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 Lightroom/Silkypix 使用心得 ver.01

目前我使用軟體會調整的主要是下列幾項參數
1.白平衡
2.曝光補償
3.對比
4.銳化
其他則視狀況

首先. 開啟檔案

[心得分享] Lightroom/Silkypix 使用心得 ver.01

這張曝光算是蠻準了. 修正白平衡.
我覺得本來有點暖. 所以降一點點色溫.
不要偏冷也不要偏暖剛好
[心得分享] Lightroom/Silkypix 使用心得 ver.01

再來是控制對比
使用tone curve平台. 開啟精確點選工具
首先. 點主體的亮部
看這一點的輝度落在curve的哪裡

[心得分享] Lightroom/Silkypix 使用心得 ver.01

然後游標移回curve. 放在該點位置
按鍵盤上下鍵調整
(這張sample的主體亮部原本就很亮了. 不需要調太高)

[心得分享] Lightroom/Silkypix 使用心得 ver.01

再來. 點主體的暗部. 看落在curve的哪個位置

[心得分享] Lightroom/Silkypix 使用心得 ver.01

然後移到curve的該點. 按上下鍵調整. 調暗
拉開主體明暗對比
[心得分享] Lightroom/Silkypix 使用心得 ver.01

再來. 點選背景的暗部

[心得分享] Lightroom/Silkypix 使用心得 ver.01

把背景明暗度整個壓下去
[心得分享] Lightroom/Silkypix 使用心得 ver.01

再來
我覺得葉子也有點太搶眼
所以我要降低綠色的明度
開啟HSL-Lumiannce平台. 點荷葉. 確定是調整綠色拉桿
[心得分享] Lightroom/Silkypix 使用心得 ver.01

適當地降低綠色的明度

[心得分享] Lightroom/Silkypix 使用心得 ver.01

最後. 銳化

[心得分享] Lightroom/Silkypix 使用心得 ver.01

存檔
如果後續還要進photoshop 塗塗抹抹. 可以存成16bit tiff或DNG.

[心得分享] Lightroom/Silkypix 使用心得 ver.01




這是原機身直出JPG

[心得分享] Lightroom/Silkypix 使用心得 ver.01

Lightroom 調整後轉存8bit sRGB JPEG
主體的荷花. 本身對比增強. 色彩更鮮豔. 輪廓更清晰
與背景的差異也突顯出來.

[心得分享] Lightroom/Silkypix 使用心得 ver.01
再來一張效果較明顯的範例

首先. Silkypix開啟檔案



先修正白平衡到5100K


其實這邊跳過了曝光補償的動作
為何
因為最亮部幾乎剛好抵達曲線的頂端.
便不需要調整.

再來用curve控制對比
注意游標位置點在畫面最高亮度的地方. 看是對應曲線哪一點


於curve 該點做一定位點. 稍微提升一點點明度
(畫面zoom到50%以注視細節是否因過亮損失)


再來
游標放在主體的雲層暗部. 看看對應曲線的哪一點


於curve該點做一定位點. 降低暗部的明度
這樣便可拉開主體的對比
效果就很明顯了



再來. 游標點背景的那棟台電大樓.
它的明度比雲層暗部還更暗


再做第三個定位點. 把台電大樓和眾多地上建築物的明度降低


此時我覺得色溫還是有點偏暖
所以再修正白平衡到4900K


銳化


本來這樣準備要結束了
但是我希望主體的太陽光束....可以再更突顯些
游標放在光束上. 看對應curve哪一點
約是中間調偏亮些


再做第四個定位點. 稍微提高其明度
與暗部的雲層拉開對比



存檔






機身直出JPG原圖



經silkypix處理過



這樣我亮部和暗部細節都保留. 主體本身對比也夠強烈
主體與背景的差異也拉開
差異有沒有很大呢?


只要概念通了. 一法通萬法通
再來一個比較有趣的例子


原圖. 機身直出JPG



經Silkypix調整白平衡. curve控制明暗部. 銳化



silkypix操作時的畫面
這個例子與一般增強對比的方式剛好相反

為了突顯水中倒影的細節. 我在暗部放第一定位點. 然後將水池內暗部的明度拉高

為了降低遠方背景大亞和新光大樓的燈光. 我在亮部放第二定位點
然後將其亮度減低

一般為了突顯色彩和階調. 都是亮部加亮. 暗部降暗. 所以都是類S型曲線
這個例子剛好反過來.



