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啦先的前言

首先,我要說,我不是做相機的,只是一個用 350D 拍照的麻瓜。本來想在寫完拍照經驗後,一鼓作氣寫這篇,只不過因為懶得起頭,而且我這個人很愛碎碎唸,寫文章喜歡一次寫很長,還喜歡哈啦好幾句,所以我知道如果一寫下去,沒幾個小時寫不完,完全一整個沒動力。

咳咳,我是在解釋什麼啊,就用「之前天氣很糟,今天天氣很好」這種藉口就好了,哈啦那麼多。切~

這篇文章很長,廢話很多,因為我不是做相機的 (在解釋給誰聽啊??),不嚴謹的地方一堆,只是就我所了解的一堆基本原理和經驗,跟大家分享和討論。

老手/專家看看微笑就好,出手小力點,我很弱的,因為我真的不是做相機的。不小心點進來的,上面門口左轉就是出口。至於<strike>想被誤導、了解、搬椅子看熱鬧、</strike>有興趣,很容易當死貓的麻瓜 (喔! 我只是最近才開始看 Harry Potter,現在卡在有夠靠北長的火盃考驗還沒出來),可以看一下。

會想寫曝光原理主要是因為這幾年用 350D 拍照時,在網路上看了許多資料和很多人的經驗分享,覺得很多<strike>麻瓜</strike>一般人對相機最基本的曝光原理不了解,即使是一些資深玩家,也都是一知半解,靠口訣和經驗來應付拍照曝光這檔事。

事實上,曝光原理其實不是那麼難懂,如果了解之後,對於相機操作和拍照技巧有很大很大很大很大的幫助。

套句老到不能再老的梗,好的曝光真的讓你上天堂。重點是,你知道怎麼去做到好的曝光嗎?(後面有答案告訴你怎麼做到!!)

我真的不是做相機的,所以這篇絕對不會是正確觀念,只是一些<strike>copy</strike>參考人家文章的基本觀念,有疑問是正常的,因為人是別人殺的,我也是聽來的XD,建議你有疑問,可以舉個小手,看看有沒有高手可以回答。基本上,因為我知道的都寫在這了,你的問題我很容易不知道的,因為就如你所知道的,我不是做相機的。XD

<strike>理論上,應該要有下集的,但是我可能又沒動力了。</strike>

因為還沒寫完這篇,就有人寫了篇很讚的文章,完全可以取代我想寫的下集,反正意思一樣就好。


看完可以收工的<strike>偏見</strike>結論

好的,廢話不多說,直接說這篇的結論。看完就知道我要哈啦什麼的高手,可以考慮上面出門左轉,有興趣的只想拍照麻瓜,這裡以下的東西,是看過就不用記住的落落長理論,因為拍照不用這個也可以拍。

我相信,如果能看完這篇,你絕對記不住這些理論公式(因為我也是臨時編出來的XD),但是,你可以知道曝光的基本原理。

結論:

# <big><big>沒有曝光正確這件事</big></big>。p(強調)q

# 曝光和測光是兩件事。

# 曝光和測光和曝光補償是三件事。(喂喂!!)

# 好的曝光上天堂。

# 不管是多麼難的理論,如果不能讓一般人了解,大家就不會用,就無法滿足一般人的需求,也無法普及流行的。


粗糙的定義

這邊的定義只是名詞解釋,看中文翻譯的,有 90% 的人看完應該還是不知道在說什麼,不要因為一開始看不懂而受挫折看不下去。XD

基本上,這只是給大家查詢參考用的,可以跳過,因為後面會有一堆這些名詞,看不懂再來這裡看看。

EV(R): Exposure Value (Real) (真實曝光值),會簡稱「曝光」。

EV(S): Exposure Value (Sensitive) (感應曝光值),乘上 ISO 值的曝光值。

EV(M): Exposure Value (Measure) (測光值),由測光元件感應而估計的曝光值。

EV(+/-): 曝光補償。

Aperture: 光圈,長在鏡頭上的,簡稱 A。

AV: 光圈值。(咳咳,清醒點,不要看錯了。)

FN: F-Number,光圈孔徑。(不會翻,自己看 F-number。)

Shutter: 快門,長在機身上,簡稱 S。

SV: 快門值。(咳咳,也不要當成 S-Video了。)

ISO: 感光度,長在機身上,看不到的。

F(A): 光圈對應的曝光函式。(我不知道這個名詞這樣講對不對)

F(S): 快門對應的曝光函式。

F(ISO): 感光度對應的曝光函式。


基本的曝光原理



什麼是光?

