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人類歷史有相機以來,相機最重要的兩個元素就是機身與鏡頭。兩者必須要同時合作才能完成相片,一個鏡頭如果沒有好的機身發揮,就不能展現好的光學質素;而好的機身如果沒有鏡頭輔助,也只是浪費了機身提供的解析度。自從Sony推出旗艦Mirrlorless A7RII之後,我們逐漸意識到這台高達4,220萬的畫素的相機,需要有一系列的高階鏡頭,提供最好光學品質來讓這台超高解析度的機種發揮。過去Sony在E接環的配置上都是以蔡司鏡頭做為高階產品的分佈,G鏡則是配置在中階與運動攝影產品。這次Sony所推出的高階鏡頭G-Master,則是屬於G系列的範疇,但定位則是在頂級的市場。主打超高解析度來應付A7RII或者是未來更高畫素的產品。而GM鏡頭的另外一個主打在過去的鏡頭市場相當少見:柔美的散景。因此GM鏡頭搭配A7RII其實就等於是Sony相機的最終形態。
Sony在今年的2月3日發表了G-Master系列,首次宣布推出三款鏡頭,分別是24-70mm f/2.8GM、85mm f/1.4GM,以及70-200mm f/2.8GM。前面兩款鏡頭已經在不久之前推出,而望遠的70-200則還要再過一段時日。這次我們要介紹的,幾乎是每一個相機廠牌都會有的標準變焦鏡皇,焦段非常的實用,而且大光圈也能夠產生明顯的散景與爭取足夠的進光量。這個焦段與光圈算是各家鏡頭的重點,也是職業攝影師會人手一管的鏡頭,重要性自然不在話下。
外觀介紹 |

第一次拿到這顆鏡頭,我的第一印象有兩個:
1. 怎麼沒有對焦尺?
2. 外觀也太低調了點
不使用對焦尺讓我感到有點不解,雖然多數的FE鏡頭也沒有,但這個功能總有些時候是攝影師需要的,例如星空攝影師要在極暗的環境下知道無限遠在哪裡、也有些時候攝影師是無法看觀景窗或螢幕的,對於一般生活來說它可能不是那麼重要,但對於特定的職業攝影師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功能。
另外一點是它真的不像一顆鏡皇級的鏡頭。Canon的頂級鏡頭用紅圈、Nikon用金漆,兩者看起來都貴氣逼人,結果24-70mm f/2.8GM主要的外觀只有黑、白兩色,嚴格來說甚至他們都不算是顏色。就連Sony蔡司的黑藍配色都還要比較搶眼。小編認為整體的外觀設計非常低調內斂,反倒非常不像是Sony在我印象中的樣子。

過去的G鏡Logo都是黑底銀字,新款的G Master鏡頭logo變成橘底銀字。字體上的金屬紋路如果不非常仔細看是完全看不見的。

圖【1】。原版的G鏡logo,上圖為70-200mm f/2.8 G SSMII。
而G-Master系列鏡頭有二個非常明確的目標:
一、超高解析度:GM鏡頭的設計標準是以每釐米解析度至少要有50條線為基礎,一般鏡頭皆是以10條或30條為基準。這個我們在後面的部分再來看看表現到底如何。
二、柔美的散景:一般廠商不會特別的強調他們在散景上所下的努力,Sony首先從鏡頭的設計開始下 手,並且使用圓形光圈,以及新開發的極限非球面鏡片。
可是該怎麼設計好看的散景呢?

要回答要這個問題,首先要定義:「什麼叫好看的散景」。但散景沒有好壞的分別,只有個人主觀覺得好看與否。所以Sony的第一件事情,是先數據化那些所謂「好看的散鏡」是長的怎樣,這要從大量的數據裡挑出人類喜歡的光點散景,去分析人類是喜歡銳利邊緣?或者是中間明亮但邊緣模糊的光點?做個一個含有大量資料的演算法。一旦掌握了這些資料,鏡頭的設計就能夠朝著這個方向走(編按:這是不是代表GM鏡頭所產生的散景就是人類普遍所喜愛的散景呢?)。
而散景最弔詭的地方就是它超級無敵複雜的。對焦在1公尺跟對焦在4公尺,與10公尺與40公尺這兩組相比,背景中的散鏡就完完全全的不同;而且在主體相同距離的情況下,背景遠的散景會比背景近的好看許多。散景的特性會大幅度的受到「對焦距離」、「主體與背景的距離」影響。然後現在再把「可變焦範圍」這個因素加進來,你就會知道在過去要設計散景是有多麼困難的一件事。更有甚者,目前多數的鏡頭設計軟體都是用來分析準焦平面上的鏡片活動,這又讓設計散景變成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 以使用者為出發點的設計

