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ny 可說是少數橫跨專業攝影機與相機的影像品牌,而近年 MILC 的崛起同時也模糊了「攝/錄」之間的界線,以 Sony 自身為例,如 A7S 系列與去年 2 月推出的 FX3 都是標準的攝錄雙棲機種,且官方對它們的定位也是錄影更多於拍照;雖然用 A7C、A7M4 或 A7R IV 錄影的用戶也不在少數,但機器本身的擴充性、操控性、散熱能力以及低光的純淨度、才是這些職業用戶所重視的,這也是主打拍照機種所沒有的優勢。

去年 2 月的 FX3 跟在 A7S III 之後推出(大概隔半年),其實就看到不少捶心肝的案例,畢竟 FX3 就是專為錄影而生的機種,就定位上來說也更符合錄影的需要,不過近 11 萬元的定價也不是小數目,價格對業餘玩家或是剛起步的工作室也不是那麼友善;因此 FX30 的計畫早已列入 Sony 的 Roadmap 之中,以 FX3 的外型與性能加上 APS-C(Super 35mm)的片幅,藉此滿足更多錄影工作者的需求,預算有限的可以作為 A Cam,預算比較充裕的作為 B Cam 也是綽綽有餘,畢竟這些都是成本,特別是有燈光團隊的協助下,更無須擔心低光可能帶來的雜訊及顆粒感。
▲進入本文前,不妨先看看這次用 FX30 所拍攝的影片串燒吧!
/// Sony FX30 外觀與特色介紹
- 片幅差異
- 細節差異
上圖分別是全片幅的 FX3 與 APS-C 片幅的 FX30,如果不看片幅大小的話,我想各位肯定猜不出型號,因為 FX30 幾乎是完全沿用 FX3 的機身設計,僅有在螺牙及背帶孔部分做了黑化處理(FX3 是銀色),體積維持在 129.7 x 77.8 x 84.5(mm),不過重量倒是少了 68 公克來到 562 公克(淨重);其中影響重量的幾個關鍵我想感光元件尺寸是其中之一,另外就是 FX3 設有實體快門簾,但 FX30 僅有電子快門簾,以上我想就是最主要的差異。

FX30 搭載 APS-C 片幅卻延續 FX3 的全幅機身,主要也是為了延續擴充性及主動散熱這些優勢,且有趣的是這片感光元件過去未曾出現過,因為它是 Sony 首次應用在 APS-C 機種 (Alpha 系列)的背照式感光元件(Exmor R CMOS),有效畫素為 2600 萬,同時搭配 BIONZ XR 影像處理器。接環左上角為「可見光與紅外線感應器」,過去 FX3 原有的 AF 輔助照明則取消了。

FX30 拍照標準感光度為 ISO 100~32000 可擴展至 ISO 50~102400,錄影模式下僅有 ISO 100~32000 這個選擇,如啟用 S-Log 3 會受限在 ISO 800~32000。過去不論是 A7S III 或 FX3 在我們的評測中都曾提到它們似乎具備「雙原生 ISO」這個能力,但這都只是媒體與消費者的觀點,官方其實從未承認這點
FX30 這次卻是官方認證的雙原生 ISO,分別是 ISO 800 與 ISO 2500,差距只有 1 ⅔ 級,相較於 FX3 的 ISO 800 與 ISO 12800 的 4 級可說是天壤之別,到什麼是雙原生 ISO 呢?等下面做比較時再為各位做示範。

FX30 最高可錄製 4K(6K 超取樣)120p 280Mbps 4:2:2 10bit 影片,不過在 4K 120p 時會犧牲 38% 左右的視角,所以若沒有慢放的需求時,我還是會選擇用 4K 60p 來作業,而且快門速度也不用遷就在 1/250s,這在光線有限光圈又無法開大的情況下其實挺困擾的;4K 120p 時也可以進行收音及自動對焦,透過後製輸出成 24p 或 30p 即可得到 5x 及 4x 的慢動作影片,這也是 FX30 的賣點之一。
S&Q 模式下的 1080p 格式最多可紀錄 240fps,如果是 4K 錄影模式最多僅支援 120fps,240fps 以 24p 輸出播放的話就等同 10x 慢動作影片,不過在 S&Q 慢動作格式底下就無法現場收音,比較適合給不需要收音或需要慢動作直出的拍攝情境。

