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掃,漲很大!(新增9000ed開箱)


Monte920 wrote:
FH-869GR還是相當明顯的破壞解析度喔! 如果可以, 去滴個油瘩瘩的抗牛頓油還是會好很多喔! 就算不放到100%來看, 滴油的也是反差明顯較好.

想用KY試試看,之前在實驗室用很大。

看看會不會改善
平安、健康最重要
請問一下,什麼是“銀快”
家人可以從日本帶 EPSON GT-X970,價差實在誘人
jiaujd0512 wrote:
請問一下,什麼是“銀快”

就是silverfast
您可以google一下
現在for EPSON GT-X900 or 750pro 的 Ai IT8 version 6.5+下載版


218歐元
平安、健康最重要
門外漢想請問一下
要價兩三千塊美元的底掃
跟5D2+MACRO鏡+一個棚燈自己翻拍
效果哪個比較好?
(價錢差不多)
花生土豆 wrote:
門外漢想請問一下要價...(恕刪)


5D2 + Macro + 棚燈也是絕對是要超過三千美金啊!

我覺得你的問題又落入數位和底片之爭了, 你就前面看看蓋的一些摩天大樓, 答案在哪裡, 心裡就應該有底了啊!
Monte920 wrote:
5D2 + Macr...(恕刪)

不不不..我是指關於底片數位化的方法
這種組合有超過三千美金嗎
超出一點點吧..XD marco可以選副廠的 最便宜的棚燈四千塊
今天小弟才送洗一捲120 e100vs而已..哈哈
不過結果應該會很慘= =
花生土豆 wrote:
不不不..我是指關於...(恕刪)


以小弟所知道的, 底片數位化有幾種方法:

1. 以數位相機直接翻拍 (就是你說的). 這時你要的不是棚燈, 而是燈箱. 缺點是: 1. 燈箱色溫很難控制; 2. 底片無法平整化 (若壓上玻璃則又破壞畫質); 3. 即使Macro鏡也是會有變形和暗角, 但底掃是用"掃"的, 基本上是零變形, 零暗角. 4. 沒有Digital ICE, 無法硬體去除刮痕. 5. 負片轉色比較難搞. 至於實際成品, 以前達叔有秀出來, 你不妨跟他參考參考. 但我起碼知道他用了一陣子翻拍, 後來也放棄不用了!

2. 平面式掃瞄機: 就像Epson或Canon出的. 價格從50美金到900美金不等. 好處是大多數都有135幅和120幅的片莢, 較高階的也有Digital ICE, 價格相對上也比較便宜. 要掃其他文件也都可以. 缺點是:1. 因為掃瞄面積較大, 最小也要A4, 所以跟聚光底掃比起來, 動態範圍較差. Epson最強的也只有DMax 4.0, 而Nikon的則是4.8. 2. 較低階的大多無法聚焦, 底片若壓不平, 很容易失焦. 而有聚焦鏡頭的高階機, 就要賣到快900美金了!

3. 聚焦型底掃: 以前是Minolta和Nikon, 現在只剩Nikon 9000ED一臺. 價格則是從200~300美金到最貴的9000ED (2200美金), 再貴的則是被炒出來的. 這種的壞處是只能底掃, 無法掃文件, 而且速度一般都比平面式的慢. 而且聚焦型的光源較集中較強, 所以大多只能掃小面積的135幅. 若要比較大面積的光源, 成本體積就貴很多, 看看9000ED和5000ED體積重量巨大的差別就知道了! 好處是DMax大, 動態範圍高. 同時又可聚焦, 不怕掃底片時失焦. 你說這種價格要三千美元是不對的! 以前全新的Nikon V ED才449美元, Minolta 5400II才599美元, 掃出來的品質嚇嚇叫! 只是現在這些都停產了, 剩下最高階的9000ED, 又被炒作, 才會這麼貴的.

4. 最貴的當然就是百萬滾掃. 但小弟沒用過, 為甚麼好我說不出來, 請用過的人補充吧!

5. 沖洗店家用的Fuji FDI或是柯達沖印是用甚麼原理數位化? 它們的解析畫素似乎都蠻低的,很少超過6MP, 有經驗的也請分享一下!
Monte920 wrote:
以小弟所知道的, 底...(恕刪)

燈箱下面也可以改放棚燈+柔光罩吧?
不一定要用燈箱原本的燈阿~?

小弟納悶的點也是在於
掃描器本身也有一片玻璃當作底板(莫非底掃沒有-..-?沒看過耶XD)
因此如果用玻璃夾住片子再用翻拍的
負片反轉之前做過一次
曝光的確還蠻麻煩的
或許是一個較為可行而且經濟的方法啦..

您提及的其他掃描類型讓小弟長知識了
硬體去除刮痕..?晚點google一下XD
又學到新的東西!感謝!
不過第五點
我記得檔案可以掃很大
只是掃越大價格也倍增...
原理是什麼就不清楚了
花生土豆 wrote:
掃描器本身也有一片玻璃當作底板(莫非底掃沒有-..-?沒看過耶XD)


平板掃描有一片玻璃, 但聚焦底掃就沒有. 它的LED光掃過底片之後就直接投射在鏡頭上了! (不過LED的光束發射出來後會經過一些反光鏡再投射的)

至於聚焦底掃的送片器有個複雜的機械系統, 可以把底片拉得很平直, 掃的時候底片就不會彎曲, 所以這也是Nikon送片器如果還要零買, 價格都很貴的原因!
Monte920 wrote:
不過阿光兄請你看看以下的連結, FH-869GR還是相當明顯的破壞解析度喔! 如果可以, 去滴個油瘩瘩的抗牛頓油還是會好很多喔! 就算不放到100%來看, 滴油的也是反差明顯較好.
http://www.weaved.net/wet.htm

經過這4天來的掃描。(夜以繼日地狂掃)

底片有先重壓3天後再上fh-869s

直接上fh-869g

還是869g的效果比較好。

就如同您說的也許869g會破壞晝質,但相較片子自重和掃描時的加熱因素
(我是用
multi sample scaning :super fine 16x
ccd scan Mode :super fine scan
pixel data size:scan Bit depth:16)

.......等影響下,使得不能精細的對焦。

好像是後者所影響的程度遠大於前者。

所以,我的心得是掃135的可以不用上869g,因片子較小,比較不會有對焦的問題

但掃120的片子,還是要上869g
(兩害相權取其輕呀)

當然我想如果能wet+869g的話是會更好。
(有點想用k-y來試試,版上的人不知有用過嗎?)

以上給 Monte920兄參考一下
平安、健康最重要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