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底是為什麼,Sony 已經推出一顆非常輕巧好用的 12-24mm f/4G 之後,同樣的接環還會再出現一顆 12-24mm?這是我看到這顆鏡頭的 Rumor 時最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我當下唯一能想到的理由,就是 Sony 想證明:「因為我們做得到」。
全片幅超廣角鏡頭的範疇,特別是焦距 10-15mm 這一段我稱之為「超超廣角」的領域,還沒有一個公定的、大家都有的規格,至少沒有像 16-35mm 這樣常見。所以這個區域一直都是大家各自做自己的規格,你可以看到市場上有 11-24mm、12-24mm、14-24mm、15-30mm 等等,光圈也不盡相同。
本次介紹的 12-24mm f/2.8GM,是唯一的一顆全幅非變形超廣角鏡頭中達到 12-24mm 全焦段 f/2.8 恆定光圈的產品。規格可以說是前所未有,而且,它還比你想像中的更輕!
我們也做了獨立的影片介紹,不想動滑鼠的話不妨看看我們的影片:

撇開多數的規格不談,我想先提關於這顆鏡頭的重量。因為第一時間拿到手上的時候,會發現這顆鏡頭比我想像中的輕許多,鏡頭重量為847公克。這樣講各位可能沒有太大的感覺。我們來看一下,如果是全幅的、14mm以下的、非變形超廣角的、恆定光圈鏡頭:
鏡頭型號 | 重量(升冪排列) |
Nikon Z 14-30mm f/4 | 485g |
Sony 12-24mm f/4G | 565g |
Sigma 14-24mm f/2.8 DG DN ART | 795g |
Sony 12-24mm f/2.8 GM | 847g |
Nikon 14-24mm f/2.8G | 970g |
Sigma 12-24mm f/4 DG ART | 1150g |
Canon 11-24mm f/4L | 1180g |
目前全幅超超廣角恆定光圈變焦鏡頭其實選擇並不多。上表中令小編驚訝的是第三個Sigma 14-24mm f/2.8能做到795g真的是很厲害,但Sony這次硬是要比它廣2mm,但重量依然可以維持在1公斤以內,小編真的覺得算是一種Sony G Master技術力上的最佳展現了。
● 鏡頭外觀

我們先來看一下鏡頭的規格表:
鏡頭全名 | Sony 12-24mm f/2.8 GM |
接環 | 全幅E接環 |
鏡頭結構 | 14群17枚 |
視角 | 122°-84° |
光圈範圍 | f/2.8-22 |
光圈葉片 | 9片圓形 |
最近對焦距離 | 28cm |
最大放大倍率 | 0.14x |
體積 | 9.8 x 13.7 cm |
重量 | 847g |

掛階G Master系列的12-24mm f/2.8GM是屬於Sony最高階的鏡頭系列產品。它也是整個系列推出的第11顆鏡頭,同時全幅E接環也來到第37顆鏡頭。

許多超廣角鏡頭的前玉都是使用前凸形的鏡片,來獲得比普通廣角焦段更廣的畫面。

但這片鏡片比較不一樣的是,它的前玉採用的是G Master專屬的「極限非球面」鏡片,這種鏡片也是一種非球面,但研磨的精度是遠遠超過。鏡片表面的高低差在0.01微米以內,有此就可以創造出滑順的散景。

不過12-24mm f/2.8GM的極限非球面鏡片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咧?有的,請看上圖最左邊的那片鏡片,這是整個G Master系列最大片的極限非球面鏡片,它比600mm f/4GM的那片還大,當然也大過24-70mm f/2.8GM、16-35mm f/2.8GM等鏡頭。
● [1] 極限非球面鏡片
● [2] 非球面鏡片
● [3] 超級低色散鏡片
● [4] 低色散鏡片