FX30 延續 FX3 在操控上的便利性,在機身正面右下角提供第二組錄影鍵,同時這顆鍵也可自訂功能,這讓你可以左右開弓的執行或中止錄影,特別是搭配 XLR 提把時從這裡操作會較為順手。
- 正面/機頂|錄影燈
- 機背/螢幕/機頂|錄影燈
當開始錄製影片時,機身上下共會出現四處亮燈提示,包括螢幕、左肩、熱靴下方以及機頂的錄影鍵,這讓拍攝者與被攝者能同步掌握機器的工作狀態,有時錄影最怕的就是你以為開錄了~但其實並沒有,事後要再補錄畫面可就囧了...不論時間、光線、走位都得重新來過,這些可都是成本啊!

除了 A1 之外 FX30 與 FX3 可說是我至今用過握感最棒的 E-Mount 相機,雖然相機朝向無反化之後多數人都傾向小型化、輕量化而努力,不過還是得看產品的定位與用途,像是 FX30 與 FX3 這兩款幾乎可看作 Cinema Line 的機種來說,當然還是得滿足散熱與或擴充性這兩點,機身小注定散熱不佳,更難加入主動散熱系統,這也是 FX30 / FX3 機身較厚的主因。
- 機頂+兩側共5顆1/4"螺牙
- 熱靴/支援MI 智慧型配件
- 快門/變焦桿
- 錄影鍵/對焦搖桿
FX30 的定位與 FX3 相仿,其實從取消實體快門、連拍、熱靴這些功能看來,FX30 更向錄影這塊靠攏,也因為沒有 EVF 的緣故,「多數」職業用戶會外接監看螢幕或 Atomos 這類的外錄器來作業,畢竟 FX3 螢幕亮度在強化下真的不夠用。FX3 的機頂沒有「相機」常見的拍攝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快捷鍵、錄影鍵及對焦搖桿,而錄影鍵的按壓面積那麼大,應該沒有失手的機會吧?!對焦搖桿移到機頂的主因也是為了方便搭配「XLR 把手」時進行操作。
快門鍵上的變焦桿不光搭配 E PZ 10-20mm f/4G 這顆變焦電影鏡可派上用場,其實 FX30 亦具備「清晰影像縮放」功能,在 4K 60p 畫質下可執行 1.5x 的清晰影像縮放,若在 1080p 模式下則可支援到 2.0x。
機頂設有三顆螺牙,其中兩顆是用來固定 XLR 把手,除了底部的腳架螺牙之外,另外還有 5 顆 1/4" 螺牙,方便你透過支架將麥克風或補光燈這類的配件直接鎖在 FX3 裸機上,而不需要再添購兔籠這類的配件,省錢同時又無須增加重量,這巧思的確很聰明。
- 機背一覽
- 翻轉螢幕
- 電源開關/拍攝模式
- 內凹式轉盤
- 機背按鍵/轉盤
FX30 的機背結構可說是自成一格,除了對焦搖桿移到機頂之外,它也沒有獨立的曝光模式轉盤,電源鍵選擇比較傳統的推撥式設計,欲切換拍攝模式的話就得按「MODE」鍵進入選擇,我自己的習慣是把常用參數存至記憶清單,這樣我可以快速在拍照、4K 120p 及 1080p 240p 之間快速切換,不必每次都要進選單調整,如此一來方便多了!電源開關的位置還真有點隱密,誤觸機率低且需費點力氣才有辦法開啟或關閉電源,畢竟動態錄影最怕的就是該拍沒拍到。
