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全幅跟APSC拍出的人像真的差很多嗎?

左邊後製,右邊RAW原始直出
不用放大看,用力看很久
很明顯就可以看到男生背包
相機,都明顯立體許多
臉上的高反差的立體感
也讓臉看起來比較瘦一點

想請教的是:為什麼後製後會出現類似"平面傾斜"的情形?(見黃線角度,兩圖構圖內容一致、欄杆基本是平行的,只有大樓傾倒程度不同,所以應該不是單純旋轉。)


如果您不特別說明,我會覺得左邊出自全幅而右邊是4/3,因為那種數位校正造成物體比較"平/寬"的現象更為明顯,高、瘦這些立體感固然和反差有關,但和鏡頭的相扭及數位修正也不無關係
Hayashi-Kiyoshi
大樓角度應該是鏡頭變形修正造成的差異吧。至於包包相機亮暗差異造成的立體感,那個跟片幅沒有關聯。
ponsayboss
哈哈^^單純是我拍照隨性,裁圖說明也隨性裁[XD]
tony46 wrote:
https://www(恕刪)


這測試不夠好,因兩邊都開最大光圈,虛化強的一定是rf

不過說一些虛化以外的東西

1. 膚色,如果嚴格對比真的發現膚色差異不少,當然大部份接近,我選了兩張明顯的,我甚至懷疑富士是不是設定錯誤

2. 細節過渡
rf比較能看到皮膚上的各種東西(我都不知怎麼形容),可能姿勢微少的不同所以明暗出現差異
第二張手和衣服交錯位置很平面,腋下那條線兩邊也很平面(不是我喜歡腋下)
富士大概是美膚又加了光吧...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Hayashi-Kiyoshi
個人感覺,膚色跟腋下那條線的差異有點像做Gamma轉換時,X-T4偏向把亮處拉亮而暗處拉暗,所以中間一些細節會被壓抑。不過這種盲測沒把光圈做等效設定也真的是做好玩的...
elfwong wrote:
不是你心中的五個
當然由單一因素衍生出五個感覺也不錯啦

3D pop 並非我心目中的立體感


蔡司所說的 3D pop 的確不是我心中的五個原素. 而是第六個原素 (主體與焦外抽離), 我是特意將景深抽出來, 因為一般誤解是愈淺景深就愈立體, 但有時處理不好剛好相反, 散景愈模糊就愈沒有立體感. 構圖中如果沒中主體清晰與完全模糊之間沒有留中間的"過渡散景", 整張圖只有留下兩個焦平面 (完全清晰 與 完全模糊), 這反而是最差勁的立體感. 例子我放了在 61 樓

所以我心中的所六個原素是 "過渡散景", 就是由完全清晰與完全模糊能看出多少個焦平面層次.. 平面層次愈多才有由近至遠的伸延感. 遺憾地, 過渡散景的層次伸延感亦是另一門玄學. 更遺憾這亦與器材優劣差異有關

致於我心中的頭五個原素, 與 Elfwong 大在 74 + 92 樓所描述的大同小異, 不再重複論述
elfwong
原來是我回答到你心中的立體感五個原素., 不是蔡司, 那我講的總算有人共鳴了
我個人一直不覺得光圈全開的淺景深那種叫做有立體感...
不過我覺得如果照片拍出來會讓我有躍然紙上的感覺,那就是有立體感了...

這張雪地拍鵝子,光圈至少F6.4了,但我真的覺得這張有我自己認知的那種立體
L1011075 by 柏宇 陳, 於 Flickr

這地面的標線應該也有那麼點立體吧?
SDIM0136 by 柏宇 陳, 於 Flickr

天皇御召車上的鳳凰
DSCF1661 - 複製 by 柏宇 陳, 於 Flickr

也許有人會說主體跟背景離的遠自然有立體感,那靠著牆總可以吧
DSCF0411 by 柏宇 陳, 於 Flickr

當我選擇全開光圈,通常是因為不得不開...至於片幅,手上有的相機就是最好的片幅囉
L5652634-1 by 柏宇 陳, 於 Flickr

L5652588-1 by 柏宇 陳, 於 Flickr

DSCF0281 by 柏宇 陳, 於 Flickr
flody
都是50mm以上焦距,很多本身景深夠,而且人比例大,這時色階範圍就變得重要
jenhoxen
我也認同您所說的,只是網路上眾口鑠金,很難去爭什麼了。
fotogoer wrote:
越有空間和光線變化的,會越容易看出差距,光線一般,或平面的東西,越不容易看到分別。

既然如此
那不就是光線造成的立體感
(這樣理解可以嗎?)

那這張的有微對比嗎
階調夠嗎?




