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ny A7系列在A7S II發表後總算補齊了高感光與動態攝影這塊,過去的Sony A7S最讓人惋惜的就是未內建4K錄影功能,另外對焦性能也是上一代不足的地方,而這次A7S II一次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且更向專業錄影領域邁進;特別是加入169點的對比式對焦系統,讓A7S II不論是拍照或錄影的對焦速度都比以往要犀利。A7S II除了支援全像素讀取的4K錄影之外,延續前代的S-Gamut/S-Log2還加碼提供S-Gamut3/S-Log3與S-Gamut3.Cine/S-Log3的選項,前者讓暗部細節得以重現、後者則是可以重現DCI-P3 的寬廣色域,有利於後期製作。

前代A7S的夜拍表現讓許多索粉印象深刻,尤其是ISO 12800的工作能力可是讓許多全幅相機都望塵莫及,這在室內禁止打閃光燈的場合或是影片工作者來說相當有幫助;一來是可以更靈活的用運光圈及快門,二來是可以保留更多的環境光還原現場氣氛!加上這次還有五軸機身防手震的加持,加上1220萬的影像畫素,幾乎不太可能會發生手震的問題,看到這裡是否更期待A7S II的動靜態表現呢?讓我們一起瞧瞧A7S II究竟有哪些進步吧!
☆ Sony A7S II‧拍攝樣本(點縮圖後可檢視原始大圖) |


































☆ 有關 Sony A7S II 的快問快答! |
Q:為什麼A7S II的感光元件與影像處理器看起來跟前代一樣?
A:其實原廠在A7S II的BIONZ X演算法下了不少功夫,另外也改進了內部的電子線路。
Q:為什麼A7S II不採用跟A7R II同樣的全片幅背照式感光元件?
A:因為產品屬性不同,A7R II是為了畫質而生的機種,而A7S II是為了4K錄影而打造的新產品。
Q:為什麼A7S II不採用跟A7R II一樣的相位式對焦系統?
A:因為A7S II傾向於專業錄影,因為「對比式」對焦系統的精準度較高,所以特別採用169點的對比式對焦系統來解決這問題。
Q:相較於同樣內建4K錄影的A7R II,A7S II的4K錄影優勢在於?
A:A7S II在4K模式下支援全像素讀取拍攝,不過A7R II必須在4K(Super 35mm)格式下影片品質才不會被壓縮,且A7R II沒有S-Gamut3/S-Log3與S-Gamut3.Cine/S-Log3的選項。
Q:A7 II、A7R II、A7S II這三台我該怎麼選?
A:要表現平均且物超所值的全幅機請選A7 II、要追焦/連拍/高畫素(畫質)請指明A7R II、有專業4K錄影且有後期製作需求請找A7S II。
☆ Sony A7S II‧外觀及規格介紹 |

A7S II的外型幾乎是完全延續A7R II而來,也可以說是從A7 II開始就已採用這樣的架構,而A7S II與A7 II主要的差異只在於機頂轉盤鎖、電子觀景窗的規格、以及機背的材質,大致上來說A7 II、A7R II、A7S II是相同世代的產品,只不過A7R II與A7S II推出的時間比較遠,當然改進的項目也稍多一些;不過手握A7 II的玩家也別灰心,據傳原廠將在這個月中發佈全新韌體,支援最重要的14 位元無壓縮 RAW 格式,另外還有轉接A-Mount鏡頭時對焦能力的提升,相信這應該都有機會刺激到A7 II的整體銷量或二手價格。

A7S II採用鎂合金機身具備防塵防滴特性,且在接環與鏡頭接觸的部分也採耐用的金屬材質,當初A7的塑膠材質就曾被消費者抱怨穩定度不夠,從A7S開始便做出了改善,後來的A7 II、A7R II到現在的A7S II也都是維持同樣的設計。

