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全幅跟APSC拍出的人像真的差很多嗎?

crossmatch wrote:
謝謝 elfwong(恕刪)

說到立體感,萊卡M或R鏡、高階蔡司或GM都有同樣效果甚至更好

Leica R 80/1.4


FE 85/1.4 GM


FE 50/1.4 ZA
flody
第一張明暗太有層次
leon-ex
第一張是整體都有層次感,其他2張只有準焦的人像周邊很銳利,較立體之外,很難說整體有什麼層次感(這個時候就有個名詞出現了,叫作"空氣切割"[微冷笑])。這個沒辦法,不然我想徠卡就不敢賣這麼貴了。
elfwong wrote:
1. 鏡頭:
全幅實體焦距較大, 較易享有較高角分辨率
也就是表面質感紋路解像力

2. 感光元件:
相對縮圖方式賞圖


FF vs APSC
"高反差輪廓"細節或許可一樣
但"低反差表面質感"細節就差很大~這就是立體感主要因素之一

A7R vs m5
取接近的等校焦距 24mm vs 15mm
同樣設定: iso 500, f8, 1/30 sec


A7R( 只開15mp)原圖(點開)


M5 (原圖24m→15mp)(點開)


A7R 局部裁切, 增補長邊為1200點圖檔(點開)


M5 局部裁切, 增補長邊為1200點圖檔(點開)


照片看來好像A7R 視野還拉得比較大距離比較遠, 但解像力仍較高

第四圖: m5 裁切
右下方白色建築玻璃窗上格狀細節幾乎無法呈現

裁切對照圖右上方"棕牆"
M5為"無細節抹平平滑面"
A7R為斑駁細節表面, 較有立體感

以上為FF vs APSC 物體表面"低反差"細節解像力(角分辨率)相對優勢之小小範例
"November Rain"
koishinaba wrote:
說到立體感,萊卡M或R(恕刪)


當然.. 尤其是萊卡,暗位層次強烈 , 而 GM 鏡就要看是那一支。

近代廠商設計鏡傾向 MTF 高解像以滿足更高像素新相機. 只是高解像不相等於高層次, 強立體感.



我相信前面幾樓的視力是超群的
可以分辨出差異….or not
clwu5724
"大型輸出需求確實要用大片幅 反之則是無意義的支出", 您真的用心,一語道出重點,不輸出或做看板,是不需要高畫數,可以省時,省錢,縮小存放空間.
hienngoan
喔喔原來動態人像是指這個 確實需要大片幅
小弟有NEX6跟A7c,
如果是等效35mm,apsc鏡頭我有24/1.8za,等效約36mm,
A7c全幅鏡頭有T2875。
在都是35mm下,T2875在35mm下開F2.8跟24/1.8開F1.8,同樣條件下,背景虛化是感覺差不多。apsc還是可以靠把主體離背景遠點,就也可以得到背景虛的不錯的畫面了。
但全幅的照片真的比較有立體感,一開始還沒什感覺,但買了A7c後就真的有感,是說後放FB,IG手機看小圖也沒什差了xd...

只是24/1.8有個小問題,它畢竟是廣角,故還是會有點微微的變形,這大概是目前遇到的唯一缺點。
(但我還是很愛這顆,又輕畫質又超好~)
我覺得立體感不是指散景虛化
因為長焦鏡頭拍人物特寫
反而會因為特寫壓縮
導致臉寬五官平扁,失去立體感

形容虛化應該是切割感

立體感我個人覺得
應該是指照片的反差
(如有錯誤請指正

如果只拍RAW
不管什麼片幅,多貴的鏡頭
RAW檔在電腦裡的影像
本來就是低對比呈現霧濛濛狀態
完全沒有立體感
(片幅再大,鏡頭再貴都一樣霧濛濛
高反差鏡頭可能會好一點點)

只能儘可能的
分別拉高亮部與暗部對比
好讓照片去霧
增加反差產生立體感

(可以點開看)
左邊拍平衡是“原色重現”
右邊是“肉眼所見”

(松下G2/9-18mm)
左邊後製,右邊RAW原始直出
不用放大看,用力看很久
很明顯就可以看到男生背包
相機,都明顯立體許多
臉上的高反差的立體感
也讓臉看起來比較瘦一點

只是要注意的是
雖然要盡量拉高亮部對比
但不能讓臉上顴骨上方高光爆掉
讓臉上色階過渡滑順

降暗部對比
不能讓暗部死黑
不然看不到暗部層次
(所以最好補光,要不然就像我一樣偷懶
總是逆光)