好的,我不會解釋,去查維基百科 Wikipedia 吧。XD

什麼?資料連結呢?嗯,因為這個光不是我要的,喔,是光的定義不是這邊的重點,不用抄筆記。

基本上,這裡所謂的光主要是講「光源」,包括自然光(如太陽)、反射光、人工光源...等等。

還有問題嗎?很好,沒有,下一位。

什麼是曝光值?

光源直接照射或經由反射到感光元件上,以某種我完全不懂的方式如底片、人眼或感光晶片(CCD/CMOS) (以下統稱感光元件)儲存下來的能量,就是曝光值。(心虛)

EV(R) 就是感光元件所感應的真實曝光值。

而相機的曝光原理,就是經由鏡頭光圈和相機快門控制感光元件所感應的曝光值,轉換為另一種方式而儲存。至於詳細的原理,什麼是光圈快門,網路上有一堆,可以看一下。

這篇要講的是,EV(R)的曝光計算理論。

簡單講,相機的真正曝光量,是由光圈和快門所控制


不是重點且不嚴謹的曝光計算理論

# 光圈 (Aperture)

FN 是代表鏡頭的孔徑大小 (把它想成直徑),基本單位是 1.0,每上一級 (f-stop) 乘上2的開根號 (接近1.4),所以 FN 值會是:

F1 -> F1.4 -> F2 (1.4^2) -> F2.8 (1.4^3) -> F4 (1.4^4) ->...

而 AV 就是光圈的倒數(1/FN):

1/1 -> 1/1.4 -> 1/2 -> 1/2.8 -> 1/4 ->...

大家只要記住物理意義(精神),光圈越大,相同時間內的曝光值當然就越大

所以 F1 的曝光大於 F1.4,因為 1/1 大於 1/1.4。

# 快門 (Shutter)

SV 指的是快門開關的時間,單位是秒,通常也是有固定比例的 (請參考 Shutter Speed):

1 -> 1/2 -> 1/4 -> 1/8 -> 1/15 -> 1/30 -> 1/60 -> ..... -> 1/4000

同樣的,它的物理意義是,快門開的時間越長,相同光圈下的曝光值當然就越大

# 真實曝光值 EV(R)

因為,相機的真正曝光值只跟光圈和快門有關,所以,我們可以大概得到一個曝光值的計算方程式。

EV(R) = F(A) x F(S) == AV x SV x kF(x)

k 是係數常數,F(x) 是個函數。

這裡不直接用 EV(R) = AV x SV 的原因是,我不知道 EV(R) 和 AV, SV 的關係是不是線性的,因此用 F(A), F(S) 表示 EV(R) 是經由 AV, SV 加權計算後所產生的真正曝光值。

如果要嚴謹一點,可能要去找出真正的計算方式。但是因為我是麻瓜,不用了解太多,而且反正也看不懂,只要知道原理就好。XD

總之,相機的真正曝光值只跟光圈和快門有關

到這裡大家要注意一點,快門打開後,光線進入相機內,由感光元件去感應曝光值,一旦快門關閉後,曝光就停止了。

# 感應曝光值 EV(S)

就我所認知的,ISO 並不會增加或減少真正的曝光量 EV(R)。不是 ISO 越高,感應到的曝光值就越大。

ISO 值是感光元件將光轉換為儲存能量時的感應能力。

好的,上面這句話連我都不知道我在講什麼。

打個比方說,相同水量的一杯水倒進尿布裡,會滲出來的水量,因為尿布吸收能力不一樣而不同。

因此,如果再加上 ISO 感光度的影響,我們會得到:

EV(S) = EV(R) x F(ISO) = F(A) x F(S) x F(ISO)

也就是說,EV(S) 是感應儲存的曝光量。


沒正妹的有圖有真相 (不要再敲碗了)

好的,想不到看到這裡還沒陣亡,我都快掛了。沒關係,我可以告訴大家,上面那一大段計算公式都不用管,忘了是剛好而已。

這段用兩張圖片,就可以解釋曝光和光圈快門的關係。
(喂喂,那前面那段是在寫心酸的嗎?? 我還很認真看很久耶!!)

