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National這品牌已經消失了,而改以panasonic作為商標。
形式為單點觸發但有auto功能,當年有auto就很厲害了說。


當時不管什麼東西,好像都有個皮套的樣子,閃燈本體的型號底下有個圓孔,那就是auto功能的感應器。
最下方有同步線插孔,左面是電池盒,吃四顆三號電池;右側有外接電源插孔,這就從沒用過了。

背後的樣子,上半部的燈頭可以拉出來調整擴散角(配合鏡頭焦段,我猜是對應135規格)。那張R.C.LIU是我爸名字的縮寫,這種名條也是當年的特色?

下半部是操作面板,上方的圓盤其實是一個計算表,可以依照感光度、距離、擴散角計算應該要用的光圈。
最下面只是開關兼熱靴鎖,小紅點是測試按鈕,沒事可以用來放閃光蛋


再近看計算表,圓盤最外圈,一點鐘方向有個白色字樣,寫著MANUAL(FULL) AUTO,顧名思義就是手動(全出力)跟AUTO時,感光度撥盤要對應到的刻度。
相對的1/4、1/16是閃燈出力微調,配合最下方的開關。
圖中有ASA、DIN標示的就是感光度撥盤,剛好ASA100對到MANUAL(FULL) AUTO;下半圈有光圈標示。
再內圈則是擴散角以及對焦距離的標示。
最中間的紅色LED則是充電完成的指示燈。
最下方的六段開關,分別各有三段MANUAL跟AUTO,也是看場合使用。MANUAL從左右是1/16、1/4、FULL。
AUTO則是看欲使用的光圈做選擇。
一開始我看到這閃燈時也是傻眼,怎麼用啊?

最早是從手動開使用,再看回計算表,放一張更清楚的圖。

看到白底黑字的5.6,上方剛好對應到5.4M,兩個數字相乘就是所謂的GN值(GUIDE NUMBER),這個例子的GN值是30.24。
假設今天我們用ISO 100,對焦距離剛好是5.4M時,光圈開到5.6就可以得到正確測光。
而GN值隨著感光度改變,若今天用ISO 400,則GN值會增加兩倍成為60.48。
所以只要對好焦,從對焦表尺上得到對焦距離,以GN值除以距離,確定閃燈充電完成,這樣就可以拍照了。
經過這麼一連串過程,終於拍好一張照片,也真是夠累人的了。

若不要全出力
所以AUTO功能出現了,大大減少使用者的負擔。

再看回操作面板,最右側綠色AUTO CHECK則是以AUTO功能時,閃燈出力正確時會亮起。
下方SWITCH當然是開關囉,有四段可以選擇,OFF、PL、STOP、AUTO CHECK。
使用時若切到PL,充電完成後會有蜂鳴器一直逼逼叫告訴你I'm ready,STOP就不會一直吵你。
AUTO CHECK自然是自動偵測。
依然是以ISO 100為例子,假設我想用光圈2.8,則下方開關撥到最右側,土黃色那一格、5.6是橘紅色、11是綠色。
閃燈會依據物體實際的反光量,當感測到反光量足夠時,表示有正確曝光,閃燈會把燈管斷電。
這樣就完成了整個曝光過程。整理一下,攝影者依照底片ISO值,在閃燈上設定自己想用的光圈(或景深),然後機身端只要把快門速度放在同步速度之內,光圈設定好,其餘無論環境都可以得到正確的曝光。
若要做補償也只需要自己更改光圈值。
AUTO功能在還沒有TTL的時代是很方便的,即使在今日,不管是SLR或是DSLR也還是有人在使用這樣的閃燈。
比方說panasonic的PE-28。

雖然比不上各家神燈,但好好利用老東西也是有不錯的效果的。
第一次寫這樣的介紹跟教學,或有任何遺漏或失誤,還請指教。
從開始玩攝影到現在,其實只有一年多而已。研究這閃燈也一年多了,最近才能全部參透。
希望能幫到有類似疑問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