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A-mount用家(A77+A33雙機),冷靜一晚後,我好像不會買A7R了.....

先講吸引點:

1. 新的 Bionz X 處理器 (絕對優勢)
2. 小體積
3. 全幅的模糊圈效果(淺景深)
4. 高可用ISO (口水直流~)
5. 全幅史上最低價
6. 那兩張高畫質的人像Sample照片,實在令人激賞

再來講,心理猶豫的原因

1. 微透鏡+斜位排列,修正斜射光問題
如果是針對廣角或者e-mount鏡後距問題設計,那對 a-mount轉接者,是否反而會有反效果?

2. 追焦連拍少很多: 12 FPS => 1.5/2.5 FPS (A7r/A7)

3. 轉接環:
a.價位高
b.不知對焦效果速度
c.半透鏡造成的成像影響,是否仍能如此可口?
d.剛剛說的斜位排列,會不會轉接後反而邊緣直射光的收光受限

4. 發表會上的黑影 A-mount 下一代機身,準備要出了

5. 錄影中可拍照嗎?

6. 目前 FE鏡頭少,大光圈只有 55mm F1.8那隻,表現非常好,
相對之下Kit鏡28-70,表現平平。只能說物有所值。

7. 4/3相機的推廣,就是因為傳統底片年代,135的規格已經制定,是當時的歷史背景
後來推廣數位單眼相機,為了拉攏原本的單眼使用者,規格上必須相容原本鏡頭組
但是就會有邊緣斜射光的問題,是不能說的祕密
導致很多仍然死忠的底片玩家(當然還有其他我不懂的原因了...)

總之,搞了APS-C規格的微單眼,然後鏡後距搞這麼短,應該還是有點問題
現在,全幅,更是誇張了,真的有辦法完全解決鏡後距這麼短的問題嗎?
斜位排列,是針對自己的FE鏡,量身訂做,真能適用其他老鏡和a鏡?

回頭審視

為何我想要全幅相機?

最重要的原因:高ISO純淨度

我不是拍雜誌的,也沒有要大圖輸出
我不需要張張照片都在那邊『數毛』

我需要拍小孩,常常需要高快門,
同時景深不能太淺,不然會有困擾
所以,也不是能張張光圈全開
這時候,高ISO就很好用
(還可以省下升級外閃的價錢,可用ISO升兩級,等於我的GN43閃燈變成GN86效果)

但是若上全幅,景深更淺,更造成景深不足的問題

以記錄的觀點來說,還是要有適當的景深才是


一直為了A77的爛高ISO雜訊而困擾,但卻忘了
換成A7r後
失去的對焦能力和連拍能力,卻也是拍小孩需要的

回歸那兩張讓人流口水的sample照
我想盲點是:

sample照,不是隨便照,絕對是設計好的表現人物,色彩,場景,打上最好的光
我當初買ZA24 F2時,也是被sample照拐去
實際拿來用,對焦能力普普,色彩濃郁,畫質有沒有很犀利我不知道,但是對焦慢,拍不到就什麼都別說
拍model妹妹可以,因為她會擺好等你

拍小孩.....只能說有點囧

A7r 和 A7會不會有同樣問題,我不知道
反正定價都定了,也不可能越賣越高,了不起少了預購禮
日本不是也已經9折開放訂購了
再想到之前A77的第一波勇士的經驗


冷靜過後,我想靜觀其變,等待明年的A-mount新機吧


少我一台,大家預購就可以少等一號 ^^
有被太座抓去浸水桶喔~

不只A環, E環明年應該也有值得期待的, 先跳不一定先贏....

("先爽就贏了"這事...就看忍功了)
相機本來就是看需求購買的,Sony一向喜歡回頭補刀
搞到我兩種系統都有,全幅不急,但系統規劃要及早做
omio wrote:
先講吸引點:1. 新...(恕刪)


版大,有a77 a33 當初怎不考慮上a99呢??

