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夠的話 Deardorff 會是首選 幾乎不會貶值

放大的話⋯⋯ 看人吧
個人是還有 Chromega F 跟 Devere 放大機
所以對我來說 問題不大
問題是現有的相紙最大只有 20x24
捲軸相紙只有一米寬 橫向放大也只能到 40x50”
藥水盆跟藥水量 也是個大問題
個人偏向使用 D72 / 自配醋酸 / 海波 這樣會便宜很多

書的話⋯ 其實我覺得還好

一般大片幅會碰到的第一個問題是近攝測光換算

第二個問題
個人在 45 轉 810 的時候 最大的問題是整個構圖的透視感 緊湊感很難切換
個人強烈建議在構圖的時候多花點時間仔細檢查一下
多考慮一下預計的放大比例 / 整體的視覺感受
有時一些簡單的構圖 例如黑背景的近攝花朵 或是很複雜的畫面
這些在放大到 20x24 以後 整體的美感不會增加 但缺點會加倍的放大

第三個問題是指紋 / 灰塵!!!

至於其他的問題⋯⋯ 想到再補充吧
他朝若能同淋雪 此生也曾共白頭 白頭若是雪可替 世間哪有負心漢
JamesLiway
謝謝前輩
你在台北的話我8x10相機可以借你玩玩,淘寶買的Frica 810cc,我之前有買過Intrepid但覺得不夠結實,另外底片可以試試Fomapan,初學用這個會省很多
JamesLiway
謝謝前輩
JamesLiway wrote:
小弟目前以拍風景為主,風光大景乃至如杉本博司海景的簡約構圖,都蠻喜歡的,最近剛好有一筆預算可以入坑,再考慮要入無反還是大畫幅



下面的連結,就是上次我說到的影片。

萬神之森 小林伸幸

原片↓


2015年還特別去看他在台灣的展覽,新竹辛志平校長故居。當時的心得↓
昨天看的,我覺得展出單位的打光很差。建議要去看展的朋友,要帶手電桶去。因為放在中間的四張照片(在文物櫃的) + 靠近出口的右邊牆面上的2張作品完全看不出來其中的質感;我昨天是在那裡呆了快2小時才從偶而照進來的陽光(驚 😱 這張對作品好嗎?)才勉強看出一些些細節。總的來說,白金印相+細川紙的感覺真的很特別!
第一眼不是感到特別,但這回味的感覺,愈來愈強。後勁十足。

還有,現場有作品集,我每一張都比較過,書本上的圖就是這次的展出照片(從照片邊緣感光材料的塗布相同),兩相比較後,原作還是好上太多了。攝影集中的圖好像都蒙上一層紗。

所以,最後,我沒買攝影集
平安、健康最重要
JamesLiway
先前有搜尋到
爬山的阿光 wrote:
白金印相+細川紙的感覺真的很特別!


哭啊 白金印相玩不起 上次花了萬把元 只作出來鈀印相的試條
至於光化對作品的損傷倒是不用怕的 白金印相號稱有驗證的千年不變

個人是覺得 多數人對白金印相有一點點誤解
很多人追求豐富的階調 但印相上卻沒有 D-min (此處指高光處)
有時候會有一種很沉悶的感覺

但這部分太過偏向我個人主觀 我就不強調了

ps. 這一樓釣出好多大咖喔~~~~~~~
他朝若能同淋雪 此生也曾共白頭 白頭若是雪可替 世間哪有負心漢
風之和子
你會覺得那照片階調「很悶」原因很可能是:1.相紙本身材質不反光2.展示光線又太弱,這跟用絨面紙放相結果很像,因此製作時就得把反差拉得更大些。
hihi, 風大

不是的 多數的人認為白金印相應該要像是這樣



圖片出處


但其實它也可以做成這樣



圖片出處

至於絨面紙造成的低反差 做過密度就可以知道
實際上只是視覺的錯覺 光面或絨面相紙上的密度是一樣的

個人喜好比較貪心一點 我是比較偏向
整體畫面有比較明顯的階調變化 細看也能發現細部的紋理
單純個人的追求
他朝若能同淋雪 此生也曾共白頭 白頭若是雪可替 世間哪有負心漢
風之和子
不過你說的狀況我確實也看過,拍攝或負片反差太小,經白金或類似低反差媒材處理後,階調容易沈悶。事實上,高低反差對應是這類媒材的處理重點。
暗房教父
是滴 有做過的話 其實不難理解 白金相紙的密度關鍵在於藥膜的厚度 但反差階調則是 底片/藥膜/紙質/藥膜厚度缺一不可 問題在於底片/主題的判斷跟"錢"!一張試條就要近百元 真的有點肉痛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