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一篇攝影的美感(1-2)

三、畫面中的重點:”攝影是種減法”這句話以美感的概念來說可以算是部分正確,至於為何說”部分”這點之後可以再加以解釋。單眼新手常常會犯的錯誤,就是在問我是用APS-C機身,請推薦旅遊鏡、人像鏡?在我看來這真是完全顛倒了前後順序以及缺乏問題的精準度,跟我老媽常問我”兒子阿,你何時要結婚?”而我總是會半開玩笑的回答”媽妳順序錯了喔,要先交個女朋友吧^^?”那跟上述我說的顛倒前後順序有何相關呢?

第一,不管是FF或是APS-C,都只是照相機,有人習慣拿變焦鏡人像、風景一鏡到底;亦有人包包內不裝幾個廣角、標準、望遠定焦不出門的,請問誰對誰錯?其實端看個人習慣,因此上網問一些跟自己習慣完全無交集的人,這不是挺不符合邏輯的嗎?

第二,被大多數人歸為旅遊鏡、人像鏡無非就是以焦段便利性及光圈大小來分,最常看到的一個典型問題就是:我用APS-C,請問24-70 F2.8好嗎?不出幾樓一定會有人回”這顆鏡頭在APS-C上不夠廣也不夠遠”實際上真的是如此嗎?換另一個問題:我用APS-C,請問該買24L還是35L?可以預見的其中一個回答就是”24L在APS-C上超好用,已經變成我的機身蓋了…”相信單眼新手一定常會被這兩種答案搞得一頭霧水,為何這兩顆擁有重複的廣角端焦段,卻有不同答案?因為,除了自己,沒有人知道你最常用的焦段跟用鏡習慣是在哪,更不會有人比你更明白你常拍的題材、重點為何。

以我自己用APS-C來說,我最常拍的題材,有陣子是以人像為主,我畫面中的人像常包含不同的場景如一對一外拍、展場Showgirl、眼睛或是手腳等肢體的特寫等…在這狀況下,我嘗試用過包含10-22mm、18-135mm、35 F1.4L、50mm F1.4、24-70 F2.8L、55-250mm等等不同鏡頭,經過挑選反覆驗證,”個人覺得”在APS-C上24-70 F2.8L很符合”我個人常用的工作環境跟場景”,但換了個人呢?我相信答案必定未盡相同,甚至大異徑庭,這沒什麼對錯,因為每個人畫面中的重點本來就不同。(目前個人也沒那麼多鏡頭,只是很幸運認識不少喜好攝影的朋友可以相戶切磋)。

再來說攝影是種減法個人解讀的含意,”貪多”是很多人拍照常放不掉的習慣跟原罪,不夠廣、不夠遠、光圈不夠大、畫質不夠利、現場光線不夠亮、Model不夠專業…這些其實都是”貪多”,玩攝影其實要懂”捨得”跟去蕪存菁,一個Model或Showgirl在台上,最常看到的拍攝手法就是從頭拍到腳,試問,你真的看出了這個Model或Showgirl最美的地方了嗎?我相信大多數的人一時間會回答不出來,彷彿是在拼聯考趕考卷一樣,匆匆寫完交卷,走出考場後腦袋一片空白…好一點的答案是”恩…我覺得她的眼神很讚”,這樣算60分…Why?因為還有一個人回答”我覺得最美的是從右邊45度平行方向拍攝她微笑略微上揚的嘴角,不過若能搭上一件白色絲質小洋裝再加個鴕色高跟鞋就更棒了,紮個公主頭並加強唇部的亮度整體造型會更完美…”

攝影是種減法,因為”好的攝影師”懂得剔除多餘的元素,而僅僅呈現最美的一角。但我說”攝影也是種加法”,因為一個”高竿的攝影師”,懂得如何去掌控他所能掌控並加進的元素,就如同上面那段第三個答案一樣。而攝影大師呢?給他一個環境,他能夠精準且耐心抓出各項攝影要素並且在那一瞬間記錄下感人傳頌充滿故事性的照片,就是他跟攝影師所不同之處。(以上純為個人自己的分野)

這篇文章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出現任何一張攝影相關的圖片?原因很簡單:

第一,圖片好壞是很主觀的事,個人自認目前為止尚未有什麼值得流傳千古或無懈可擊的作品^^

第二,文字帶給人們的想像,往往大過一張圖片。當埋首金庸小說時(當然你也可以換成埋首哈利波特、村上春樹、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的輕舞飛揚…),文字中令狐沖的神情、眼神、情緒、樣貌、武功及場景等,每個人腦海中一定自有帶入的相貌跟搭配的景致(當然最常是帶入自己啦^^),那種想像空間之大之美,決不是一兩張圖片所能涵蓋,甚至拍成電影電視,也往往無法滿足每個人想像空間中的細節與美感;另一個例子,國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中九把刀的劇中/書中女主角”沈佳宜”,今天被媒體以很狗仔的精神翻閱畢業紀念冊並追出了當時他同班的”沈佳儀”及其畢業照,說真的,對我個人而言她算清秀,但更令我失望的是媒體,因為你破壞了每個看過電影/小說的人心目中,對”沈佳宜”的美好想像…


