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現在的人使用DSLR越來越普遍了,除了解析度戰爭外,在體積與重量上也逐漸區分成三種不同的型態。最重體積最大的莫過於機皇等級的機種,接著就是中階款的出現。再來就是越來越輕巧的入門等級DSLR相機。當然也不全然能用體積與重量來區分等級,例如PENTAX就致力將相機的體積與重量降低,但卻又維持著該有的機能與速度。
前陣子關於4/3系統最大的新聞,莫過於Panasonic與Olympus共同發表了Micro 4/3系統的新概念。在這概念中就是要拿掉五稜鏡,讓DSLR的體積可以再縮小,重量可以再降低,但卻又保持著可以交換鏡頭與快速開機、快速對焦、超低快門遲滯等DSLR該有的優勢。還記得筆者有參加過前陣子O家在新光三越信義店所舉辦的Micro 4/3系統發表記者會。會中雖然只展示了一部概念機,不過當日新聞一出來,引起了台灣4/3系統用戶的廣大迴響。主要是手上現存的4/3系統鏡頭,只要透過轉接環就可以繼續在Micro 4/3系統上繼續使用,也就無須再花錢購買新的鏡頭。也在不久前,原本O家要舉辦Micro 4/3系統新機發表會,但不知什麼原因取消,到目前也毫無下文可言。不過同樣推廣Micro 4/3系統的Panasonic而言,卻未停止發表的腳步。繼日本發表後,終於也正式在台灣亮相。而MOBILE01就在今日下午(28日)率先拿到Panansonic LUMIX G1,馬上交給筆者,進行第一步的開箱體驗。這也是為何各位可以在週六看到01的首頁有變更的原因之一。
由於時間緊迫的關係,所以筆者先分享手上拿到的G1開箱照片,以及G1、G1所搭配的兩款鏡頭與一款外閃的規格分享。

G1特點簡介
其實Micro 4/3系統概念發表的時候,筆者就很注意後續新聞的發展。除了是因為Micro 4/3的概念讓筆者感興趣外,還有就是平日拿著重到不行的EOS 1D,總希望能夠在休閒時可以有同樣可交換鏡頭,卻又體積輕巧的相機可以使用。如今看看手上的G1,或許還有少部分並非筆者所期望的(例如錄影機能),不過試玩了五分鐘,卻發現大部分G1機能都是筆者想要的。

世界極小Micro 4/3系統
大家對於DSLR的印象,或者是說SLR的印象,就是擁有高聳的軍艦部。在軍艦部內的五稜鏡,負責反射由鏡頭射入的光線然後到達OVF中讓使用者的雙眼看見。但也因為用料的好壞與設計的品質,不是所有DSLR或SLR所看到的畫面都是100%的視野以及清澈的影像。
為了讓DSLR的體積再縮小,也為了讓機身重量、鏡頭重量不再是使用者的負擔。因此由4/3系統再度予以簡化設計,取消五稜鏡與反光鏡機構,讓光線直接照映在感光元件上,也同時呈現在機背的LCD螢幕上(LiveView概念)。取消了五稜鏡機構,因此可以縮短一半的鏡後距離(與傳統4/3系統相比),也就是Micro 4/3系統的由來。
↓Micro 4/3與傳統4/3系統比較圖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內建三種不同影像穩定模式
以Canon EOS系統鏡頭來講,雖然許多鏡頭都有IS防手震機構在內,不過IS卻還是有區分簡單與雙模式兩種。第一種模式是IS不論鏡頭如何晃動,都可以修正光軸讓影像清晰。第二種模式則是上下震動抵銷模式,也就是適合在橫向追焦(賽車、賽跑、划龍舟等)時使用。不過同時擁有兩種模式的IS系統,鏡頭也便宜不到哪邊去,例如小白IS就是典型的代表。
在G1所搭配的兩款LUMIX G系列鏡頭皆有防手震O.I.S.先進光學影像穩定系統(每秒4000次的速度處理陀螺感測器所輸出的內容),不過鏡頭上只有O.I.S.開與關兩種選擇,但G1卻可以透過選單設定三種不同的防手震機制。如下圖所示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一千兩百一十萬Live MOS感光元件
G1所使用的感光元件為4/3系統,1210萬像素Live MOS感應器。這是結合CCD卓越的影像品質與COMS低耗電量兩種優點於一身的感應器。此感應器可以同時讀取四通道的資料,使得機背上的LCD螢幕可以以每秒六十張影像的方式呈現高解析度影像。

