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hoxen wrote:
如果這個論點成立,GH為何以相機造型出現?做成Sony VG系列的style不是更好?
這不是我的論點, 這是廠商自己的產品定位
你不叫廠商回答反而叫我回答,
不是邏輯錯亂, 就是定位錯亂
jenhoxen wrote:
我覺得倒不如說P家的強項在錄影,產品自然主打錄影的優勢,而且他認為介於DV和DSLR間的市場有機會,做一支產品(GH)給不想花十萬又希望比DSLR好錄的人來買P家的感光元件確實沒Sony表現好,也缺少傳統相機大廠的相位對焦基礎,所以就會做成現在的樣子.
這是你的個人猜測, 我不予置評,
但對於感光元件誰的表現好這種不該有主觀性的評價來看,
Panasonic的感光元件是否真的沒Sony表現好, 要拿出真的有科學公信力的依據再來下結論才對
====
喜歡Sony sensor的人以前很愛用DXO來當證據, 但自從E-M1與GH4的DXO分數比較高,
加上Chipwork拆解E-M1證明E-M1是用Panasonic sensor後, DXO就變成不可信的東西,
Sonyh sensor的愛好者現在反而避談DXO
事實上以前就說過了, DXO的量測方式有很多未經考慮的地方, 像GM1為了減少電子快門下的Rolling shutter effect,電子快門下sensor只會輸出10-bit, 但DXO卻一直沒有針對這件事去修改量測方式, 而且DXO很多資料都是黑盒子, 無從求證起
(前面有人說是為了產品區隔才輸出10-bit是錯的, GH4電子快門下也是10-bit輸出)
結果都要等到自己喜愛的Sensor品牌有一天也被評為分數低於其他廠之後, 才會去面對DXO並不是聖旨這件事
說真的, 也不只是DXO, DPreview也是常被質疑的, 像是測試場景的控光等等
這些網站的手法都有一些漏洞存在, 我們必須先從該網站宣稱的量測手法去思考,
該網站提供的資料哪些是有參考價值的, 那些有疑慮應該懷疑的
我自己工作上不只是要做自己的IC design, 有時也要去研讀其他競爭者IC的Datasheet,
或是其他競爭者給客戶Promo的IC資料, 然後去研判哪些是真的, 哪些是唬爛的
面對在該領域熟門熟路的業界都要這樣了, 更何況是這些連量測手法都不見得符合IEEE規範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