▲ 600mm f/4GM的鏡頭結構圖,橘色部分為極限非球面鏡片。曾經是XA鏡片最大尺寸,現在他想他應該要讓賢了。


最近對焦距離28公分,最大放大倍率為0.14x。

鏡頭光圈為9片圓形。


鏡頭沒有防手震的功能,側面只有AF/MF的切換鈕。


過去有許多超廣角鏡頭不方便裝上濾鏡,因為前端鏡片的口徑實在是太大,加上這類超廣角鏡頭通常有內建遮光罩,要裝濾鏡實屬不易,所以多數超廣角大光圈鏡頭都無法裝上濾鏡,甚至連同焦段的12-24mm f/4G也無法裝濾鏡。
所以Sony的解決辦法是什麼?他們在12-24mm f/2.8GM的後端做了濾鏡的插槽,請注意上圖鏡尾,接環內圈的部分,有一個方形的區域。這就是用來讓你放入鏡片的區域。

在包裝裡面,你可以看到一片長得非常奇怪的半透明塑膠片。老實說,如果Sony的人不告訴我這東西是什麼用途,我還真的不知道這是要拿來幹嘛的。
這片塑膠片是讓你用來裁切濾鏡的模子,中間挖空的位置就是你要裁切的地方。
等一下,自己裁切濾鏡?你是認真的嗎?我拍照也好幾年了,聽過偏光鏡、減光鏡、UV鏡,但還沒聽過要自己切濾鏡的做法。
沒錯,如果你說的是光學玻璃鏡片的話,的確是沒有要你自己裁切的產品。不過12-24mm f/2.8GM這顆鏡頭的後置濾鏡支架,並不是拿來給你放光學玻璃濾鏡的,它要你使用的,是軟式的膠膜。這東西真的很少見。
然後我就看到上次有網友回應吉姆寫的Sigma 14-24mm f/2.8DG DN這顆鏡頭時,有提到富士有推出「給半導體」使用的濾光片,我想說如果要的是膠膜這類東西的話,富士不就是專家嗎?於是我們就買了一片:

富士的這種減光膠膜有兩種產品:一個叫做ND,一個叫做ND-LCD。ND減光膜透光率比較高,大概在50%以上,減光效果很有限;另外一種叫做ND-LCD,它是用來讓你檢查LCD光源用的,減光程度各種都有,而且減光的精度會更高(意思ND產品如果是標示50%透光,產品的真實透光率可能在55%或52%左右,但ND-LCD可以比較精準的維持在50%)。
然後它上面的減光並不是我們常見的ND2/4/8/16這種能夠對應到曝光級數的標示法,它是以百分比來表示。我們買的是ND-LCD、透光率10%的膠膜,也就是說90%的光線會無法通過。不過,不懂10%透光率跟減光級數沒關係,維基百科上面就有表格顯示減光級數與透光率的關係,10%的話就是介於ND8與ND16之間,大概就是降了3點多EV。
嚴格來說這種濾鏡膠膜並不是設計給光學鏡頭使用的,不過目前市面上相似的產品真的非常少,我是看到亞馬遜上還有柯達的但我是懶得上雅馬遜買啦。最後,這個產品已經不是恆昶代理的,不過你還是可以打通電話寫個email去詢問代理商一下。

減光膠膜是一片7.5 x 7.5公分的軟膠片。

裁切好之後就可以插進12-24mm f/2.8GM的插槽裡。

成果就像這樣,一整片會把鏡頭後的開口蓋住。如此就可以達成減光的效果。不過這種後置濾鏡的壞處是沒辦法使用到理想的環形的偏光效果,因為它的形狀是固定的沒辦法旋轉。
最後,這片濾鏡會色偏嗎?其實我拿到濾鏡的當晚就把鏡頭還回去了,沒有機會好好使用。不過從肉眼端詳了一陣子是沒有明顯色偏的。(當然,拿來做LCD檢查的濾鏡還色偏不就完蛋了嗎?)
至於對這個市場比較熟悉的朋友可能會問,先前Sigma有推出一顆全幅E接環用的Art 14-24mm f/2.8 DG DN ,有一家中國的公司叫做海大,替這顆鏡頭專門做了後置的玻璃減光鏡片,那他們的那個產品可不可以用在12-24mm f/2.8GM上呢?答案是不行,因為我真的跟代理商正成借來用過,真的裝不上去。
然後海大最近也有推出了專門給12-24GM專用的濾鏡,但那也不是後置式,而是前掛式的濾鏡。