所以Sony做了兩件事,第一是寫一個新的軟體,它可以產生在任何焦距、光圈、對焦距離、前景/背景距離下的散景強度(bokeh intensity)的描述檔。第二步是把這個描述檔與前面的演算法做配對,如此就可以給不同組合的散景做「評分」,而有了大量的評分數據,就能產生一個鏡頭的散景評分地圖與其他參數圖。
這個作法讓他們第一次能了解到在不同距離、不同焦段下的劣質散景表現,並且可以讓他們把心力集中投注在特別會產生問題的區域。在過去,鏡頭設計師要先做一個產品原型出來,然後拍攝數百張焦距、光圈、對焦距離、前景背景距離的組合才能評估鏡頭的散景表現。現在Sony如果要有好的散景,只要調整設計,放到軟體裡面去跑,找到哪些表現好或不好的地方,然後再調整、然後再進軟體做一次。遠比過去的作法要來得省去許多時間。
● 使用圓形光圈葉片

光圈葉片為9片,Sony表示在縮2級光圈,也就是從f/2.8到f/5.6這個區間都能夠確保光圈都是近乎完美的圓形。其實9片光圈葉片在現代並不少見,比較少見的是同時出現的85mm f/1.4GM,與即將推出的70-200mm f/2.8GM,這兩顆鏡頭用的是11片光圈葉片。

很舒壓對吧?我還做了一個Full HD的gif檔讓你光圈開開闔闔看個夠(我已經什麼也不做,連續看了15分鐘):[下載它]
● 使用極限非球面鏡片/XA Lens(Extreme Aspherical Lens):

圖【2】。所謂的「極限」非球面是Sony的新技術,它依然是非球面鏡片,但特別的地方在於研磨精度,鏡片的表面凸起不可超越0.01微米,Sony的工程師說0.01微米精度的概念,如果鏡片的表面是一整個足球場,研磨的精細度只能允許一顆小石頭那樣的突起。所以散景的光點中就不會有同心圓似的洋蔥圈散景。是不是真的沒有洋蔥圈,咱們之後在散景的章節再來仔細看看。

圖【3】為鏡頭結構圖。上面框外的兩點是我自己加上去的。藍色點是對焦鏡片的位置。24-70mm f/2.8 GM的鏡片共有13群18枚,其中含有1片極限非球面鏡片、2片非球面、1片超低色散以及1片低色散鏡片。奈米防反射鍍膜做在最後一片鏡片中。對焦的鏡片做在鏡頭偏後的位置。

上圖【3】是RX10II的DDSSM,因為沒有24-70mm f/2.8的對焦模組圖片,就用這個來代替一下。同樣的設計你也可以在FE 90mm f/2.8 Macro G OSS以及FE 35mm f/1.4Z裡面看到。
DDSSM全名是Direct Drive Super Sonicwave Motor,直接驅動超音波馬達。內部的驅動元件可以做到每秒50,000次移動,每次的移動精度可達一微米,而人類頭髮厚度的平均值是80微米,你可以想像這是多精準的驅動方式。



最近對焦距離為38公分,前端濾鏡口徑為82mm。

2.8/24-70GM的鏡頭最短處就落在廣角端24mm的地方,最長則是70mm端。

鏡頭側面有個自動/手動對焦切換鈕。

這顆鏡頭也具備了防塵防滴的功能,所以不免俗的在鏡尾的接環處還做了橡膠來阻隔水與髒污侵入。

鏡尾可以依稀看見製造國是泰國。

鏡尾的地方也可以注意一下。最後一片鏡片是固定在鏡桶上的,所以剛對焦或變焦的時候不會有風從這裡跑出來或吸進去,可以減少入塵的機率。但基本上只要是鏡頭就很難擺脫入塵的宿命,只是嚴重程度多寡而已。


鏡頭內也隨附了蓮花型遮光罩。

遮光罩內側植有絨毛。

說真的,我很好奇有多少人是因為輕便才選Sony的A7系列,因為如果他們真的在乎輕便,就一定不會選這顆24-70mm f/2.8GM,因為它的重量就有886公克,直徑8.8公分、長13.6公分。這完全就是數位單眼鏡皇的等級了。
其實各位要知道,全幅的恆定大光圈的鏡頭是不可能小的啦,雖然科技進步但也必須依照非常古老的光學定理,大光圈的鏡頭就是會大、會重,所以要有全片幅、f/2.8恆定光圈、又要畫質好,在現階段來說你是沒辦法跟光學定理(還有價格)妥協的。各位如果想要畫質好,又要體積小的話,還是選光圈小一點的24-70mm f/4Z才是明智的選擇。
廣角端與望遠端畫質 |
廣角端:

[打包下載各級光圈圖片]
望遠端:

