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攝影]百年詔令 新竹都城隍奉旨遶境賑孤(文長圖多)

說到新竹,一般人都會直接想到科學園區。
事實上,除了高科技產業,新竹也保留了很多古蹟與文化傳統。
比如清領時期的竹塹城東門,日治時期的新竹州廳、消防局、警察局
以及具有哥德式風格的新竹火車站。
此外,俗稱外媽祖廟的長和宮鎮殿媽更是當年媽祖昇天後以媽祖真髮所製作的三尊神像之一,
在媽祖信仰文化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至於本文以下所要介紹的新竹都城隍中元遶境也有其悠久的歷史典故。

根據新竹都城隍廟官網所載,
清光緒十七年(西元1891年)江西龍虎山天師府夜觀星象,
以天狗星躔度於牛郎及織女兩星之間,
謂主殃臺灣,奏請朝廷下旨啟建法會消災。
是故,光緒皇帝下詔,命新竹城隍廟於次年(西元1892年)
舉辦護國佑民大法會二十天,即俗稱祭天狗法會。
光緒帝並賜「金門保障」親筆墨匾一座(「金門」即國家大門),
晉封新竹城隍為「威靈公,新竹都城隍」,成為省級城隍。
同時,聖旨更明令城隍爺每年陰曆七月十五日應奉旨遶境賑孤,
祈求國泰民安。此即為今日新竹都城隍中元遶境之由來。

新竹都城隍 晉封威靈公


新竹都城隍中元遶境也是我兩年前首度嘗試以廟會作為攝影的主題,
自此就每年與會。
有人可能認為廟會每年都一樣,拍出來的照片應該都大同小異。
但對我來說,正好是檢視自己的觀察力和攝影技巧是否有長進的機會。
同樣的題材,不同的觀點、技巧,
甚至是影像媒材(如底片與數位,黑白與彩色)
可以拍出完全不同風貌的照片,這就是攝影的無窮樂趣。

OM-4Ti出陣

[廟會攝影]百年詔令  新竹都城隍奉旨遶境賑孤(文長圖多)

第三次參與祭典,
今年我決定全程以1986年問世的手動單眼底片相機Olympus OM-4Ti作為影像紀錄的機器。
雖然之前也曾幾次以底片機拍過廟會,
但都是和數位相機交替拍攝,
遇到手動底片機不足應付的地方可以立刻以數位相機支援。
今年少了數位科技當靠山,
就只能靠自己以技巧去應付各種不同場景。
雖然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卻也是磨練技術的絕佳機會。

鏡頭方面,
根據幾次拍攝所累積的經驗,
這類都會區廟會因為空間有限,幾乎用不到長焦望遠鏡頭,
所以這次大部分使用Zuiko OM 21mm f3.5 及 35-105mm f3.5-4.5 這兩隻拍攝,
少部分則用到Zuiko OM 35mm f2.8 及 50mm f1.2。

底片方面,
正午前後的強光環境使用Kodak 100Tmax底片,
午後使用 400Tmax,
室內及夜晚則使用Ilford Delta iso 3200高感度底片。
配合黑白底片的拍攝,同時使用B+W 040濾鏡以期獲得更豐富的黑白階調變化。

為了應付現場逆光或是光線不足的問題,
另外準備了 Olympus F280閃光燈備用。

拍攝參數方面,
由於大光圈景深較淺會增加手動對焦的難度,
因此這次拍攝,我通常把光圈控制在f 5.6~8之間。
測光則使用矩陣模式,大部分不作補償,
但遇到大面積白色或是亮白色天空入鏡時則作+1ev補償,
如遇強光源則作+1ev~2ev補償。
這種測光判斷並不是很精確,
但配合黑白負片的高寬容度,大部分時候的曝光結果都還可接受。

藝陣演出是廟會的焦點且多為動態表演,速度極快,最佳畫面一閃即失,
因此廟會拍攝最難的應該是按下快門的時機。
如果是自動相機,可以開啟連拍模式,比較不容易錯失精彩的鏡頭。
但對OM-4Ti這種二十多年前的手動相機而言,
就只能靠現場仔細觀察與經驗的累積來決定何時要按快門。
對於初次拍攝廟會的新手來說,建議可以先上幾個廟會部落格
台灣厝仔
或是上youtube搜尋相關廟會的紀錄影片。
看看別人怎麼拍,廟會怎麼進行,對臨場拍攝會有所幫助。
實戰拍攝