維納斯心臟的Venus HD影像處理器
要有好的影像品質,除了鏡頭、感光元件兩者優勢缺一不可以外,相機內的心臟→影像處理器也佔了很大部分的因素。一顆好的影像處理器,可以提升影像品質、降低影像雜訊,或者是增快拍攝流暢度等優點。Panasonic所獨家研發的維納斯Venus影像處理器可是雙核心的。既使在高ISO的環境中進行拍攝,也能降低畫面中的雜訊。尤其Venus HD影像處理器可以忠實呈現紅、藍、綠三原色獨立色階控制功能,更能忠實呈現影像色彩上的細微差異。但是否真的如此?筆者再下一篇測試中,將會以實際拍攝的方式來驗證這一點。
↓Venus HD影像處理器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超音波除塵系統加持
沒有了反光鏡與快門簾,相對的入塵的機率也高。超音波除塵系統是由O家率先推出,實際使用上也證明了超音波除塵系統可以有效的清除沾附在感光元件上的灰塵。如今G1並沒有反光鏡的設計,因此在更換鏡頭時,Live MOS感光元件是實際暴露在空氣中,更容易沾黏灰塵在上面。
G1如LUMIS L10這一款DSLR一樣,同樣也內建了超音波防塵功能。每秒五萬次的震動,可以有效的清除沾在感光元件上的灰塵。不過以經驗來說,在超音波除塵使用久了之後,還是需要透過人工的方式,將積存在相機底部的灰塵予以清除。

還是有EVF的設計
與O家的Micro 3/4相比,筆者想Panasonic還是兼顧到習慣以OVF方式進行攝影構圖的使用者。因此雖然沒有五稜鏡的設計,當然也沒有OVF的情形下。G1還是設計了EVF電子觀景窗在G1機身上。筆者初步使用的結果,對此EVF十分的滿意,除了攝影資訊依舊可以顯示在EVF上外,100%的視野率、0.7倍放大倍率(相當於35mm傳統相機)與高解析度的影像表現外,就算是在大太陽底下,也無須手遮著LCD螢幕來抵擋陽光讓LCD看不清楚的窘境。
↓G1的EVF範例圖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三吋可翻轉LCD螢幕
筆者想,O家的E3可翻轉LCD螢幕的設計,讓許多人以LiveView取景時,能夠有更多不同的攝影角度。如今這個特點也出現在G1身上。G1搭配的是三吋LCD螢幕,解析度可不是23萬像素,而是46萬像素喔。這一款3吋LCD螢幕可以水平旋轉180度以及垂直旋轉270度。好吧!就如同Canon G系列曾經出現的可翻轉LCD設計一樣的好用。

不再只是即時預覽的即時預覽
對於攝影愛好者來講,LiveView功能的出現,讓攝影的角度有著更多元的變化。不過目前DSLR上的LiveView功能,只是將目前的影像透過LCD螢幕播放出來,除此之外並沒有其他的功能。G1的即時預覽功能,卻可以砍到調整快門速度後影響影像的程度,例如拍攝慢速度快門的水流時,就可以透過G1的即時預覽看到水流如絲的變化。不僅如此,在G1的LiveView模式中,甚至可以看到影像的景深程度。
↓上圖快門變化預覽,下圖為景深預覽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Panasonic G1規格表
不例外的,筆者還是透過表列的方式,來呈現G1的規格表。

