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一篇 攝影的美感(3-4)


五、時機:時機包含了時間、地點、氣候、甚至一些運氣。前陣子大家常拍的”火燒雲”來說,在台北市要看到火燒雲,所處的位置、高度、地點甚至時間都需要一點點知識、經驗、運氣跟巧合,知識及經驗法則告訴我們,颱風來襲前夕最有機會出大景,這時是增加拍到”出大景的機率”而並非絕對,有些攝影愛好者可以花上一整天甚至好幾天在大稻埕只為了那一瞬間的大景,並不一定是他好運,而是他下了苦工,而得到不同於其他人的成果。

拍出1945年2月23日”Raising the Flag on Iwo Jima”,又譯”硫磺島上的國旗”,美軍陸戰隊在硫磺島上撐起美國國旗的那個戰地記者,《Leatherneck》雜誌的喬‧羅森塔爾,則掌握了極佳的時機,那個瞬間在二次世界大戰時出現過幾次呢?別說當時,一直迄今恐怕都再也無法復見(當然也感謝老天讓人們不需有機會再見到類似的場景),除了戰地攝影師掌握了絕佳的時間地點運氣外,他的照片展現出勇氣、堅毅、陽剛、希望之美,在當時鼓舞美國甚至帶給世界人們戰勝軸心國的希望,也因而成為一個特殊時空背景下的經典照片。(該照片當時成為唯一一張,拍攝當年度就奪得普立茲攝影獎的作品)。

另外,我亦相信那位戰地記者當時身上背的,不是可以達到高ISO純淨度及高速連拍的FF全幅機加上自動對焦L鏡^^



(補充)有網友反應上述這個例子或許有些爭議(個人認為還是無損其經典照片的地位^^)

換個另一個例子,1945年8月14日美國「生活雜誌」(Life)攝影師艾森史塔特(Alfred Eisenstadt)在紐約時代廣場舉國歡騰慶祝日軍投降拍下了"水手擁吻護士"的經典照片

這很符合網友分享的"決定性的瞬間",也就是抓到了非常難得的"時機"^^當然這樣的時機也不太可能再復見了~~


========2011/08/23續================================================

六、氛圍:也有人說氣氛,氣氛跟場景及拍攝物有關,舉例來說在咖啡廳昏黃燈光下拍攝咖啡時(假設咖啡杯是白色),通常”個人”不會去調整到精準的白平衡而多維持現場光,為何呢?一杯溫熱、散發著裊裊蒸汽、顏色濃重而飽和、氣味渾厚的咖啡,給人的感覺是”溫暖、穩定、適合細細品味的”,此時搭配哪一種背景色溫是恰當的呢?是暖色溫,還是白平衡精準的純白冷色溫?相信較一致也調和的前者會是稍好的選擇;但換個場景,若是身處在邁阿密沙灘躺椅的陽傘下,同一杯咖啡呢?這時一杯熱咖啡就顯得很突兀…若硬要拍攝的話,我寧可他顯現不出裊裊的蒸汽,且以冷調的色溫來搭配…但更好的是我換一杯清涼色彩繽紛的雞尾酒來拍,整體的協調性及氛圍會更佳。

以上是”物品vs場景vs色溫”,若是再多一個”物品vs場景vs色溫vs品嚐咖啡中的人”呢?此時最難控制的氛圍變數就變成了”人”,因為人的表情、情緒、氣質、衣著、姿勢、拿咖啡的手、身體的角度、東方人偏黃的膚色、甚至咖啡廳背景中不相干的人等等,成為影響整體氛圍的多樣變數,也就越難以掌控。但Model及攝影師間的協調互動及事先的溝通準備,就可以降低變數所造成的”不協調感及不確定性”,拍攝出來的氛圍也就更佳。

另一個例子,在拍攝重機時所找的Model時要的條件是啥?當時我個人的設定是:身高165cm以上且腿長於110cm、臉部線條明顯有個性、波浪大捲髮、健康小麥膚色、眼睛大且有神並略帶侵略及殺氣、肢體動作可以外放大方跨坐於重機上、搭配淺色美式直條紋襯衫露出肚臍且襯衫下擺打結、牛仔短褲、駝色高筒靴、加重眼線及假睫毛、再搭上一頂美國Icon活人獻祭美式漫畫風全罩式安全帽及皮手套…這樣的Model相較林黛玉柔弱甜美型的Model,畫面上更協調具說服力也更能展現重機力量及機械的美感。當時我用的是Canon 10-22mm超廣角鏡頭於下午4點到5點間逆光壓光拍攝,因為我需要的不是浪漫的虛化柔美背景氛圍,而是陽光、力量、誇張、侵略性及狂野不羈的感覺。



待續......