收集廟會流程與繞行路徑(稱為路關)是廟會拍攝前的必作功課。

經過百多年來的演進,新竹都城隍廟中元祭典目前所進行的流程如下(參考自新竹都城隍廟官網):
農曆六月十二日:午時 陰陽司公出殿;
農曆六月二十九日:晚上十一時五分,開鬼門;
農曆七月初一日:下午四時,脫枷消業植福法會;陰陽司公駐駕北壇驛館;
農曆七月十二日:上午十一時十五分,城隍爺出神龕;
農曆七月十三日:大公子、二公子每年輪值與范、謝將軍巡夜暗訪;
農曆七月十四日:上午九時,迎路關;
農曆七月十五日:下午一時,奉旨賑孤遶境;鄭氏家廟貢燕;
農曆七月十九日:上午九時三十分起,普渡法會;
農曆七月二十日:上午十一時十五分,城隍爺入神龕;
農曆七月三十日:晚上十一十五分,關鬼門。

這次實際拍攝的結果,如預期的,最大的問題還是在個人技巧方面,
比如手動對焦的速度及準度還有待精進,
閃光燈的補光技巧也還不是很理想。
另外還有微光環境下低速快門的手震,
這個問題除了訓練手持拍攝的穩定度,
我還在想是否還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克服。

以下就來看看這次拍攝結果。
照片為花蓮彩韻沖掃,
除了第二張曾以軟體降低對比之外,其他照片無任何裁切或後製。


在以往我都是廟會當日才去拍攝,
但看了幾個部落格的建議之後,
今年在祭典之前先到城隍廟遶一繞,
果然可以捕捉到一些不一樣的畫面。

祭典前,城隍廟六將爺會的成員在廟埕前練習七爺八爺的舞步。
設計對白:來來來,快圍過來乖乖坐好,我跟你們說喔,再過不久我就要和城隍公爺一起遶境去了。


陰陽司公出殿,安奉於三川殿前供人膜拜。
陰陽司公為城隍爺的秘書長,在中元繞境活動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每年農曆七月一日開鬼門後都依例駐駕北壇驛館。
七月十五日所有陣頭與各宮廟神轎結束遶境行程後,
都要到北壇驛館向陰陽司公回報,才算結束當天的任務。
當城隍爺最後抵達北壇驛館時,陰陽司公將起駕跟隨城隍爺回到城隍廟。


開鬼門。
一般廟宇以神明安坐的方位為準,左邊廟門稱為龍門,右邊稱為虎門。
新竹都城隍廟以虎門作為鬼門象徵。
農曆六月三十日晚,原本終年緊閉的虎門,
經道士作法後,七月一日凌晨子時一刻開啟,
象徵鬼魂來到陽間,鬼月正式來臨。


我很喜歡這張道士的神情,可惜對焦到大門了


這張終於準焦了


七月一日開鬼門後,城隍廟會舉辦脫枷消業植福法會。
參加的人在道士作法後,套上紙枷,
在陰陽司公押隊下前往北壇驛館脫下紙枷燒掉,象徵厄運離身。


七月十五日都城隍上神轎。
照片中的“金門保障”匾額就是當年光緒帝所御賜的。
匾額上方的方型吊籃原來是存放光緒帝頒下的聖旨,
原件已在日治末期遺失,現存為之後仿製的副本,
每年巡夜暗訪前都會拿出來展示一次。




午時一點都城隍起駕,中元遶境正式開始。


都城隍駕前范將軍(八爺)。
新竹都城隍廟扮演八爺的六將爺會成員訓練有素,
舞動起來腳步靈巧,動作活潑,甚至帶點喜感。
在我看過的八爺表演中,算是非常優秀的。



七爺與八爺。一高一矮,一動一靜,這種搭配很有戲劇性的對比效果。


都城隍的小小衛士。加油!今年就要由你們負起護衛的重責大任。


陣頭表演中不可少的舞獅。




哨角隊,壯聲勢。


神轎在爆竹聲中踩踏前進。
神轎分為武轎與文轎兩種,
前者無轎頂,武官或武神所乘坐,如三太子;
後者有轎頂,文職神明或女神所坐,如媽祖、王母娘娘。
都城隍乘坐的是文轎。



