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小弟 wrote:
拍了幾捲"富士400"後.....

雖然如許多前輩所說....

顆粒細膩.....

但.....

總覺得這捲....

遇到"高反差"太大的時候....

對比很容易過大......

產生"暗部"過暗的感覺.....


雖然很多人說"減感"設成200拍.....


但我仍很同意"夢大"說過.....

正確的方式應該是...依照"經驗"與"被攝物"來增減曝光....

所以依就設成400....

在"測光"上多下心思.....


即使如此....

小弟仍感覺....

一遇高反差的場景.....

暗部仍容易過暗!.....

不知各位傳統版的"攝友".....

是否有相同的感覺......


如果你是看相館給你的檔案,那我可以告訴你,80%是相館掃瞄的設定問題
http://tw.myblog.yahoo.com/sanjing-sobar

Monte920 wrote:
動態範圍: 在正確的...(恕刪)


對不起,我看你的連結裡面,
寬容度跟動態範圍的關係不是各自獨立,而是彼此關連

寬容度=底片動態範圍-場景動態範圍

所以底片動態範圍越大,寬容度自然就會越大,這是一體的

你說動態範圍,底片未必比數位感光元件的大
那怎麼可能寬容度,卻是底片比數位元件的大,
這就有點奇怪,讓人不解

我的經驗是,數位的動態範圍也越做越大,但還是比不上底片,即便是正片
正片給人的印象不好,在於你很難掃出它的暗部,即便你在燈箱上可以清楚看到暗部
但現在的掃描器也很難掃出正確的暗部色澤(也許滾筒除外)
數位則必須透過HDR軟體,才有機會呈現類似底片的感覺,不然一般相機內的各種模式,都是枉然
http://www.flickr.com/photos/li202/
jasonli wrote:
對不起,我看你的連結...(恕刪)


我們過去在底片時代談兩個名詞:[再現區域]和[寬容度],而[動態範圍]似乎是數位時代才興起的名詞,不宜混為一談.(註:[再現區域]維基百科稱為[曝光區域])

http://en.wikipedia.org/wiki/Exposure_range

再現區域為從最黑到最白,究竟橫跨幾個EV(幾格光圈)?寬容度則是測光中心值(18%灰的位置)偏移多少量還能洗出近似正常的照片?

因此,我們說正片的再現區域很廣(同一張底片內從f1.4到f22亮度的位置都看得到細節)而寬容度很窄(中心值只有正1/3負2/3可算正確~~後期的正片尤其富士相當优秀可能不止此數)、負片再現區域沒那麼廣、但寬容度極好(中心值過度3格至不足一格都可洗出正常照片)

到數位時代多以「動態範圍」表示感光媒材的顯示能力,恐怕是因為電子感光元件的ISO值可變,整個區間是可移動的,訊號呈現的方式可以因設定不同而轉換,才用上"動態"這兩字吧.

(補充:因電子感光元件的再現區域只有5-6格,為達到近似正片--目標是肉眼但還有相當差距--的再現區域,必須使用動態/合成的方式達成)
jasonli wrote:
正片給人的印象不好,在於你很難掃出它的暗部,即便你在燈箱上可以清楚看到暗部



我同意你講的,動態範圍和寬容度雖然不同,但彼此之間的確是有相關的. 但是數位sensor的動態範圍並不是固定的. 也就是說,如果有個測量數據說最大動態範圍是12EV,那是在最佳曝光狀態之下所測量到的. 萬一你過曝或減曝(加減1EV or 2EV),這時再去測那個照片的動態範圍,出來的將不是12EV,而是小於12EV. 我之前引用的連結就有提到.

數位sensor都如此了,底片更複雜. 因為數位sensor是用數位計算的,你還有公式可算; 而底片感光完全是化學的光反應,它的動態範圍跟曝光量的變化反應並不是線性的,甚至是沒有公式可算的random曲線. 而且不同底片的光反應也都不同,你很難一而概論. 所以我只能用我的經驗,來特別講Fuji Xtra 400這個常用的底片,以我從幾十年前就陸續照出來的幾千張照片中來看,我跟數位比較的結論是它寬容度很高(我故意拉成ISO1600來照,也曾不小心放在ISO100來照,仍然可以得到37張曝光全部正確),但動態範圍普普,尤其是像這樓的樓主講的,在暗影部分,就整個黑掉,看不清楚細節!

至於正片,我講的全部是原片在燈箱下看的,請不要跟底掃混在一起. 你上面不是就說到,"你可以在燈箱上清楚看到暗部"嗎? 這個現象就表示你同意我先前說的,正片的動態範圍很好. 但是正片寬容度很窄,你去故意過曝或減曝看看,然後不跟店家說,用正常的方式洗出來,保證你出來的結果慘不忍睹! 這也是正片我從來不去做增感曝光的原因,因為太冒險了,只要店家洗的時候沒有照你所說的,你整捲就完蛋了!

要記得,底片反應不是數學可算的(至少我不知道怎麼算),我說的都是實際拍攝觀察出來的. 所以才會有動態範圍很大,但寬容度很小; 或是動態範圍不大,但寬容度很大的情形出現.

jenhoxen wrote:
我們過去在底片時代談..
再現區域為從最黑到最白,究竟橫跨幾個EV(幾格光圈)?寬容度則是測光中心值(18%灰的位置)偏移多少量還能洗出近似正常的照片?
.(恕刪)


我覺得jenhoxen說得才是對的

寬容度跟動態範圍(再現區域)應該分開來討論
寬容度應該是底片的"可維持的最佳動態範圍"的"曝光度的範圍"
而動態範圍則是"記錄內容的最大ev值範圍"


http://event-photo-tw.blogspot.tw/2010/10/blog-post.html
由上面的例子來看,
負片增加曝光到+3ev,還具有較佳的最佳動態範圍的維持性
負片減少曝光到-1ev,便容易失去最佳動態範圍的維持性

反而是數位的RAW具有最大的寬容度
即使到-5eV還是可以還原出適當的動態範圍

而正片具有最大的動態範圍,但是他的寬容度是最小
也就是多曝光或少曝光都容是失去它的最大動態範圍

Mente920 wrote:
我同意你講的,動態範圍和寬容度雖然不同,但彼此之間的確是有相關的.
.(恕刪)


至於Monte920所舉的數位時代例子是數位,數位的動態範圍比底片小,
但只要場景的動態範圍在感光元件的範圍內,會顯得怎麼調整都可以調回原味
這裡所指的"寬容度"應該是不同於底片的"寬容度"
http://www.flickr.com/photos/li202/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