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身是從事相關領域的
手癢來回答一下
若有錯誤煩請指教
目前台灣在醫學放射領域
各大地區醫院大多都已數位化
牙科部分,目前數位化的潮流也一直很熱
所以往後要看到需要沖洗的X光片應該會越來越少
回樓主的問題
牙科的X光片有可能是不需沖洗的
可能是該牙科已數位化
直接轉成數位化影像
也可能如某樓所講的
直接用藥水沖洗
因片子小,故沖洗速度也快
一般胸部X光 (我們一般稱為常規X光,以與一些特殊攝影區別)
感光元件的大小其實就是跟傳統X光片一樣大
目前最普遍的尺寸有 14吋X17吋 及 17吋X17吋
數位化醫學放射所用的感光元件就原理上
目前主要有四種:
1. CR Computed Radiography
這是最早的X光數位化的方式 (非將傳統X光片掃描成電子檔)
它是將X光片匣中的傳統X光片改用CR影像板直接取代
因CR影像板的成分內有BaFBr
當受到光源激發後
會使其電子能階躍遷至激發態
而後我們再利用CR讀片機
使用雷射光束逐行掃描CR影像板
當受激發的電子受到雷射光後
會再躍遷到傳導帶
但因不穩定而後又會回到基態
此時就會放出可見光讓CR讀片機讀取
CR讀片機會利用光電倍增管(PMT)將此可見光轉成電子訊號
借用課堂的簡報:


2. DR Digital Radiography - CCD Based
第二種之後就是真的數位化X光了 (CR只能稱電腦化X光)
下圖是其機頭的圖

X光進入機頭後
首先會經過閃爍晶體層(Scintillator)
目前較常用的閃爍晶體有 CsI(Tl) 以及Gd2O2S:Tb (俗稱GOS)
這層閃爍晶體會將X光轉換為可見光
(如同CR般,利用X光激發閃爍晶體使其放出可見光
但因成分差別,CR的影像板其電子能階躍遷後可持續頗長的時間
且須額外雷射光再度激發使其放出可見光
一般的閃爍晶體其能階躍遷後僅能持續數ms即釋放能量)
轉成可見光後就可用一般光學來處理
而這裡就是用CCD來將可見光轉成電子訊號
因這種系統體積龐大
加上CCD本身很怕X光照射
且有解析度上的問題
所以這種系統算是早期或是低階系統在使用的
目前台灣部分大多都改用後面這兩種
3. DR Digital Radiography - Indirect Conversion Flat Panel
第三種就是所謂的間接轉換式平板數位X光系統
是目前醫學X光的主流
其原理為將X光經由閃爍晶體層轉成可見光
再經由以amorphous-Silicon組成的轉換層
將可見光轉換成電子電洞對
(光子將電子游離以形成電子電洞)
之後再以TFT array來讀取訊號
這種系統就是俗稱的非晶矽平板

4. DR Digital Radiography - Direct Conversion Flat Panel
第四種是直接轉換式平板數位X光系統
在技術上算是比較新的東西
這種系統不像其他系統
是屬於純粹的X光轉換
它的感光元件與第三種很像
差別是在沒有閃爍晶體層以及轉換層為amorphous-Selenium
因轉換層的特性
它可以將X光直接轉成電子電洞對
再經由TFT array讀取為電子訊號
這種系統就是俗稱的非晶硒平板

這種系統因為直接處理X光
比較不會有需要經過閃爍晶體層轉換
而導致影像解析度等的品質下降問題
下圖是後三種DR系統成像原理部分的比較圖

因為直接處理X光在技術上以及成本上有不少難度
所以以往大多都是將X光轉換成可見光
再利用一般的光學系統來處理
所以洗老師分享的幾個鏡頭應該都是利用於X光成像中後端的光學系統中
PS.
傳統X光底片其實跟一般攝影用的底片是一樣的
其主要成分為Silver Halide(鹵素與銀離子的化合物)
傳統X光底片的感光範圍大概在可見光綠光的範圍 (因為閃爍晶體所放的光大概在此範圍)
所以X光暗房的光線大多都是用紅色光的
以上為憑著印象打的
若有錯誤煩請指教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