變焦時,內部鏡筒會往前移動。




1224GM拿來跟右邊的Nikon 14-24mm f/2.8G做個比較,Nikon這顆有名的超廣角f/2.8恆定光圈鏡頭重量是970g,接近1公斤的重量,我已經拿得很習慣了。在拿到1224GM的時候還是覺得847g重量輕得讓我有點嚇一跳。

另外我也跟Sony借了12-24mm f/4G。這顆是我相當喜愛的超廣角鏡頭,因為它夠輕也夠小,重量只有565公克,畫質表現也不錯。我想是很多人在選擇12-24mm這個焦段的時候,一定會納入考量的產品,這次我們文章內容會把這顆鏡頭放進來一起做比較。


GM鏡頭背面有做後置濾鏡插槽,而f/4的版本沒有。
- GM
- G
● 鏡頭表現
● 廣度差異 |
12-24mm在12mm端的畫面角度是122°-84°,聽起來沒有什麼感覺。在這裡我想讓大家體會一下12mm到底有多廣。

小編剛好有一個機會拍銀河,這個位置的光害有些明顯,但銀河的位置剛好在容易拍攝的角度。我們比較一下12mm到24mm的差異。
- 12mm
- 14mm
- 16mm
- 24mm
以廣度來說,大概只有180度的全周魚眼可以拍得到整片天空的銀河,所以如果要以非變形廣角鏡頭來說的話,應該是沒有鏡頭可以拍這麼廣啦。不過如果你想要盡一切可能的廣,12mm搭配f/2.8,應該是目前全幅鏡頭裡範圍最廣、光圈也最大的選擇。
在拍這個畫面的時候,其實我心裡是一直想:「怎麼這看起來一點也不廣啊?」還不斷地用手去確認是在12mm端。事實就是對於銀河這種可以輕易橫跨整片天空的物體來說,鏡頭永遠不夠廣。
再來一個各位比較會有感的例子,我們先從24mm開始:
- 24mm
- 21mm
- 18mm
- 16mm
- 14mm
- 12mm
- 24mm
- 21mm
- 18mm
- 16mm
- 14mm
- 12mm
● 銳利度 |
「為什麼已經有一顆12-24mm f/4G這顆又廣、又輕、又小的鏡頭了,還需要一顆焦段一樣的12-24mm f/2.8GM?」這是我向Sony提出的問題。答案是,因為有些對於影像品質非常要求的用戶不滿足於G鏡的畫質。
好,所以我們這次要用非常高的標準來比較兩顆鏡頭,我選用6100萬畫素的A7RIV機身來做銳利度與其他項目的測試,要來看看畫面中央與最邊角的畫質表現到底如何。
▶ 12mm部分:
- GM中央
- 2.8
- 4
- 5.6
- 8
- 11
- 16
- 22
- G中央
- /
- 4
- 5.6
- 8
- 11
- 16
- 22
- GM邊角
- 2.8
- 4
- 5.6
- 8
- 11
- 16
- 22
- G邊角
- /
- 4
- 5.6
- 8
- 11
- 16
- 22
▶ 24mm部分:
- GM中央
- 2.8
- 4
- 5.6
- 8
- 11
- 16
- 22
- G中央
- /
- 4
- 5.6
- 8
- 11
- 16
- 22
- GM邊角
- 2.8
- 4
- 5.6
- 8
- 11
- 16
- 22
- G邊角
- /
- 4
- 5.6
- 8
- 11
- 16
- 22
不過我還是要提醒一下各位啊~這個是6100萬畫素的相機拍攝,照片的尺寸是一般相機的2.5倍大。如果不是在這樣超大的解析度下拍照,表現可能跟我們在這裡看到的會有些不同。
● 對焦速度 |
12-24mm f/2.8GM搭載了極高動力(eXtreme Dynamic Linear)對焦馬達,鏡頭裡面有兩組,共4個對焦馬達單元在負責對焦。近期Sony新的鏡頭也逐漸大幅度的開始使用XD Linear,原本我們以為這種速度快,扭力又強的對焦馬達只會在高階的望遠鏡頭裡使用,從400GM開始,後來連20mm f/1.8G也有,甚至後來連APS-C鏡頭70-350mm f/4.5-6.3都有。
這裡我們來看12-24mm f/2.8GM的對焦速度,同時還會跟12-24mm f/4G做比較。
兩個影片看下來各位應該可以發現,f/4G的版本對焦速度比較快,看到成果的第一時間我想到的,應該就是跟對焦鏡組的重量有關係吧?因為光圈小,通常裡面的鏡片尺寸與重量也小,所以對焦馬達會比較容易推動,所以對焦速度較快。相對來說大光圈鏡片大、重量重,對焦速度相對慢。不過這是小編的推論啦。
所以使用XD Linear並不是速度的保證。但說真的,超廣角的對焦速度真的不是那麼重要,不過兩顆鏡頭都已經滿快的,只是G鏡版本的對焦速度還會再來得快一些。
● 耀光與鬼影 |
耀光與鬼影兩種現象是光線在鏡片與鏡片間,還有鏡片與感光元件之間反射所產生的結果。耀光會讓畫面的亮處會有一片降低對比度的情況,讓亮部附近的畫質不清楚;如果畫面中出現不該出現的圓形或不規則的光點就是鬼影(又稱光斑),鏡片上使用鍍膜就可以減少反射,讓耀光與鬼影出現的機率降低。
我想很多人可能都有這種經驗。使用超廣角時畫面中會有許多耀光與鬼影,甚至是不在畫面裡面光源反光也會出現。Sony這次特地針對了這顆鏡頭,全新開發了AR鍍膜二代,除了可以消除正面進入鏡頭的反光以外,也能夠消除大角度,甚至是接近平行於鏡頭進入的光線反射。