與前一張類似的狀況
不同點是為了突顯水池倒影的細節. 我在暗部和最暗部放了兩個定位點
將暗部明度提高. 細節會浮現
但依然要維持最暗部的明度為近似全黑

僅僅提升暗部明度的話. 也會影響全體畫面的中間調明度
所以第三定位點放在後方台北車站的牆面. 屬於中間調. 利用定位點把它固定起來



機身直出JPG




Silkypix. 調整白平衡. 調整曲線. 銳化
除了水池倒影的細節更明顯以外
"台北車站"四個燈光字樣也比原先更明顯




對我而言. 後製=數位暗房的目的. 並不是為了 "救回一張被拍爛掉的照片"

而是可以對自己作品的最終輸出效果. 做更精密的控制
更加突顯自己要表現的主題
更好的對比
更好的細節呈現

而且. 軟體可以獲得更大的表現自由度.
藉由專業軟體. 我可以做到過去做不到/或未曾想過的效果.
例如這兩張站前夜景

Silkypix我也很推崇,在白平衡這部份做的很好,
除了白色指定功能外,還有膚色指定的功能。
http://blog.yam.com/yada_yblog_____ http://www.flickr.com/photos/yada
文包 wrote:
目前我使用軟體會調整...(恕刪)


感謝文包前輩無私的心得分享.這真是給一個新手的我大大獲利良多..
可不可以請教一下文包前輩 這兩套軟體那套比較適合新手... 還有這軟體要去那裡購得?? 謝謝
silkypix我也用了蠻久的,不過我的canon 5D raw檔讀進去後,顏色都會不正確,例如黃色的火,會變成橘色的,lightroom,dpp就沒有這個問題,silkypix光是調白平衡、顏色就搞得半死,不過風景照現在大家都不忠於原味,用silkypix調倒是蠻好的。
贊啊!!.......,趕快學起來...待會就去拿一些作品來試試看
感謝文包大大的分享
1.我為何要使用RAW檔

其實說來也有些慚愧. 從D7D 踏入DSLR至今兩年半.
真正開始認真使用RAW檔. 卻是從今年五月才開始

主要是因為五月開始以綠色為主題.
會想拍葉子(主要是逆光的翠綠).
起因是因為台北這裡一到四月幾乎沒有放晴過. 五月開始有連續晴天.
所以看到逆光翠綠就覺得很漂亮. 很想拍.
很簡單的動機

拍了幾張. 首先碰到的最大問題是 -> 難以精確重現我想要的綠色
大部分都是黃綠色

除了偏黃. 還是偏黃

主要的問題是白平衡.

A100預設日光白平衡約在5300K
但實際拍攝上. 有很多環境因素會干擾. 影響白平衡

例如陰天. 雲遮住日光的陰影. 藍天的反射. 樹蔭下來自地面或其他物品的反射.
現在時節約四點半以後. 太陽逐漸斜射. 色溫也開始偏暖. 一直持續到日落為止. 每一刻都在改變.

所有條件. 或單獨. 或集合一並產生.

因為天空水氣雲層分布不同. 甚至同樣晴天. 同一地點. 同一時間的色溫. 都可以有極大差異.
我昨天(6/21)下午六點左右經過市民大道京站工地. 昨天的陽光全都是黃光
而之前五月中這個時間. 在此地. 天空是藍到不行.

就算自訂色溫再試拍.
時間一過. 太陽西下. 或是雲遮. 條件一改變. 等於白費工夫


結論是 -> 要現場在機身上精確調整白平衡. 幾乎不可能作到.

唯有拍RAW 檔. 從後製著手

從D7D 到現在兩年餘. 為此我才第一次認真開始接觸RAW檔後製編修.
以前總覺得麻煩. 沒必要. 沒時間
但現在已有明確的理由.

看完軟體使用說明. 參考書. 以及網路上一些相關訊息和教學
這才發現RAW後製軟體有著很多優勢. 而過去我都未能善加利用.



2.RAW檔的優勢

RAW紀錄了CCD原始資訊. 這原始資訊只是每個像素的輝度(明暗度)
眾所週知. 一般CCD/CMOS是RGB三色以mosaic形式混合排列.
(圖片解說摘自SIGMA SD14網站)


R像素加上該像素紀錄的輝度. 出來就是該輝度的紅色
其他顏色亦同
經過demosaic運算後. 成為一張基本的點陣圖
再經由Gamma轉換. 轉為非線性型態. 才為最終成果.

