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全幅機長期使用APSC鏡頭會有後遺症嗎?

我想這個問題,
相機是否全像素讀取再去裁切成APS-C,
可以簡單做實驗,
同樣的機身鏡頭一樣的設定,
去拍很暗的夜景長時間曝光,
一張用APSC裁切模式,一張用全片幅拍,
如果放到最大看畫質差不多就是全像素讀取再去裁切成APS-C,
如果APSC裁切模式畫質較好就是非所有像素都曝光了,
這樣熱雜訊可以降低很多,因為不是全片幅都在發熱。

AbdA wrote:
提供一個我有過的經...


如果這樣子的話,全像素讀取再裁成APS-C,熱雜訊比原生APS-C機強,
那APS-C鏡還是盡量搭載APS-C機,
何必買更貴的全片幅來獲得更差的畫質呢
Carl G. Jung wrote:
如果這樣子的話,全...(恕刪)


1.我是休閒玩樂而已,全幅開APS-C,我的看法是迎合方便應用罷了。
2.每一機種的噪訊...,我的看法是Sensor同一,一定面積內會有多少點是固定的,並不是開APS-C畫素小下來其密度就會不同,所以同一個機型各級的ISO質地開不開APS-C應該相同。
3.就A7RM2言,等效APS-C的面積只有18Mpix,比起APS-C機型的24MP還少,相對一個畫素點的大小還比較大,按理點較大感光會更好,噪訊就會較低,也就是說噪訊好不好是一個機型本能的事。
好個鳥問題
GG每天藏在三腳庫跟藏在四腳褲 有什麼影響嗎?
功能會不見嗎? 還是根本沒功能 ? 所插什麼鏡頭都沒影響
擔心的話就賣了FF GG換APSC 配合鏡頭 或是換了APSC鏡頭上 FF的鏡頭

simonyou wrote:
個人覺得這問題有點...(恕刪)


這問題不會白爛啊,還蠻有創意的,而且可以引伸思考另一個類似的問題,一台相機只裝"全週魚眼鏡頭"拍照(只有中間圓形影像)會不會有後遺症?

Carl G. Jung wrote:
那APS-C鏡還是盡量搭載APS-C機,
何必買更貴的全片幅來獲得更差的畫質呢


是的,本来apsc镜头就是针对apsc画幅设计的,像场比全幅镜头更小,但是在像场内的解析度比全幅镜头高

反过来,全幅镜头也不要装在apsc机身上,解析度不够,dxo上找同一个镜头配全幅和apsc机身看解析度数据很明显会差一档
AbdA wrote:

1.我是休閒玩樂而已,全幅開APS-C,我的看法是迎合方便應用罷了。
2.每一機種的噪訊...,我的看法是Sensor同一,一定面積內會有多少點是固定的,並不是開APS-C畫素小下來其密度就會不同,所以同一個機型各級的ISO質地開不開APS-C應該相同。
3.就A7RM2言,等效APS-C的面積只有18Mpix,比起APS-C機型的24MP還少,相對一個畫素點的大小還比較大,按理點較大感光會更好,噪訊就會較低,也就是說噪訊好不好是一個機型本能的事。(恕刪)


噪訊好不好,跟畫素點的大小、感光元件本質有關係,還有以上及其他條件相同時,
全片幅照片裁切成APS-C,比起用原生APS-C相機拍噪訊會比較多,
因為前者多出很多區域的感光元件參與曝光,熱雜訊自然會高出許多(前面我也提過),
以下是Dpreview測試報告以Sony A7RM3和Nikon D7500為例,
以ISO 100欠曝再用RAW增益6個EV質做比較(Nikon D7500主打高ISO畫質,所以用ISO100來PK以示公平)
Nikon D7500 APS-C 2088萬畫素比A7RM3等效APS-C的面積1800萬畫素高,
但是在100%檢視時,Sony 明顯有更多紅色雜訊,
而Sony的白更白、黑的更黑,Nikon的白不夠白、黑的不夠黑,
PS: 該測試報告的鏡頭組合是
A7RII + Sony FE 55mm F1.8 zeiss
A7RIII + Sony FE 85mm F1.8
D500 + Nikon AF-S NIKKOR 50mm f/1.4G
D7500 + NIKKOR 50mm f/1.4G
我想Sony的感光元件本質應該更優秀(暫不考慮高ISO)
但是大片幅的熱雜訊在100%檢視下還是比D7500高,
大家可以自己去Dpreview玩玩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