A7S II採用Exmor CMOS 全片幅感光元件,有效畫素為1220萬,採用BIONZ X影像處理引擎,以上規格看似與前代一樣,但A7S II這次改版的重點之一就是影像處器演算法的微調,目的就是讓影像雜訊降低,使得細節得以重現;另外還有個亮點那就是14位元無壓縮RAW的支援,而無壓縮與有壓縮RAW檔的差異究竟在哪呢?這問題我也詢問了Sony亞太總部數位影像產品品質工程師暨部門主管「滑川主康」,他們也是試了很久才找出差異點,大概只有微光環境下拍攝高反差的目標,並且檢視明暗交界處才會察覺到不同的地方,無壓縮RAW得到的畫面會比較乾淨,有壓縮RAW的畫面在交界處可以找到較明顯的色塊雜訊,但兩者的檔案大小差了一倍,如果真的對畫質有要求的話,當然還是以無壓縮RAW來拍攝是最保險的。

機身因為尺寸的改變在體積及重量上都略有變化,就如同A7 II、A7R II一樣,長寬高為126.9 x 95.7 x 60.3(mm),而這部分的提升我覺得是有其意義的,因為握感真的有明顯提升,且按鍵也變得更豐富,如果機身接環外圍也能鋪上跟把手一樣的蒙皮,那個賣相應該就更趨於完美了;機身的重量跟前代相比增加升約138公克,A7S II的機身淨重584公克,加上電池與記憶卡之後重量會再提升到627公克。

無反光鏡設計使得微單眼除了減少機身震動之外,也可以不必擔心反光鏡故障的麻煩,內建電子前後簾開關的A7S II因此支援「靜音快門」,這是多數可換鏡頭的DSLR所辦不到的,目前Sony支援靜音快門的E-mount機種我印象有A7S、A7R II以及本篇的主角A7S II。新快門機制降低A7S II快門震動約50%,因此A7S II的快門耐用度高達50萬次,甚至超越了Nikon D4s的40萬次!

至於A7S II在正面右上角的Mark只有填上7S,不像A7 II直接填上7 II,只有從機背能找到A7S II的標示,軍艦部兩旁設有收音麥克風,另外A7S II也支援3.5mm的音源孔。

A7S II設有麥克風輸入與監聽孔,再來是Micro USB插槽以及Micro HDMI的輸出埠,其中那個Micro USB插槽支援機身充電,也就是說外出除了帶備用電池之外也可以帶行動電源隨時幫A7S II補充電力,重點是可以邊拍邊錄;HDMI輸出則支援4K與FULL HD畫質,輸出的同時訊號就不會同步出現在機背螢幕上。

看到A7S II的機頂已經開始厭倦了,因為它是我寫過的第五台A7系列,除了A7當初是給Kimin評測之外,剩下的剛好都是由我操刀,所以已經不知道該怎麼介紹了...拍攝模式轉盤新增的Lock鈕跟A7R II 樣,在我眼中這是相當實用的設計,但過去有部分網友覺得這設計是多此一舉,只能說每個人使用習慣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看法。

A7S II的機身銘牌居然才在這個位置,說實話這並不顯眼,就跟A7R II一樣的低調。

機頂的「多重介面熱靴座」這結構想必各位都不陌生,因為從A-mount、E-mount、Cyber-shot都可以見到它的蹤跡,熱靴座表面加入了黑色烤漆來點綴,讓機頂看起來更有一致性。

自從機身正面與背面的指令轉盤從金屬改為塑膠之後,手感我反而覺得比較好,因為角度有經過計算、材質也溫潤許多、重點是圓角設計,不會像過去用久了會感到不舒服。

機背螢幕可以向上約 107 度,向下約 41 度,而在螢幕移出後機背露出的那塊材質不確定是不是跟A7R II一樣,但與前代A7S的材質比較接近,我自己猜測是塑膠材質而非鎂合金。

電子觀景窗,規格與前代有些出入,採用236萬點的XGA OLED,放大倍率為0.78倍而且還有蔡司鍍膜加持,減少反光及眩光的情形發生;更值得一提的就是接目器材質的改良,過去是冷冰冰的硬式橡膠,從A7R II變換上材質較軟的橡膠材質,長時間用觀景窗拍照下來對眼睛周遭肌肉的負擔也比較小。

A7S II同樣具備NFC近場通訊的能力,其目的在於快速的啟用playmemories,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讓相機與行動裝置快速連線,然後進行檔案的傳輸或遙控拍照。