[打包下載各級光圈圖片]
對焦速度 |
這是望遠端,而且是在鏡頭最近對焦距離的38公分,背景至少是50-150公尺以上,所以這可以說是跑完整顆鏡頭的對焦行程了,條件相對嚴苛。
我發現24-70mm f/2.8GM在往遠端的對焦速度並不如我想像中的快。我並不是說它慢,但身為一顆高價鏡頭,我覺得對焦的速度可以再更即時一點。小編猜測可能是因為這顆鏡頭用的對焦馬達不是環形對焦馬達,而是DDSSM,兩者在推動的力道與速度上就會有差別。
散景表現 |
因為非球面鏡片有超過一種以上的曲面,所以鏡片上不是每一個位置都有相同的彎曲程度;而球面鏡片的每一個表面都有相同的曲率。所以在製作上來說,非球面鏡片製作難度較高,在打磨的精細度上會不如球面鏡片那樣的光滑細緻,所以在散景的光點裡面可以看到如洋蔥圈一般的同心圓,特別是針對用熱壓玻璃式的模造非球面鏡片會更明顯,你甚至可以從紋路來辨認出熱壓的旋轉過程。
Sony說因為他們有「極限非球面鏡片」,因為鏡片經過精緻的打磨,所以出現洋蔥圈形散景的機會很低。老實說,我以前從來沒有在乎過散景的光點裡面到底有洋蔥圈、麥田圈還是影劇圈,可是既然都講了,那小編就基於粗糙的研究精神,在大稻埕意思意思拍了幾張試試:

構圖大約是這樣的,但我拍了幾張對焦位置不同的照片,下面三張圖我只用裁切原圖的方式來給各位看,各位有興趣請點小圖看大圖:

這張是對焦在最近對焦距離,模糊的程度會非常大。中間好像有紋路,但不明顯。


把對焦距離稍微調整遠一些,光點的亮度提高了,但相對的光點中間的紋路也比較明顯了。再把對焦距離轉更遠一些,光點更小、更明顯,但你真的沒有看到光點中央有一圈一圈的紋路嗎?
散景的光點中依然有紋路,但不明顯,上面這組例子算是在本次拍攝中較為清楚的。其實會不會出現洋蔥圈形的散景,要產生這個結果所受到的變因實在是太多了,例如焦段、對焦距離、背景的距離、光圈大小、光點的大小與光點的亮度,甚至是相機的解析度也是決定你看不看得到的因素,變因實在是太多太多了,你不能單憑一種狀況就說這顆鏡頭的散景表現如何。但如果要說光點裡相當平順、完全沒有東西,我覺得倒是可以描述得再保守一點。
等等,你真的那麼在乎散景的光點中有紋路嗎?或者是,你真的有意識到有這件事嗎?小編覺得,如果你是很在乎畫質的人,把照片放大到100%應該是會去看對焦的主體,而不是在背景的光點上吧?
我們來看看另外一組。這組照片是我以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來看背景的散景表現。背景的亮點其實是摩托車後照鏡的金屬陽光反射,距離我約10公尺:

第一次拍的時候發現光點裡面有根毛,實在是嚇到我了,把鏡頭拿下來看才發現...


...才發現這是掉在A7RII感光元件上頭的一根毛屑,用肉眼幾乎看不見,我用吹球噴個幾次就消失了。這也是為什麼感光元件的清潔很重要,一般我們都是說光圈開小的時候畫面中才會出現塵點,但其實在大光圈的散景中也是非常明顯的。
從這裡你也可以看到有非常輕微的紋路,還有散景邊緣的亮度幾乎與散景的中央一模一樣(試著不要受綠色色散的干擾),但中間的亮度相對平均。
這個光點還是有些偏貓眼形,因為光點位於畫面較為邊角,受到暗角的影響,邊角的光線會受到阻隔,所以就不是呈現正圓形的狀態。
再舉另外一個例子,對焦的位置在右上角,距離我約5~8公尺。

我們把畫面左側的地方放大來看,背景大約是15~20公尺左右:

你可以看到在這樣的散景,背景的光點又有一些光環比內圈亮的狀況。
再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包含了近與遠到無限遠的距離。


畫面偏右是在對焦距離附近的光點,包含的範圍在10公分左右以內。你可以發現,越靠近對焦位置,也就是光點散景越小的,光點的周圍亮度會越比中間來的明顯,也就是光點的周圍有一圈光環;然而越往遠處(畫面左邊)看的話,光環的明顯程度就會越來越小。

把畫面向左移一些,就可以發現光點中間與邊緣的亮度差異會幾乎看不見了。
再舉一個例子:

最近對焦距離下的散景,拍攝主體距離相機約1.5公尺,背景約20公尺左右。

光點散景的亮度就相當均勻。
小編認為,在散景的部分,24-70mm f/2.8GM有著不錯的表現,沒有明顯令人感到混雜的二線性散景,在多數的情況下,背景的光點從外圈到中心大多都能夠維持一致或非常相似的亮度。
不過還是要提醒各位,散景沒有所謂的好與壞,完全是個人喜好而定。各位可別忘了GM鏡頭的製作方法,是先從廣大的使用者的喜好去整理,找出人類最喜歡的散景之後再來決定要怎麼製作的,這代表GM鏡頭所創造的散景是多數人喜歡,但並不代表每一個人都會覺得好看。這真的沒有好壞的分別。
最後,因為篇幅太大,但心會讓本文走偏。如果你對散景的議題有興趣,也可以拉到這篇文章的最下面,也就是附錄:散景與球面像差的關係,小編會在那裡對於散景是如何生成的有更清楚的解說。
耀光與鬼影 |

這是在大稻埕一間星巴克的外面。陽光就在畫面左方,超出照片一點點,而當時我沒有裝遮光罩。所以你可以看到畫面中間偏左的地方有一片白白亮亮的區域,那個就是耀光。
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太陽光沒有直射進到照片裡面,但會有些許的光線雖然不會直接進到感光元件成像,但會直接照在鏡筒內側,然後在鏡筒內四處亂竄,或者跑到感光元件上的光線會在反射回到鏡片,然後在反射回去感光元件。
光線是會在鏡片、鏡筒、感光元件之間亂跑的,所以廠商開發了鍍膜,讓光線只會直接穿過鏡片,不會胡亂反射,要它們到此為止。

要如何避免耀光呢?很簡單,鏡頭稍微轉一下就好了,上圖中的畫面稍微往右移動一點,讓太陽稍微更遠離一點畫面,這樣跑到鏡筒內的光線更少,這樣就減少了太陽光在鏡頭與機身內亂跑的機會。
或者,你可以裝上鏡頭遮光罩,讓不必要的光線被檔住,就可以大幅降低要光的發生機率,而且鏡頭摔到的時候,裝上遮光罩可以讓你的鏡頭前玉保留一命,也讓你的荷包輕鬆一點,所以小編建議各位,請盡可能地裝上遮光罩。
再舉一個逆光的例子,你先不要看我下面的敘述,先自己找找看。如果你仔細看都找不到,那可能代表不是那麼嚴重,或者你不會很在乎。

鬼影(或稱光斑)的成因也是光線在鏡頭內亂跑,不過比較不一樣的是,鬼影是光線的聚集處,通常是一塊區域,或者是一個比較小的形狀。耀光範圍會比較大。
畫面中間偏右側,有一塊綠色的光點,是鬼影的所在,你看到了嗎?
再舉一個鬼影的例子,這個要找就非常困難了,小編完全是無意間發現的:


原來是在畫面中間最亮處的下方,有兩道彩虹。這樣程度的鬼影真的會影響到你的作品嗎?如果是的話,各位在拍攝時或許可以移動一下相機的位置,我想一定可以避開耀光或鬼影的問題。
色差 |

通常我會裁切角落來看,但上圖這個f/2.8的畫面的左邊,其實光看縮圖就有滿明顯的紫邊了。
|
|
|
|




雖然縮光圈之後有改善,但縮到f/8依然不能夠消失的就屬於橫向色差的範圍,這種色差不會受縮光圈影響,而且只會出現在畫面的周圍。另一種可以透過縮光圈消除的是縱向色差,會在整個畫面中出現。
再舉一個例子,這是在新生南路的天主教聖家堂:

裁切右下角來看看:

我以光圈全開f/2.8拍攝,在畫面的中間最右側依然有紫邊,但如果以縮圖來看的話則相當不明顯。
舉一個畫面比較偏中間的例子:

一樣是以f/2.8拍攝,對焦在f/1.4附近的位置,這張圖不用裁切其實就可以看到。FE 1.4/85 GM的字樣,肉眼看應該是銀色的,但在這張照片比較偏藍(或綠?)色。

順便一提,畫面中的這顆85mm f/1.4GM鏡頭也在實測中,請各位耐心等候。
變形 |

過去我都拍民生社區的這面牆,現在因為前兩個禮拜的雨下太久,現在變得好髒。

望遠端的枕狀變形看這個圖可能沒什麼感覺。過去我從來沒有提過一顆鏡頭的枕狀變形,這顆鏡頭算是很罕見被我發現稍微明顯的例子之一,請見下圖:

請注意畫面上下兩條線,這位於大稻埕碼頭,我是在某間廟前的那個小橋上拍的。任何有去過的人都可以替我作證,畫面中的兩條線都是直線。一般如果是kit鏡的測試,我不太會在乎枕狀變形,但如果是恆定光圈變焦鏡等級的,就不得不提醒各位了。這顆鏡頭的廣角筒狀變形並沒有引起我多大的注意,但望遠端的枕狀變形是各位入手前需要了解的。
再舉一個例子:

ILCE-7RM2 70mm ISO100 f/2.8 1/125s
上圖使用望遠端拍的,雖然背景的木條不是多直,但我不相信就這麼巧,在我畫面四周的木條都會向內彎...
邊角失光 |
|
|
|
|




星芒 |

上圖是以f/22所拍。
|
|


這顆鏡頭的星芒成收縮狀,尾端尖細的形狀想必有不少人喜歡。但在f/8的時候還沒有辦法根根分明,最好是f/11或f/16以上才會看到相當清楚而明顯的星芒。
使用心得與建議 |
畫質銳利

其實我想大家在2013年看到全片幅的A7推出的時候,其實就應該知道未來一定會有相應的高階鏡頭推出了。只是大家沒想到的是Sony不用Zeiss的名號,反而是自行開發了GM鏡頭。G-Master產品線的確立,在小編看來就像是Sony要把製造鏡頭的主導權拿回來,因為過去要推薦FE接環畫質好的鏡頭,大家多半會選德系血統日本生產的Zeiss,而這些鏡頭也真的表現得很不錯,但即便是Sony生產的蔡司,大家多多少少還是會覺得那是蔡司鏡頭,所以Sony推出更強的G-Master其實也相當合理。
在最基本的銳利度上,雖然24-70mm f/2.8GM並不像Otus一樣可怕。Otus的光圈全開跟縮光圈的畫質幾無二異,但如果24-70mm f/2.8GM稍微縮一點光圈就能夠達到非常好的標準。下一個章節的實拍照片,多數都是使用光圈全開拍攝,各位可以看看這顆鏡頭的表現。我認為全開光圈就是可用光圈,各位可以放心的使用f/2.8拍攝。
依然有地方需要加強

既然是鏡皇的等級,我們就必須要嚴格的標準來看待。首先是望遠端的枕狀變形,在本次拍攝的兩周我遇到幾次,在觀景窗中就直接發現畫面四周的直線向內凹的情況,這是這次測試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第二個是光圈全開時,在強光下的紫邊會稍微明顯,不用放大到100%就能夠被注意到。關於這兩點,各位如果很在意枕狀變形或紫邊,記得把A7RII的韌體更新,然後把選單裡的鏡頭補償功能打開,即可立即迎刃而解。而較為明顯的耀光也讓我遇上一次。
最後一點則是對焦速度,在往遠端的對焦速度上,小編認為還跟不上Canon與Nikon兩家的24-70mm f/2.8這個級距的產品,雖然在實際的使用上我覺得沒有太大的差別,但在測試對焦的影片中就滿明顯的。小編認為可能是Sony的24-70mm f/2.8GM沒有使用環形超音波對焦馬達所導致,這顆鏡頭內部有許多大型的鏡片,所以使用DDSSM可能無法把這顆鏡頭的對焦速度發揮到極致,DDSSM著重在於超高的精度而不是速度。小編猜想,Sony可能認為24-70mm的這個焦段來說,對焦速度並不是非常重點,你看他們即將推出的70-200mm f/2.8GM,裡面居然同時放了環形超音波跟DDSSM,所以24-70會如此配置對焦馬達,一定是有某種程度的取捨與考量。
需要考量到體積與重量

我相信板上買A7系列的人不少,但我很好奇真正用這台相機來從事攝影工作的又有幾人?當初有許多人就是因為看上A7系列的輕巧與高畫質,忍痛離開了耕耘許久的數位單眼,還出清了為數眾多的交換鏡頭。不過我想如果你是這類以輕便為第一的使用者,新版的GM系列鏡頭很可能就不是你的菜,Sony並沒有提到任何有關把鏡頭縮小的設計,所以如果你曾經為了A7系列拋棄DSLR,現在選擇GM鏡頭其實只會讓你的A7變成一個你過去熟悉大怪物而已,重量與體積一點也不輸數位單眼。
當然,我想Sony非常明白GM系列鏡頭是設計給在乎畫質高於輕便的使用者。這個系列的鏡頭也可以讓Sony了解這幾年來在A7系列對於「輕便」與「高畫質」兩個耕耘是否奏效,如果GM系列有廣大的消費者買單,代表大家其實不是那麼在乎體積與重量、或者G-Master的品質已經凌駕他們對於便攜的愛好,我甚至還在想,網友未來有沒有可能是拿數位單眼去轉接GM鏡頭?雖然Sony下的這一步棋我看得不是很明白,但我很樂見這樣的系列出現,我也更期待看到未來G-Master會如何影響整個市場,也很期待他們未來會繼續推出的產品,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實拍照片 |