(1) 固定光圈



當固定光圈時,F(A) 是個定值(假設 F(A) = kAV),因此,曝光值就會變成:

EV(R) = F(A) x F(S) = kAV x F(S)

因此,不同快門下,曝光值 EV(R) 隨著快門時間 F(S) 變長而變大。


(2) 固定快門



同樣道理,當固定快門時,F(S) 是個定值(假設是 tSV),因此,曝光值就會變成:

EV(R) = F(A) x F(S) = F(A) x tSV

因此,不同光圈下,曝光值 EV(R) 隨著光圈值 F(A) 越大而變大。


(3) 所以,有沒有給它一整個簡單。XD


曝光值

曝光值是有單位的,但是我不知道那個單位叫什麼名字,也不知道怎麼計算,但是我又要裝懂,所以我把曝光值的單位叫做 ev。

因為對相機來說,曝光最後必須轉換會儲存能量值,所以一般常說的曝光值,其實指的是 EV(S),而不是 EV(R)。

因此,相機的曝光值,是用 EV(S) = F(A) x F(S) x F(ISO) 來計算的

所以,我會用 ev 來表示 EV(S) 的單位。

比如說,光圈 1.0,快門 1 秒,ISO 為 100 時,EV(S) 假設為 100 ev。當其他條件不變,快門變成 2 秒時,EV(S) 應該就會變成 200 ev。

我在下面解釋 ev 時,為了方便起見,會用「相對值」來說明曝光值單位,並不是表示這樣的條件下,EV(S) 真的就等於 100 ev,200 ev。

之後文章內容所談論的曝光,主要都是談 EV(S)。


曝光寬容度

大家要知道,相機製作是有極限的,隨著各個元件不同,如感光元件、快門速度等等,對曝光可吸收的寬容度當然會有不同。

比如說,最高快門速度 1/4000 和 1/8000 秒可以曝光的範圍當然就不同。

所以,有些相機可以曝光 0 ~ 1,000 ev(假設),有些也許可以曝到 2,000 ev。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會說底片機的寬容度較好,因為光是類比訊號,而底片不用像數位資料,需要轉換為數位訊號而有精細度上的 loss。

在這裡,我假設一件事,某台相機的 EV(S) 範圍是這樣:

0 ev < EV(S) < 2,000 ev</font>



測光

好了,當我們都了解上面的曝光原理後,就可以拍照了,反正就是調光圈和快門而已嘛。

於是,我們高高興興的拿相機出來要拍照,呃,在風和日麗,陽光充足,環境優美的風景下,相機的光圈和快門要設多少?

難不成我要一個一個試嗎?那有幾百種組合耶!試完太陽都下山回家了!

是的,代誌不是我這個憨人想的那麼簡單,這就是為什麼要測光了。透過測光系統,告訴我們現在的測光值 EV(M) 是多少

然後,我們就讓這個 EV(M) 當成是我們要的 EV(S),也就是:

EV(M) = EV(S)

但是實際上,EV(M) 不一定會剛好等於 EV(S) 的,除了因為測光系統的誤差之外,EV(M) 是在某個時間量測到的測光值,而 EV(S) 是某個時間之後的時間上,快門開關所感應到的曝光值,不同時間所得到的曝光當然很有可能不一樣的。

聽不懂?好吧,同一個地點,白天和晚上的測光值會一樣嗎?

