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松下宣布合作開發新型有機傳感器技術

即使推出 肯定剛開始用在頂級款上, 就是3~4萬等級
等放到2萬等級款, 大概又要再一年...

XPro2應該來不及用這感光, 要等XPro3或FF機, 最快大概要到後年年底
GH5大概也差不多這個時間
是與富士獨家cmos類似的技術嗎??
萊卡鏡片 富士cmos
嗯....

aids078078 wrote:
富士與松下宣布結成新的伙伴合作關係 ... (恕刪)


富士的色彩管理 + P家的操作反應 . 給他拍拍手.
同樣都是M43盟友的Olympus和Panasonic
一個跑去找Sony 一個找Fujifilm
真是令人玩味
覺得有點難

因為 O 家跟 F 家都是老相機廠,他們出的復古機身都是以仿效自己傳統底片相機的機身設計

Panasonic 是電子廠... 他們好像沒有什麼輝煌的底片機可以致敬 囧"

(不過如果要抄 Leica 的話也許也不錯

jufoto wrote:
希望P家也能推出像F家一樣的復古造型機身

I.Think wrote:
(不過如果要抄 Leica 的話也許也不錯


還可以讓萊卡再出一台貼牌機大拐特拐一番
這條路不算太差的選擇
Fuji-film搞這organic CMOS image sensor技術搞至少十幾年了,
連Panasonic自己也至少悶著頭研發十幾年了.
有興趣的可以上網去google他們公司內部的技術資料可以知道大概...
而Fuji-號稱2012年要上市到現在還沒個影~
其實不只富士跟Panasonic,
大小S也都默默的在做,
只是沒有像富士那麼高調,
卻也到目前為止沒一家能推出量產產品.
(Rumor上甚至還猜過說sony會把第一塊full frame產品用在NEX9上...)

假如照當初推organic sensor的動機,
元件微縮下帶來的fill factor犧牲是這款技術主要優勢,
所以...
我覺得高畫素的小塊感光元件比較是這技術第一優先要取代的產品,
例如65nm以下更高畫素的小尺寸手機或是DC感光元件...

至於大塊感光元件,
考量目前的畫素跟畫質之間的平衡點,
以及目前0.11um以上技術的表現,
(例如panasonic的Smart FSI至少還能挺好一陣子)
實在沒有說服力去把這高門檻高成本的organic技術上市,
更何況目前肯定還有一些天生organic / polymer面對水氧, 溫度的天生極限需要更多的突破...

我個人認為啦 (沒有任何內線或是乳摸根據),
比較合理的是以現行技術先在對於性能以及可靠度門檻比較低的小尺寸手機或是DC上練兵,
下一步技術更成熟之後再在大片sensor的M43或是full frame量產...
所以基本上短期內要看到搭載organic CMOS sensor的M43或是full frame相機小弟並不抱期待~~
Wang93SC wrote:
Fuji-film搞...(恕刪)


跟以前的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這次是有比較實際一點的研究成果,
還有"號稱"RA有過,包括高溫高溼儲存等條件

只是這仍然只是"研究",包括RA測試的樣本數、條件設定,
還有完整的製程要跑多久,良率等數字都不清楚,
要樂觀預估實在沒辦法

老實說,我自己的評估是最快也要2014年底到2015年,
這還是中間沒有意外的情況下,
今年下半年甚至明年全年推出的新機種應該是完全來不及用,

==

而提到以小尺寸感光元件作為優先,得要先看他們能把畫素尺寸做到多小,
目前放出的資訊完全沒有提到這一點,我認為這可能是他們目前最大的問題,
如果畫素作不小,以現在小尺寸感光元件多半有八百萬以上畫素數目來說,
這新技術會很難達到

在這種情形下,先作大尺寸感光元件可能比較有機會,
要在手機相機這種應用上普級化還有一段路要走

==

另外手機或DC產品的可靠度測試門檻沒有比較低,
簡單來說,消費級產品並沒有比較好做

而是要考慮到消費級產品的需求量大,成本又要壓低,
不可能優先採用不成熟技術





aztec1234 wrote:
而提到以小尺寸感光元件作為優先,得要先看他們能把畫素尺寸做到多小,
目前放出的資訊完全沒有提到這一點,我認為這可能是他們目前最大的問題,
如果畫素作不小,以現在小尺寸感光元件多半有八百萬以上畫素數目來說,
這新技術會很難達到

在這種情形下,先作大尺寸感光元件可能比較有機會,
要在手機相機這種應用上普級化還有一段路要走


CMOS image sensor在scaling上大家努力的共同目標之一就是如何在pixel size微縮的情形之下仍保有最大的感光面積: fill factor
而organic diode能取代現行Si diode的優勢之一就是可以直接建構在FSI技術上把sensor diode做在CMOS "上面",
不用考慮微縮情況下CMOS吃掉的面積比例提高而犧牲fill factor,
目前除了organic diode技術之外也有其他技術在努力中,
那不是重點所以這裡不贅述了.

而基於organic diode先天fill factor (幾乎100%) 就比Si diode要大的優勢下,
根本不用比照CMOS scaling的rule就可以做到一樣的照光面積比,
所以現有在高畫素小尺寸的應用上organic CMOS image sensor更有優勢.


aztec1234 wrote:
另外手機或DC產品的可靠度測試門檻沒有比較低,
簡單來說,消費級產品並沒有比較好做

而是要考慮到消費級產品的需求量大,成本又要壓低,
不可能優先採用不成熟技術


手機或是DC這類消費性產品image sensor性能範圍本來就比高階相機寬,
因為定義在 "消費機",
可以容忍比較低的diode照光壽命的產品線會比較多,
這對先天照光壽命以及抗水氧都比單晶Si不足的organic或是polymer材料來說的確是比較容易切入市場的應用.
而成本取決於市場規模,
消費性產品或許比高階機更容易壓低成本.
不過小弟我沒做過消費性產品所以以上只是個人看法.

另外我沒說 "所有消費性產品" 可靠度要求都比較低,
請別誤會~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