ILCE-7RM2 70mm ISO100 f/4.5 1/100s

ILCE-7RM2 70mm ISO100 f/4.5 1/125s

ILCE-7RM2 70mm ISO100 f/2.8 1/500s

ILCE-7RM2 70mm ISO100 f/2.8 1/400s

ILCE-7RM2 39mm ISO100 f/5.0 1/125s

ILCE-7RM2 24mm ISO100 f/8.0 1/200s

ILCE-7RM2 44mm ISO100 f/2.8 1/80s

ILCE-7RM2 62mm ISO100 f/2.8 1/125s

ILCE-7RM2 70mm ISO6400 f/8.0 1/40s
平常可能沒有多大注意,但不得不說這樣的散景光點的確真的不錯。

ILCE-7RM2 40mm ISO2500 f/2.8 1/60s

ILCE-7RM2 51mm ISO100 f/2.8 1/250s

ILCE-7RM2 70mm ISO100 f/2.8 1/1600s

ILCE-7RM2 70mm ISO400 f/2.8 1/80s

ILCE-7RM2 24mm ISO100 f/2.8 1/3200s

ILCE-7RM2 54mm ISO100 f/2.8 1/2500s

ILCE-7RM2 70mm ISO100 f/2.8 1/1250s

ILCE-7RM2 68mm ISO100 f/2.8 1/320s

ILCE-7RM2 56mm ISO100 f/2.8 1/640s

ILCE-7RM2 70mm ISO100 f/2.8 1/400s

ILCE-7RM2 70mm ISO100 f/3.5 1/400s

ILCE-7RM2 70mm ISO100 f/2.8 1/500s

ILCE-7RM2 70mm ISO100 f/2.8 1/80s

ILCE-7RM2 24mm ISO100 f/2.8 1/2000s

ILCE-7RM2 70mm ISO160 f/2.8 1/80s

ILCE-7RM2 24mm ISO100 f/2.8 1/2000s

ILCE-7RM2 65mm ISO100 f/2.8 1/1000s

ILCE-7RM2 51mm ISO100 f/2.8 1/1250s

ILCE-7RM2 28mm ISO100 f/4.5 1/500s

ILCE-7RM2 61mm ISO100 f/5.0 1/250s

ILCE-7RM2 53mm ISO100 f/2.8 1/250s

ILCE-7RM2 70mm ISO1600 f/2.8 1/80s

ILCE-7RM2 70mm ISO100 f/2.8 1/1000s

ILCE-7RM2 44mm ISO100 f/2.8 1/200s

ILCE-7RM2 70mm ISO125 f/2.8 1/80s

ILCE-7RM2 64mm ISO1250 f/2.8 1/80s

ILCE-7RM2 54mm ISO800 f/2.8 1/60s

ILCE-7RM2 70mm ISO100 f/2.8 1/250s

ILCE-7RM2 65mm ISO100 f/2.8 1/200s

ILCE-7RM2 70mm ISO100 f/2.8 1/200s

ILCE-7RM2 70mm ISO100 f/2.8 1/200s

ILCE-7RM2 70mm ISO100 f/2.8 1/200s

ILCE-7RM2 70mm ISO100 f/2.8 1/160s

ILCE-7RM2 70mm ISO100 f/2.8 1/160s

ILCE-7RM2 70mm ISO100 f/2.8 1/400s

ILCE-7RM2 70mm ISO200 f/2.8 1/125s
備註:本篇文章除了人像,絕大多數的相片都與上一篇Fujifilm X-Pro2相同,因為完全是一起帶出去拍的。各位可以拿來相互比較一下。
附錄:散景與球面像差的關係 |

每次我們在介紹鏡頭的時候,每次都會出現一個名詞叫做「非球面鏡片」,廠商都說有了這個東西,就會產生銳利的畫質或怎樣怎樣,okay~畫質銳利都是你們說了算,卻沒有一間廠商告訴我為什麼我們需要這個東西、沒有它又會怎麼樣。
要提到球面像差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只存在於理論上的」畫面:下圖一條一條的是光線,右邊兩片荷葉形是代表一顆鏡頭,左邊則是聚焦的位置。光線從右邊穿過鏡頭後達到左邊。

圖【5】。在光學理論的前提之下,所有通過鏡頭的光線都會匯聚在一個點上,就像你在高中物理課上畫的蠟燭與倒影那種圖一樣,所有用尺畫的線條最後都會通過那一個點,然後到另一邊變成倒立的蠟燭。
但實際的狀況絕非如此。完美的情況只存在於理論之中,在實際的情況下,鏡片沒有辦法完美的把光束完美地聚集在同一個點上。真實的狀況應該如下圖:

圖【6】。光線從右邊穿入之後,你會發現從鏡頭中間到旁邊的光線,都不會聚集在同一個點上。
把上圖左邊放大一點來看:

圖【7】。紅線代表的是鏡頭最邊緣的光線,藍線是稍微偏向鏡頭中心的光線,而畫面的中間那條垂直線是更接近鏡頭中心點聚集的地方。你有注意到嗎?中間的黑點、藍線、紅線,三者都不是聚集在同一個位置上,這就是鏡頭實際的狀況,事實就是光線沒有辦法聚焦在同一個點上。
而會如此的原因,是因為鏡頭內的鏡片表面是單一弧形,也就是說鏡片表面的每一個位置都擁有相同的曲率,這種鏡片我們稱為「球面鏡片(Spherical Lens)」,而球面鏡片最大的問題在於:它沒有辦法鏡片中心到四周的光線全部精確地聚焦在一個點上。所以不論是鏡片中央、鏡片的四周、或者是鏡片中間的範圍,聚焦的位置都不同。這種因為球面鏡片無法完整聚焦所造成的畫面模糊,我們稱之為「球面像差(Spherical Aberration)」
既然聚焦的點不同,那畫面就一定不會銳利啦!所以科學家就想:既然球面鏡片無法聚焦在同一個點上,那我不要把鏡片做成球面就好啦!球面鏡片是表面的每一個曲率都一樣,那我就做個在單一表面上有不同曲率的鏡片,然後稱它為「非球面鏡片(Aspherical Lens)」,如下圖:

圖【8】。左圖為球面鏡片,右圖為非球面鏡片。注意非球面鏡片的長相,它不是單一的弧形,尤其是中心與邊角的弧度有很大的差異。如此就能夠把從中心到四周的光線都聚集在同一個點上,所以就能夠提升畫質。
好了,前面是在講球面像差。那這又跟散景有什麼關係?關係可大了!Sony開發以散景為優先的GM鏡頭其實就是在調整這個東西!
我們再來看一次完美的情況下,散景的光點會是怎麼產生的:

圖【9】。與前面一樣,光線從右邊射入到達左邊,在完美的情況下所有的光線都聚焦在同一個點上。這個時候我們把光束的位置(1)與位置(2)用紅色線做個切片下來。紅線上面的圓形是實際拍攝一個圓點的樣子,我們把拍圓點所顯示出來的圓圈稱為「模糊圓(Circle of Confusion)」,意思是不在對焦點上光點模糊的樣子。
上圖中的(1)就是模糊的背景,(2)就是模糊的前景,兩個中間是對焦的地方。把這個概念用真實的圖片表示就是:

最左邊(1)的美國隊長是模糊的背景,右邊(2)的超人是模糊的前景,而中間對焦清楚的蝙蝠俠就是聚焦的位置。鏡片在對焦的時候,如果把清楚的地方移到美國隊長的(1),那蝙蝠俠與超人都會變成前景;相對來說如果對焦在(2)的超人,那美國隊長與蝙蝠俠都會變成背景。
用文章裡面的圖片來說就是這個:

那些圓形的光點就是模糊圓,對焦的位置在右邊的樹葉上,從此往左都算是(1),也就是背景的模糊圓。這個例子沒有明顯的(2),也就是前景模糊圓。
好了,現在請你離開超級英雄的世界,先回來看一下。

圖【9】。在完美的狀況下,(1)與(2)所拍出來的模糊圓都是一個中間比較亮但四周稍暗,如果你分析模糊圓從邊緣到中間做個亮度分布圖,大概會呈現像統計學的常態分佈鐘形曲線,也就是無論背景的模糊圓(1),或者是前景的模糊圓(2)都會像是如此。請特別注意,這是在完美的狀況下喔!
我們把球面像差加進來看,真實世界的狀況應該是下圖:

圖【10】。從圖樣(3)到(8)都是把光用紅線切開所顯示的模糊圓,是在不同背景或前景下的表現樣子。請注意:它們在實際上都是位置不同但大小相同的點,因為對焦的位置不在它們身上,所以在影像上就擴散成不同大小的模糊圓。
(3)是距離對焦位置最遠的背景,模糊圓面積最大,而中心點相對較亮,但亮區的四周較模糊。
(4)的中心點很小而且很亮,亮的區域也很明顯,亮度從中間往外漸漸變小。
(5)的中心點稍微大一點,而且亮的區域從中間到四周都很明顯。
(6)的模糊圓最小,因為球面像差沒有辦法很精確的對焦在一個點上。
(7)是前景,邊緣大致上比中心的區域亮,像個甜甜圈。
(8)是最遠的前景,邊緣比中心亮許多,圓的周圍非常銳利。
看到這裡,你應該會注意到:「原來鏡頭的散景還有分前景跟背景啊!」沒錯!如果你要看散景的好壞,不能只看背景的散景。但想想,你的照片中有多少比例是背景清楚、前景模糊的照片?如果你拍的是人像照,前景模糊的照片必定是少之又少,所以鏡頭在開發的時候絕大多數都是以修正背景的散景為優先。
通常來說,現代的鏡頭廠商會盡量避免(8)這樣的光點,因為模糊的地方一圈一圈的其實很容易讓被攝的主體被搶了風采,而且看起來會有些雜亂。另外,如果用(8)這種模糊圓畫一條線,你會看到明顯的兩條線跑出來,如果畫面中有很多線條都是以這種散景呈現,照片就會變得非常雜亂,這就是你可能很常聽到的「二線性散景」,如下圖:

圖【11】。光點的邊緣比中心亮,看起來畫面會比較雜亂。
像是前面圖【10】或圖【7】那種「鏡頭邊緣的光線對焦在前面」的狀況,我們就叫它做「球面像差修正不足(Under Corrected)」。而前面圖【9】沒有球面像差狀態稱為「球面像差已修正(Corrected)」。
既然有修正不足,也有已經修正,當然有另外一種叫做「球面像差過度修正(Over Corrected)」,如下圖:

圖【12】。任何事情過與不及都不是好事,所以Over Corrected也不見得比Corrected來得好。過度修正就是「鏡頭邊緣的光線對焦在後面」如何辨識過度修正呢?很簡單,它的特性就是與修正不足完全相反:鏡頭邊緣的光線對焦在對焦區域的後面,而背景模糊圓的外圍有明顯光環,前景的模糊圓則是中央亮四周暗。
看到這裡,你就知道其實Sony所說的「散景控制」,其實就是在控制鏡頭的球面像差。他們的目標當然就是在畫面銳利的前提之下,把散景用球面像差控制到漂亮的程度。我想這件事情絕對不是只有Sony GM鏡頭在乎,但他們以使用者對散景的喜好來作為鏡頭設計出發點,這樣的概念的確是滿有創意的。畢竟,依據使用者需求來推出產品的確是好事,但世界上也有從工程師討論就決定推出產品的廠商;賈伯斯也說過:「消費者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直到我們推出產品」。所以Sony在GM鏡頭所使用的策略,我想未來會是非常令人期待而有趣的。
最後,還是要重申一次,散景沒有所謂的好壞,完全是看個人喜好。GM鏡頭的散景設計完全是依照海量的使用者喜好資訊去歸納評分,最後調整成一個在各個焦段、對焦距離、拍攝距離、物體距離、光圈都接近人們最喜愛的散景。在搜集資料與設計上可能非常具科學性,但資料的本身完全是依照人們的喜好去決定的。所以任何廠商說他們的鏡頭散景是地球上多數人喜歡的,即便散景再奶油、再完美、再怎麼樣無懈可擊,散景好不好看這件事,依然是你說了算。
●最後的最後,為什麼縮光圈會讓畫質變好?
我們再拿前面那張球面像差的示意圖出來,你試著把鏡頭周圍的光線遮起來看看:

圖【7】。把藍線到紅線這之間(鏡頭邊緣)的光線都遮起來,其餘較靠近中心的光線都會更接近的聚焦在同一個點上,這樣畫面就銳利了,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縮光圈會讓畫質變好,因為縮光圈可以改善球面像差。而如果一顆鏡頭可以在光圈全開的情況下,依然有如同縮光圈般清晰銳利的畫質,那就是關鍵能力所在了。
----------------------------------資料來源----------------------------------
【1】SAL70200G2, 2015, 截圖自http://www.sony.com.tw/zh/electronics/camera-lenses/sal70200g2
【2】 Sony | Camera Channel, G Master Technology, innovation behind G Master | α lens | Sony, 3th, Feb, 2016, 截圖自 https://www.youtube.com/embed/uc-Mo8hMgME
【3】 FE 24-70mm F2.8GM, 2015, 截圖自http://www.sony.com.tw/zh/electronics/camera-lenses/sel2470gm
【4】Sony Direct Drive SSM AF Introduction, 17th, Oct, 2013, 截圖自 https://www.youtube.com/embed/btAPqKf_Au0
【5】, 【6】, 【8】, 【10】, 【12】Jakub Trávník, On Bokeh, 截圖自 http://jtra.cz/stuff/essays/bokeh/index.html
【7】H. H. Nasse, Depth of Field and Bokeh, 03/2010, 截圖自 http://www.zeiss.com/content/dam/Photography/new/pdf/en/cln_archiv/cln35_en_web_special_bokeh.pdf
【8】Kevin Chang, Spherical vs Aspherical Lens, Live for VR, 7th, Jan, 2015, 圖片取自自 http://kelvin820.github.io/blog/2015/01/07/spherical-vs-aspherical-lens/
【11】woodmancy, Photographing your Bokeh, GetDPI.com, 7th, Sep, 2009, 圖片取自 http://www.getdpi.com/forum/4-3rds-cameras/10029-photographing-your-bokeh.html
----------------------------------特別感謝---------------------------------
場地提供:Cine Caf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