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看到國外友站 Steve's DigiCams 的測試照發現一個現像,
那就是大多數的DSLR把其中一個景的屋頂給糢糊掉了:(以下為原圖裁切無縮放)

其中屋頂比較清楚的只有 Sigma SD10 和 Kodak Pro back 645 兩部,
而且除了 Sigma SD10 是用 Foveon CMOS 外,其它都是用 Mosaic CCD/CMOS。

不過我們發現10D、20D、5D、1DsII、SD10屋子的圖像大小差不多,只有Kodak 645機背的拍得比較大,
至於為甚麼我並不清楚,各位可以參考圖檔來源:
●Canon 10D 原圖連結 其他圖檔參考
●Canon 20D 原圖連結 其他圖檔參考
●Canon 5D 原圖連結 其他圖檔參考
●Canon 1DsII 原圖連結 其他圖檔參考
●Sigma SD10 原圖連結 其他圖檔參考
●Kodak DCS Pro Back 645 原圖連結 其他圖檔參考

於是我有一個構想:把 Sigma SD10 的裁切部分當成原始圖像,把這一個區塊 Mosaic 化會怎樣呢?
我們可以先看看 Foveon X3 CMOS 和 Mosaic CCD/CMOS 的成像原理:



我寫一支程式將這個區塊的圖檔做成兩者的成像流程,(Mosaic 流程部分放大可以看清楚RGB各別排列)

將 Foveon X3 圖像 Mosaic 化的結果,跟來源網站10D、20D、5D、1DsII測試圖檔有同樣的模糊情形。
不過 Kodak 645 拍出來較大圖像也可以很清楚,
代表 Mosaic CCD/CMOS 其實也是可以拍得清楚,只是需要更大的畫素,
僅管 Sigma SD10 號稱 10MP,我仍認定他是 3.4MP,然而他是很扎實的。


另外,我們可以再看一下幾種不同規格 CCD/CMOS 的真實大小如圖:

若您的螢幕是用的最高解析度的話,別客氣拿尺來量,135片幅的對角線是不是大約43mm呢?

我們還能發現CCD/CMOS上面每個cell的大小各有差別,
甚麼?圖太小看不清楚?
好吧,我們就給它放大:﹝每一小格子大約10000畫素等比例去表示﹞


我畫格子的這幾台相機都是實際上存在,而且官方號稱的畫素相近的;
不難體會格子越大的對於鏡頭解析力的要求就會比較低。

我懂的不多,只能談到這邊了。
很棒的解說, 感謝您用心分享..

Sigma的Foveon很棒, 但他機子的顏色和雜訊我不太中意, 所以也不敢嘗試..
各家 DSLR 都有優缺點,然而卻也並非一成不變,
就說高 ISO 低雜訊而言,Canon 一向都是領先,直到最近的 Nikon D3 才有所改觀。
而色彩方面,Fujifilm 及 Olympus 是最受到肯定的,只不過色彩這東西有時見仁見智。
其他諸如 Sony(KM)、Pentax、Panasonic(Leica)... 等也各有特色。
然而這些大廠幾乎都用 CMOS CCD/CMOS 的感光元件,
一味的去衝高畫素卻不見有人將影像的扎實程度做改善。

Sigma DSLR 有他自己的問題--色偏、雜訊及機身性能,一家副廠的改進能力總是很有限;
然而若其他各家採用 Foveon X3 CMOS 或者類似 3CCD 的方式來成像,就會有另一番氣象,
畢竟各大廠在機身性能及影像處理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
然而他們卻都把自己綁在 Mosaic 的侷限範圍。

「不需要太高的畫素,只希望扎實的影像。」其實技術上不難,只是廠商的市場考量似乎不在這邊罷了。
看不懂你要表達的是什麼,
你認定SD 10只有3.4MP 所以他不能沖洗大張的照片嗎?
結果也不是這樣,PMA 08 sigma就有展示大圖,
那你如何解釋? SD 10還是只有3.4MP?
或是3.4X3 MP?
footprints wrote:
看不懂你要表達的是什...(恕刪)


我想樓主只是給大家了解各種感光元件對於成像的札實程度.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無意冒犯. 如果依照你轉載的測試圖來看. 我覺得解析度最差的就是 1Ds MkII .
雖然我沒1Ds實機 (我目前使用 20D) 不過我倒不認為 1Ds 會輸 20D 或 5D 這麼多.
或者說我不認為 20D 會贏過 1Ds 吧.

好像跟大部分的人實際測的差蠻多的. 感覺怪怪的.
原來如此...
難怪之前看SD14的圖都利的恐怖 
細節超清楚 拍花海更是明顯
可惜沒閒錢 不然dcview有人在賣SD14 很想買來玩


footprints wrote:
你認定SD 10只有3.4MP 所以他不能沖洗大張的照片嗎?

呃 原PO完全沒這意思吧
只是說明成像的差異而已
how come 1DsII so lame?

color's pale, edges are soft,
那張大兔的圖也太差了吧 數據怪怪的
Sigma DSLR 有他自己的問題--色偏、雜訊及機身性能,一家副廠的改進能力總是很有限;
然而若其他各家採用 Foveon X3 CMOS 或者類似 3CCD 的方式來成像,就會有另一番氣象,
畢竟各大廠在機身性能及影像處理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
然而他們卻都把自己綁在 Mosaic 的侷限範圍。


不能只以技術來單純考量
1.大部分的相機都有與感光元件廠相互簽約保證,以保障來源不慮匱乏.誰能保證Foveon能有足夠的量產來源。
2.專利技術的權利金問題
3.技術的成熟度:越先開發的技術有較高的成熟度,對性能、量產上掌握度較高。相機不是換片感光元件就好,讀取訊號的型態,色彩的調整,雜訊的抑制都是一整串的問題。
4.高感度的需求:D3不過一千萬的畫素再多一點,但他在高感度上取的一個很好的平衡點。很多人願意犧牲畫素來達到高感度的需求,這需求來得更實際一點。

我也很期待3CCD的技術能夠在更高一層樓,但以現在的情況來看,他的色彩與高感度雜訊,實在很難駕馭,希望未來幾年會有突破性的進展。
http://www.flickr.com/photos/li202/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