風景也一樣
盡量增加反差營造立體感

這是小篇幅的olympus em5

月亮,山坡立體感浮現
小片幅也是有立體感


總之反差越大立體感自然就越強

所以
立體感與各家相機廠商設定的jpeg模式
和後製技巧有比較大的關係
鏡頭也有一點差異
但沒有後製或者廠商jpeg影響來的巨大

我知道這個感受很主觀
別砲我^^我不爭論主觀感受
我只講這次
積極熱愛生命,享受生命
看看這一張能不能猜出來是那種片幅拍的
今天在花博動漫展拍的

flody
一定不是手機,手機虛化不懂分遠近
wenfeiho
這是FF拍的,光圈用F4,有裁切過,如果沒裁切,原尺寸就很好猜
ponsayboss wrote:
立體感我個人覺得
應該是指照片的反差
(如有錯誤請指正)


我所理解, 立體感是微對比, 亦是層次感 ..

微對比 (Micro Contrast) 與對比 (Global Contrast) 的分別如下圖 :



資料來源 (放心這次是認真分析, 不是整人反諷網站) : https://yannickkhong.com/blog/2016/2/8/micro-contrast-the-biggest-optical-luxury-of-the-world

圖上是高反差 -> 高MTF -> 高銳利, 代價是黑與白中間的灰階層次很窄, 所以鏡頭所能捕捉到的層次很窄 = 層次感很差. 現實例子是大部份 Sigma Art 鏡頭

圖下是高微對比 -> 中等 MTF -> 中等銳利, 得著之處是黑與白中間的灰階層次很闊, 所以鏡頭所捕捉到的層次亦很闊. 現實例子是 Leica, Zeiss 自稱 3D pop up 設計的鏡頭

以上是以黑白與灰階層次來表達層次與立體感. 而現實是更複雜的彩色世界千變萬化, 無種顏色的中灰階層次亦有不同. 一般色彩管理只能計對 R/G/B/C/M/Y/K 這 7種顏色的灰階進行量度控制. 以色域範圍的闊窄來定高下. 回到攝影相機鏡頭的理解上, 是器材能捕捉記錄多少色深, 不同色彩的層次

原本的確是很科學的東西, 只是現在被諷刺為玄學, 無中生有.. 所以不說也罷
ponsayboss
不知道是不是被C大你催眠了[XD][XD][XD]以前用過35ZA,印象中好像真有這麼一點兒回事[^++^]我回去找舊RAW檔試試看,糟糕!好像被邪教洗腦了[XD]謝謝啦!
flody
逐漸色彩過渡對突發色彩過渡,其實要放到非常大才有差距,不過就普通的看我是覺得low那張立體一些。。。也許微縮以後high更立體吧,不過膚色確實是向high那方向後製會比較美
crossmatch wrote:
資料來源 (放心這次是認真分析, 不是整人反諷網站) : https://yannickkhong.com/blog/2016/2/8/micro-contrast-the-biggest-optical-luxury-of-the-world



来了来了,镜片越少色彩越丰富,微对比越好


这两张图的正确描述:
两张图的动态范围相同,上图对比度高,下图对比度低。
要考察灰阶表现力,摄影里有专门的术语叫Tonal range,同样动态范围下Tonal range越高灰阶越多


关于micro contrast,dpreview论坛里有个讨论串:https://www.dpreview.com/forums/thread/4504147
What's Micro Contrast? This blind test may help define it.
看样张:



要我说区别的话就是对比度有区别,没有微对度这种名词存在的空间。
如果要说哪张照片更有立体感,答案是没差别。
人眼出現立體感最基本原理是因為用兩眼看東西
不好意思說其實是腦補

立體感這說法最初其實是出現在畫作上,利用明暗和透視去表示距離感,來誤導大腦產生立體感
畫作和照片是一個平面,整個是同一個焦平面,會比較類似用單個眼晴看東西的情況
而明暗和透視等這類立體感是單眼都可以感受到的
我會認為,無論用任何手段,只要讓大腦判斷出距離落錯,那都可以叫立體感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Hayashi-Kiyoshi
雖然不比雙眼,但單眼也有某程度的立體感。人腦立體感是多個因素形成的,明暗、大小比例跟模糊程度等等都是其中之一,當然雙眼也是。而人眼的錯覺也是基於同樣運作機制。
flody
我偷偷地加了句,其實是我忘了說明畫作表現立體的原理和單眼類似[羞]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