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zone 的 FE16-35測試報告

slayer8x wrote:
畢竟少了100公克3...(恕刪)

大大~你說的沒錯 體積小的優點 加上超棒16端
所以這顆鏡頭 小弟目前還留用



terry97428 wrote:
依照這個測試報告
其實C家還沒強到哪去
S家也沒有輸給C家
S家變焦技術會比C家差嗎?
這不是你說的算的
只能說是各有千秋
如果不喜歡S家產品
大可投靠其他家
不必來到S家又說S家不好怎樣的...(恕刪)

內文我沒有說C家強到那裡去吧
我主要是在強調16-35Z 在35/F4時的中心銳利度衰退的問題吧
感覺你反應很大
當然這不是我說的算
是數據說的阿



luswtin wrote:
用超廣角大多會縮一點光圈
所以就算35端就算中央和邊緣畫質差異太大
縮一縮也還OK(恕刪)

所以昨晚試了一下35F4 和35F5.6的差異 真的蠻明顯的
只是差一級光圈 景深和低光下拍照 又會有影響些



lml640707 wrote:
1.16-35這個焦段最值錢的是16mm,最不值錢的是35mm,S的16比C的16強很多就夠了
2.Sony有一顆FE35/2.8, FE16-35的35端如果做太好這顆35/2.8要怎麼賣?(恕刪)

1.沒錯啦~所以16-35還活著
2.35/2.8 還是很好賣啦 小巧好攜帶 ,但我還是羨慕l大 有好多手動鏡可以玩



airdmo wrote:
完全看不出來sony輸牙膏廠那裡了
除了35mm extreme f4小輸之外
35mm f5.6 extreme持平,其他都是大勝(恕刪)

你是直接互比解析度的值嗎
兩台機身畫素不一樣
所以畫素越高的解析度會越高
只要光學品質越好的鏡頭 依photozone的mtf表 其 center border extreme
3個值越接近均高的鏡頭, 其光學品質就會是比較完美的
通常評分都是3~4顆星(當然Vignetting CA Bokeh..等 也會列入評分)
所以不是內文的表格互比誰解析度越高就會越好



hungyuwang wrote:
樓主其實是在反諷C家?
因為sony 在畫質衰退後居然還跟C家持平!!(恕刪)

你可以參考上面回覆喔



suchilee wrote:
C家怎麼看要加油
原PO也請你加油(恕刪)

怎麼說?
請開示 還是油價又要漲了



kuobba003 wrote:
其實昨天看到樓主下的結論 , 小弟是滿 的 .... (恕刪)

如果廣角為主力 那就放心買吧
35端 縮圖加銳度 就沒差了 其通透感還是保有
那只是看你會不會care我care我點 ,小弟就是會care 才另外買了35/2手動蔡在用喔



R6.2 wrote:
的確,個人購買廣角鏡頭,中央到邊緣的下降愈少愈是考慮的重點。
除非大光圈定焦,常常拍的糊糊的,才會忽略邊緣表現(恕刪)

小弟和大大的想法是一樣的



kuobba003 wrote:
我的理解是 FE16-35 中央做太好啊
雖然邊緣衰退比 EF16-35 明顯多 , 但依然水準之上
另外兩顆鏡的口徑不同 , 設計不同 , 不太適合用 S 該像 C 學學這種註解(恕刪)

或許16-35z 在衰退後的解析度 可能還是贏別家鏡頭 這點我可以認同
但是... 拍出來的照片 中心邊緣 都是同一顆鏡頭拍出來的 所以就感受的出來明顯的對比了阿
當然 我只是比較不滿意35f4的中心銳度而以啦~這支還是很棒啦
ps.那要改成S光學技術,應該要超越C 這樣可以嗎
我是覺得沒有必要對於內文的用字去做放大檢視 或過多聯想吧



assault91 wrote:
樓主的意思,是鏡頭自己變焦之後的解像浮動差異
確實在跨機種似乎較沒問題
但,蔡司.萊卡.福倫達,它們的價值,MTF通常只是陪襯,會玩這三家的自然不會用日牌鏡角度看待
更何況還要考慮到抗耀.變形.散景等的優異度,16端的變形控制是FE較優秀些~(恕刪)

沒錯~ 我想表達的就是這個 只是把它用數據化方式呈現
只是sony蔡算是自動的現代鏡 難免會想和其它系統差不多同級的鏡頭作比較



byrianshih wrote:
EF-M 11-22...(恕刪)

要理解就光學設計來說,成像圈越大,本身像差控制是越難,因此通常可以做到解析力是越低!

只是因為在攝影系統,看到並不是解析力差異!
不同成像系統的影像,在比較時,是放大同樣尺寸!
也就是越小成像,本身是放大越大,這個也是大尺寸優勢地方。






diffusionless wrote:
只是因為在攝影系統,看到並不是解析力差異!
不同成像系統的影像,在比較時,是放大同樣尺寸!
也就是越小成像,本身是放大越大,這個也是大尺寸優勢地方。...(恕刪)


以底片系統來講,是正確的

不過現在感光是數位, 要考慮製程,像素量,躁訊

以我手上D80來看,雖然是APS片幅, 但她的像素只到1000萬,製程也比較舊,可能來比不上M43的GF5等,甚至1"ˇ的RX100-3
如果是同時期的D750跟D5500來比,像素相似,只差在純淨度,如果ISO都在100,可能也不會差到哪裡(不考慮鏡頭)

我覺得APS或M43在低ISO時,反而是比較好的選擇,不管在體積,景深,價格上
http://www.flickr.com/photos/li202/

jasonli wrote:
以底片系統來講,是正...(恕刪)

確實感光元件有一個問題,S/N,而即使同樣畫素密度,大小感光元件的發熱量是不同,大感光元件在背景熱雜訊是比較高!