機背的自訂鍵相當豐富,除了C3、C4之外方向鍵也是可以自訂的項目,在機身的「自訂鍵選單」裡除了滾輪功能之外,其它按鍵皆可以設為錄影鍵,這功能非常的貼心,因為那顆錄影鍵在操作上一直不是很順手,所以原廠提供自訂的選擇,不過錄影鍵本身卻不能被指派其它任務。


從機底可以看A7S II的產地依舊維持在「泰國」,近期日本當地生產組裝的機種印象就只有RX1R II吧!看到機底我突然想到...A7S II既然主打錄影,那麼機底是不是應該增添一個錄影用的定位孔會更符合產品定位?不然底下的快拆板真的很容易因碰撞而產生鬆動。

A7S II搭配的鋰電池依舊是萬年不變的NP-FW50,平常若都是在拍照的話可能感覺不出來,但A7S II就是主打4K錄影,這對電池的消耗量更為龐大,我在四小時內斷斷續續錄製總長不到30分鐘的4K影片,就要花費70%以上電力,如果有長時間錄製4K影片需求的話,可以要外掛行動電源來作業會比較保險,不然就是多準備2~4顆電池,不然這地練消耗實在太快。如果是單純拍照的話,在CIPA的測試標準之下約可拍攝370張靜態照片,前提是用LCD來取景,若是用觀景窗取景的話,頂多只能拍310張,因為觀景窗的畫素高,相對耗電量也大。
☆ Sony FE PZ 28-135mm F4 G OSS 鏡頭簡介 |

同場加映Sony FE PZ 28-135mm F4 G OSS這顆電影鏡頭,單價逼近75K也是E-Mount鏡頭之中數一數二的貴!當然它貴也有它的價值在,28-135mm f/4恆定光圈設計、具備SSM超音波對焦馬達、採用電動變焦系統、支援4K錄影的光學設計、順暢的光圈控制環、內建OSS鏡頭防手震、直覺的手自動對焦切換模式。

當A7S II接上這顆電影鏡頭後,散發出來的氣勢整個不同!鏡片結構採12群18枚設計,內含五枚非球面鏡片與兩枚低色散鏡片,光學用料相當不錯。

直覺的AF/MF切換模式,往上推是自動對焦、往下拉是手動對焦。

鏡身左側設有多顆控制鍵,請容小編為各位一一介紹。

POWER ZOOM指的就是電動變焦,變焦馬達會視你推動的幅度大小來決定變焦的速度,下方的MANUAL/SERVO指的是手動或電動變焦,MANUAL模式下就可透過變焦環來改變焦長,再來OPTICAL STEADY SHOT代表鏡頭防手震。

再來是鏡身右側的介紹。

這開關可以將光圈環鎖定在A(由機身控制),或是排除A(藉由光圈環來控制),但藉由光圈環控制的好處就是在錄影時可以降低操作的音量,而且光圈的縮放可以更柔和,因為光靠機身轉盤不可能一次將光圈從f/4縮到f/22,肯定要分4~5次才能完成,但透過光圈環不到一秒時間就可以完成。

這是光圈環有段及無段調整的開關,無段調整時同時也會靜音。

這顆鏡頭為日本製,隨鏡附鏡頭袋、鏡頭蓋、遮光罩、腳架環,重量約達1215公克。

A7S II這樣大小的全幅機,多數人應該還是會選擇體積輕且小的定焦鏡作為主力,55mm f/1.8就是不錯的選擇。
☆ A7S II RAW檔寬容度的比較 |

▶壓縮檔打包:「原始JPG」 「LR6轉JPG」
Sony自家設計生產的感光元件一直以高寬容度著稱,所以在Lightroom 6可控制到±5的條件下,我便拍攝了一組照片來測試A7S II的寬容度表現,照片張數共計11張,最上方的大圖是標準曝光也就是±0。從過曝測試先開始看起,大概到EV +3.0以前將過曝的RAW檔拉回到正確的曝光值,其結果看起來都算是正常的,但從EV +4.0開始到EV +5.0所得到的結果就不是那麼自然,顏色都有嚴重的偏移情形;緊接著繼續看曝光不足的測試,直將看到最後一組,就算是EV -5.0也沒有太明顯的色偏情形或是細節的喪失,但雜訊則因為暗部拉亮的原因而提升許多。
☆ A7S II 五軸防手震測試 |

