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題目寫的非常聳動,其實沒這麼嚴重,個人只是把底片攝影者間討論的『顆粒』問題提出一些資料與看法。
有關『顆粒感』的網路文章,在這裡實在常見,情況是這樣的:新進的底片攝影者,拿到一台相機,裝上底片(有的還裝上過期好幾年的片子)然後到處按快門,興奮的拿到沖洗店,來個沖洗帶掃瞄,也許一兩個小時就好了,然後雀躍的拿到成品,放到電腦上打開檔案,結果,大失所望,數位圖檔的內容可見沙沙的顆粒,馬上就上網求救,問題就是:
『為什麼顆粒這麼粗糙?』
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精確的定義『顆粒很粗』是什麼。
底片上的微粒(grain)是指:底片乳劑上的銀鹽微粒或是一團染料,曝光後在沖洗過程中轉成的粒子,這些粒子組合成影像,然而這還不是上述問題的範疇,我們常說的『顆粒很粗』所指的就是『顆粒感』(graininess),它的定義是:觀察者以主觀觀察,對於底片上不一致粒子的感受;申言之,顆粒感是主觀視覺所感受到,原本視覺期待其為一致濃度的平面,上面的一團微小但可見的不一致區域,我可以這麼描述,雙眼看一面純白的牆壁,視覺心理期待是一面純白的顏色,如果上面佈滿了不同顏色的小點而雙眼能辨認出來時,這樣的視覺感受,就會是『顆粒感』。
影響影像(在這裡指的是最後呈現在相紙上的)顆粒(grain)的大小原因,來自於底片本身性質的部分大概是:
1.底片感光顆粒的大小
2.底片感光顆粒的數量
3.底片感光顆粒的隨機分佈
底片上的感光乳劑若放到大倍率的顯微鏡下觀看將會發現,感光的顆粒,也就是銀鹽的結晶本身不規則,並且其分佈也不是完全的均勻,請看如下的連結http://www.imx.nl/photo/film_2/black_and_white_film_emulsi.html
也就是說,構成影像的表面本來就不是『均一』的,他會有局部的大小不同情況,以及隨機的密度差異,(請看放大到三千倍的圖),這就是造成顆粒感的成因,還記得上面的定義中所指『不一致區域』吧?這就是銀鹽結晶不一致分佈,所造成的微粒濃度差異的結果。
然而,這僅僅是影響最後照片上的顆粒的一個環節,事實上影響顆粒的變因非常複雜,可以例示如下:
1.底片感光度
2.相紙反差、微粒度
3.放大倍率
4.沖洗過程
5.曝光(可能是最重要的)
其實顆粒感可以相等於影像的雜訊,雜訊的定義也是從感官出發,當視覺心理感受到某個預期一致,但卻不一致的部分,就會被當作雜訊,對於底片攝影者而言,如何減少雜訊大概有幾個作法
1.當然是低感度底片、放大倍率低、曝光要追求適當。
2.沖洗過程也有影響,爛快沖店與真的用心的專業暗房,差異有如天壤之別。
3.在高倍放大下,雜訊容易被察覺,換張不反光,表面較為粗糙的相紙(如珍珠面)也能讓眼睛看不出來。
4.將小底片放大成小張相紙,然後以中大型相機進行翻拍,這是一種減低放大倍率的手段,如果採用優秀的光學系統,將得到非常優異的結果,這是一些展覽照片採取的製作方法。
5.暗房柔焦,在放大照片曝光相紙時,加入柔焦效果,專業暗房工作者告訴我,此法非常簡單,拿個細孔網子在相紙上稍微晃一晃,就能得到將粒子柔化的效果,對於原來銳利的影像部分,則會有輕微的減損。
也許有些朋友會覺得『實在太麻煩了』,個人卻認為,這就是按部就班的樂趣。
話題轉回『底片掃瞄成數位檔案』的問題,上面已經大概的把顆粒感的成因,做一簡要敘述,問題是,為什麼轉換成數位檔案時候,顆粒感還是這麼強烈?
答案很簡單,掃描器是台機器,它非常忠實的呈現了底片上原有情況,包含上面提到的雜訊,也在掃瞄的時候一併被當成影像資料,此時要讓這些雜訊被眼睛所忽視,最簡單也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縮圖,於是,個人才會在另一篇文章裡頭主張,圖片尺寸放到10*12,讓電腦使用者在75公分時,可以得到最舒適的觀賞感受,往往這個大小,底片的雜訊已經非常不容易被辨識出來了。
以上,供愛好底片的朋友參考,若有錯誤,請指正。
參考資料:KODAK Print Grain Index . E58
附論:數位影像的降低雜訊原理:從數學出發
這篇附論是跟隨著上述關於底片影像的雜訊的而發表的,數位影像往往被認為有『純淨』的特質,許多攝影者甚至以此為評量數位像機的標準,進而認為底片影像就是『不純淨』『不好』,此甚有誤解,對於高品質的影像呈現而言,不管是何種媒材,都追求『最少雜訊的影像』,兩者目標相同而原理不同,各自有其優缺點,實在沒什麼好比的。
為什麼要從數學出發,理由如下:
1.CCD本身並不能成相,而只是一個感受光線強弱的接受體,它所接受的光線,會變成數值,每個畫素代表一個數值,全部就是一個大型的矩陣;由於自然界中的顏色是連續的,這些矩陣上的數值可以畫成連續的曲線。
2.在這個大型的矩陣中,雜訊的描述與前一篇文章類似,不過,此時可以把機器上的雜訊當成矩陣中,偏離原來曲線的數值,換句話說,原來是個平順的紅色曲線,突然多了綠色或藍色的數值,明顯的偏離了紅色曲線範圍,此時
若呈現在人眼前將會得到不一致的感受,也就是雜訊的呈現。
3.如果,可以把這些偏離的數值剔除,其空位用相鄰近的數值以數學內插法,將曲線補全,那麼原來雜訊的位置,人眼就有機會無法辨認出來了。
4.演算出來的數值當然不是真正的數值,但它取代了原本令人感到不悅的雜訊,也可得到『純淨』的數位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