像感應器前,想先說說自己從底片機換成數位相機、數位相機畫素提升的經歷與想法~

記得十幾年前受玩傳統相機朋友的鼓吹,買了一台Nikon入門級單眼相機,可是在拍完第一捲底片,洗出一堆失敗的照片後,讓缺乏慧根的我信心大受打擊,也使想嘗試用單眼照相的興趣全消,相機從此長眠在防潮箱,還是繼續用傻瓜相機來紀錄生活中的點滴。

隨著數位相機問世,為了拍攝方式的簡易性與照片保存的方便性,購入第一台數位相機Canon G2 (F2.0大光圈、鎂合金機身、翻轉式LCD取景、4百萬畫素),很興奮在按下快門後可以立即看到拍攝的成果,也很高興可以在電腦螢幕上看著大畫面的JPG圖檔,雖然還會送去照相館洗出照片,但從此就再也沒洗過一捲底片了。

由於數位相機快速發展演進,至今可算是已進入成熟期的電子產品。當初影響買單眼相機的朋友,曾戲稱小弟用DC拍照是大人在玩小孩子玩具,而現在朋友的萊卡、哈蘇相機依然蒐藏在防潮箱中,上百捲底片也妥善保存在冰箱裡,但手上卻多了台數位相機,使用的頻率也遠多於那些經典的傳統相機。甚至還會和小弟討論要多少畫素才夠、各家相機防水、防塵、防手震的差異,不過最大的交集就是都喜歡O家E1拍出來的照片,雖然它只有五百萬畫素。

*然而,從底片機轉進數位相機,是否隨波逐流?但未追逐潮流,僅從四百萬畫素換到五百萬,是否故步自封?

這些問題的答案若直接將之一分為二,似乎又太簡化了。套用「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句商業廣告詞,應該比較貼近第一個答案,基於人性的實際需求,廠商不斷開發出實用產品,所以科技在進步,我們只是跟上時代的腳步。但如何避免被廠商藉由花俏規格與獨門技術給綁架,陷入種種規格與數據的迷思,讓消費者不斷掏腰包購買如曇花一現的新產品?因此,「聰明消費必基於所需」或許就是消費者所能採取的對策,也是個人對第二個問題的答案。

我們可以從許多數位產品來印證,如AV擴大機、LD、HDCD播放機、電漿與液晶電視.......,之前曾花過許多大錢購買的高規格電子產品,現在呢?有些器材雖未損壞,但已不符合潮流,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家中堆積了很多科技垃圾。有時想想會不會覺得自己太傻?為什麼要追逐廠商訂下的規格?太多「他聰明,我傻瓜」的經驗累積,尤其現在科技更新的速度比以往加快,器材汰舊換新的速度也將更快,所以要如何在潮流與新規格中取得平衡點,就要靠自己冷靜睿智的選擇。個人認為現在購買電子產品,只要考慮是否為自己最喜歡並符合所需即可,誰知道三年後換數位相機是否會像現在換新手機一樣頻繁?就如同現在入門等級的電腦,性能卻比三年前的中高階電腦還要強大許多。電子產品「先買先享受、後買享折扣」,並沒有對與錯,買了就不需後悔,只要符合了各人的喜好與需求。

*因此,個人對Olympus 4/3影像感應器的看法就是:

1.幾家大廠的機身與鏡頭大致上已算成熟,但唯有影像感應器的發展卻真正進展不多。傳統的單層Bayer影像感應器是透過馬賽克格式濾波器來感應紅、綠和藍光,每個像素區只能感應一個顏色。然而,Foveon X3感應器在每個像素區可感應出三種顏色,因此就可避免Bayer濾波器所產生的變色情形。此外,由於感應器不需低通濾波器,因此影像更為清晰。所以在現有Bayer結構上發展全幅或不斷增加畫素,並不一定能解決根本問題,唯有發展全新或採用類似Foveon X3感應器,才能真正整體提升影像品質,不然即使跳槽任何一家系統都不會有太大差別。因此,小弟認為Olympus影像感應器的真正問題即在於此,並不在於4/3尺寸的大小!4/3 的 FULL FRAME CCD 所指的全幅指的並不是感光元件的 size,而是感光元件的設計方式,鏡頭也經過重新設計,但為何還是有人要去比大小?問題就在於大家都使用相同的馬賽克結構,但在各廠家不斷提升畫素及加大尺寸的競爭下,除非Olympus能再創新改良4/3影像感應器,以優異畫質絕對領先,不然這種畫素、尺寸大小的比較與爭執必定將永無休止。