▶壓縮檔打包: 「原始JPG」
原廠宣稱A7S II內建的五軸防手震系統可給予等同4.5級快門速度的補償,但若是照快門速度換算下來的話,90mm的鏡頭等於是可以用1/4s來拍攝而不手震,但實際上這是很難達成的目標,即便是用1/13s來作業也是震得一塌糊塗,反覆測試後我覺得2級的快門補償效果絕對是有的,特別還是在微距模式之下,最後小編使用的拍攝參數為「f/13、1/25s、ISO 2000、90mm」,在這樣的條件下拍攝結果我大致上都能滿意,頂多只有1~2張有極輕微的晃動,但屬於可接受範圍內。
▲【Sony A7S II】錄影手持穩定度示範。
☆ A7S II 自動對焦系統的提升 |


▶壓縮檔打包: 「原始JPG」
前代A7S只有25個對比式自動對焦點,對焦速度的確是差強人意,但EV -4的暗部對焦能力還是叫人印象深刻,只是連續對焦時就會顯得不給力,或是較複雜的環境也會稍嫌力不從心;全新的A7S II延續EV -4的暗部對焦能力,而且採用全新的對焦系統,共有169顆對比式對焦點,除了靜態拍攝之外這對錄影時的自動對焦也有幫助,尤其在合焦速度上。不過也因為不是混合式對焦系統的緣故,沒有相位式對焦的加持,在追焦時速度明顯跟不上移動目標,而且A7S II與A7S有個相同的限制在,就是開啟「連拍速度優先(每秒五張)」這功能時,僅能對第一張照片進行自動對焦及自動測光,若不是這樣的話每秒只能拍2.5張,且還會因為追不到焦連2.5fps都達不到,這也是為什麼小編在上圖25張範例後面一半幾乎都是沒對到焦的原因,因為開啟連拍速度優先就不支援AF-C,但開啟後連拍幾乎使不上力,這真是非常尷尬的設定。
☆ A7S II vs. A7S 各級感光度比較 / 室內(ISO 50 ~ ISO 409600) |
●測試環境:微光室內、手動曝光、手動對焦、風格設定:標準、高感光度消除雜訊:一般、長時間曝光雜訊消除:關閉、上腳架、倒數計時拍攝。


▶壓縮檔打包: 「原始RAW+JPG」
A7S與A7S II的感光度範圍完全相同,都是ISO 50~ISO 409600,但只有演算法的調校究竟能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呢?其實小編也很納悶,畢竟要有差異消費者的鈔票才會花得有感覺,所以我們直接從ISO 102400看起,各位可以發現A7S II的畫面明顯要比A7S乾淨一點,ISO 204800時A7S II的贏面似乎又大了一點,但最後到ISO 409600時又平分秋色,不論裁切的區域是文字或是毛球,最後的答案都相同。
☆ A7S II vs. A7S 各級感光度比較 / 室外(ISO 800 ~ ISO 409600) |
●測試環境:微光室外、手動曝光、手動對焦、風格設定:標準、高感光度消除雜訊:一般、長時間曝光雜訊消除:關閉、上腳架、倒數計時拍攝。

▶壓縮檔打包: 「原始JPG」
這單元針對夜景進行拍攝,感光度從ISO 800起跳並進行放大比較,ISO 12800檢視天空的雜點便可以看出差異,A7S的色彩雜訊稍微多一點點,感光度要持續提升到ISO 102400才可以看出更明顯的不同,最後得到的結果跟「室內微光環境」下的比較其實差不多。
☆ A7S II vs. A7S 各級感光度比較 / 長時間曝光(ISO 100 ~ ISO 1600) |
●測試環境:微光室外、快門先決(曝光30秒)、手動對焦、風格設定:標準、高感光度消除雜訊:一般、長時間曝光雜訊消除:關閉、上腳架、倒數計時拍攝。

