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新的兩機K7/Kx出現後就已經改的差不多了
文中最後的密謀機種就是樓主考慮的Km
而其實從Km開始就已經有轉變了
特別是樓主關心的
"實在沒有時間跟精力在電腦前慢慢調整白平衡或曝光"
這點其實從Km開始就有不錯的進步
如果您願意
從Kx考慮更是不錯
(扣除高ISO外,要不然就直上K7吧...這裡是Mobile01對嘛 ^O^)
轉到DA 16-45
看到這隻鏡
整篇目前看不到16-45與14-45對於視角方面的差異性
先不討論出圖的品質優缺或發色走向等等...
等效24.5mm與28mm算是蠻大的差異點
在以有24mm左右起跳的原廠鏡而言
DA16-45的價位算是很不錯的選擇
以上給原PO參考一下
Leica/Fujifilm/Pentax/Ricoh/Sony/Contax/Rollei
大樹 wrote:
呵,Kanako0605大大,
您引用的這篇文章殺傷力好大,
把我小時候第一次使用相機就是Pentax Spotmatic 的那個美好回憶殺死了一半。
簡單評論一下那篇文章
「例如DA40的設計,是沿用早期手動的M40 F2.8」
=>第一片跟最後一片鏡片都不相同,並非沿用M40f2.8的光學設計
「原先由於鏡伸過短而難以對焦的缺點,反而成了Pentax在數位單眼時代合焦速度驚人的神鏡。」
=>這論點很怪,DA40並不會因為對焦行短而很難對焦
「又如DA70,也是目前唯一一顆焦點不再鏡身內、卻是自動對焦的怪鏡頭。」
=>「焦點不在鏡身內」,完全不知所云
「反看現在Pentax的新鏡頭,幾乎都可在Tokina的產品線上找到,加上一顆被視為頂級鏡頭的DA* 16~45 F2.8的效果,居然與Sigma或是Tamron同焦段的鏡頭相差無幾(有人直接點名其實更差!),這叫Pentax的使用者如何買的下手?這次小弟趁機跟許多人聊過,P的鏡頭問題在於早期的獨特性已經消滅殆盡,具備特色的Limited系列新鏡頭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新鏡頭卻又僅是同樣光學結構的專用版本,還比原生鏡頭更貴。 」
=>1.Tokina現有鏡頭群裡面80-400D是沿用前代的設計,是Tokina自行設計。其他如16-50f2.8,50-135f2.8,35f2.8macro,100f2.8macro這些PFC的capss兄都已經查證過專利,是由Pentax設計。12-24f4,11-16f2.8則沒有註冊專利,16.5-135則是新鏡。
所以因為跟Tokina有相同光學的鏡頭所以DA☆很爛這種血統論的說法完全是錯的!
至於與Sigma18-50f2.8,Tamron17-50f2.8相比,DA☆16-50有16mm、防塵防波水、SDM超音波馬達,Tokina 16-50就沒有超音波馬達,而DA☆16-50除了SDM之外也同時擁有傳統的驅動連桿,支援舊款不支援SDM的機身以連桿驅動對焦,Tamron 17-50就沒有超音波,Sigma for Pentax的也沒有HSM,未來新款鏡頭有HSM的話,在早期不支援超音波馬達的機身上就不能自動對焦,這些差異不能都說不要成本,沒差,多做這些不用花錢。。。
而如果都只在大太陽底下反差很大的情況下測試,每個品牌從入門鏡到一線鏡的差異都會很小,尤其是縮光圈以後。
網路上的Pentax使用者大多只以C/P值定生死,結果就是除了18-55,50-200以外的鏡頭C/P值都不高,所有品牌裡面會把入門鏡以外更高檔的鏡頭講的好像等級越高鏡頭越差的也就只有Pentax......
大陸的網站都已經慢慢有聲音說到DA☆16-50在色彩、畫質上都比16-45,17-70,18-55更好了,大概只有臺灣還在DA☆16-50很鳥,C/P爆低所以不值得買,講實話臺灣網路Pentax社群很多觀念都與其他品牌完全相反。。。。你可以想想如果是一群都只用過18-55的人,光靠網路上看圖真的能瞭解16-45跟18-55差在哪裡嗎,更不用說DA☆了
在舉一個例子,有不少人,一邊配FA LE定焦,另一邊配Sigma,Tamron變焦
因為他們認為這種配法C/P值最高
但每一款LE鏡頭都是以實際拍攝畫質好為設計理念,而不是像副廠以俗夠大碗(但畫質其實並沒有網路上講的那麼好)為主要號召,兩者其實是完全相反的兩個極端.......
「機身,更是Pentax用戶永遠的痛,永遠慢半拍的快門遲滯,不曾改良過的對焦/合焦速度,慘不忍睹的自動曝光、白平衡」
=>不用多說,K-M,K-7,K-X改進很多了
「此外,版友提到,之前Pentax的機身曾在差不多的光源下連拍,居然出現三張完全不同的曝光,這對於一家已經在數位單眼發展多年的公司,是相當不可思議的。 」
=>這個....Canon在EOS40D的體驗會上暗示,他們的主要競爭對手在追焦時曝光值是鎖定第一張的,只有Canon每一張都能獲得正確的曝光,若Canon的講法屬實,試問「主要競爭對手」是哪一家?那這樣講起來Pentax會這樣也不用太苛責了吧??
