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覺得這問題有點白爛,但是搜尋了一下沒看到有相關文章, 覺得無趣的人麻煩請按上一頁
請問一下,如果長期使用A7這類機身,裝APSC鏡頭
一段時間後換用全幅鏡頭, 感光元件會不會產生感光度差異性?
例如用APSC拍過一萬張照片, 換裝全幅鏡頭後會不會看出邊緣跟中央的顏色稍微不一樣?
我不是擔心, 而是純粹好奇而已(想買A7iii,才知道大缺貨, 到處問不到)
Carl G. Jung wrote:
NIKON全幅跟Sony A7系列的APS-C裁切功能,
會使非APS-C區域的感光元件沒有曝光,
這可以降低雜訊,畫質比用全幅拍再去電腦裁成APS-C好,
理論上一直用APS-C裁切功能,當然中央區域的感光元件會老化得比較快,
但要明顯拍到APS-C區域跟外圍區域有落差,
應該是非常難~~
在FF機上使用APSC模式,理論上可以"硬體(電路)裁切"與"數位(矩陣)裁切"。
照你說的就是硬體裁切,也就是一片Sensor上有兩種實作曝光迴路,一個曝光涵蓋FF面積,另一個只涵蓋中央部分而已(APSC區域)。你確定相機的Sensor是這樣設計的嗎?
如果不管甚麼模式拍照,電路作用都是FF全域制動,只在APSC模式存檔時、影像處理器只擷取中央部分存檔就好,這種"放棄邊緣多餘影像"的方式只需後端軟韌體矩陣運算,是不是更好設計、施工、維護,甚至裁切面積變更處理..?
太精細的我沒研究,就是好奇這裁切功能設計需要捨簡就繁嗎?如此而已。
但是過去很多文章與討論,
顯示出NIKON全幅跟Sony A7系列的APS-C裁切功能,
畫質比用全幅拍再去電腦裁成APS-C好,
所以才推導出非APS-C區域的感光元件沒有曝光的猜測,
另外Sony(還是佳能我忘了)也有一些特殊的專利還是技術研發之類的,
想透過每個像素有獨立的電子快門,
去實現每個像素能有獨立而不同的曝光時間,
來實現整張相片的超高曝光容忍度,
所以我想感光元件要控制某區域不曝光的技術應該不是很難才對,
個人的猜測:
如果在像素背後的二極體或那部分的結構的設計比較好(那部分是控制是否曝光與資料接收的初步處理跟匯流),
是可以做出只有一個電路迴路的情況下,
就能接收不同區域曝光的資訊,
也因為共用同一電路,錄影的刷新速度不會增加,
因為同一個電路還是要做全幅區域資料的匯集,
只是非APS-C中央區域就收集不到資料,
因為非APS-C中央區域沒有曝光,
至於全幅機裁切成APS-C可能增加連拍速度,
則是每張照片檔案變小,原有通道可以容納更多照片,
又快門簾與反光鏡的速度能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