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全幅跟APSC拍出的人像真的差很多嗎?

flody wrote:
像這些200 2.8等級的鏡頭因為大幅因素取景成廣角時,那就是誇張的立體感了


我所認知的立體感不單與背境縮放率, 又或背場虛化程度所產生. 嚴格來說是單看主體已經有立體感.

就是在長焦打鳥領域, 一般都會認為使用 APSC 相機佔優, 而等閒 300mm 已經能做到背景全面虛化.

但如果雀鳥距離夠近不用裁相, 沒人願意棄FF 而用 APSC 相機. 亦沒人願意棄 600mm 而用 300mm + 裁相去拍. 因為雀鳥本體的立體感, 會因為裁相程度愈大而愈失去立體感.

因為我們不會因為裁相後而改變觀看相片媒介的大小 (eg : 電腦螢幕的大小). 那就是在家一直用 24" 電腦螢幕看 FF 拍的相, 也用 24" 電腦螢幕相同距離下看APSC / 裁相後經放大的相.

說 FF 與 APSC 拍的相片是相同的前題, 是觀看相片媒體的大小也必須隨之而改變. 這是 circle of confusion 的基本立論. 但一般相片發放給別人亦沒法控制對方用手機, 還是什麼尺寸電腦螢幕來看
flody
對呀,也有人用ps疊圖景深合成超高解像力“永恆感”的照片,這也是一種立體感表現,但我相信大多數人看到超大虛化照片亦會認為這是立體感,其實就沒有衝突。
flody
再有一個奇異的例子,用一隻眼看東西時,清晰範圍往往比用兩隻眼看東西更多一些,而其實人眼清晰範圍其實非常小,人眼本身就是用這原理把世界立體化的
這棟樓下來
可以發現不少唬爛仔

不愧是M01
重點總是相機而非攝影
flody
可以用手機攝影
單眼練武功 wrote:
只要曾經同時有全片幅跟APSC的人
出門時只能帶一台相機,大部份的人都會選擇全片幅
除非要輕便一點,或是打鳥才會選擇APSC(笨重舊款除外)


自從A7C出現以後,APSC的輕便優勢已經沒有了!
A7C出現之前我唯一想要帶出門的全幅是不能換鏡頭的RX1R2而已,其他可換鏡頭的全幅看上去都太笨重了,但現在能帶可換鏡頭的A7C全幅相機出門了,機身體積重量跟APSC幾乎是一模一樣而已。
flody
所謂減焦鏡實際上是成像圈縮小,連用到全幅都會不夠成像圈用了,更別說中幅
ray19841984
a7c+1,真的輕~現在出門都丟背包沒什負擔(配55/18za)
crossmatch wrote:
反而我想補充是立體感的差異.. 但這肯定被打入玄學爭議


立體感肯定不是玄學
只是你不知怎麼形容罷了
我來試著幫你形容立體感

FF vs APSC
相同等校視角
同時同景同距同像素
同ISO與曝光
相同後製參數
不考量景深

主體立體感, 全幅較高
主要在兩因素:

1. 鏡頭:
全幅實體焦距較大, 較易享有較高角分辨率
也就是表面質感紋路解像力

2. 感光元件:
相對縮圖方式賞圖
同螢幕下與感光元件面積成反比
拉到同樣百分比, 全幅以相對縮圖方式賞圖
雜訊相對壓縮, 色彩相對濃郁

以上1. 2.就是你所說的全幅立體感較高
且1. 2. 就是完全無涉景深的立體感
"November Rain"
ckitwei
有產生視差才有立體感,就像是3CCD及FUJI的SCCD,同一顆鏡頭下你用中片幅、FF及APSC,拍起來都是一樣的景像,只差在暗角之多少,不信你用中片幅裝APSC鏡頭拍就知道了。
T之歌
手機可以發威了
在很多條件下同一顆鏡頭FF:APSC的關係是不可能拍出一樣的
視角不同,距離也不同,拍出來的距離、壓縮感、散景也會不同

距離不同是最大影響,會影響所有參數:角度、高度會影響、剩餘就是距離造成的散景、壓縮感差異


如果很閒可以搞兩台同鏡頭去拍,就算拉到相似也很難近乎一樣感覺,就是會有差異

另外等效的案例
A6000+ Sigma 56mmF1.4 DC DN(等效84mm) :SONY FE85mm F1.8 + A7C
APSC只要拍全身你怎樣都不可能拍出 A7C+85那種感覺
拍半身、或許有些條件會近似,但也不全部,就算APSC F1.4全開還是無法等同F1.8+FF
elfwong wrote:
立體感肯定不是玄學只(恕刪)


謝謝 elfwong 兄代為解釋.

