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奇同樣是菜頭、焦端光圈售價都差不多,但重量差很多呢,體積也有差,除了成像圈的大小外,有什麼因素會差這麼多呢?不知道兩者畫質的差距如何?
還是要比較SAL24F20Z(Sony A接環蔡司)跟 25F20 ZE (25mm F2.0)? 或是比較SEL24F18Z (Sony E接環蔡司)跟 25F20 ZE? (據小弟所知,ZE系列沒有24mm的設計...)
以下來自wiki: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4%A1%E5%8F%B8%E5%85%AC%E5%8F%B8
ZA 系列
ZA系列鏡頭,根據官方網站介紹,是由索尼公司與蔡司公司聯合製作的自動對焦單反鏡頭,鏡頭光學鏡片由蔡司提供,電子系統由索尼設計。ZA系列鏡頭是目前在產的唯一自動對焦的蔡司品牌鏡頭。根據photodo等網站的測試,ZA鏡頭光學品質異常優良,能夠滿足高像素數位單眼相機對解析度提出的苛刻需求。
ZE 系列
ZE系列是自Contax的RTS卡口,改裝為Canon的EOS卡口。因為EOS卡口為全為電子結構,故這系列多了電子訊號接點,但仍為手動對焦。在光學結構上與Contax的RTS系列、ZF系列、ZS和ZK系列相同,由日本的Cosina公司製造。也是Contax首度為他廠製做電子接點的鏡頭。
我也猜是要比較A接環的24F20Z 跟E接環的24F18Z....

兩者都是Sony跟蔡司合作推出的自動對焦鏡頭,
不過A接環的24mm F2.0是全片幅機種使用的鏡頭,採用Distagon結構,當然給APS-C機種用也可以。
而E接環的24mm F1.8,採用Sonnar結構,是APS-C機種(NEX系列全都是APS-C大小)專用的鏡頭。
所以雖然都是Sony推出的ZA鏡頭,焦段也相同,但是鏡片結構跟片幅因素,體積跟口徑等設計當然是全片幅使用的SAL20F20Z比較大摟~~
PS:
Distagon:為逆焦式的廣角鏡頭設計,主用於18mm至35mm,特色是變形輕微且中央解像力高。
Sonnar:中國大陸音譯為「索納」,為中望遠(135mm)至望遠(250mm)的設計,特色是無球面像差,失光極微,變形低至肉眼無法辨識,但色散須以APO修正。為1931年蔡司光學設計家路德維希·雅可布·貝爾特勒發明。Vario-Sonnar為衍生自Sonnar的可變焦設計。
喬瑟菲 wrote:
兩者都是Sony跟蔡司合作推出的自動對焦鏡頭,...(恕刪)
謝謝網友詳細的分析,讓我比較清楚一些鏡透架構差異何在了!
不知道有人可以比較一下兩隻的畫質差異嗎?
之所以會問這個大家都覺得很「無聊」的問題(畢竟用途大不同),是因為目前只有NEX,但又覺得有時還是需要一台反應、操控快一點的DSLR/DSLT,所以在想到底要買SEL24ZA,還是買一台低階DSLT+SAL24ZA?
如果兩者畫質相當,那當然是SEL24ZA,畢竟輕巧、出勤機會高很多很多...至於DSLT就給她配35MM的定焦+小菜就好(也有可能買N家的,手上還有幾隻N家的鏡頭,N家的都很重,使用機率較低)。
但若SAL的畫質比SEL的畫質好很多,應該會多花幾千塊買SAL的,也許會買個LE-EA2。
謝謝大家有耐心的看這無聊的發文!也請不吝提供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