========2011/08/22續================================================

四、色彩的調性與搭配:顏色是有個性的,他所包含的內容很多,如明度、亮度、彩度、飽和度、溫度(色溫)等,大多數人對於顏色有一定的共識,如台語”紅水黑大方”,這是參加喜宴出發前老一輩父母通常會給的穿著建議;另一種悲傷的場合時則以淺色、白色為主要的基調。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在某些國度如鄰近的日本卻被視為是失禮不得體,由此可知顏色早已融入生活更甚者成為一種”文化特色”,若在拍攝不同題材的作品時,這點其實得稍加注意,以免功虧一簣產生脫離現實甚至失禮的窘境。再回來說到顏色的個性,大紅色的跑車給人怎樣的感覺呢?猶記得某年台北車展,Alfa Romeo展出該廠牌最新房車Alfa 159時(Alfa 159曾獲年度全球最性感/最美汽車,由設計大師喬治亞羅與Alfa Romeo設計中心共同打造)參展人員曾對我說”先生您看這車的紅色,跟法拉利的紅僅差一個色號…”另一個例子就是Ducati,其製造的高級重機一定包含大紅的基本代表色。鮮豔的大紅色儼然已成為人們對跑車的聯想,似乎也連帶地顯現出了這顏色給人的觀感如熱情、速度、陽光奔放、亮眼鮮明等…鮮紅色的玫瑰不正也是如此?給人一種戀愛中的熱情意念。一旦色彩對應其搭配的物品及意念延續時,甚至只要看到該種色彩你可能就會不經意地脫口說出”阿…這是法拉利紅”。

而當應用在攝影時,顏色搭配的美感就相當重要,舉例來說,若在一個復古的場景如北投的老式日據建築時,鮮豔的顏色固然未嘗不可,但若能採取較低的色溫(偏黃)或是較低彩度甚至單色黑白等,更能顯現出一種歷經時代變遷的斑剝及氛圍。另一個簡單的例子,正常來說,較少攝影師會將婚紗照拍成黑白,那犯了一般人禁忌且觸人霉頭。(當然小倆口喜歡那種拍法、長輩也不介意的就不在此延續討論)有一種還不錯的色彩美感模仿方式,那就是多注意一些國際知名品牌的廣告看板及海報,如威士忌的廣告海報,常見以黑色為底,輔以金色字體及水晶酒杯,創造傳遞出一種”穩重、高貴、稀少” 珍釀的訊息;而較女性化的日式微酒精飲品,則常用粉色基調搭上淺色活潑的背景表達”輕鬆、柔順、涼爽”的感覺。模仿是進步的第一步,逛街時多多注意一下,其實很容易發現值得學習且快速上手之處。



攝影的美感(5-6) (章節連結…)
純粹個人主觀攝影、生活及K書心得...分享給大家,歡迎互相漏氣吐槽求進步^^
文章關鍵字

麥爾斯桑 wrote:
續上一篇攝影的美感(...(恕刪)




好文推推!!


151515151515
看完之後…深深覺得大大很利害!好文章…大推!
講了三篇字很多,
但是內容都是非常空洞的東西.......

嚴歸:啊像那舉一反三的廢話
嚴歸:模擬兩可的廢話
嚴歸:觸類旁通的廢話於事無補的廢話
白壇:啊
嚴歸:你通通背熟了之後
嚴歸:在比賽的時候再找機會套上去
嚴歸:迷倒裁判打垮敵人
嚴歸:再度贏得一個光榮的勝利
白壇:你把這個廢話的定義給解釋一下
嚴歸:恩你所謂廢話就是一種聽起來好像很具體實際上是很空洞的一種話
白壇:喔
嚴歸:它看起來好像要講到問題的癥結了實際上是在迴避所有的答案
白壇:啊
嚴歸:所以這種話他聽起來好像很流暢但是它註定是要作廢的
Cudacke Dees wrote:
講了三篇字很多,但是講了三篇字很多,
但是內容都是非常空洞的東西.......

...(恕刪)


抱歉傷了您的眼看了那麼多空洞的文字,期望大大以相聲橋段回覆之外,能分享您的所學所知及更紮實的內容互相討論,那我想會是更好的進步方式^^

麥爾斯桑 wrote:
續上一篇攝影的美感(...(恕刪)



麥爾斯桑大大
雖然你的文章中沒有一張圖
但文章內容卻比放圖來的精彩

打動人心的相片, 一般新手也許拍1000張能打得到1-2張
但有美感會拍照的人 也許有8成的相片都能讓人感動
越貴的相機並不會讓你進步,祇有你想不想讓自己進步
謝謝麥爾斯桑經驗大大分享!~
my blog

cckuo wrote:
麥爾斯桑大大 雖然你...(恕刪)


鼓勵或是批評都是讓自己進步的方式
若小弟文章有給人任何小小啟發及迴響
那就很讓自己開心了^^
麥爾斯桑 wrote:
續上一篇攝影的美感(...(恕刪)


很好的分享文 最近高手真多

學習了

樓主這兩篇旨在強調減法與色彩的運用 對入門者幫助很大
很棒的分享文,
願意打這麼多字出來和大家分享,
讚~~
http://www.flickr.com/photos/rybchen/

Cudacke Dees wrote:
講了三篇字很多,但是...(恕刪)


那請你發一篇有關攝影,內容不空洞的文章好嗎?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