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除了高科技產業,新竹也保留了很多古蹟與文化傳統。
比如清領時期的竹塹城東門,日治時期的新竹州廳、消防局、警察局
以及具有哥德式風格的新竹火車站。
此外,俗稱外媽祖廟的長和宮鎮殿媽更是當年媽祖昇天後以媽祖真髮所製作的三尊神像之一,
在媽祖信仰文化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至於本文以下所要介紹的新竹都城隍中元遶境也有其悠久的歷史典故。
根據新竹都城隍廟官網所載,
清光緒十七年(西元1891年)江西龍虎山天師府夜觀星象,
以天狗星躔度於牛郎及織女兩星之間,
謂主殃臺灣,奏請朝廷下旨啟建法會消災。
是故,光緒皇帝下詔,命新竹城隍廟於次年(西元1892年)
舉辦護國佑民大法會二十天,即俗稱祭天狗法會。
光緒帝並賜「金門保障」親筆墨匾一座(「金門」即國家大門),
晉封新竹城隍為「威靈公,新竹都城隍」,成為省級城隍。
同時,聖旨更明令城隍爺每年陰曆七月十五日應奉旨遶境賑孤,
祈求國泰民安。此即為今日新竹都城隍中元遶境之由來。
新竹都城隍 晉封威靈公

新竹都城隍中元遶境也是我兩年前首度嘗試以廟會作為攝影的主題,
自此就每年與會。
有人可能認為廟會每年都一樣,拍出來的照片應該都大同小異。
但對我來說,正好是檢視自己的觀察力和攝影技巧是否有長進的機會。
同樣的題材,不同的觀點、技巧,
甚至是影像媒材(如底片與數位,黑白與彩色)
可以拍出完全不同風貌的照片,這就是攝影的無窮樂趣。
OM-4Ti出陣
![[廟會攝影]百年詔令 新竹都城隍奉旨遶境賑孤(文長圖多)](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209/mobile01-7fcfe8e077d89cb339f4cd55a9900a55.jpg)
第三次參與祭典,
今年我決定全程以1986年問世的手動單眼底片相機Olympus OM-4Ti作為影像紀錄的機器。
雖然之前也曾幾次以底片機拍過廟會,
但都是和數位相機交替拍攝,
遇到手動底片機不足應付的地方可以立刻以數位相機支援。
今年少了數位科技當靠山,
就只能靠自己以技巧去應付各種不同場景。
雖然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卻也是磨練技術的絕佳機會。
鏡頭方面,
根據幾次拍攝所累積的經驗,
這類都會區廟會因為空間有限,幾乎用不到長焦望遠鏡頭,
所以這次大部分使用Zuiko OM 21mm f3.5 及 35-105mm f3.5-4.5 這兩隻拍攝,
少部分則用到Zuiko OM 35mm f2.8 及 50mm f1.2。
底片方面,
正午前後的強光環境使用Kodak 100Tmax底片,
午後使用 400Tmax,
室內及夜晚則使用Ilford Delta iso 3200高感度底片。
配合黑白底片的拍攝,同時使用B+W 040濾鏡以期獲得更豐富的黑白階調變化。
為了應付現場逆光或是光線不足的問題,
另外準備了 Olympus F280閃光燈備用。
拍攝參數方面,
由於大光圈景深較淺會增加手動對焦的難度,
因此這次拍攝,我通常把光圈控制在f 5.6~8之間。
測光則使用矩陣模式,大部分不作補償,
但遇到大面積白色或是亮白色天空入鏡時則作+1ev補償,
如遇強光源則作+1ev~2ev補償。
這種測光判斷並不是很精確,
但配合黑白負片的高寬容度,大部分時候的曝光結果都還可接受。
藝陣演出是廟會的焦點且多為動態表演,速度極快,最佳畫面一閃即失,
因此廟會拍攝最難的應該是按下快門的時機。
如果是自動相機,可以開啟連拍模式,比較不容易錯失精彩的鏡頭。
但對OM-4Ti這種二十多年前的手動相機而言,
就只能靠現場仔細觀察與經驗的累積來決定何時要按快門。
對於初次拍攝廟會的新手來說,建議可以先上幾個廟會部落格
如台灣厝仔
或是上youtube搜尋相關廟會的紀錄影片。
看看別人怎麼拍,廟會怎麼進行,對臨場拍攝會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