▶壓縮檔打包: 「原始JPG」
會選擇A7S或A7S II的用戶肯定都是有長曝或高ISO作業的需求,所以小編也針對這些項目下去做測試,這單元比較的就是ISO 100~ISO 1600之間曝光30秒的雜訊抑制表現,局部裁切畫面中紅框的位置,在ISO 800以前看起來可能都差不多,因為長曝NR關閉的原因ISO 100就可以看到噪點的存在,而ISO 800開始A7S II的噪點明顯少於A7S,到ISO 1600的差異又更大了,依舊是A7S II佔上風所以小編就不再比下去了,比較時的曝光參數完全相同,各位可以下載原圖檢視EXIF,或是自行比較其它部位。
☆ A7S II vs. A7S / 錄影對焦速度比較 |
▲【Sony A7S II vs. A7S】順光錄影時的AF-C速度
▲【Sony A7S II vs. A7S】逆光錄影時的AF-C速度
小編在交叉測試之前有看過原廠提供的測試影片,前後代在錄影時的對焦反應有不小的落差,但小編實際在順光及逆光下的測試發現到差異並沒有非常的大,如果要認真的比較的話還是可以發現A7S II的合焦速度有快那麼一些!只是如果沒有4K錄影需求的話,是否有足夠的誘因讓消費者從A7S升級到A7S II就變成一門難解的課題,如果是我自己的話可能會把錢省起來買鏡頭。
☆ A7S II / 相片風格檔比較(S-Gamut/S-Log2、S-Gamut3/S-Log3、S-Gamut3.Cine/S-Log3) |
▲【Sony A7S II】相片設定檔的比較/ 標準 / S-Log2 / S-Log3(A)
▲【Sony A7S II】相片設定檔的比較/ 標準 / S-Log2 / S-Log3(B)
▲【Sony A7S II】相片設定檔的比較/ 標準 / S-Log2 / S-Log3(C)
過去A7S主打的相片設定檔就是S-Log2,其可增加1300%的動態範圍,讓畫面呈現平順的層次效果;不過這次A7S II新增的S-Log3讓影片的暗部細節可以完整的呈現出來,且支援S-Gamut3.Cine/S-Log3,可以重現DCI-P3的寬廣色域,但須透過專業剪輯軟體進行調色,目的就是讓無法拍攝RAW影片的機器擁有更寬廣的動態範圍,更有利於後期製作。由於選擇S-Log2或S-Log3拍攝時畫面色彩會過於平淡顏色也會過暗,所以A7S II特別提供「Gamma顯示輔助」功能,可以更有效掌握畫面並進行對焦;再來還給予可調整強弱的Zebra斑馬紋,讓使用者可以針對螢幕亮度去做調整。
☆ A7S II / ISO 1600 ~ ISO 409600影片亮度比較 |
▲【Sony A7S II】拍攝星空 / 感光度提升(ISO 1600~409600)

