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
白平衡非常意外的準,或是說比較符合我的喜好,跟我原來的 Fujiflim S5 Pro 有過之無不及。
在多數的拍攝場景,ISO1600 可用,ISO3200 必要時也能用,在高感時也不會有明顯的色偏。。比起 Fujifilm S5 Pro 差不多提昇一級的可用性。
特異功能
DRO 動態範圍優化沒特別用處,拍 RAW 回電腦都很好調。HDR 功能倒是滿方便的,可以自定 1~6EV 差異的三張 HDR 合成。畢竟回電腦後要做 HDR 挺麻煩,能在相機上做好很不錯。

智慧式自動 intelligent Auto 模式真的是攝影傻瓜最佳幫手,螢幕上可以直接調控「背景離焦、亮度、色彩、鮮明、相片效果」,前三個其實就相當於我們認知上的「光圈、曝光補償、白平衡」,只是把它的名詞簡單化操控也單純化。就算是不熟悉相機的人使用,也可以輕鬆的發揮攝影創意。

智慧式自動的控制選單:背景離焦、亮度、色彩、鮮明、相片效果。選到哪裡都會有說明。除了可用轉盤也可用觸碰來調整。

智慧式自動示範。五項設定可以同時調整,不會限制只能調整單一項。Olympus OM-D E-M5 也有類似的模式,但是只能調整一項,非常怪異。
「防止移動模糊」模式,我覺得名字取為「手持低光源拍攝」會更容易理解。光線不足的時候很容易拍出畫質不錯又不手震的照片。但最大缺點就是光圈、快門、感光度通通不能更改,僅能調整曝光補償。有時會覺得他選擇的光圈或快門不合用,但就是調不了。

對焦
NEX-5N 的對焦性能就差不多是小 DC 等級。以 kit 鏡來說,多數時候大約將近一秒,偶爾迷焦會要到三秒。
這樣的對焦速度還可接受,無法讓人驚豔,也不會覺得特別難用,真正惱人的是追焦設計。NEX-5N 可以點擊螢幕來啟動追焦,但點擊後要等到對焦到才會出現對焦框。快則一秒看到對焦框,慢則三秒。對焦框出現的位置還未必是手指點的位置,有時要點擊兩三次才能準確的對焦到指定的位置。追焦效果也不好,大部分的時候都不知道他在追什麼。而且沒有觸碰就拍,只能觸碰對焦。總結來說,把它拿來追焦不好用,把它當作靜態選擇對焦點的功能也不好用,這功能改進空間頗多。(以上對焦速度都是以 18-55mm F3.5-5.6 OSS 這顆 kit 鏡為準,若用16mm F2.8 餅乾鏡,對焦速度會較快。)
就今日相機的螢幕,高檔的也不過百萬畫素上下,要判定千萬畫素的照片有沒有準焦實在很傷眼。峰值對焦真的相當好用,電腦直接計算給你哪些區域對焦清晰,不只能輕鬆目視是否準焦,還能輕鬆目視景深範圍。不只是手動鏡頭上有用,用在自動對焦鏡頭上也很實用。這應該是 NEX 系列最值得讚賞的功能。
峰值對焦示範影片,注意下方白板上紅點的移動。
手感
握把和鏡頭間有深深的凹陷,扣住相機還算輕鬆。但跟 S5 Pro 還是有很明顯的差距。使用 S5 Pro 時我可以輕鬆的單手握住,晃來晃去都不擔心相機滑出手中,相機背帶不背也不擔心。Sony NEX-5N 要有點小心的握住,握太緊會誤觸按鈕,握太鬆很容易掉出手中。短時間單手拿起來拍沒什麼問題,長時間單手拿著就真的要小心。
這張圖可看到機身的所有按鈕。轉盤上方圓鈕是主選單,下方圓鈕自定,轉盤中間、右邊按鈕可自定。
開關在機頂,是機械式撥盤,後方有播放鍵與錄影鍵。

要操作背板的各個按鈕,基本上要雙手拿著才有辦法。開關的位置不算好用,使用起來會稍微有點扭到拇指的感覺,而且開機大約需要兩秒,跟 S5 Pro 接近瞬間的開機時間難以比擬,但比起 DC 那種按鈕式的開關好太多了。最常用的曝光補償位置設計在轉盤下方,用拇指按也有點扭到的感覺,很難把食指固定在快門,拇指去按曝光補償。最糟糕的是錄影鍵,三不五時會不小心誤觸。而且錄影的啟動、結束都很慢,一旦誤觸就要浪費五秒左右。
一般握法,很容易誤觸錄影或播放鍵

