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是倒果為因的誤傳。當白天光線充足時,使用ISO100的底片,而傳統鏡頭最佳畫質的光圈大都在8-11左右,換算下來快門大約就是 1/125sec。一方面底片得到正確的曝光,本來就會好。另一方面所用的光圈畫質佳,快門速度也讓一般人用標準鏡不會手震,所以照片的銳利度與鮮豔度都照顧到,就這麼誤以為1/125sec 反而是好照片的前提了。以上是我的推論 + 猜測,參考一下。
guguwang您說的我懂~~因為之前看過有人的blog測試用快門先決1/125在各種環境拍攝雖然我有點忘了大概內容但印象中目的也是像我的標題所述前幾天又在一個香港人的網站上看到"此菲林在低快門時(1/100左右)才能展現出良好的色彩(大部份負片如是),請留意。"(指superia 200)不過我自己覺得要在各種環境光線下維持相同快門"光圈變化"的影響應該大過"固定快門"的影響吧~~
有此一說但我只聽過一次 ,不過我聽到是1/60,也很難去實驗求證不過我相信應該有點道理底片在非常慢度曝光就有相反則不軌當然太快我想乳劑應該也有個極限吧不過一般人除非真的特別去觀察不然應該難發覺加上有時大太陽你希望維持在一個快門.就要犧牲光圈如果有機會,可以先用黑白片先試, 對灰卡,同一個ev值就改變光圈快門 ,去測看看沖出來結果如何不過沖出來可能有誤差原因是,可能相機老舊或是機械快門..導致快門速度出現問題
倒易律失效吧傳統底片有個速度範圍限制,過快或者過慢都需要補償像是superia200曝光超過64s建議+1ev (也就是曝光128s = 理想下的64s曝光值)過快的話,好像是超過1/8000s的也要補償吧 不過底片機能達到的不多阿能夠過快的都是近代機種了
實驗室在特性曲線測試時以1/125 sec測定,該不是港友是看到這個才說的?我只知道光線愈充足,曝光愈精確就拍出好片子,沖掃印三個過程與曝光階段一樣重要。kay0968 wrote:不曉得各位是否聽過特...(恕刪)
底片在數位時代似乎被神話般的對待,但有ASA值愈低, 畫質愈好, 這件事沒有太多變化!1/125是常見的說法, 剛看了CANON QL17是只到1/500,不同底片本來就有不同特性!拍底片, 每個人也都有不同的拍攝習慣!
2wm wrote:回想起好久以前的玩法!大概100或50的正片1s-15s就測光值x1.4-1.5, 15s以上就x2, 倒易律失效問題...RVP100和100F一分鐘以內都不需要補償RDPIII甚至可以到2分鐘原廠文件都有說明至於底片是不是在1/125可以達到最好效果...根本不重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