f/4、6s、ISO 800、50mm,這亮度大概比肉眼還高一點點,透過上面的影片可以發現高感光度在夜拍的優勢,不論多暗幾乎都看得到。
☆ A7S II / 4K影片範例 |
▲【Sony A7S II】3840 x 2160(30p100Mbps)Test A
▲【Sony A7S II】3840 x 2160(30p100Mbps)Test B
▲【Sony A7S II】3840 x 2160(30p100Mbps)Test C
▲【Sony A7S II】3840 x 2160(30p100Mbps)Test D
▲【Sony A7S II】3840 x 2160(30p100Mbps)Test E
▲【Sony A7S II】3840 x 2160(30p100Mbps)Test F
▲【Sony A7S II】3840 x 2160(30p100Mbps)Test G
A7S II與A7R II雖然都同樣支援4K 30P錄影,不過只有A7S II支援全片幅全像素的讀取功能,影片畫質不會被壓縮,也可以減少摩爾紋的產生,A7R II則是只有在Super 35mm格式下可使用全像素讀取功能,在全片幅模式下雖然可以錄製4K 30P的影片,但畫質就如前面所說的會被壓縮。
☆ A7S II / 1920x1080 120P 慢速影片 |
▲【Sony A7S II】HFR X4慢動作 Test A
▲【Sony A7S II】HFR X4慢動作 Test B
▲【Sony A7S II】HFR X4慢動作 Test C
▲【Sony A7S II】HFR X4慢動作 Test D
▲【Sony A7S II】HFR X4慢動作 Test E
A7S II可錄製1920x1080每秒120格的高畫質影片,而不是拉長錄影時間最後再壓縮秒數,所以在錄影圖中可以進行手動曝光、連續對焦,拍攝前可以指定事後要得到4倍慢(30p)或5倍慢(24p)的慢動作影片;但這個慢素錄影有的小缺陷,就是它會強制用Super 35mm的格式去拍攝,所以鏡頭不夠廣的話會比較吃虧,因為焦長需要再乘上1.5倍左右。
☆ Sony A7S II‧整體感受與使用心得 |
A7S II的出現讓我更瞭解Sony對於它以及A7 II、A7R II的產品定位,雖然A7R II搭載的全片幅背照式感光元件表現亮眼,不過在錄影這塊Sony依舊保留了一部份只放在A7S II身上,目的就是要藉由它寬廣的動態範圍與超高感光度攻下專業錄影市場,光是4K 30P的全片幅全像素讀取功能就完全將A7R II給制約,因為這對專業影像工作者來說有絕對的誘因,為確保4K影片的品質一定是以A7S II為首選,總不能賭人品吧?如果影片因為壓縮而導致摩爾紋出現不就糗了,我想這就是A7S II在影片部分勝出的主因;再來FULL HD 120fps的高速錄影也是A7S II獨家的功能,錄影期間還可以AE/AF,這是我覺得最重要的部分,讓影片的實用性大大增加。S-LOG3加入讓A7S II的相片風格檔更完整,過去S-Log2強調的就是高光下的細節,現在S-Log3要保留的就是暗部細節,如此一來使用者可以視情況來選擇風格檔,這點非常聰明。

錄影期間的對焦速度在與A7S相比之後,雖然有些微的進步但要跟自家的DV相比還有一段距離,但至少是可以派上用場的,就算是全程用AF拍活動記錄我也覺得OK,只要不是移動速度太快的目標,基本上A7S II都追得到。原廠標榜的五軸防手震雖然標榜有4.5級的減震效果,但每次測試都覺得沒有Olympus的明顯,這次測試結束後再次確認頂多只有2~3級的快門補償效果,超過3級就別想了,因為拍到也會是手震不能用的照片。因為A7S II主要的改變都在降噪與錄影方面,所以這次就沒有介紹靜態拍攝的選項,且有不少都是從A7時代就曾出現過的功能,如果有興趣可以回頭挖小編寫過的系列報導,話雖如此我這次還是拍了不少測試照讓大家參考,有興趣的網友不妨點大圖來看看,1220萬畫素配上SEL1635Z、SELP28135G、SEL55F18還有SEL90M28G這幾顆鏡頭拍攝的畫質就是沒話講,絕對不會讓各位失望。
值得讚賞的部份:
◎ 鎂合金機身打造,兼具防塵、防滴的特性。
◎ 支援14位元無壓縮RAW檔。
◎ 感光度高達ISO 409600,高ISO與長曝下的降噪表現都比前代要好。
◎ 對比式對焦點數量從過去25點進步至169點。
◎ 內建五軸防手震,快門簾新增減震裝置。
◎ 可開啟電子式前簾快門,同時支援靜音快門。
◎ 眼控AF功能支援AF-C對焦模式下啟用。
◎ XGA OLED電子觀景窗加入蔡司鍍膜,放大倍率進步到0.78X為同級之最。
◎ 可拍攝4K 30P影片且支援全片幅全像素讀取功能。
◎ 可拍攝Full HD 120fps的慢速影片(四倍或五倍慢)
◎ 更豐富的相片風格檔可選擇(S-Gamut/S-Log2、S-Gamut3/S-Log3、S-Gamut3.Cine/S-Log3)
◎ 可透過Micro USB插孔隨時為A7S II補充電力,且支援邊拍邊充!
可以改進的部份:
◎ 連拍速度優先開啟時不支援AF-C。
◎ 進行4K錄影時電力消耗過快。
☆ Sony A7S II‧拍攝樣本(點縮圖後可檢視原始大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