安全握法。除了不容易誤觸錄影鍵,曝光補償或下方圓鍵也比較好按。

參數調控
相機小小的自定鍵倒是足夠。轉盤中央鍵、右鍵、下方圓鈕都可以自定。中央鍵還可進一步自定為五項選單,可將常用的五個功能放進去。以我的習慣,會放入 ISO, WB, D-Range, 測光模式, 檔案格式這五項。轉盤右鍵設為 Mode 切換,下方圓鈕設為 AEL。希望 NEX-5N 的背板可以改成上下顛倒的設計。比較少用的 menu、display 放到最下方,自定圓鍵和曝光補償靠上方,操作上會較順手。
一個很怪異的設計是。當用轉盤調整光圈、快門、曝光補償。都是逆時針增亮,順時針減曝,調整感光度時卻是相反的,大概是設計人員的疏忽。
使用轉盤許多參數時,螢幕的顯示方式是畫面在飛朔,一次只能看到當前設定的前後兩項,你無法知道你要選的設定是在哪個位置,難以快速調整。最明顯的是白平衡,我很難判斷我轉盤要轉多少才能到我要指定的白平衡。而且轉太快相機的韌體也會反應不及。
Sony NEX-5N 的白平衡調整畫面
畫面整個在飛朔,眼睛不容易跟上,且視野外的設定看不到。這種旋轉的特效只是搞花俏,並不實用。
Olympus O-MD E-M5 的白平衡調整畫面
白平衡的各個選項有明確位置,我可以一看就知道我要往哪個方向轉、轉幾格就會到我要的設定。當然 Fujiflim S5 Pro 也是類似的設計,而且反應更快更好用,當然 D-SLR 的缺點就是不能預覽白平衡。(現在 S5 Pro 不在手邊,晚上再來拍)。O-MD 的設計缺陷是沒有一次顯示出全部選項,翻頁時也會發生類似 NEX-5N 的情況。
機身的所有按鈕。轉盤上方圓鈕是主選單,下方圓鈕自定,轉盤中間、右邊按鈕可自定。
開關在機頂,是機械式撥盤,後方有播放鍵與錄影鍵。

中央鍵自定的五項選單。我設定為 ISO, WB, D-Range, 測光模式, 檔案格式

自動感光度
自動感光度沒有任何設定可以調整。經常會覺得自動感光度所搭配的光圈或快門不符合我需求,譬如說在 S Mode,覺得他光圈縮太小,在 A Mode,又覺得快門調太快。我最愛用的 TAv Mode,也就是光圈、快門自定,感光度自動的模式可完全解決這問題,但在 NEX-5N 上無法達成,切到 M Mode 只能手動感光度。且 NEX-5N 的 Auto ISO 所給的值都要半按快門才看得到,難以即時監察 Auto ISO 給的數值。綜合 ISO 轉盤方向相反、Auto ISO 自定性不足,M 模式無 Auto ISO(TAv Mode),和無法即時看到 Auto ISO 值這四點。NEX-5N 的感光度操控真的設計得很不足,浪費了他寬廣的可用感光度特性。
曝光鎖定
曝光鎖定比較適合短時間鎖定曝光。因為一旦相機切換模式,或更改了某些設定,曝光鎖定就會取消。難以在一個環境持續的鎖定曝光,遇到這種需求,在 NEX-5N 只能訴諸 M Mode。
接老鏡
接老鏡可能是 NEX 系列最具優勢的地方。MILC 的共通優勢就是法蘭距短,幾乎什麼鏡都能轉接。但一般轉接後最痛苦的是手動對焦。NEX 系列的峰值對焦讓手動對焦非常的方便順暢,在街上追焦迎面走過來的人也不是問題。APS-C 的片幅也比較能發揮老鏡 135 全片幅的成像圈,接在 M4/3 就有很高比例的成像圈浪費掉了。
接老鏡時相機無法得知鏡頭的焦距,自然無法自動判斷安全快門。自定快門速度是最基本的,老鏡的光圈也必然是透過光圈環手動控制。由於 NEX-5N 寬廣的可用 ISO,設為 Auto ISO 後非常實用。當接有光圈環的老鏡時,轉到 S Mode,就能達到前面所說的 TAv Mode。Auto ISO 的自定性不足迎刃而解。除了要半按快門才能 Auto ISO 的值這點,基本上已經是相當好用的 TAv Mode。
Sony NEX-5n 接 Makinon 135mm F2.8

總結
Sony NEX-5N 操作的速度、手感像台 DC,調控性像台低階的 D-SLR,拍出來畫質跟 D-SLR 不分上下。對於操控的手感有強烈需求的人,NEX-5N 不合適。畫質優先,走慢慢拍享受攝影過程的路線,NEX-5N 是很好的選擇。儘管原廠鏡選擇不多且貴,但老鏡多數較為便宜,副廠轉接環也是幾百就能買到。有 NEX-5n 可將老鏡大解放,接上去就覺得這台相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