機背搭載一具 3 吋 236 萬點的觸控螢幕,支援側翻與多角度調整,不過既然沒有電子觀景窗,機背這塊螢幕規格卻又是差強人意,在戶外陽光下拍攝這具監看螢幕的亮度是真的不夠用,外掛螢幕遮光罩能有所改善但並非長久之計,最後還是得添購監控螢幕或外錄器才是上策,但如果你都是純室內不用跑外景的話,將螢幕亮度設為「晴朗天氣」倒還行。
- 左側傳輸埠
- 散熱出風孔
FX30 內建主動散熱系統,搭配石墨材料來提升廢熱的導出效率,機底有「進風槽」機身左側是「出風槽」,而這風扇如果是全時運作的話風扇出力就只能設最小,「錄製時關」的風扇轉速會比較高,另外還有「自動」的散熱機制,如果你不想啟用風扇的話也有「始終關」的選項。HDMI 的輸出接頭是 Type-A,再來可以看到完整的 3.5mm 麥克風與 3.5mm 耳機監聽孔,最後則是 Multi 接頭與 Type-C 的傳輸/充電孔。
- 線材全上
- 外接監看螢幕
FX30 雖然搭載側翻式螢幕支援多角度翻轉,不過當你側邊的線材全都插滿時,監看螢幕的角度就會受限,這時外接一台監看螢幕或許才是上上策,不過這些監看螢幕的單價也都不便宜就是了,以最常見的 Atomos 為例也是要兩萬多元,且還只支援監看無法外錄,我們自己在用的是 Blackmagic Video Assist 也只能監看+螢幕錄影而已,但 1080p 的螢幕解析度 + 5 吋的畫面還是遠勝 FX30 內建的 3 吋 144 萬點螢幕。
- 雙卡槽
- 機身右側
- 320GB CFexpress Type A
- 可錄製75分4K120p
FX30 的記憶卡槽同樣位於機身右側,而這兩組卡槽同時支援 CFexpress A(正插)與 SDXC UHS-II(反插)記憶卡,這友善的介面讓玩家可以自由選擇記憶卡的格式,畢竟 SDXC 還是多數影像工作者的主力。而 Sony 自家的 Tough CFexpress A 高速卡近期也推出 320GB 的超大容量,預期可錄製 2 小時 14 分的 4K 120p 280Mbps 4:2:2 10bit 的高流量影片。
- 機底一覽
- 進風口
- NP-FZ100電池
機底的部分 FX30 與 FX3 同樣沒有雲台定位銷的孔位,畢竟它是動態攝影機,搭配三軸雲台的機會應該很多;再來機底設有 FX3 風扇的進風槽,冷空氣從這裡進去再將廢熱從機身左側排出,主動散熱的結構讓 FX30 更有利於長時間錄影。FX30 的電力來源同樣是 NP-FZ100 鋰電池,如果預算充裕的話,也可搭配原廠的 NPA-MQZ1K 來實現長時間不中斷錄影。
- 搭配 XLR 把手
- 手持輕鬆
- 取景靈活
XLR 把手上身後以「握提」的方式拍攝遠比用傳統拍照的握持方式要來的穩定許多,重點是還可以搭配 XLR 麥克風使用,不論是共通性或選擇上都比較豐富,把手上亦有三組的麥克風的調控介面,更可以依收音的需求切換頻道。
XLR 把手上有額外的三顆 1/4" 螺牙孔讓使用者再外掛補光燈或 SSD 硬碟使用,當初 FX3 的目標族群比較屬於職業用戶,所以 XLR 是採用組合販售的方式,但 FX30 則是將此列為選配,至少創業初期資金有限時也不用被組合價綁死。
/// 更符合錄影作業的選單介面


