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底片世界也幾年了,雖只會買底片、換底片、拿去店家付錢沖洗底片,
對於更進階的卻懶懶的不想去接觸,其實拍的高興就好,
數位像機普及,在路邊、在景點、在餐廳....隨意都有數位像機的身影,
且最近的趨勢就是像機都變的越來越大,在"個人的生活圈"的觀察,數位單眼的普及群都落在年輕人以及中年人,
但在人群中似乎很少看到使用底片機拍攝的朋友們,真的很少,
因此當自己拍攝時,常常會有斜看的目光,在評估自己手上的像機,似乎像是看到異類般的眼光,
不過從幾次的出國經驗,發現在國外卻不是這樣一回事,
以自己在日本、泰國、法國旅遊經驗,像機最普及的就是DC,其次是底片隨身機,最後是數位單眼
當我在南法看到一對老夫妻坐在角落更換底片、聽著日本小學生拿著即可拍轉動過片時咖拉咖拉的聲音,真的讓人感動萬分,
原來底片的世界,只有台灣是狹窄市場,台灣只是在數位化的潮流中,走在前端而已。
以大陸來說 ,他們目前數位底片人口用的比例一定比台灣多
我們可以從早期這世界的商品發展趨勢一路看來
以台灣熟悉的普遍的3c產品來說 ,30年前台灣剛有錄影帶這東西 ,一開始是sony的bata小帶錄影帶 ,機器來自日本 ,而一開始有這技術發明也好像是飛利浦 ,後期sony被日本勝利牌的策略聯盟打敗 ,變成家家幾乎買的起的機器 ,而帶子也變成大帶子
而以上這段時間 ,因為大陸經濟生活還沒到達水準 ,所以大陸幾乎沒有這種東西 .就算有也是少之又少
但到了VCD這東西發展出來 ,大陸剛好經濟開始活絡了 ,所以他們開始有能力買vcd ,後來dvd...
所以你若在大陸問很多人什麼是錄影帶,可能很多人對這東西沒概念
所以我的意思是...其實雖然歐美是很大經濟體 ,對新科技3c需求量也大 ,但還是很多舊的東西他們不會馬上淘汰掉,
之前有通信的東西要銷歐洲 ,還要相容舊的轉盤電話, 因為他們有很多老舊住宅還在用
我的blog : http://www.flickr.com/photos/foxhuang/
oopalmoo wrote:
接觸底片世界也幾年了...(恕刪)
小弟之前曾經分享過~
新宿yodobashi底片館
Pingyic wrote:
結論:
早知道就別嫌重,帶500C/M!
同感+100
我之前去侯硐就是帶500CM
到那邊之後才覺得,好險我拿的是500CM

侯硐的DSLR密度真是高的驚人...
我在日本的觀光地區還沒看過這麼多的DSLR
Fox_huang wrote:+1
因為單單從電子產物的世界來看 ,我們可以發現 ,開發越晚的國家 ,他們使用新的科技產品越是普及
越南開放手機業務後不久, 手機門號數就超過了市話門號...
去美國留學時, 實驗室所在的「大樓」(其實才三層) 的中央空調居然是用氣壓式的, 還有一個已經沒用的指針
當時台灣的中央空調控制介面都已經是液晶螢幕配遙控器...
當時像百視達等影視出租店裡還有一半都是 VHS, 因為美國人家家戶戶都有錄放影機時, 台灣還不常見
VCD 登場時, 由於體積小又不易發霉, 在西太平洋立刻威脅到 VHS, 但美國人連聽過 VCD 的都不多
因為 VCD 的畫質並不比 VHS 好, 美國地方大又比較乾燥 (多數地區), VCD 的優勢完全無法突顯
一直到 DVD 的畫質明顯勝過 VHS, 後者才開始式微
XTR-tang wrote:我改帶旁軸, 頂多用 DC 補個記錄以防萬一
我之前去侯硐就是帶500CM
到那邊之後才覺得,好險我拿的是500CM
侯硐的DSLR密度真是高的驚人...
我在日本的觀光地區還沒看過這麼多的DSLR
500C/M? 搞不好我們已經不期而遇過了? 您有帶一團底片機攝友坐在地圖壁畫前休息過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