為什麼這兩張m43沒有微對比
階調不夠嗎?
(雖然小底高感細節差,但皮膚過渡完整,乾淨,沒爆沒死黑,這樣有嗎?)



高反差複雜路燈下
我強化對比提升暗部控制臉上高光
還原皮膚階調
現場光影角度造成強烈立體感
這樣有算有嗎(哈哈^^歹勢!只是想理解^^)


還是照片要處理的很乾淨
有晶亮感像下面這張
積極熱愛生命,享受生命
ponsayboss
亮暗過渡,後製軟體降亮部,拉陰影,的階調影響力遠大於鏡頭 ,不然小朋友騎車那張臉上原本反差超大,只是不清楚微對比能加分多少?
flody
微對比也能後製,鏡頭其實只看解釋力,還有吸光能力越高就確實可以保存更多的亮暗差異
Hayashi-Kiyoshi
就像我在108樓提過的,人腦對立體感的感知是多元的、物體間比例是其中一個。你這幾張廣角裏物體大小比例都很明顯所以造成立體感。
Otakuchen wrote:
因為不是很懂flody(恕刪)


實現立體感的方法很多
好像這張有主體的廣角照片,對比度和色階範圍表現不突出的,相信也會有人說是一種立體感
只要能騙到大腦產生距離差異的,都可以叫立體感

當然,我們說的雖然都叫立體感,但表現的不是同一種東西
你提出的是接近人眼能感受到的光暗過度,我這張是大腦告知我這個人和背景不在同一平面上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Otakuchen
看了知乎那串我更是滿頭問號了...大片幅的空間感來自於背景虛化能力?這跟我們看一些藝術家在平面上創作一些讓人覺得有空洞踩了會掉下去(因為大腦認知那是一個空間)的畫作好像完全是平行世界的說法阿
flody
純粹就是大腦因此產生距離感,和雙眼視物一樣的感覺,當然也不是說色深不重要,甚至色深可以說是佔有更重要位置,那邊答案是問片幅可以帶來甚麼,所以才產生那樣的答案
微對比
如果想試試軟體Google Nik Collection Pro Contrast in Color Efex比較貼近一點


原圖


原圖 對比+40 沒做任何其他的處理


原圖 Color Efex Pro 4 淡對比度濾鏡
校正色板 0%
校正對比度10%
動態對比度40%


只放縮圖,軟體不是萬能的自己實作看看能不能符合自己的要求。
flody
哪個時間的照片是高微對比
andrea5
flody 自己玩玩看,影片示範調整了三張照片,不知道有沒有貼近定義微對比[不知][^++^]
Otakuchen wrote:
我個人一直不覺得光圈全開的淺景深那種叫做有立體感...
不過我覺得如果照片拍出來會讓我有躍然紙上的感覺,那就是有立體感了...

這張雪地拍鵝子,光圈至少F6.4了,但我真的覺得這張有我自己認知的那種立體


光圈大小只是個方法,而不是目的。把背景弄糊是要加強人對距離感的認知,讓人腦把這兩個東西想像處在不同平面之中。重點一直都是人腦的運作而不是光圈的大小。

好比公子的那張照,若你把光圈縮到F14甚至更小的話(先不考慮繞射),你會發覺因為背景變清楚而減少那份對距離感的加強。這就像拍錯位照時,前景跟後景一定要一樣清晰才能成功是同樣的道理、只是兩者追求的效果是相反的。

而你最後一張因為人跟背後的牆夠近,若光圈開夠小讓牆夠清楚、那視覺上人跟牆會處在同一個平面。

但照片也不是只追求立體感,大光圈的淺景深也可以用來濾除雜亂的背景跟凸顯主題。算是拍人像時的一個簡單方法,在條件限制或小屁孩不受控時會很好用。

至於靠牆那張,我覺得造成立體感或距離感(相對於拍攝者)的是前景糊掉的爬梯。
flody
大虛化主要令到極雜亂背景都能融化成一團,突出主體,對於半身不看地景的拍攝有用
ponsayboss
還有因為不想補光,用大光圈避免因高感降低寬容度,方便用後製補光的懶人
flody wrote:
好像這張有主體的廣角照片,對比度和色階範圍表現不突出的,相信也會有人說是一種立體感
只要能騙到大腦產生距離差異的,都可以叫立體感


那我可能是那種沒有明暗過渡就感覺不出立體感那種...Orz
flody
這是自然的,看8BIT照片也不可能看出立體感
Hayashi-Kiyoshi
這張還是有啦,兩個紅衣小女孩的大小比例就知道。只是小孩子剛好排成一列而且光影又一致,視覺上沒那麼強烈。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