上圖左是過去的AR鍍膜,對於邊緣進入的光線會有比較多的光線會反射或折射到其他位置,沒辦法順利的直接進入鏡頭;而右邊是二代的AR鍍膜,可以盡可能地減少反射或折射到其他地方的光線,讓邊緣的光線能夠盡可能直接進到鏡頭裡。
我想舉兩個很特別,而且很明顯又很常見的例子。如果你有用過超廣角鏡頭應該多多少少都會見過或拍過這種畫面,就是把強光直接放在畫面正中央:

上圖是f/4G版本的鏡頭,它是使用一代的AR鍍膜,你可以非常明顯的看到畫面中有兩圈根本不存在於現實世界的光斑。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但這是從畫面中心點進來的光線,但我就是看過不少超廣角鏡頭會這樣呈現。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12-24mm f/2.8GM的表現:

完全沒有!真的是完全沒有!
這就是AR鍍膜二代的實力嗎?來沒關係我們還有影片,證明我不是造假,先來看,先來看f/4G鏡的表現:
影面裡面只有一盞光源,然後我鏡頭四處移動,你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光斑,如果是縮光圈後會更明顯。
(影片中其實我有講解什麼時候切換光圈,但我當時的麥克風聲音設定的太小了,各位可能要把音量放大才會夠清楚。)
接下來我們看看12-24mm f/2.8GM的表現:
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但我完全可以說是非常大幅度的減少了鬼影的產生,AR鍍膜二代的表現實在是非常有感。如果你是會要求畫質的人,或者是業主要求就是不能有耀光或鬼影,要畫面保持得乾乾淨淨,那1224GM有相當明顯的優勢。
● 紫邊 |
見過相片中的物體邊緣有不該出現的紫色光嗎?那就是所謂的色差(Chromatic Aberration),在強光下的物體邊緣會特別明顯,若各位有戴鏡片眼鏡,可以用鏡片四周來看看電燈,想必就能夠明白。普通鏡片與ED鏡片在光線通過鏡頭後所產生的色差,因為光線是由不同波長的光所組成,而透鏡會因為不同波長的色光而會有不同的折射率,所以光線通過鏡片時不同波長(顏色)的光線就會被散開來,這種透鏡無法將所有波長的光線聚焦在同一點上的現象就被稱為色差。
在鏡片的用料上,1224GM裡面共有17片鏡片,裡面有9片特殊鏡片。而這9片鏡片裡面又有5片是用來消除色散的ED與Super ED鏡片,就是為了抑制紫邊的產生。
這裡我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我在機身上開啟紫邊抑制,第二部分關閉。原因是因為...如果每次測試都開啟,就看不出來鏡頭的真正實力了,所以有需要的時候我就會多測關閉紫邊抑制的功能。
▶已修正:
- 12mm 已修正▶
- GM f/2.8
- GM f/4
- G f/4
- 24mm 已修正▶
- GM f/2.8
- GM f/4
- G f/4
▶ 未修正:
- 12mm 未修正▶
- GM f/2.8
- GM f/4
- G f/4
- 24mm 未修正▶
- GM f/2.8
- GM f/4
- G f/4
坦白說啦,紫邊真的是現代鏡頭幾乎不需要有煩惱的地方,高階鏡頭如1224GM更是如此,這兩顆鏡頭就算你不開啟機身的紫邊抑制也完全沒問題。
● 變形 |
鏡頭的變形成因,是鏡頭中央與畫面周圍的大倍率不同所導致的。通常廣角鏡頭會有由內而外凸的桶狀變形,望遠鏡頭則容易有由外向內凹的枕狀變形。而變焦鏡頭很有可能兩種現象都會在同一顆鏡頭上發生,變形也通常是變焦鏡頭會比較明顯。
