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的富士系統因為個人大意在荷蘭往比利時的NS train 上被偷了 QAQ
原本打算入手對岸正特價的A7R2 ,不過家人願意贊助所以最後還是入手了這陣子評價好到破表的
A7m3,也一併解決了以前富士惱人的電量問題。
鏡頭方面,主要變焦是煩惱最久的。
如果延續之前的拍攝習慣 (XF 16-55 F2.8)應該是標準鏡的範圍
但是我用Lightroom 統計了一下自己的常用焦段...結果16和55(等效24和82.5)各占了剛好一半
所以我考慮了以下3隻鏡頭
FE 24-105 f4
24-105 其實這隻應該是最穩妥的選擇,畢竟有用慣了的等效24,意外常用的小望遠焦段也涵蓋在裡
面,無奈這顆在對岸反而比較貴,台灣也暫時缺貨,感覺是少了點緣分。
Tamron A036
這顆也是火紅到不行的鏡頭,老實說對岸便宜台灣大概1k而且還5年保(有的還多送1年)
如果人在台灣我也許會優先入手,不過我這一年都在歐洲…28mm 真的會拍的比較侷限。
FE 16-35ZA
雖然說拍風景不一定要多廣,但如果有超廣角在歐洲旅遊還是很有優勢,如果富士系統沒被偷的話
(掩面)原本也是打算多買一顆10-24,雖然也是有點小擔心需要小特寫的情況。
最後還是選了16-35ZA,也開始脫離標準焦段的舒適圈,算是一個新的挑戰吧:)
剩下的焦段打算以後用定焦來補了,真的是條不歸路阿...
剛好有機會南下,連說明書都來不及看就帶著新相機去試拍了......
先放一些測試照,後面說說操作心得還有RAW 檔編修的感想。
(以下照片都為LR調整白平衡、曝光和亮暗部後轉出)
















其實這幾天最需要適應的不是機身操作而是焦段(畢竟相機還是大同小異)
比較意外的是等效16mm對於室外來說並沒有特別實用
有超過一半的狀況我覺得還是等效20~28更好構圖
當然我覺得也是因為台灣的建築物並沒有那麼高大就是了...
如果是歐洲教堂之類的16mm會更好發揮
不過室內真的是另一個世界了,16mm在室內真的很好描述一個空間,不像24mm只能特寫一個視角
這對常常拍食記、遊記的人來說我覺得是很大的加分


雖然我還沒辦法掌握得很好,但我真心覺得室內拍照和以前比起來是開拓了一個新世界...
對於只是休閒玩家的我來說,焦段的重要性真的遠遠大於畫質。
操作上不得不說還是比較懷念富士系統,直接左手轉鏡頭上的光圈真的太好用了
以前都是轉光圈的同時思考好快門然後一邊更改ISO
現在全部都在右手,雖然說不上不好用...但其實兩個滾輪是很難同時出力旋轉的
當然適應一下算不上問題,這方面只能說是富士的特別加分
電量方面毫無懸念,我也沒測試畢竟大家都讚譽有佳XD
再來就是LR 調整 RAW的部分,我思考了很久還是決定都用壓縮的RAW就好
這方面果然是比機身更需要花時間適應...首先描述檔風格就讓我試了超級久
富士我一律都用Provia,因為每個模式的差異都很明顯,久了光想就知道現在想要什麼氛圍的模式
但SONY 的標準、生動、深、亮對顏色都有大小不同的影響,卻又很輕微...
除了風景的顏色太誇張個人不太喜歡以外,其他風格檔我都盡量做了嘗試
各種模式和白平衡對比富士來說真的多花點時間 相信熟稔了以後會好很多
不過已經比以前印象中的富士多黃顏色多怪異要好太多了
寬容度的部分就真的很厲害了,這次去的安平樹屋有超大的光暗反差,不過LR的EV從-2到+2對畫質
幾乎沒有肉眼上的減損,ISO也不像以前開到3200就覺得很不安
比起富士銳利度的調整需要更輕微一點,有時候我覺得降一點對比畫面會輕透一點(富士反而會加對比再拉暗部)
這次回來以後補了一顆二手的 Samyang AF 50mm F1.4
之後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這棵冷門大光圈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