■採用4/3型Live MOS,總像素為1306萬,有效像素1210万画素
■對焦機能,有單次自動對焦、連續自動對焦與手動對焦三種,手動對焦可以放大影像五倍或是十倍
■支援臉部辨識、中央點對焦與23分區對焦
■內建對焦輔助燈
■也有數位變焦喔,可以二倍或是四倍切換
■ISO最低100,最高為ISO3200,支援ISO設定上限
■攝影機能有P、A、S、M與多種情境模式
■多種白平衡,且可以每100度的方式調整色溫
■曝光補償以每1/3的等級,最大±2EV
■測光支援點測光(畫面的2.7%)與中央重點測光以及144分區測光
■可拍攝JPEG或RAW檔案。JPEG可記錄[4:3] 4000×3000(L)、2816×2112(M)、2048×1536(S)∕
[3:2] 4000×2672(L)、2816×1880(M)、2048×1360(S)∕[16:9] 4000×2248(L)、2816×1584(M)、1920×1080(S)也可以同時拍攝JPEG與RAW檔
■支援sRGB與Adobe RGB
■高速連拍每秒約三張,低速連拍每秒約兩張
■內建三種強度的暗部補正機能
■快門速度最低60秒,最高1/4000秒,並支援4分鐘的B快門
■可設定10秒或2秒自拍,甚至也可以設定成10秒內拍攝三張影像的自拍模式
■可外接線控遙控器DMW-RSL1,但必須另外購買
■內建TTL閃燈,可進行每1/3的等級,最大±2的閃燈補償
■閃燈支援前簾與後簾同步設定
■機背LCD螢幕為46萬像素3吋大小
■記憶卡可使用SD、SDHC、MMC卡
■電池為專用鋰電池DMW-BLB13,根據CIPA的規格,最大單一電池可拍攝350張照片
■外型尺寸124mm寬x83.6mm高x45.2mm厚
■重量本體為385g,搭配電池、14-45mm鏡頭約635g。若是換成45-200mm鏡頭則為819g

這次隨G1一起來的,還有兩顆Micro 4/3系統專用鏡頭,分別為LUMIX G VARIO 14-45mm/F3.5-5.6 ASPH./MEGA O.I.S.與LUMIX G VARIO 45-200mm/F4.0-5.6/MEGA O.I.S.。筆者一起把規格表整理如下:

LUMIX G VARIO 14-45mm/F3.5-5.6 ASPH./MEGA O.I.S.規格表
■鏡片構成 9群12枚(非球面1枚)
■視野角度廣角端(f=14mm):75°~望遠端(f=45mm):27°
■支援光學防手震,透過G1本體可設定成MODE1、MODE2、MODE3
■焦段f=14~45mm(35mm換算約為28mm~90mm)
■最小光圈F22
■廣角端最大光圈F3.3,望遠端則為F5.6
■內建七片圓形光圈葉片
■對焦距離最近0.3m至無限遠
■最大攝影倍率 0.17倍(35mm傳統底片換算約0.34倍)
■濾鏡口徑φ52mm
■外型尺寸最大直徑×長 φ60mm×約60mm
■重量約195g

LUMIX G VARIO 45-200mm/F4.0-5.6/MEGA O.I.S.
■鏡片構成 13群16枚(ED鏡片3枚)
■視野角度廣角端(f=45mm):27°~望遠端(f=200mm):6.2°
■支援光學防手震,透過G1本體可設定成MODE1、MODE2、MODE3
■焦段 f=45mm~200mm(35mm換算約為90mm~400mm)
■最小光圈 F22
■廣角端最大光圈 F4.0望遠端則為F5.6
■內建七片圓形光圈葉片
■對焦距離最近1.0m至無限遠
■最大攝影倍率 0.19倍(35mm傳統底片換算約0.38倍)
■濾鏡口徑φ52mm φ52mm
■外型尺寸最大直徑× φ70mm×約100mm
■重量約約380g

開箱囉!
呼~寫了這麼多,終於到了開箱介紹的時候了。這一次來的除了G1本體外,還有兩顆鏡頭與一支Panasonic 專用閃燈,現在就來看看有什麼好康的吧!