2.回歸會購入Olympus E-1相機最基本原因,就是喜歡它豐富層次與細膩色彩,照片充滿活生的立體感,儘管只有500萬畫素,那又如何?用22吋電腦螢幕、50吋FULL HD電視,還是塞不下1:1滿版照片!而要洗出A4照片,對非專業用家而言也足足有餘了!會選擇O家相機的人,應該都是基於相同的理由,就是喜歡這「最單純的感動」。至於喜好追求強悍電子性能、大尺寸感應器、數千萬畫素、龐大鏡頭群的專業攝影人士,應該也沒時間放慢腳步,來細細品味O家的「最單純的感動」。

3.個人對M4/3可換鏡頭式DC新系統樂觀其成,只要畫質佳、電子性能不差、輕便好上手、價錢合理,應該就會購入當口袋機,配上Kit鏡隨身攜帶,但要裝轉接環接上70-300、50-200,應該就失去輕便的本意,也不符合二種不同系統的訴求。至於4/3系統,除非新相機更新改良影像感應器,不然二台E-1就準備輪流用到報廢吧!真的很難得有一項數位產品,可以讓小弟感受到如此接近人性的工藝,更難得會對一家相機廠商充滿了期待與支持。

攝影大師郎靜山曾說:「拿照相機就是我的生活」、「我做集錦照片,是希望以最寫實、最傳真的攝影工具,融合我國固有畫理,以一種『善』意的理念,實用的價值,創造出具有『美的作品』」。而最讓小弟敬佩的是,郎靜山大師可以只用傻瓜相機,就創作出許多足以流芳百世的好作品。雖然小弟至今仍是攝影的門外漢,但拍照已經變成生活的一部份,也希望能藉由簡單好操作的相機抓住生活中剎那的永恆,創造出美的作品。所以,我的問題,並不在於換了哪款新相機,而是相機後面的這顆笨腦袋,能真正知道自己需求的是什麼,對攝影又懂了多少。

不好意思,看了許多O版M4/3文章後有感而發,請原諒小弟野人獻曝開版貼文,謬誤之處尚請諸位先進不吝賜教!
感光元件為整個相機的心臟或核心
所有相關的鏡頭群開發,處理器,色彩演算都必須針對所用的感光元件做調整
一下子大幅更改感光元件不太可能,後面要處理的bug會很多...

鏡頭接口能不能拆換,我想多數人還是希望能夠換鏡頭,
致於出門要帶長鏡頭或輕薄鏡頭,讓消費者可以自由決定的方針比較好....
http://www.flickr.com/photos/li202/
".................傳統的單層Bayer格式影像感應器是透過馬賽克格式濾波器來感應紅、綠和藍光,每個像素區只感應一個顏色。然而,Foveon X3感應器在每個像素區可感應出三種顏色..........................."

數位機背也是使用傳統的單層 Bayer image sensor, 畫質也很好啊,
Foveon X3 image sensor 也有 畫素低, 成本高 的問題.
用另外的角度來看 : 只要畫素夠高, 即使是單層 Bayer image sensor 也能提供好的影像品質, 但是提高畫素的方法有兩種, 一是提高畫素密度 : 在相同面積的 CCD/CMOS 中做進去更多像素, 二是增加 CCD/CMOS 面積, 當然也可以是兩者混合.
4/3 system 顯然是採用第一種作法, 但是結果是 CCD/CMOS 畫素密度會有瓶頸, 大家不會有疑問嗎? 為啥 4/3 system CMOS 的面積只有 135 底片的 1/4, 鏡頭的尺寸卻不能變小? 原因在於同樣都是 1000萬畫素, 4/3 system 的畫素密度是 135 FF DSLR 的 4 倍, 兩者的鏡後距離都是大約 40mm左右, 也就是說, 兩者成像品質要相同的條件是 4/3 system 鏡頭的解析度要達到 135 FF DSLR 鏡頭的兩倍, 而為了提高解析度就得增加鏡頭的孔徑, 自然鏡頭的體積與價格降不下來, 畫素密度再增加, 平價的 4/3 system 鏡頭的解析力就可能跟不上了, 這也是為啥 C/N/S 三家要往 135 FF DSLR 發展.
superAC wrote:
這次Olympus宣...(恕刪)


完全贊成樓主的每一句話, 也實在說到我心坎裡面的話, 如果, 有一家能開發出像Foveon X3 一樣的感應器, 我想會比改大小來得好. 目前現在的攝影機, 有得已經改成3CCD模式, 為了就是增加色彩, 單一CCD馬賽克做法, 已經發展一段時間了, 消費者口味也越來越重, 但是, 卻還沒有新的做法出現. 實在是非常期待.
攝影大師郎靜山的暗房功夫了得啊~~~~很強的耶~~~
確實也是如此 畢竟相機在每個人的手上所代表的意義些許不相同,有的是想要拍出美麗的照片,有的是想拍出家庭和樂的照片,有的則是要將人間煉獄般的慘況告知於世人,想要讓人感受自己的想法與思維,而這一切不都就代表了拍攝自在人心,而非相機或是鏡頭的原罪,更非為感光元件或是相機的廠牌。