▶已修正:
- GM 12mm
- G 12mm
- GM 24mm
- G 24mm
如果你是喜歡自己動手修正變形的攝影師,請參考:
▶未修正:
- GM 12mm
- G 12mm
- GM 24mm
- G 24mm
● 邊角失光 |
邊角失光的原因有三個:第一叫做自然亮度衰減,這與鏡頭無關所以在這裡不討論;第二是機械邊緣失光,這就是我前面提到被某些東西擋住導致邊緣全黑的暗角;第三就是光學邊緣失光,就是我們要討論,而且也是最常見的一種邊角失光。
光線進入鏡頭的孔我們稱為入瞳孔。如果你從鏡頭的正面看,入瞳孔一定是一個完整的圓。但如果你像上圖一樣從側面看,那麼入瞳孔就是貓眼型,而這個貓眼型的面積一定比圓形小,面積小的意思就代表同樣時間內進入光線的量會比較少——就是比較暗。
這也就是為什麼畫面邊緣的亮度會比鏡頭中央來得暗的原因。但如果你收光圈,讓這個入瞳孔縮小,導致光線從鏡頭正面或側面進入都不會明顯影響入瞳孔的大小,那麼就可以達到畫面中央與邊緣相同亮度的目的了。這也就是為什麼縮光圈可以減少邊角失光的原因。
▶12mm:
- GM已修正
- 2.8
- 4
- 5.6
- /
- G已修正
- /
- 4
- 5.6
- 8
- GM未修正
- 2.8
- 4
- 5.6
- /
- G未修正
- /
- 4
- 5.6
- 8
▶24mm:
- GM已修正
- 2.8
- 4
- 5.6
- /
- G已修正
- /
- 4
- 5.8
- 8
- GM未修正
- 2.8
- 4
- 5.6
- /
- G未修正
- /
- 4
- 5.6
- 8
● 星芒 |
星芒是光線通過光圈葉片時所產生的繞射現象,當光圈越小時就越容易產生星芒,能夠拍出星芒的物體有很多,基本上只要是強烈點光源大概都可以,例如太陽或者是夜景中的路燈(相對於夜晚,路燈也算強光),唯一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光點在畫面中不能太大或太小。
- GM 2.8
- 4
- 5.6
- 8
- 11
- 16
- 22
- G
- 4
- 5.6
- 8
- 11
- 16
- 22
● 呼吸效應 |
呼吸效應又稱呼吸現象,這是指鏡頭在「對焦」的時候,畫面會產生「變焦」的現象。事實上就是對焦的時候鏡頭的焦距會些微的改變。呼吸現象對於靜態拍照來說完全不是問題,因為拍照是只看合焦後的結果,不會看對焦的過程,呼吸現象完全不會影響照片;不過對於動態的錄影來說就是相對會討論到的議題了,通常用於拍攝電影的鏡頭就會很注意呼吸現象的多寡。
這裏我們要簡單的來看一下GM對上G鏡時的呼吸現象表現,我把鏡頭設定光圈為f/22,讓散景盡量不會去影響畫面放大縮小的幅度,避免影響判斷。
12-24mm f/2.8GM | 12-24mm f/4G |
其實為什麼我會特別提出來呼吸現象,就是因為在對焦的時候我有注意到這一點。其實兩顆鏡頭都有,我覺得是屬於「可以發現」但不到嚴重的程度。其實各位回去看前面的對焦速度影片,其實也可以發現這點。
另外,如果你覺得鏡頭在對焦的時候,畫面好像有一點變形的樣子,而且還會隨著手動對焦而改變,那很正常,因為那是相機的變形校正在持續作動。如果你不想要看到的話到選單裡關閉即可,但畫面就會是變形的狀態。
然後我要再強調一次,呼吸現象對於照片拍攝完全不會影響。而對於拍影片的攝影師是可以斟酌的地方,但老實說我個人覺得使用這種焦段的超廣角拍影片,可能用到這種大幅度對焦距離轉換的機會可能不多就是了...