↓一口氣三個箱子,既然如此就來一個歪掉的疊疊樂吧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外箱上斗紅的G1 Mark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外箱正面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LUMIX系統新的家族成員LUMIX G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箱子側面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箱子頂面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G1的特點就在這六張小圖示內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Kit組的意思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開箱囉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掀開第一層蓋子,馬上就看到鏡頭跟機身被包著好好的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箱子內的所有配件,有保證書、Kit鏡、充電器、電池、相機背帶、電源線、說明書、光碟、鏡頭套、USB線與AV線等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電池的樣子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Kit鏡與附贈的鏡頭套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將Kit鏡收在鏡頭套內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鏡頭套上也有LUMIX標誌喔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電池充電器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G1的相機背帶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終於開始本尊的介紹啦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LUMIX的標誌就在機頂上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筆者比較希望G1的標誌跟機身右下角LUMIX的L標誌一樣,是金色銘牌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前命令轉盤下方有一條不鏽鋼亮面飾條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鏡頭接環右方為鏡頭釋放鈕,下方就是LUMIX的金色L標誌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對焦輔助燈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打開機身蓋,馬上就可以看到4/3的LiveMOS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比4/3系統還多的鏡頭通訊接點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機身左側,所有外連接用的連接埠都是設計在此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線控連接埠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HDMI、USB含AV輸出連接埠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機頂的樣子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機頂右側有快門按鈕、電源開關、快速選單、底片模式選單按鈕與連拍切換桿、攝影模式轉盤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可連接對應TTL閃燈的熱靴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對焦模式切換轉盤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內閃彈起開關在對焦模式轉盤旁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內閃彈起的樣子,角度也算蠻高的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三吋可翻轉LCD螢幕的機背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在數位觀景窗左邊是LCD與數位觀景窗切換按鈕。再旁邊則是Micro 4/3標誌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看起來實在很像光學觀景窗的數位觀景窗LVF(Live View Finder)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LVF右邊則為播放與對焦、曝光鎖定按鈕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螢幕右邊是各種拍攝時設定用按鈕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可多角度翻轉的3吋LCD螢幕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LCD螢幕收起來的樣子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與大多數的DSLR一樣,記憶卡艙是設計在機身右側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很簡單,並沒有什麼特點的機底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電池艙與電池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外場插花,當初不知道這倒是是啥東西,仔細一看,居然是專有名詞的中英文對照表..........,而且是貼紙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開始鏡頭部分介紹
↓首先上場的是LUMIX G VARIO 14-45mm/F3.5-5.6 ASPH./MEGA O.I.S.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濾鏡是採用52mm的款式。紅色的MEGA O.I.S.一整個質感提升啊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看一下正面,這一顆是14-45mm,換算傳統35mm底片規格約是28-90mm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防手震開關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鏡頭序號與Micro 4/3標誌在另外一邊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小巧的鏡頭屁屁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鏡頭電子訊號接點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最廣角與最望遠端的樣子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裝上花形遮光罩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金剛合體!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這是這一次另外的一顆望遠鏡頭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焦段是45-200mm,換算35mm底片約為90-400mm,可以打飛機了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箱子上也有LUMIX G的標誌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難道鏡頭也有黑心的?居然還有真品保證貼紙,一整個無言啊...........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Panasonic Micro 4/3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開箱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保證書與使用說明.....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第一層白色小盒子的是鏡頭套喔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鏡頭套上一樣有LUMIX標誌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繼續開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盒子中有鏡頭本體與圓形遮光罩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看起來體積不是很大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濾鏡口徑一樣是52mm的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一樣有MEGA O.I.S.標誌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位於鏡身側邊的O.I.S.開關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序號與Micro 4/3標誌在另外一邊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一樣是小小的屁屁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廣角與望遠端的樣子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裝上遮光罩的樣子,還頗像是EF75-300mm的外型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同場加映DMF-FL220閃燈
這一顆閃燈應該類似O記的FL-20閃燈吧?目前只先來外型介紹,到時候再看看是否可以接在筆者的O牌C-8080WZ上面用