如果機身直接拍JPG, 那這些過程是由機身內部運算晶片來處理.
如果拍RAW. 那這些過程便交由專屬軟體來處理.

所以. 事實上 -> 沒有任何一張照片是沒有經過後製的

或是精確一點叫做數位暗房. 沒有經過數位暗房處理. RAW就無法成為點陣圖
只是差別在機身裡面自動處理
或是透過軟體自己動手


而在RAW轉檔成點陣圖這個過程中
透過軟體. 我們可以控制RAW檔如何轉變成我們想要的照片.""

諸如曝光補償/白平衡/銳利度/對比/彩度/去雜訊/Gamma/明暗部調整/....等等 (看軟體提供的功能而定)

因為是在RAW -> 點陣圖的過程中.
直接指定RAW的原始像素資訊. 以何種形式. 轉變成實際像素
對照片原始資訊的損失可減到最低.
所以與一般點陣圖在photoshop裡面編修. 有本質上的不同

而且還可以繞過機身內部的處理晶片. 避開機身某些多餘的處理過程
像LX1 如果拍人. 膚色都會故意抹過 (會自動偵測膚色. 自動處理)
但拍RAW 檔就可以避開這點.
如果機身去雜訊表現不理想. 也可以改透過後製來處理



3.拍底片反而比較沒色彩上的問題.

底片. 尤其正片. 只要能在標準日光下拍照. 準確測光並曝光.
色彩基本上就不用擔心.
我在06年拍了四捲fortia SP 都能達到我現在的要求
反而是DSLR到現在才比較能控制我要的顏色.



4.為何要使用專用軟體

相信拍過一段時間的朋友. 多半都會使用如下方式來拍攝

與其用DSLR的P/Auto模式拍照. 改用A光圈/S快門先決手動模式.
與其用AF拍照. 某些場合改用MF拍照
與其用矩陣自動測光讓相機決定. 某些場合改用點測光. 來自己決定

使用RAW處理軟體. 跟上面這些動作是一樣的意思

如果你要精確控制曝光補償. 白平衡. 對比/階調/反差. 去雜訊等等的效果

與其交給機身全自動. 你應該試試看自己來


而且專用軟體. 即使什麼也不做. 出來的效果通常還是比機身直出JPG好一些.
裡面也有很多預設值可以自己套用看看.
相對於機身有限的參數設定. 你的自由度便提高很多


有了軟體功能的輔助. 你甚至可以做到以前做不到的效果
(此處所指並非HDR或QTVR一類的影像合成.)



5.明暗度是影響最為重大的關鍵變因


不論是黑白. 還是彩色. 實際上明暗度變化的影響都是最大關鍵

物體的質感. 主要也是因為明暗變化的階調所致

一般狀況下. 一張好的照片
應該精確控制對比.
讓最亮部幾近全白. 最暗部幾近全黑. 而階調/細節盡可能保留

RAW的目的. 是盡可能紀錄多一點資訊
假設它可以紀錄七階
當我決定最終輸出時. 決定主體對比/最亮部/最暗部的時候. 實際上可能僅取其中五階
如果RAW沒有拍好. 資訊不足這五階. 那我的調整便會受到限制.
熟悉以後便會發現. 其實對比低一點. 看起來灰灰濛濛的. 反而後製空間更大

也就是意味者

你要機身直出為目的
或是以數位暗房輸出為目的
兩者的拍攝動機不同. 拍攝方式和結果也完全不同.

ps.以目前12bit A/D轉換的RAW而言. RGB即分別以2的12次方=4096階的明暗度紀錄之
而一般最終輸出JPEG多為8bit=256階
也就是數位暗房決定4096階中取出哪一段256階作為你的最終結果
-
同樣的道理. 我現在用底掃掃圖. 也會以16bit TIFF來儲存
然後進photshop CS2
去塵點
修正對比

如果不用去塵點. 有的我就丟Silkypix拉對比就好
Silkypix的優點之一就是快. 效能好

如此修正後的影像. 效果不會差DSLR多少

然而底片原有的色彩特性也可以保留一部分.
例如第三張的天空. 層次就比數位更好更豐富些
起碼螢幕上看起來不會和原片差太多. (當然scanner還是有極限啦....超過極限還是不行)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