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全幅跟APSC拍出的人像真的差很多嗎?

jjx874 wrote:
要我说区别的话就是对比度有区别,没有微对度这种名词存在的空间。


沒有 Micro Contrast 存在 ?

不如看看 Zeiss 怎說 : The ZEISS micro contrast “pop” is evident at every aperture until diffraction flattens performance with a heavy hand as discussed previously and as shown in MTF charts.

https://lenspire.zeiss.com/photo/en/article/micro-contrast-and-the-zeiss-pop-by-lloyd-chambers/

不過無論網上怎說, 最重要還是自己拍的照片是否感受到, 感受不到就是沒有... 完
蔡司說的確實有爭議
其實誤區在於,蔡司賣鏡頭,所以會突出鏡頭差異

而實際上要表示微對比度的差異要用這張圖



對比度通常是指照片中光暗的兩極化情況,整體光暗差異高的叫高對比,反之整張照片光暗接近的叫低對比
而微對比則是光和暗之間的過渡階級

不過說事實,高對比照片也才更易看出微對比有差異,而弄成低對比度後縱使保留了過渡但我們難以看出來
人眼是小於24bit,所以顯示器叫24bit做真彩色

拍人像會比較喜歡色塊過渡平穩

DXO可以調整微對比度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jjx874 wrote:
来了来了,镜片越少色(恕刪)


這不過就是某個人發表在網路上的言論

有何公信力?

這種就拿來當標準?

這也太草率了吧...................

若是他拿的鏡頭,剛好又都是拍出來效果平到一個不行的

你再怎麼換鏡頭、後製

結果當然是一樣....................


立体感到底來自那個環節,我不知道

但他就是存在

只是有人看得出來,有人看不出來而已

我不是研發人員,所以我不用搞懂為什麼有的鏡頭有,有的鏡頭沒有

對我而言

只要知道那些鏡頭會有,那些鏡頭沒有,那就夠了









koishinaba
我沒看過小片福在縮光圈下還能有優秀立體感的
flody
小片幅(或高像素密度)更易超越衍射臨界值,所以現在鏡頭才追求全開銳度
如果没有存在偏見,這跟視力,題材,場景,審美有很大關係。

視力:
有人真得看不出漸層變化。

題材:
並不是所有題材都適合用來比較立體感。有够深和够淺的顏色,然後中間要有明暗的變化這種題材才比較容易看出差距。一張白張是看不出甚麼差別。

場景:
越有空間和光線變化的,會越容易看出差距,光線一般,或平面的東西,越不容易看到分別。

審美:
有人喜歡抽象畫,有人喜歡寫實。彼此可能都不懂欣賞對方的東西。

至於微反差,如果有相關器材,不防自己用不同器材,拍一下有漸變的物體,遠和近都各拍一張比較下。
flody wrote:
蔡司賣鏡頭,所以會突出鏡頭差異


不同人有不同叫法可理解. 反正都是說同一件事就是那差異是存在.

你喜歡可以用 色彩 BIT 數高低來表達, 我傾向用色域 color gamut 來解釋

無論色彩, 光暗, 黑白的層次 BIT 數從來沒有人嫌少, 色彩bit 數愈高 = 色域愈廣闊就愈接近真實. 拍完後制時拿走是另一回事.

當然有人會質疑是否看得出 8 bit jpg, 12 bit raw, 14 bit raw 拍的相片差異. 亦很可能大部份時間也看不出, 亦與看相媒體能力有關 (電腦螢幕大少/質素).

只是看不到差異, 又不代表 8 / 12 / 14 bit 相片沒差異. 反正嚷著要拍 14 bit 無損無壓縮 raw 大有人在, 30 FPS高速連拍拿走了14 bit 無損 raw 好像要了他的命視為畢生缺憾
flody
蔡司那張圖其實不是微對比的圖,而是實際兩個鏡頭的成像圖,這才是真正問題所在。簡單來說是蔡司鏡頭色散量高一些。。。這裡說的色散不是要修的那種色散,是指一個顏色向周邊化開的色散
crossmatch wrote:
沒有 Micro Contrast 存在 ?

不如看看 Zeiss 怎說 : The ZEISS micro contrast “pop” is evident at every aperture until diffraction flattens performance with a heavy hand as discussed previously and as shown in MTF charts.

https://lenspire.zeiss.com/photo/en/article/micro-contrast-and-the-zeiss-pop-by-lloyd-chambers/

不過無論網上怎說, 最重要還是自己拍的照片是否感受到, 感受不到就是沒有... 完


最後一句話我同意
信者恆信, 不信者恆不信

但我對 中間那段我持保留意見
中間那段這不是 Zeiss 怎說,
那不是蔡司的意見
這是Lloyd Chambers個人意見
那是蔡司的類似網路雜誌攝影天地
蔡司只是提供平台給攝影師們發表意見

請看Zeiss的"Legal Notice & General Terms and Conditions"

Despite the careful compilation of the content of our website, we assume no liability for its correctness, accuracy, completeness or for undisrupted access to it. Insofar as is legally permissible, we assume no liability for direct or indirect damages including loss of earnings arising from the use of our website, or in connection with information made available on the website. We reserve the right to change or supplement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and to do so at any time.