↓跟手機外盒差不多大小的包裝盒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GN為22的DMW-FL220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開箱囉!好厚一疊的說明書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說明書不是重點,重點是在更裡面的閃燈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FL220也有附閃燈套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不過是Panasonic的標誌,非LUMIX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沒附閃燈座,只好拿580EX的閃燈座來讓FL220站起來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正面,簡單的LUMIX標誌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背面,操控機能很簡單,有開關含TTL與手動出力調整撥盤、測試按鈕與燈號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側面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使用兩顆三號電池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總是要跟G1合體,是吧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燒燙燙 Panasonic G1搶先開箱分享

結語
呼~花了五個小時的時間,含拍照與寫作,終於將這一篇先搞定了。雖然在電腦展這一款相機並不會搶先上市,不過也算是搶先曝光,讓有意讓女王使用DSLR,或者是想要多一台輕便款DSLR的鄉民們,搶先目睹為快喔。至於影像拍攝測試,筆者近期內將會馬上進行,敬請各位耐心等候囉


等不及想看效果的...原廠測試照片請看這邊
疑? 頭推?

這台看很久了,以往單眼給人的感覺就是笨重,
說真的是不是有反射鏡我一點都不在乎啦,只要畫質好就行了。

不過說真的,作為先行試驗機,這台的價格實在不太親民,
加上雙鏡頭恐怕價格更高了。

看來我還是保留買lx3的預算暫時觀望G系列好了。
http://hsuans.com
m4/3立意不錯
不過還是不喜歡這台的賣相
也許實際把玩會有不同的感覺
還是等其他m4/3有沒有其他的玩法吧
要買LX3就快買吧,像當初九月雖然等了兩個星期
至少現在聽到要漲價了就不會唉唉叫
若要等G1或者後續機種降價
那真的有的等了
後續機種添加了錄影功能,只會比三萬五更高些....

O家的喔
我想他們大概在量產機型上頭碰到瓶頸了吧?
不然不會拖那樣久.....
2. SS-Pz.Div. "Das Reich" Pz.Kampf.Gruppe z.b.V.
請問這顆閃燈可以打跳閃嗎?? 想跟LX3搭配使用..
http://flickr.com/photos/warmwater/
感謝分享~五分奉上
樓主可能整晚沒睡,現在在補眠吧....哈哈~
還是已經出去外拍拼了~

雖然G1小弟認為應該能放出更多功能
且價格稍高,讓小弟還是處在觀望
直接把感光元件就大剌剌的放在外面真的很大膽啊~
4/3真的對它們的除塵很有自信....
但M4/3真的是很棒的起點
日後從4/3轉M4/3也是勢在必行
我已經開始期待M4/3轉接各家鏡頭上的樣子了!

註:那閃燈應該是不能打跳燈吧~

再次謝謝分享!
請問有電力和對焦速度方面的測試心得嗎??
hsuans wrote:
說真的是不是有反射鏡我一點都不在乎啦,只要畫質好就行了。

我很在乎啊
若有反光板
很多一度讚的頭 插不進去啊
DasReich wrote:
O家的喔
我想他們大概在量產機型上頭碰到瓶頸了吧?
不然不會拖那樣久.....


唉 我猜就像E-3吧
從模型到量產 好幾年耶
這台價格會掉很快,因為市場供需的關係,呵,再等半年吧
範例照iso太完美了,在100和200間而己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