也是全片幅,操作性能也相當好.

這樣也不用轉接了

小弟跟版上也有著一樣的問題...

小弟身上有NEX-7加8顆E鏡.但沒有a機,但當初為了nex全幅選擇了儲備a鏡做為主力.

目前就差一顆135就完成佈局了.每顆大蔡,G鏡都在觀望著我去接全幅...

現在小弟也事一樣困惑,小惡魔在作祟阿.

不過我一直告訴自己,忍耐忍耐...

所以暫時先決定今年底先完成我的鏡頭布局,敗入135ZA.

然後再繼續觀望SONY後續代來的驚喜...

小弟也是開始偏向準備上A卡口的新機種.

只能說我深信ALPHA,並沒有要結束.

不要忘記了,O家出名的五軸防手震還沒有出現...

FE跟E鏡上都有OSS了,在加裝五軸防手震機率比較低.

反倒是A系統比較有可能先誕生此技術

(A機種向來都是機身防震,如果加裝O家技術+全片幅新科技將會是一個很大的賣點)

至於手上的E鏡跟NEX-7就當隨身機吧!!!

追求畫質專業帶A機+FF鏡.

輕巧又不輸細節帶NEX-7+E鏡.

這樣也是雙機流,似乎也不錯!!!

總結: 要忍耐~~~~~~~~~~~~~~

PS: 希望我要忍的住....呵呵!!
另一個盲點是:

大家都在想 (我昨天一整晚也都在想)

『我到底要買 A7R 還是 A7???』



突然剛剛發現自己中計了!!


兩台我都不需要啊!




都還不是完全符合我的需求,為何要勉強自己,硬要選一台來用?

而且,官方高ISO測試中,A7的畫質輸好多

真有上全幅的意義?

只為了淺景深拍糖水照?












空哥 wrote:
版大,有a77 a33 當初怎不考慮上a99呢??

也是全片幅,操作性能也相當好....(恕刪)


因為....><


1. 有人騙我今年會出A88

2. A77就已經搞的Lag的要命了,這樣的CPU晶片,搞A99全幅,我不信能多順

3. 簡單講,A99的價錢,讓我沒有覺得『物有所值』

4. 真的重,開始猶豫,是否該轉微單
(帶小孩不適合,小孩東西很多)
(相機掛脖子,小孩來要抱抱,女兒已經被我的A77+菜頭 K過好幾次頭了)

5. 原本期待的A77連拍對焦能力,就已經不搭不七了,A99只會更慘。高ISO也沒進展多少

6. RX1R攪局,讓我猶豫。 結果又來個RX100 MK2,又猶豫,又想說等等10/16,現在更猶豫,哈!


其實,我現在反而在看哪台??


沒錯,我在思考 RX10


Sony真是萬惡啊!

omio wrote:
先講吸引點:1. 新...(恕刪)


個人覺得為自己剎車是好的,才不會買了後悔




猶豫點1:
=============
不會有問題,因為直射更容易收光 微透鏡是增加收光角度 不是減低畫質


猶豫點2. 追焦連拍少很多: 12 FPS => 1.5/2.5 FPS (A7r/A7)
=============================================================
這是目前無反+大片幅造成的差距
有待測試假如只用"中心點"追焦,速度如何...



猶豫點3. 轉接環:
a.價位高
b.不知對焦效果速度
c.半透鏡造成的成像影響,是否仍能如此可口?
d.剛剛說的斜位排列,會不會轉接後反而邊緣直射光的收光受限
===================================================
速度就是alpha系列的速度,半透明反射鏡就是裝在alpha mount機身內
裝上去就是alpha機身的iso表現,但是A7本身已經有進步,照理來說會與A99差不多或好一點
還有,NEX同樣的sensor裝上半透明反射鏡轉接環,表現竟然還會勝過同級的Alpha機身,這是
不太可思議的一點,但的確是這樣的表現
斜位排列....您的意思是半透明反射鏡的角度嗎?