因此,在一般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假設,在很短時間內,光線的變化並不會太大,EV(M) 和 EV(S) 是很接近的。

回憶一下 EV(S) 的公式:

EV(S) = EV(M) = F(A) x F(S) x F(ISO)

經由測光系統得到 EV(S) 的值,等於固定一個變數了,如果再固定 F(ISO),這樣我們就可以比較快計算出該用多少的光圈和快門。

假設 F(ISO) = 1 好了,然後再假設測光系統告訴我們 EV(M) 是 500,就算我不會算,我也可以查表去得到 AV 和 SV 要設為多少。

因此,我有可能得到假設 AV = 1/F2 和 SV = 1/100 秒的情況下,

EV(S) = F(AV = 1/2) x F(SV = 1/100) x 1 = 500

也可能得到 AV = 1/F4 和 SV = 1/50 秒情況下,

EV(S) = F(AV = 1/4) x F(SV = 1/50) x 1 = 500

都可以得到曝光值 EV(S) 等於 500 的光圈快門組合。


測光計算

測光計算的評估理論和方法其實是很複雜的(其實是我不懂XD),不過,基本的概念是很簡單的,了解這基本概念後,對測光的應用面上是很有幫助的。

一般來說,目前市面上數位相機的測光方式主要分為三種,分別是區域/矩陣測光(Multi-Segment/Matrix)、平均測光(Average)、中央重點/點測光(Center-weight/Spot)三種。

各家相機製造商對測光系統的名詞定義或許有些不同,但是它們的意義都是類似的。(大家都是人生父母養,思考方式不會差太多。XD)

為了要解釋這三種很難解釋的測光方式,當然要用「有圖有真相」的方式來解釋才容易聽得懂,才適合我這樣的麻瓜。



首先,我們可以把一張照片分成幾個區域,如果單獨對每個區域做「平均測光」,會分別得到各個區域的測光值。

假設我們的測光系統將畫面分成九個區域,將這九個區域的假設測光值標示在這張範例照片上,由於光源是從左下方進來,可以看的出左下區域的測光值較高,右上區域的測光值較低。

接下來,就以這張照片解釋這三種測光方式。

(1) 平均測光

最簡單的測光計算,就是把九個區域的測光值取平均。

((150 x 1) + (140 x 1) + (170 x 1) +
(320 x 1) + (180 x 1) + (160 x 1) +
(400 x 1) + (350 x 1) + (220 x 1)) / 9

= 232

平均測光的精神就是把各個區域的權重 (weight) 都當成一樣,再以所有區域的測光平均值去作為曝光值計算的依據。

如果各個區域的明暗相差 (反差) 不大,用這種方式來得到的測光值,可以得到一個比較「平均」的曝光。

如果明暗相差很大,用平均值去做為曝光計算的依據,亮的地方可能因為離平均值太遠,會造成過曝,而暗的地方會曝光不足。

(2) 區域/矩陣測光

區域測光的主要精神是把各個區域所得到測光值,乘上一個權重比例 (weight) 後,再取得其平均值。

乘上權重比例的實作方式,最簡單就是乘一個權重陣列 (Matrix)。

例如,我可能覺得中間區域(#5)是焦點,我希望最後它的曝光要比較接近這個區域,所以我可以把它的測光值加重 50%,這樣相機去做曝光計算時,中間區域的曝光就會比較接近我想要的曝光值,以免因為其他區域的影響下,得到的曝光值因為平均而讓中間區域的曝光偏離所想要的曝光太多。

所以,這樣的情況下,我可以這樣計算測光值:

((150 x 1) + (140 x 1) + (170 x 1) +
(320 x 1) + (180 x 1.5) + (160 x 1) +
(400 x 1) + (350 x 1) + (220 x 1)) / 9