「由於K100D的成功,讓本來就是小眾的Pentax意外得到一筆資金,誤以為有機會可以跨入主流市場,卻忽略了消費性電子時代的兩個重點:技術、行銷。論技術,光學起家的Pentax實在說不上什麼技術,不同於美樂達幸運的被SONY收購,HOYA也是一家光學公司,而且收購的理由不是為了單眼部門,而是為了醫療部門,HOYA的佈局,完全看不出有任何的競爭力,宛如只是在消費這個品牌。 」
=>「誤以為有機會可以跨入主流市場」,Pentax應該沒在任何訪談裡有這樣的表示過吧?
論技術,Minolta首先做出機身防手震AS技術,Pentax是第二家做機身防手震SR技術的,而且Pentax的技術水平比Minolta高,故障率比Minolta低太多,承襲KM的Sony對防手震並沒有做什麼大幅改良。現在K-7更可用SR做自動矯正水平線及旋轉CMOS做構圖微調,Sony沒有任何一款機身有這兩樣功能的其中一樣
SDM與傳統驅動連桿並存雖然說不上是什麼多了不起的創新,但今天各家就只有Pentax有,Minolta在Dynax9之前的機身用SSM就只能手動對焦,Pentax的誠意可見一番。
而A900用戶評價很高的「智慧型預覽功能」,Pentax在K20D上就已經有了,而且Pentax是拍過一張後下一張的參數直接調整後就可以在螢幕上顯示,A900則是一種設定就要拍一張。。。。。。
「號稱畫質革命的K10D,可以說是個巔峰,也可說是個災難的開始,不同於以往的成像邏輯,雖然有相當不錯的細節還原,然而漫天的噪訊、超低的寬容度,以及摸不著邊際的22bit引擎,或許有所不同,但是真要達到革命,就完全相反了。至於 Pentax在台灣的行銷,更是讓人一頭霧水,完全不知所云的執行長不斷地神話Pentax單眼,看在P家人的眼中,好像一把利刃,一點一點剝開那個已經對P由期待轉為失望的心。 」
=>他應該根本不知道用同一片CCD的第一款機身,Sony A100,可用ISO極限就是400,800跟1600完全不堪用,K10D曝光充足的話ISO800至少還堪用,Sony CCD就做得不好,Nikon跟Pentax都一樣不可能化腐朽為神奇
當然jpg畫質很差,動態範圍窄這些我也都同意。至於把執行長跟Pentax化等號個人覺得還滿無聊的,反正網路上用Pentax的不是幾乎都買水貨嗎,縱使水貨跟公司貨沒差多少錢,基於對執行長的偏好照買水貨,那把執行長當空氣不就好了,動不動批他又能改變什麼。
「全片幅的戰爭,P也是一路落後,自始宣稱要經營APS-C的Pentax,號稱要使用 645數位機身取代35mm全片幅機身,但是消息發佈到現在,除了」開發一切順利」以外,沒有上市時程,沒有開發進度,而當初以超輕機身自豪的 Pentax,K200D已經快成為入門機身中的怪獸了,略過OM的E410不看,如C、N的入門機身都已經更輕,而標榜輕巧的Limited系列後繼無人(別跟我說那個與Tokina共用的DA35 F2.8 Marco),現在我拿出DA40接上K10D,那個不均衡的樣子連自己看了都想笑。」
=>這又是另一個Pentax社群的迷思,沒有35mm DSLR好像就不能拍照了一樣,從不看自己有最完整的APS-C鏡頭群,成天就是「全片幅全片幅」
Pentax也沒說645D是要取代35mm的,會講這句話就表示作者的水準很差,沒有那個品牌說120是要用來取代135的,120跟135是並行的兩種片幅,消費者視自己的需求自行選擇,35mm跟APS-C也是一樣的關係!
K-7設計時特別考慮到與DA LE的搭配美感,其他品牌沒有一個品牌有LE這種精品路線的鏡頭,更別提機身會配合這些鏡頭設計了...............
感謝一下就有這麼多大大熱心建議。
我自己現役的數位相機只有一台GRD,也正是因為小巧畫質高而一直沒換機。
但那個ADJ旋鈕已經有快壽終正寢的跡象了。
所以才想要改買一台Sensor大一點、輕便,
而且快門遲延少的DSLR或m4/3。(呵,這點很重要,否則可能我就選LX3就好了)
我也有自知之明,我不太可能有時間電腦修圖,
頂多只是簡單銳利化、構圖剪裁後就丟到Picasa上存起來。
所以直出JPG效果也是我最在意的。
C,N的機子當然很好,但好重。
O家的m4/3又老是小改款讓我不敢進場。
最後還是回到之前心儀的Pentax跟GF1。
至於選K-m不選K-x,一是因為看到網路上有大大說K-m是有老P家味道的最後一款機子,
再者雖然舊了一點,高ISO差了些,但好像也用不著,所以就以P系最便宜的K-m為目標,順便來練技術。
也因為這樣,私心覺得若要選K-x,那還不如選更輕便的GF1囉。
畢竟,DSLR再輕便好像也比不過m4/3(如有錯還請糾正)。
雖然GF1貴上一截,但還可以用嶄新系統的爽度跟漂亮的外貌來說服自己跟女王。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