拿一台相機(不管是數位或底片以及單眼或小相機)拍情侶間的互動、家人間的嬉戲、山林間的磅礡氣勢、蝴蝶的翩翩飛舞,這不正是發生在自己眼前的一切嗎。

追求著FF 全片幅 4/3 都不打緊 要能拍出張好照片,讓自己滿意的照片就夠了
不需要分化誰的相機好或是誰的相機差

=====分隔線=====溜

像是在黑白底片的年代,那驚人的價格讓很多的大前輩們給很用力的跳了下去,每一張所拍出來的照片都是自己想要留下紀念的情景,那拍出來的照片或許不一定很滿意,但這確實是一張張留下的回憶,或許至今所拍攝的地點已經隨風而去,那令人懷念的中華商場和光華商場,自今也只剩下前輩們的照片可以緬懷過去,台灣的改變由他人的口述永遠無法正確的得知當時的情景,但藉由照片卻可以讓自己感受到,當時與現今的人事物是如何的去改變,

=====第二次分隔線=====以下碎碎念 奔逃

像是我自從在大學拿了E1到現在出去玩和幫好幾個同學和朋友拍了結訂婚都是帶著E1,或許我對於他們而言就也只不過是一個喜歡拿著相機到處幫人拍照,有聯誼卻只拍照而不肯去泡妞的怪人,但對我而言我拍照才是主要的,雖然也是有在看哪個可愛女孩子可以追啦(溜),但我還是成功的因為拍照找到了我的前任女友不過那是學校畢業後了,當然同學在聚會的時候我把前任女友帶去,全部的人都因為我這怪咖可以交到女朋友,而感到訝異,雖然有人說 啥xxx有女朋友 天快塌了,我當場囧很大力 我又不是不喜歡女孩子,只是這個菜到現在才出現嗎,但因為某些事情 分手了otz,但我並不後悔因為買了E1這台相機,即使在千萬像素的今日只有500像素E1,
它卻也帶給我了很多的歡樂與驚喜,尤其是和某o家協會去金山老梅外拍的時候,被3公尺高的海水瞬間灌頂2HIT和750CC礦泉水洗相機,然後又到水龍頭底下洗了快五分的的水,接下來又到附近的硫磺噴口繼續開基下去拍,至今還沒因為這個原因送回元佑檢修(是很久以後有送回去,因為蒙皮快掉了)所以我真的很感謝E1
不然 這下維修費可貴了  (奔逃
以上廢文一狗票 開溜摟
DSLR:Olympus E-1 其他下略
superAC wrote:
並不在於4/3尺寸的大小!4/3系統本身就已經是FF,鏡頭也經過重新設計,但還是有人要去比大小?...(恕刪)


4/3所謂的FF指的不是片幅尺吋大小
是指sensor設計方式.....................

就因為他的sensor設計方式,所以才有別於sony與canon的sensor........
加上鏡頭的設計,才得已顯現出有別於C/N的照片....

不要再把4/3宣稱的FF與時下所謂的135FF畫上等號,兩者談的是不同的兩件事.........

--

這個文章可以了解什麼是4/3的FF
http://little-hat.blogspot.com/2006/09/olympus-e-system-43-system.html

雖然說sony也有發表新的sensor技術,不過還沒有產品,所以這有待觀查,

---

其實,最好是先了解自已手上的相機的設計理念,
這樣拿起相機拍照也比較踏實一點,也就不會一直想他的缺點如何如何了.....

但是4/3FF和135FF都是FF啊 (好像繞口令..)

沒人說FF就是135吧? 呵呵 也許以後還有120FF...
http://flickr.com/photos/warmwater/
溫開水 wrote:
沒人說FF就是135吧? 呵呵...(恕刪)


沒人說嗎?許多討論已經直接稱D700/D3為FF了,連國外都這樣講了
怎麼會沒人說?

當然,就英文字來說FF都是FF,當然是一樣的,呵。
xman2009 wrote:
轉自奧林派1. 何謂...(恕刪)


呵,你的文章加上我附的連結已經是在這個站上的X+1次了
所有說明4/3與interline sensor都很詳細,
不過
幾天後,或幾個月,一樣有人會問"olympus不是已經是全幅了嗎?
或"為什麼要轉換焦長的4/3也可以說是全幅"

小惡魔市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