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hangg wrote:
一般拍照 1/100 秒還算 ok。
碰上要做案的人就一團糊了。
專業客戶的需求,不是一般消費者的等級囉。


所以囉~ 畫素跟用不用BSI一點都沒有關係,看到的roadmap Sony以後全部的sensor都會導入這樣的技術,另外其他幾家sensor廠都有導入BSI且不斷的提升,且每一代的sensor低照度與多重曝光的技術越來越成熟,加上記憶體還是會一如往昔不斷的提升, 所以畫素跟低照度一點關係都沒有.

cchangg wrote:
大家似乎搞錯重點了...(恕刪)


我想應該是說低密度(非低畫素)的比較不需要BSI, 因為獲得的效益比較不明顯!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A99II還有一台原型機是24MP BSI sensor
來源 SAR

A7MIII 24MP BSI sensor 機率大增?

較低密度畫素
高iso畫質會超過A7RII?
DannyHwang wrote:
我想應該是說低密度...(恕刪)


理論是如此,但那是在一般狀況下,單純指單一部分~特別是高ISO,

但因為入射角的加大~跟鏡頭搭配上得到的效益是前述沒提及的,

另外效益在低都還是有效益,全面量產才有機會控制成本,何況SONY的BSI不單單BSI的部分,BSI+銅佈線的相輔相成才是A7RII那片CMOS厲害的地方,最終還是要走BSI的~甚至更讓人期待有沒有機會再超越A7RII那片~

不過A7III真的會那麼快導入BSI嗎...又或者跟A6300/A6500一樣先導入銅佈線...覺得很值得注目~
rambo747gto wrote:
理論是如此,但那是...(恕刪)


有興趣的請看
淺述-sony-六代感光元件的進化過程
從製程上看,要把sensor長好電路翻過來磨平再加上濾鏡,難度跟複雜度絕對比正面往下做來得高,如果Exmor RS還要加上穿過晶圓的電路做堆疊,這些成本是很高的,比照手機用Exmor RS 並不公平,光是面積差距就可打掉不少做壞的die,再加上銷售量,整個單眼市場加起來也不到手機的一根毛,要讓成本降下來我認為需要比較長時間。
回到問題,A7III會不會用 Exmor R 甚至 RS 不敢說,但用了價格就是飆升到8~9萬級甚至超過A7R2,因為看起來Sony把那顆LSI成本訂在一萬...這些就看Sony的市場策略了,如果使用BSI我相信A7II 跟 A7III 會是平行存在就像A6300 A6500一樣。
另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整個單眼市場在萎縮,有必要把產品價格拉高,出個非旗艦非宣示性的新一代嗎?
tyy2010 wrote:
有興趣的請看淺述-sony...(恕刪)


我也覺得A7III應該還不會進到RS世代,RS有也是給未來的A7RIII或A9~

包含目前的A7RII都含在R世代而已,但A7RII已經能夠生產代表量產不是不行,良率也會隨時間經驗上升,但目前獨厚A7RII及最近才加入A99II採用R,產能沒有轉移的情況下就是A7RII那片會持續那麼貴~

其實經驗累積也是先從小尺寸而來,見良率有到一個程度了才開始轉大片的,穩定產能後,大量導入全面生產,才是開始降低成本的開始,起碼SONY的roadmap也是這樣畫的,將來一定是全面BSI,只是何時...不知道

最近也在檢討實驗用的德儀蕊片,原廠報價超高,結果轉跟大陸中游市場買...原廠報價的半價不到,中遊跟德儀訂了天量的訂單...
有量就低成本~小弟最近實在太有感~

倒是有一個廠商早就實現大量生產,三星...可惜相機部門倒了,但回頭看nx1那片cmos的表現真的很棒

byrianshih wrote:
A99II還有一台...(恕刪)


2400萬用BSI 可能是 D5 1DX 這等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