隨著 FX3 的 Ver. 2.00 韌體釋出,同時也為 FX3 帶來了全新選單與操作模式,FX30 透過 MENU 進入一樓選單就有「主1」與「主2」兩個選項,「主1」可一次掌握快門速度、光圈值、感光度、白平衡、相片設定檔、影片格式、Lut輔助、麥克風靈敏度這些選項,「主2」則是用來控制雙原生 ISO、錄影曝光模式、防手震...等項目。

FX30 與韌體更新至 Ver. 2.00 的 FX3 同樣支援觸控叫出「Fn選單」的能力,如此一來在拍攝時更不需要改變握持姿態,能以左手觸控來完成一切操作,無須透過實體按鍵,這點倒是與 Canon 的 RF-Mount 相機越來越機相似;同時錄影當下透過觸控叫出「Fn選單」也更能減少實體鍵所帶來的震動,接著就能以觸控完成各項設定,其實這樣的操作方式也跟智慧型手機越來越相似。

雖然 FX30 被視為 Cinema Line 的家族成員,但在 MODE 下的選單卻還是以拍照模式為主,P/A/S/M 都是拍照的選項,反倒錄影的手動曝光必須進選單才能切換,並沒有針對錄影作業進行優化,當然這部分的操作也顯得不夠直覺。
/// 優化錄影中的預設畫面


上圖左是 FX30 的預設畫面、圖右是 FX3 韌體更新 Ver. 2.00 前的預設,兩者最大的差異就是會不會受到資訊參數的干擾,圖左將所有資訊分佈在構圖區域以外的上跟下,圖右則是幾乎蓋了 1/3 的構圖區域,多少會干擾攝影師取景,這也是相當有感的優化。
/// Cine EI 模式:雙原生 ISO 表現「ISO 800、ISO 2500」




官方強調其實 A7S III 與 FX3 這兩款的「雙原生 ISO」都未經過官方認證,也就是說它們在 ISO 800 與 ISO 12800 的表現特別好,只是個巧合?!而 FX30 這次原廠有特別強調它是貨真價實的雙原生 ISO,分別是「ISO 800 與 ISO 2500」,但它倆的差距只有 差距只有 1 ⅔ 級,這與 FX3 的的 ISO 800 與 ISO 12800 的 4 級相比真的是小巫見大巫,所以從測試結果來看要辨別出差異也真的是不容易。
FX30 在 Cine EI 模式下支援雙原生 ISO(ISO 800 / ISO2500),這時會強制開啟 S-Log3,分別有「靈活的ISO、Cine EI 快速、Cine EI」這三種模式可切換
- 靈活的ISO:感光度可從 ISO 200~ISO 32000 自由調整,但 ISO 800 與 ISO 2500 的純淨度理應最好。
- Cine EI 快速:會自動調整適合的 Base ISO EI 到達 1600 時, ISO 即會自動從 800 變成 2500。
- Cine EI:ISO 設定在 800 時,可調整 EI 為 200 3200;ISO 設定在 2500 時,可調整 EI 為 640 10000 ,並不會自動調整 Base ISO。需注意的是這時的 EI 只是預覽用的,讓你預判後期調光的結果,並不代表實際錄製的結果。
因為 FX30 的雙原生 ISO(ISO 800 與 ISO 2500)差距只有 1 ⅔ 級 ,儘管我找了超暗的微光環境來測試,要看出差異還真是的不容易,因為 ISO 800 與 ISO 2500 之間的最高值就是 ISO 2000,因此就選了 ISO 2000 來比較想藉此凸顯 ISO 2500 原生 ISO 的優勢,不過在三支影片拉亮前表現看起來差不多,但拉亮一級後就能看出些許的差異,當亮度提升三級後才能比較出三者之間的優劣。
以上是 ISO 800~32000 之間的畫面表現,各位能接受的 ISO 在哪一級呢?!
/// 內建 S-Cinetone|可輸入外部 Lut