4. 發表會上的黑影 A-mount 下一代機身,準備要出了
=====================================================
聽sonyalpharumors在留言中所提到的,應該是明年一月發表


5. 錄影中可拍照嗎?
======================================================
無法回答



6. 目前 FE鏡頭少,大光圈只有 55mm F1.8那隻,表現非常好,
相對之下Kit鏡28-70,表現平平。只能說物有所值。
=======================================================
一個系列的機身才剛出,一次就發表四顆鏡頭已經很有誠意了
而且接下來十二個月已經說會陸續發表大光圈頂級鏡......


7. 4/3相機的推廣,就是因為傳統底片年代,135的規格已經制定,是當時的歷史背景
後來推廣數位單眼相機,為了拉攏原本的單眼使用者,規格上必須相容原本鏡頭組
但是就會有邊緣斜射光的問題,是不能說的祕密
導致很多仍然死忠的底片玩家(當然還有其他我不懂的原因了...)

總之,搞了APS-C規格的微單眼,然後鏡後距搞這麼短,應該還是有點問題
現在,全幅,更是誇張了,真的有辦法完全解決鏡後距這麼短的問題嗎?
斜位排列,是針對自己的FE鏡,量身訂做,真能適用其他老鏡和a鏡?
=========================================================================
之前在設計DSLR的鏡頭,有些是刻意拉長對焦點,不然會打到反射鏡
例如Distagon就是這樣誕生的。所以請問您,刻意拉長會不會在畫質上做妥協?




[以下恕刪]
雖然如此,您還是要等a mount的FF 跟你提到的景深原因好像還是相違背
可以建議你購買Olympus系列的機種,對焦速度+景深+ISO表現會與SONT alpha系列一樣好

甚至還更好


omio wrote:
總之,搞了APS-C規格的微單眼,然後鏡後距搞這麼短,應該還是有點問題
現在,全幅,更是誇張了,真的有辦法完全解決鏡後距這麼短的問題嗎?
斜位排列,是針對自己的FE鏡,量身訂做,真能適用其他老鏡和a鏡?

很佩服樓主...在眾多 High 樓間還能維持清醒!
樓主的疑慮,也正是我從昨天發表到現在,仍無法解惑的問題~~
多觀察一段時間、看看網路測試再決定是否適合自己比較好,真的沒必要急著搶當白老鼠。
恩~~
準備把獎金 拿出來 等預購!!
omio wrote:
先講吸引點:1. 新...(恕刪)
Weilli wrote:
個人覺得為自己剎車是...(恕刪)


謝謝Weilli兄的解答

先附上我說的ISO測試圖,文章來源是大陸評測網站
http://dcdv.zol.com.cn/404/4049905.html?keyfrom=front
就是這篇,讓我對A7的畫質失望,轉而只想買64800的A7R

另外一個原因是,五隻新鏡的MTF評測,Kit鏡真的鳥,別以為用這管配上全幅,就會有淺景深

淺景深,要看模糊圈在不同距離的效果

唯一抵買的,只有 55mm F1.8 這棵

所以我當時的決定是: A7R + 55mm這組,然後另外用F4E轉接環接ZA24
(其實搞的已經比A77 + 一大光圈標準鏡還麻煩了)
當時的動力是:畫質無價,真是超強,我要數毛!!!!


1. 我說的不只是微透鏡,那個ok。但是A7R,還另外把感光點作斜位排列
那麼,直射的光線(不夠斜),會不會,就沒辦法完全收光

http://www.sony.jp/ichigan/products/ILCE-7R/feature_1.html


預設排列的位置是死的,設計就是取捨
為了收斜位光,就不可能完全符合其他角度的光



之前因為sony的相位對焦 Live View
非常適合拍小孩,就跳過來了

當時沒想過,Olympus 會有更棒的機器


突然好懷念,我當年的第一台數位相機Olympus C 2020z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