不過,根據鏡頭性能提升與成像圈效應來說,因為不是等比例變化,小成像圈提升解析效應比較緩慢,而小成像圈繞射光圈限制。

例如:這個是在<From the Series of Articles on Lens Names: Tessar>的圖例
一個是35mm系統,一個是手機系統。



兩者成像圈差到8倍,但是MTF差異是不到3倍。




撇開這個話題,過去35mm系統之所以可以發展,就是在於片幅造就<輕便>,也造就<短焦距>對震動敏感度降低腳架需求。

今日觀點來說,手機系統比較接近當初35mm系統狀況,一個攝影師或著路人,共通的皆有的是手機相機。
隨著智慧手機變化,手機並不是在縮小,反而是提升到一定大小,這個前提之下,也提升原本手機相機的限制。

以家庭成員來說,手機是出門不可缺,原本小體積NIKON 1與 NEX在這個過程都紛紛打入冷宮,,所以如果還要再帶一台相機,必須要更強功能性理由。


對照今年PENTAX也公開展示開發35mm機身,與兩顆D FA鏡頭,

Pentax Full Frame DSLR Officially Announced

HD Pentax-D FA★ 70-200mm F2.8 ED DC AW


HD PENTAX-D FA 150-450mm F4.5-5.6 ED DC AW





個人猜測, 35mm系統後面潛力還是比較大些。

不管S家或者C家還是其他家哪一家較優秀?
都不能在別人版上說該學學誰
就好像你去賓士門市看車卻跟門市人員說性能該學學BMW一樣
無論兩者好壞與否?
門市人員情何以堪呢?
我承認我是SONY控~但我絕對不會去評論他家的長短
有些人看到的是 16 端中心區比 35 端大幅上升。
有些人看到的是 35 端比 16 端大幅衰退......

看個人從哪邊看起。



在我看來 FE 1635/4 維持了 2470/4 的風格:
中央解析能力變態、四角邊緣下降快速。。
-= 散仙 =-
terry97428 wrote:
不管S家或者C家還是其他家哪一家較優秀?
都不能在別人版上說該學學誰
就好像你去賓士門市看車卻跟門市人員說性能該學學BMW一樣
無論兩者好壞與否?
門市人員情何以堪呢?
我承認我是SONY控~但我絕對不會去評論他家的長短(恕刪)


為何不能說該學學誰,為何別家的優點不能學,又不是一言堂

那你的比喻也不是很恰當 ,應該說小弟擁有賓士車(也使用了一段時間)我去跟賓士門市人員說,

在200-300間的加速太慢,這台車應該要和同級的BMW車學學在200~300間的加速,

而此時某它款賓士車主-賓士控先生聽到,非常的不開心就直接炮了小弟起來

老實說~01是個私人網站 ,但算是個公開使用場合, 只要是會員,

都可以去討論或發表使用感想(以不違背版規為前提), 而你既不是01站長, 也不是sony版主,

也不是管妹,而我也沒違背版規狀況下,也沒做啥攻擊SONY的言語,應該沒怎樣吧

另外小弟不再回覆非關本文章內容為主的問題做回應

只要是xx控的人 都很難溝通討論了

你不想討論 就一笑置之 按上一頁就好了

cchangg wrote:
有些人看到的是 16 端中心區比 35 端大幅上升。
有些人看到的是 35 端比 16 端大幅衰退......
看個人從哪邊看起。
在我看來 FE 1635/4 維持了 2470/4 的風格:
中央解析能力變態、四角邊緣下降快速。。(恕刪)


1635在f4時的廣角端邊緣還算不錯了,2470的廣角端就低較多

那望遠端,兩支中心及邊緣都下降不少
CLOUDWKJ wrote:
今天上photozo...(恕刪)



的確實際使用上也是如此

16端F4畫質就沒話講了

35端要縮到 f5以上才算好

-.-真要說缺點就是....CPL要用薄框的
我大概可以幫樓主這樣重新解釋,也就是從測試數據可以理解Canon EF 16-35/4L的像場比SONY FE 16-35/4還平坦,從中心至邊緣的整體解像力較為平均。

至於後面討論兩鏡解像力數據高低,從上面幾位前輩的分析,不同機身針對同一款鏡頭測試就已經會有所差異,更遑論Photozone測試FE鏡是使用36MP的A7R當作平台。只要鏡頭素質足夠,越高畫素的相機測出來解像力數值本來就會更高,無論是當前市場上還是測試當時Canon最高畫素的相機大概也就落在21~22MP,測試平台本身就不同,若是36MP測出FE 16-35/4比EF 16-35/4解像力數據還差,才真的要打屁股(就事論事,沒有針對FE的35端周邊畫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