Sony 在 Cinema Line 家族中最自豪的 S-Cinetone 色調,也是 PP11 的預設檔,這也是最推薦的直出選擇,小編也特別拍攝人像及風景題材來比較各個「相片設定檔」的色彩差異,同時也有 S-Log3 套用 Lut 之後的變化。同時 FX30 移除了過去 PP7、PP8 、 PP9 ,並完全刪除 S Log2,因為 S-Log3 已經能滿足多數的後製調光需求。
FX30 可輸入多達 16 個 LUT 供預覽,當然除了預覽之外如果想用自己喜歡或自己創作的 LUT 拍攝也沒問題,只要將這些 LUT 匯入相片設定檔中的 PPLUT1~PPLUT4 就行,套用後就是實際錄出來的色彩,有些活動可能是白天拍完晚宴時就要投影到布幕上,這就能省去不少作業時間。
▲人像題材:各個「相片設定檔」的色彩差異。
▲風景題材:各個「相片設定檔」的色彩差異。
/// 4K 60p / 120p 的視角比較
▲FX3 在 4K 120p 時會遇到的 Crop 同樣也發生在 FX30 身上,不過 4K 120p 真的很好用,它讓剪輯師多了 4~5 倍的速率彈性可使用,而且完全不用擔心殘影問題,多了快慢鏡的調整自由度,讓影片也更好發揮更好說故事。以上是 4K 60p 與 4K 120p 的視角差異,4K 120p 大概犧牲 38% 左右的視角,若原本搭配的是 28mm 廣角可能會只剩 40mm 左右,這也是拍攝前需注意的。
/// 4K 120p / 60p / 30p / 24p|果凍效應測試
以上是 FX30 的果凍效應比較,清一色都是 4K 畫質(422 10bit),差別僅在於格率的不同,但似乎除了 4K 120p 之外,其它三種格率都看得出來有輕微的果凍效應,似乎沒有 FX3 那片 CMOS 抑制得好。
/// 機身防手震的比較「OFF / STD / ACT」
吉姆請阿樂自己手持 FX30 自拍來比較防手震「關、標準與積極」之間的差異,至於 STD 跟 ACT 的差異就是 ACT 還會有輕微的 Crop 進而犧牲廣角端,建議用 STD 作業即可,因為效果都不顯著且 ACT 必須在 4K 60p 格式下才支援。
/// 4K 模式下支援 1.5x 清晰影像縮放
▲Sony FX3 不論在何種 4K 格式下只要錄製幀率是 60p 即支援「清晰影像縮放」這功能,可將焦距延伸至 1.5x,如果我只帶 2470GM 出門,卻能享有 105mm 的望遠端,解析度同樣維持在 4K 60p 且畫質並未有明顯的犧牲,應急時可以派上用場,如在 1080p 的畫質下支援 2.0x 的清晰影像縮放。
/// 4K 120p / 60p 影片實拍|422 10-bit(全程手持拍攝)
▲以上的拍攝參數基本上固定在「4K 60p + S-Cinetone + 純手持錄影」,全程搭配 SEL1655G 這顆 APS-C 專用鏡頭作業,拍攝時我有安裝 XLR 提把,因此運鏡時也更靈活一些,例如一些旋轉或 in/out 的畫面比較不會抖,加上 FX30 也支援完整的 Real-Time Tracking 功能,包括「人類、動物、鳥」這些目標,可以抓著眼睛持續對焦,所以我只需要專注在構圖上即可。
▲以上的拍攝參數基本上固定在「4K 120p + 自訂 PP LUT + 純手持錄影」,出發前猴桐這裡的天氣預報明明就是晴朗,但停好車就開始雲就開始變多了,因此我選擇用 4K 120p 這個高格率來提高後製的彈性,同時套用外部匯入的 PPLUT 來拍攝,想營造不一樣的氛圍,但後來我發現 120p 的對應快門速度 1/250s 在這個環境下有時會太暗,畢竟不是恆定光源,M模式難免會有些手忙腳亂。
▲拍滑水算是滿難得的體驗,事前其實也沒啥時間準備,因為不知道會遇到什麼狀況,拍攝參數基本上固定在「4K 60p + S-Cinetone + 純手持錄影」,不過當天的戶外光線實在太強了,1/250 搭配 ISO 125 作業,光圈常常都得縮到 f/16 甚至更小,且有幾次會遇到突然過曝或超暗的情況,這時我得即時手動調整光圈或 ISO,問題我明明全程都是用「M手動」來調整參數,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我也很納悶,不過我有觀察到幾個狀況,通常是構圖有改變或有變焦才有一定的機率發生。
/// Sony FX30 使用心得與結語