● 使用心得與建議
▶ 最明顯的感受是輕量化

小編在文章或影片裡面多次提到Nikon 14-24mm f/2.8G這顆鏡頭,這算是一顆超廣角名鏡,從2007年開始就是許許多多Nikon攝影師背包中的一顆鏡頭,但它近1公斤的重量會讓許多人吃不消,小編則是已經非常習慣超廣角鏡頭有這樣的重量。
當我第一次拿到這顆鏡頭時,我還沒有看過任何一張關於這顆鏡頭的照片,所以當我拿到這顆超廣角還要更廣2mm,但光圈維持f/2.8的鏡頭時,你可以知道在我心中的驚訝有多大。原本預期是一顆大概1.2公斤甚至更重的鏡頭,結果是847公克。然後體積也不像Canon 11-24mm f/4L那個這麼大。我想Sony肯定有在重量上下工夫,才能夠把12-24mm f/2.8這樣的規格放在847公克的鏡頭外殼內。搭配A7/A9系列大約650g的機身,機身+鏡頭總共約1.5公斤的重量,其實以高階的機身鏡頭組合的標準來說是很輕的喔。
847公克聽起來很重對不對?噢不...要開出等效12-24mm,而且是f/2.8恆定光圈規格,有這樣的重量表現,我們真的沒見過這樣的鏡頭。
▶ 各項表現皆屬頂級水準

本篇文章小編全程使用6100萬畫素的A7RIV拍攝,銳利度相當可靠。畫面的最邊角依然有非常好的表現。但其中最讓我驚豔的,是Sony專為這顆鏡頭開發了第二代的AR鍍膜,可以說是幾乎沒有耀光與鬼影,特別是畫面邊緣進入的光線,這種過去超廣角鏡頭很容易倒栽蔥的地方,1224GM依然非常carry的守住,跟1224G的畫面相比幾乎沒有任何光斑存在,差異可以說非常明顯。紫邊就算是在非常嚴苛的環境下,關掉軟體校正後也找不太到;對焦速度表現雖然沒有G鏡快,但也屬於快速的範疇。
桶狀變形會是需要注意的部分,特別是習慣使用全手動校正變形的攝影師。至於呼吸現象,雖然有但我覺得在超廣角不是需要擔心的一個議題。
最後,雖然沒有使用專業的儀器去比較,但我覺得GM與G鏡所有的比較看下來,我會發現f/4G的畫面相對偏藍/綠,或者是說f/2.8GM的畫面偏黃/紅(白平衡設定相同的條件下),兩者在發色上的確會有所差異。
▶ 所以,推嗎?

當然推!這是一顆規格上絕無僅有的好鏡頭,它具備了12-24mm全程的f/2.8大光圈,還有847公克的輕巧,以及頂尖的畫質表現。要同時能達到這些要求,價格自然是絕對不會低的,而我覺得以它的規格與表現來說對得起它的售價。
所以你該選擇12-24mm f/2.8GM,還是12-24mm f/4G呢?價格上GM幾乎是兩倍於G鏡的版本,但如果要說表現的話並不是呈現2倍的關係,畢竟如果你要讓90分的產品達到99分,你所要付出的成本與努力絕對不是只有9分的。
我認為如果你並非有特定的主題要拍攝,使用的是A7III這類2400萬畫素相機,那其實f/4的版本就可以做到至少GM鏡頭的80%表現了。但如果你想要連12mm這種超級廣的焦段都有f/2.8,而且還能夠維持相當好的畫質、相對輕巧的重量,你真的沒有選擇了,預算充足就直接上了吧!這顆絕無僅有的12-24mm f/2.8GM不會讓你後悔!
●實拍照片