這議題過往爭論太多亦牽涉到多個因素 (感光元, 鏡頭, 構圖, 用光, 色深, 觀賞圖媒體), 又沒法像 MTF 圖解像度可數據化比較, 亦與現時相機廠主流發展方向背道而馳. 同是 FF 相機立體感愈出愈差

鏡頭亦然, 沒幾支鏡頭像 Nikon 58 1.4G / 105 1.4 E 標榜為 3D 立體 pop up而設計, 鑑賞一支鏡頭能力只是看 MTF 圖而不是實拍效果

忽然使我聯想起另一玄學.. "氛圍"
銀★Club
還有"空氣感" "通透感"
leon-ex
同樣是全幅相機,到現在我還沒看到一台無反的全幅立體感是比較可以接受的,好像怎麼看都還是覺得有反全幅的立體感會比較容易把主體突顯一些。是我個人太苛求了嗎?


哪张更有立体感?立体感它能影响多少照片素质?
flody
景深相約,第一張二線性多一些,但都不成重要差距
leon-ex
第一張比較立體。
幾年前也有個人在問類似的問題,我有拍幾張照片比對。雖然對焦的人偶太黑,但基本上這兩張的差距並不大。

全幅, 70mm F14 1/80 sec


APS-C, 45mm F9 1/250 sec


也就是說,你是可以調整焦距、光圈及曝光讓不同片幅有相同效果,但實際操作上會卡到幾個問題。

第一個是鏡頭最大光圈有實際限制。前面有網友提到,要有相同散景(就沒對焦的背景模糊程度),APS-C的光圈就要比全幅大上一級。例如全幅大三元的F2.8光圈就要APS-C F2.0才能有近似的效果,但現實中並沒有F2.0的APS-C大三元可以買。雖然有speed booster可以用,但這東西造成的問題不亞於要解決的問題。

另外一個則是感光元件的物理限制,畢竟同樣像素面積越大雜訊越少。

不過,這也不是說APS-C就沒用。這幾年感光元件技術進步很多,一般無反相機ISO拉到3200甚至6400也都還有可以接受的成像。而光圈的限制也可以用長焦並拉開物距達到相近的模糊效果(雖然視角有變)。而重量及體積,一直都是APS-C較佔優勢。

全幅的優勢在於能涵蓋更多的可拍攝範圍。遇到拍攝環境有限制時,全幅可以讓人有更多餘裕應對。這也是為什麼職業攝影師大多數都是用全幅甚至中片幅,賺錢工具不能馬忽。

但對一般使用者而言,要不要去cover那些狀況就變成一種選擇。多數場景下APS-C也能有不錯的成果,頂多就是雜訊多一些而散景少一點。而這些也只是攝影的一部份而己,除了器材外還有很多東西可以玩。

若37樓拍的你覺得差沒很多的話,那我會建議你可以入手APS-C。
flody
用apcs就別用重鏡轉接了
Hayashi-Kiyoshi
沒錯,要用的話直接用全幅機身就好,也沒有畫質減損問題。
hienngoan wrote:
好光源之下
片幅3/4以上一般是看不出差異
那些聲稱看得出來的你就看看笑笑就好

如果真是這樣看不出差異的話
那SONY大可以把他們的A7、A7R甚至最頂級A1都做APS-C的片幅就好啦..
大家何必花大錢買看不出差異的全片幅相機跟全片幅的GM鏡頭呢
wenfeiho
畫質本來就要算進去,不然一直說APSC和FF拍出來一樣,不比畫質,比什麼
wenfeiho
所以D50裝上減焦環會變身D5的畫質視角和功能?
flody wrote:
Apsc也可以推出強機的,只是市場會很窄


很多人說減法原則是撮影經典之一,APS-C其實也是減法原則下的產物。什麼都加的話,那直接上全幅就好、畢竟感光元件是心臟而A7C也沒多大。

反過來講,在拿掉某些性能後還能保有撮影樂趣的,才是APS-C的生存之道。但一方面也不能太精簡,免得被手機幹掉、好比Nikon1...

片幅只是減法的其中之一,光圈也是取捨下的結果。就好比Tamron 28-75,雖然畫質比不上原廠大三元,但仍是許多人的選擇。

如果說全幅是完美的100分,那APS-C則是照顧了大多數應用的80分。
T之歌
這減法不是指這樣
Hayashi-Kiyoshi
兩個減法的確不太一樣。但有時追加一堆功能,反而會混淆一般使用者對撮影本身的認知、例如某些器材黨思維。就這點來看,兩個減法也有相似之處、我想表達的是這個觀點。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