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heng-Hua wrote:看了這些我真的很懷疑...(恕刪) 拍蟲如果只靠微距鏡那很多蟲都不用拍了要根據拍攝對象選擇鏡頭長焦鏡也是拍蟲的好幫手微距鏡通常焦段不長200微很長嗎一點也不如果你要拍攝的對象是在距離2米以上的蟲200mm根本不夠超過2米的情況很多蟲在樹上或者要拍在水面上荷花的蜻蜓我看一些拍蟲的前輩拿180微為了拍蜻蜓還穿青蛙裝下水就是因為鏡頭還是太短300mm的鏡頭拍1.5米左右的蟲放大率約0.25200微靠近到0.5米才有1比1放大率另外手機的確是可以拍得很近可是手機焦長不夠不適合拍蟲微距鏡的優勢就是可以更靠近被攝物達到1比1的放大率的效果所以我才說如果可以靠近目標到半公尺才可以發揮微距鏡的效果這時候放大率才夠大這還是最長焦的200微喔如果更短的微距鏡頭就得更靠近被攝物才可以獲得1比1的放大率微距鏡就是要靠近使用才有意義不然為何拍微距要裝環閃就是因為很容易近到連閃燈也無法補光真肥宅 wrote:各位大大目前我只有2...(恕刪)
ru03zj3 wrote:拍蟲如果只靠微距鏡那...(恕刪) 一般來說大部分的昆蟲.節肢動物是可以靠"等"來拍沒錯,30微~50微可對付較不怕干擾的生物,百微~200微對付較敏感的生物,當然也有些特殊狀況的確是200微也無法拍攝的,可能是環境因素無法貼近,可能是有很大的人身風險,也有可能是極度敏感必須還要再退後的,就真的必須動用到一般的望遠鏡頭拍攝。不過也不是所有的蟲.生物都非得要用1:1放大率拍攝啦,很多情形下其實1:4~1:3就已經整個取景滿框了。我自己的經驗是50微+100微+70400G都會揹出去,必要時就上400mm紀錄。至於補光嘛,就算百微50微貼到1:1補光根本就不是問題,鏡前燈是圖個方便但不是唯一方案,重點是不要只把閃燈黏在熱靴上,那當然補光處處受阻礙,請多練習無線離機閃~請多練習無線離機閃~
路過的刺客 wrote:一般來說大部分的昆蟲...(恕刪) 各位大大提供的資料都很寶貴啊~都是經驗來的..我到目前還是紙上談兵..那請問以初入門生態拍攝來說的話~ 蜜蜂 蝴蝶 之類的...E mount有沒有推薦的入門鏡頭or配備?其實我也爬了不少文有的是建議直接敗一管百微+轉接環 (EX: tamron 90mm micro + 轉接鏡)也有說用50微(不太怕人的生物) + 中長焦&接寫環(敏感生物)的組合來拍攝說因為較敏感的生物100~150也很常拍不到.. 拉遠一點又拍不滿..PS:話說大大的頭像 這麼近拍蛇也太...
swlu99 wrote:PS:話說大大的頭像 這麼近拍蛇也太......(恕刪) 哈哈~不用怕不用怕~刺客大可是本版生態攝影的大前輩啊~有預算限制,就先買長焦+接寫環吧之後再補百微。是說FE原生那顆剛發表的,看起來就不便宜....
ru03zj3 wrote:拍蟲如果只靠微距鏡那...(恕刪) 一般鏡頭和微距鏡頭並不是在於拍攝距離,而是在於光學設計上差異,也就是最佳畫質設位置問題!一般鏡頭是通常定義無限遠的畫質與像差修正最高,而微距鏡頭通常是定義在1:10的放大倍率是最高。對於焦距越長鏡頭,本身會因為對應到更長對焦行程,也就是非常偏離無限遠位置的光學修正。所以通常在設計上就是要妥協。所以一些雖然沒有標示微距鏡,但其設計往往已經是有優化近距離設計。例如:NIKON AF-S 300mm F4D和AF-S 300mm F2.8G VR前者340對焦距離為1.45m 放大率為0.27X,後者328為2.3m,放大率為01.16X。像是最新的400mm F2.8E FL的對焦距離為2.6m,放大率為0.17X也就是一般來說,通常長焦距鏡頭的放大率是很難到0.25這種放大率,這種通常是設計就已經優化近距離設計。像0.25X放大率的望遠鏡頭,通常是那些70-300等變焦鏡或著其他特別設計的望遠鏡頭,否則通常放大倍率是沒有那麼大。一般遠廠的建議對於長距離獲得較高放大率與影像品質的方式是利用增距竟+長焦微距竟,再來就是望遠鏡頭+近攝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