儘管我們對我們網站的內容進行了仔細編譯,但我們對其正確性、準確性、完整性或對它的不間斷訪問不承擔任何責任。 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我們不對直接或間接損害承擔任何責任,包括因使用我們的網站或與網站上提供的信息有關的收入損失。我們保留隨時更改或補充所提供信息的權利。

也就是說蔡司應沒對微對比發表意見
一如報社尊重讀者投書人的意見
"November Rain"
elfwong wrote:
最後一句話我同意信者(恕刪)


網上隨意找到 Zeiss 的宣傳文, 至於代不代表 Zeiss 立場 ? 出自何人手筆 ? 就不得而知. 不過文章最底有標註 : All rights reserved - Copyright © 2021 ZEISS India

http://www.zeissphotolens.com/batis/

High micro contrasts across the entire image field.
For exceptionally crisp shots.
Imagine a photo that not only tells a story but also reveals many important details at the same time. A crisp image is superior to a shot that is enhanced later on. Any post processing you choose to add to your imagery will only be enhanced by the contrast captured by the Batis lens.

3D pop
Harmonious bokeh thanks to excellent optical design.
For subjects that are as real as life itself.
Some subjects have a way of effectively catching a photographer’s eye. The ZEISS Batis lenses help photos convey the feeling that the areas in focus appear almost separate to the rest of the image. At wide-open aperture, they create the magical ZEISS 3D pop effect and deliver a harmonious bokeh for great visual impact.
T之歌
好的自己領,如有錯責任歸人[笑到噴淚]
crossmatch
直接看 Zeiss 宣傳文不易理解 Micro Contrast / 3D pop, 方便別人理解我才引用了 Lloyd Chamber 那篇
ponsayboss wrote:
我覺得立體感不是指散(恕刪)


扣掉兩眼視覺不講,平面照片的立體感指的應該是人腦在處理平面圖片時對其中的立體空間訊息的解讀。而立體空間的訊息並不是只有一種,例如



這張素描是用光影讓人產生立體感。而底下這兩張,同樣的構圖用不同光影也產生了不同的立體感。




除了光影外,物體間的大小比例也會讓人有對物體距離的誤判、從而扭曲或強化立體感。錯位照則是相反的應用。



而錯位照也點出了另一個立體感關鍵:當前景後景清晰度不同時,人腦也會認定前後景在不同平面。

而從攝影器材本身的角度來看,光圈跟焦段也會營造不同立體感。大光圈造成的模糊會讓人腦強化前後景的距離。長焦則會因扭曲大小比例關係而減弱前後景的距離感(也就是壓縮感);但另外方面,長焦也會因為造成的背景的虛化而增加層次感。

對APS-C而言,因為等效光圈相對FF是較小要透過光圈營造的立體感會弱些,而等效焦段而言就沒差。不過,就像一開始提的,營造立體感的方法很多,器材也只是其中一項。APS-C跟FF也只差在光圈大小造成的差異,大概就F2.8跟F4的差距而已。
flody
這層專業,長焦就是壓縮太強(後面焦外的人可能和主體的人差不多大),所以只好進行空氣切割
Hayashi-Kiyoshi
我是覺得只要85mm以上的長焦造成的大小比例扭曲就會比光圈帶來的立體感要強烈許多。不過壓縮感帶來的視覺效果也很好看,所以我就偏好85mm 拍人像。
crossmatch wrote:
網上隨意找到 Zeiss 的宣傳文, 至於代不代表 Zeiss 立場 ? 出自何人手筆 ? 就不得而知. 不過文章最底有標註 : All rights reserved - Copyright © 2021 ZEISS India

3D pop
Harmonious bokeh thanks to excellent optical design.
For subjects that are as real as life itself.
Some subjects have a way of effectively catching a photographer’s eye. The ZEISS Batis lenses help photos convey the feeling that the areas in focus appear almost separate to the rest of the image. At wide-open aperture, they create the magical ZEISS 3D pop effect and deliver a harmonious bokeh for great visual impact.




按照Zeiss 的敘述

3D pop蔡司 Batis 鏡頭可幫助照片傳達焦點區域與圖像其餘部分幾乎分開的感覺。 在大光圈下,它們創造出神奇的蔡司 3D 流行效果,並提供和諧的散景,帶來出色的視覺衝擊力。

要焦點區域與圖像其餘部分幾乎分開的感覺

那代表3D pop的定義: 就只是"準焦區"與"散景"的分離關係, 是單一的描述

不是你心中的五個
當然由單一因素衍生出五個感覺也不錯啦

3D pop 並非我心目中的立體感
我心目中的立體感是92樓所講的東西
大片幅有更大的角分辨率, 能描寫更多的表面質感與紋路的細節
手機照片無法表現出的表面質感
有紋理的表面仍是無紋理的平滑面
單眼相機就可輕易的表現出

3D pop 我感受不到
我很幸福, 對吧!
"November Rain"
flody
“大片幅有更大的角分辨率, 能描寫更多的表面質感與紋路的細節”其實在我看來都是說一樣的東西,正如亦有人指微對比是色階範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k9cOv7ZIVw

來囉,apsc對FF,人像直球對決。剛好符合命中開版的這標題。

請點進去看差異,是否有想像的大?

隨便抽一張沒有對照組的盲測,你猜的出來哪張是apsc嗎?

fujifilm X-T4 vs canon R6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