ILCE-7RM4 12mm ISO100 f/2.8 1/1250s

ILCE-7RM4 12mm ISO100 f/2.8 1/250s

ILCE-7RM4 12mm ISO100 f/8.0 1/400s

ILCE-7RM4 17mm ISO100 f/14.0 1/125s 這張使用HLG拍攝

ILCE-7RM4 21mm ISO100 f/8.0 1/500s

ILCE-7RM4 12mm ISO100 f/8.0 1/400s

ILCE-7RM4 12mm ISO100 f/8.0 1/250s

ILCE-7RM4 24mm ISO100 f/8.0 1/320s

ILCE-7RM4 12mm ISO100 f/8.0 1/1000s

ILCE-7RM4 24mm ISO100 f/2.8 1/1600s

ILCE-7RM4 12mm ISO100 f/8.0 1/200s

ILCE-7RM4 12mm ISO100 f/3.2 1/640s

ILCE-7RM4 12mm ISO100 f/2.8 1/500s

ILCE-7RM4 12mm ISO100 f/2.8 1/250s

ILCE-7RM4 12mm ISO100 f/9.0 1/320s

ILCE-7RM4 12mm ISO100 f/7.1 1/160s

ILCE-7RM4 14mm ISO100 f/7.1 1/100s

ILCE-7RM4 12mm ISO100 f/7.1 1/200s

ILCE-7RM4 12mm ISO100 f/6.3 1/40s

ILCE-7RM4 12mm ISO100 f/7.1 1/100s

ILCE-7RM4 12mm ISO100 f/2.8 1/250s

ILCE-7RM4 16mm ISO100 f/2.8 1/400s

ILCE-7RM4 17mm ISO100 f/2.8 1/500s

ILCE-7RM4 23mm ISO100 f/2.8 1/400s

ILCE-7RM4 24mm ISO100 f/7.1 1/80s

ILCE-7RM4 19mm ISO100 f/7.1 1/200s

ILCE-7RM4 12mm ISO100 f/6.3 1/60s

ILCE-7RM4 12mm ISO100 f/2.8 1/320s

ILCE-7RM4 24mm ISO100 f/2.8 1/100s

ILCE-7RM4 12mm ISO100 f/2.8 1/50s

ILCE-7RM4 12mm ISO100 f/2.8 1/20s

ILCE-7RM4 12mm ISO1600 f/2.8 15s


上面這兩張照片是多張疊圖,所以沒有EXIF資訊。但全部都是12-24mm f/2.8GM拍攝。

ILCE-7RM4 12mm ISO200 f/7.1 1/1600s

ILCE-7RM4 12mm ISO1600 f/2.8 20s

ILCE-7RM4 12mm ISO1600 f/2.8 20s

ILCE-7RM4 24mm ISO1600 f/2.8 15s

ILCE-7RM4 24mm ISO100 f/5.0 1/800s

ILCE-7RM4 12mm ISO100 f/2.8 1/1250s
(最後這兩張照片色彩調控檔是HLG,因為那時有拍影片我忘記條回來了,所以顏色很淡。)

ILCE-7RM4 24mm ISO100 f/2.8 1/1000s
----------------小惡魔抽獎時間-----------------

我們這次要送這個Sony原廠的鏡頭馬克杯,上頭是一顆24-70mm f/2.8GM喔!
只要你在留言處回答你對這顆鏡頭的看法,關於畫質、表現,甚至是價格,不論好壞、不論褒貶,說出你的想法,我們就會抽出2位幸運得主!
回覆截止時間:7/29 12:00
最後,如果你還沒看過影片的話,請品嚐一下我們做的12-24mm f/2.8GM影片介紹:
特別感謝:Jim, Bryan, Martin, Harvey, Cody, Ajax, Sharon
◆獲獎名單暨抽獎影片公佈:
獲獎名單(站內ID):
Sony原廠的鏡頭馬克杯得獎者: ezfire
抽獎實況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