其實在拿到機器之前,我壓根沒想到會有 FX30 這款攝影機的出現,不過有鑑於 FX3 那六位數的定價,我想 FX30 的出現確實是有其必要,因為錄影對片幅的要求的確不像拍照那麼高,不太可能時時刻刻都用大光圈淺景深來作業,主要還是靠運鏡及敘事技巧。FX30 與 FX3 最大的差異在「片幅、雙原生 ISO、動態範圍與拍照功能」上,首先如果你沒有預算的考量,不用說當然是直接上 FX3,光是那 ISO 12800 的純淨度就值回票價,誰在乎有沒有官方認證?同時還有實體快門跟熱靴可以運用在照片上,如果錢不是問題請服用 FX3。

現實面來了!工作室草創初期或是想入門 Cinema Line 的同學,預算上如有考量 FX30 想必就是唯一選擇,加上今年推出的三顆原生 APS-C 鏡頭「E PZ 10-20mm f/4G、E 11mm f/1.8、E 15mm f/1.4G」,讓 FX30 能實現輕量化的優勢,且 FX30 也幾乎承襲了 FX3 的多數功能。舉凡 4K 120p 422 10-bit、優異的追焦能力、全新選單、5組 1/4" 螺牙擴充性、支援 S-Cinetone / S-Log3,以上全都支援;不過 FX30 其實還具備 4 組 PPLUT 自訂、呼吸效應補償、AF Assist(同 A7M4),這也是 FX3 尚未加入的功能。由於 FX30 比較傾向 Cinema Line,這次就不再花時間測拍照了,這次的福利社都在影片裡,千萬別錯過啦!!!
值得讚賞的部份:
◎ 鎂合金的機身質感很棒,同時支援防塵防滴
◎ 內建 S-Cinetone 電影級色彩科學,支援外部 PPLUT 輸入預覽及拍攝
◎ S-Log3 的動態範圍超過14級
◎ 官方認證雙原生 ISO「ISO 800 / ISO 2500」
◎ 可錄製 4K 120p / 60p 4:2:2 10bit 影片,支援 6K 超取樣
◎ 內建主動式散熱風扇與石墨散熱元件,有利於長時間錄影
◎ 搭配外錄器可錄製 DCI 4.2K(4,264 x 2,408) RAW 16-bit 的影片
◎ 支援呼吸補償(同 A7M4)
◎ 內建兩顆錄影鍵,方便左右開弓
◎ 錄影時共有四處提示燈號,隨時可掌握工作狀態
◎ 支援 Type-C 供電
◎ 加入 AF Assist 功能,自動對焦狀態下,可手動轉動對焦環以對焦要拍攝的物體
◎ 機身共有 6 顆 1/4" 螺牙孔,無須搭配兔籠使用
◎ 同時支援 CF Express Type A 與 SDXC 記憶卡,並擁有雙卡槽
可以改進的部份:
◎ 內建的三吋螢幕尺寸過小,解析度跟亮度也只能說堪用而已
◎ 除了 4K 120p 之外,60p / 30p / 24p 看得出來有輕微的果凍效應
◎ 螢幕外翻調整角度時還是會跟左側的線材打架
◎ 僅提供電子快門,拍高速移動目標容易變形
◎ 不支援熱靴,無法使用閃燈及觸發器
◎ MODE 選單並未對錄影進行優化
# 後製剪輯:Monica
# MD:阿樂 / Ki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