豐原(墩腳)城隍廟。
很特別的日式神轎,每年與會,
在吆喝聲中踩著簡單的步伐抬著神轎搖擺舞動,
賣力的表演常博得滿堂喝采。




八家將




官將首。代表陰間的警察,十分威嚴。


活潑的三太子


很喜歡這張的動感,可惜長曝手震,背景也跟著晃動。手的持機穩度還要再加強。


夜晚來到,要面臨更嚴苛的弱光環境挑戰


鄭氏家廟,舉行貢燕儀式的場地。
鄭氏祖先鄭用錫為清朝開台第一位進士,稱「開台黃甲」
且後代鄭肇基在日治大正年間重修城隍廟時出錢出力,有功於城隍廟,
因此每年中元繞境,都城隍入廟前都會在鄭氏家廟暫留,
接受鄭氏族人的貢燕儀式。
儀式是由鄭氏族人代表先向都城隍上香,再以毛巾擦臉、供奉燕窩,完成整個儀式。


都城隍進鄭氏家廟。高舉盲拍。
廟會不可免的會遇到這種擁擠的場面,
為取得比較好的拍攝角度,可將相機高舉盲拍。
雖然這樣沒辦法透過觀景窗觀看,
但藉由廣角鏡的使用,
同時在鏡頭與主拍攝物之間假想一條直線去調整相機與鏡頭的角度,
這樣的拍出來的結果和想像中的畫面通常不會偏移太多。


舉行貢燕儀式。高舉盲拍。


都城隍離開鄭氏家廟,結束今年的遶境活動。



都城隍與東門。
在悠悠的歷史長河裏,當年下詔的光緒帝早已昇遐,清朝也已湮滅於史冊之中。
但新竹都城隍仍在人間忠實的履行祂的使命,願台灣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http://www.flickr.com/photos/29921695@N02/sets/
123nelson wrote:
實戰拍攝收集廟會流程...(恕刪)


難得一見好文

現代攝影己經流於只追求高解析,高ISO,散景.HDR

對影像內容己經不要求了

難得見到123nelson兄對影像內容深入研究
我的blog : http://www.flickr.com/photos/foxhuang/

123nelson wrote:
實戰拍攝收集廟會流程...(恕刪)


身為新竹人,看到這篇會有一種感動
用黑白的照片更有歷史的豐厚感
感謝你的分享
疾風怒雨,禽鳥戚戚;霽日光風,草木欣欣。可見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
真是厲害,很詳盡的紀錄


123nelson wrote:
同樣的題材,不同的觀點、技巧,
甚至是影像媒材(如底片與數位,黑白與彩色)
可以拍出完全不同風貌的照片,這就是攝影的無窮樂趣。


給你
我是Hiroyuki
銀鹽的顆粒感在這種題材特別對味呢!
真棒!
很用心的一片紀實~版大除了採用張力很夠的黑白風格來拍攝外,更如實的把整個歷史原委詳實敘述,讓閱讀者可以與板大一起感受整個遶境的感受外,更能透過詳實正確的說明,將百年前的情境與現代相互交融...奉上啦~~

123nelson wrote:
說到新竹,一般人都會...(恕刪)


拍得真棒~




現今大家都為了一口飯終日忙碌.

汗顏...
123nelson wrote:
說到新竹,一般人都會...(恕刪)

圖文並茂啊!
可以了解廟會的背景
又有照片可以襯托說明
這才是分享的真義

底片手動拍廟會不簡單
這陣子功力大進啊
在新竹生活,看到有人如此用心在記錄與精進自己的技術,真的是很感動
前輩這次全程使用底片拍攝也讓人相當敬佩

這篇相當詳盡,連不同時段所使用的器材也特別規劃好
行程調查與安排也做足了功課,真是非常細心的人

再加上難得也是olympus的愛好者,給100分都不多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