純粹個人主觀攝影、生活及K書心得...分享給大家,歡迎互相漏氣吐槽求進步^^
攝影的美感(1-2)
文章關鍵字

麥爾斯桑 wrote:
續上一篇 攝影的美感...(恕刪)



好文推推!! 15151515
麥爾斯桑 wrote:
”硫磺島上的國旗”,美軍陸戰隊在硫磺島上撐起美國國旗的那個戰地記者,《Leatherneck》雜誌的喬‧羅森塔爾...(恕刪)


這張照片背後有段辛酸故事,和麥帥(更正)登上菲律賓海灘一樣,
都是事後補拍的,甚至連士兵也換人了。
這種重新喬位擺Pose,喊一二三...說是什麼瞬間有些不符事實。
Stetho wrote:
這張照片背後有段辛酸...(恕刪)


維基裡面有提到這段
一開始是比較小的國旗...
當然之後為了一些因素還特地換一批士兵一面更大的國旗
但以時代背景的代表性及潛在的貢獻來說
可以說瑕不掩瑜,並未減損這張照片的價值(其實還真的很值錢^^幫美國募得很多軍款)

也感謝分享艾森豪的的故事^^

麥爾斯桑 wrote:
續上一篇 攝影的美感...(恕刪)


這也是布列松提的"決定性的瞬間"

麥爾斯桑 wrote:
續上一篇 攝影的美感...(恕刪)


Joe Rosenthal是美聯社記者,當時的配備應該都是45機居多

硫磺島插旗,軍方有攝影紀錄
(第二次插大一點的旗,換另一批士兵...並非事後補拍)
全程戰役都有動態影像紀錄,
現在也買得到dvd
如果看到動態畫面,不覺得有多偉大
Joe Rosenthal站的位置和軍方攝影機差不多
所以靜態照片的角度和動態畫面雷同

不過,靜態照片較讓人有想像空間
以後那些偉大的形容詞都是觀眾,社會大眾掰出來的
我想Joe Rosenthal當時只是拍攝,沒想那麼多
還什麼決定性瞬間?!

另外,登陸菲律賓是麥克阿瑟(艾森豪在歐洲)
他比較愛作秀倒是真的....

BAR1918 wrote:
我想Joe Rosenthal當時只是拍攝,沒想那麼多...(恕刪)


我是說他拍的那張照片就決定性的瞬間,不是嗎?
BAR1918 wrote:
Joe Rosent...(恕刪)


引述:
"...這張照片可以說是假照,也可以說不是:激戰中士兵們在島上已經插上了美國國旗,
但他們的上司嫌已插上的旗子太小,讓士兵們隔日換一面更大的新旗。
照片是羅森塔爾在第二天早上6名士兵換旗時拍的..."

第二天早上再喬再拍一次,不是事後補拍是什麼?
難不成叫日軍再活過來,美軍退回來再攻一次山頭?
Stetho wrote:
引述:"...這張照...(恕刪)


這個例子或許有些爭議(不過個人認為還是無損其經典照片的地位^^)

換個另一個例子1945年8月14日美國「生活雜誌」(Life)攝影師艾森史塔特(Alfred Eisenstadt)在紐約時代廣場舉國歡騰慶祝日軍投降拍下了"水手擁吻護士"的經典照片

這很符合上述"決定性的瞬間",也就是抓到了非常難得的"時機"^^當然這樣的時機也不太可能再復見了~~
Stetho wrote:
這張照片背後有段辛酸故事,和麥帥(更正)登上菲律賓海灘一樣,
都是事後補拍的,甚至連士兵也換人了。
這種重新喬位擺Pose,喊一二三...說是什麼瞬間有些不符事實。...(恕刪)

這和二次大戰時,中國攝影家王小亭那張日軍轟炸後的車站一樣。
坐在鐵軌上大哭的小孩光影和現場場景不符合,所以有人質疑是加上去的,
也有人懷疑,現場凌亂,小孩膚髮無損,是轟炸後被抱到鐵軌上擺姿勢的...
不過我們也不能否定這張相片震撼人心的地位,與存在的價值,
只是和決定的瞬間真的有些差距。

這和跑到大溪漁港丟死魚餵海鳥,然後捕捉海鳥抓死魚的瞬間,
拍出很有動感的相片,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認真去思考,這和海鳥抓真正活魚的情況是不相同的。
如果有人覺得人像麻豆擺姿很假,死魚餵海鳥是不是有比較高明呢?
50步和100步之差而已...

美感存在自己的心中。

好吧!
po兩張相片讓大家互相參考一下好了。

#1
八里挖子尾逛街,Av模式隨手拍...
別人覺得很平凡,說構圖沒構圖、說美感還差得遠...
可是我自己覺得很好,和這位小朋友玩了一小段時間,
旁人又不是我,也沒在現場,怎能了解我按快門那當下的感覺。

可愛的小胖哥,
你幾歲?
我三歲。
爸爸說,晚上睡覺前用打氣筒從屁屁打氣才會這麼圓。
不怕生,一路跟著跑,
看到如此天真的兒童,『人性本善』孟子沒說錯。
我沉迷於街頭攝影,喜歡這樣直接人物描寫。
因為這塊土地的人事物,會讓我感動。

同一天又拍的另外一張
#2

這張就有考慮構圖、光影...
如果兩張拿出去,這張被挑走的機會大一些。
可是,那個人物倒影卻是安排的,只不過是比前面那張順眼一點的相片,沒感動...

這兩張都是自己按下快門,但是感覺完全不同...
所有我才會覺得:
『美感存在自己心中』

胡言亂語一番了...
有些美景,一定要站在某個高度,才能夠窺見; 有些思索,一定要經過某些歷程,才得以乍現。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