= 242

這樣得到的測光值,去做曝光計算後,會比較接近所想要的曝光。換句話說,至少這個區域比較不會過曝或不足。

因此,跟平均測光值 232 比較起來,用區域測光方式得到的曝光值,區域#5的曝光是不是會比較亮一點,因為我是希望曝到 242。

當然,權重的決定方式有很多種,也可以很複雜。測光系統無法知道一個畫面的重點到底是天空,還是人臉,還是那個地方。

但是一般來說,如果我把對焦點那個區域的權重加大一些,是個不錯的作法。

我猜想,這種區域測光的計算方式,會是各個相機製造商差異的一個主要地方。

而且,比較起來,在任何環境之下,區域測光會是比較安全的測光方式,這也是為什麼所有的相機的內定測光模式都會用區域測光。

(3) 中央重點/點測光

中央重點測光的精神很簡單,就是拿中間那個區域的測光值,當成整個畫面的測光值。而點測光就是以對焦點那個區域的測光值為依據。

以這個例子來說,最後的測光值就是 #5 的測光值為 180。

當然,可能實作上不是這麼單純,各家也許不太一樣。

事實上,我一直有個疑問,真的有「點」測光這種方式嗎?因為我個人認為,只用單一個點的測光值做為依據,是個風險很高的方法。

所以,我比較傾向,所謂的點測光,應該是以對焦點所在的區域,或者以對焦點為中心某個大小的區域作為測光值。

比如說,Canon 的中央重點測光,是以畫面中心點向外 9% 的區域為測光值。

我認為其它家的「點測光」,應該也是以某一點為中心向外幾點(或幾%)的區域作測光,並不是只用單一點當作測光依據。



曝光操作模式

講完了曝光和測光原理之後,就可以講實際應用面的方式了。

在開始講相機曝光模式之前,還是要再回憶一下這個記不起來,而且可以忘記的曝光公式。

EV(S) = F(A) x F(S) x F(ISO)

目前數位相機的曝光模式,大概分為幾種:

# 手動模式 (Manual Mode),簡稱 M。
# 自動(程式)模式 (Program Mode),簡稱 P。
# 光圈先決 (Aperture Mode),簡稱 Av。
# 快門先決 (Shutter Mode),簡稱 Sv/Tv。
# 情境模式,如風景、人像、宴會、夜景...等等。

基本上,因為曝光值 EV(S) 可由測光值 EV(M) 決定,不管是什麼模式,就是去決定 F(A)、F(S) 和 F(ISO) 這三個變數

在底片相機的時代,因為 ISO 值早就由放入的底片所決定,所以 F(ISO) 值由底片就決定。而數位相機當然也沿用這樣的方式去設計,只不過,數位相機感光元件的 ISO 是可以隨時調整的,所以也產生所以 ISO 先決這樣的模式。因為目前這個模式使用不多,反正原理意義是類似的,所以我就不特別解釋 ISO 先決模式。

因此,我就把 F(ISO) 值當成一個固定值,這樣,就只剩下 F(A) 和 F(S) 這兩個變數了。

實際上,大家也不要忘了前前前面所提到的,真正的曝光值 EV(R),也只有跟 F(A) 和 F(S) 這兩個有關。

===== 法輪大法好的分隔線 =====

在講到曝光模式之前,我再來簡化一些複雜的計算,先來設定一些東西讓解釋起來比較好懂。

之前有提到,一台相機的曝光寬容度是有極限的,我們假設是,

0 < EV(S) < 2,000<br>
但是實際應用上,EV(S) 值真正的大小值對一般人沒有多大意義,因此,我們可以用一個「相對曝光值」來表示一個曝光值。

於是,我們假設 1,000 ev 為所希望達到的「曝光正確值」,假設為 0 ev,往上增加曝光就叫作 +ev,往下減少曝光就是 -ev。而且,為了方便起見,我把 +300 ev ,量化為一般口語的 +1 ev,這樣 +1/3 ev 就等於是 +100 ev。

所以原本的曝光範圍,

0 <-...<- 400 <-...<- 700 <- 800 <- 900 <- 1000 -> 1100 -> 1200 -> 1300 ->...-> 1600 ->...-> 2,000

就變成這樣表示,

...<- -2 <-...<- -1 <- -2/3 <- -1/3 <- 0 -> 1/3 -> 2/3 -> 1 ->...-> 2 ->...

在這裡,必須再強調一次,我是為了方便解釋實作上,用另一種 -1, -2/3, -1/3, 0, 1/3, 2/3, 1 這種方式來表示「相對曝光值」,並不是 0 ev 就是等於實際上 1,000 ev 的曝光值,純粹只是為了我不想在那裡計算 528, 1392 ev 等等這類實際曝光值。

廣義上來說,0 ev 「應該」(用這個詞表示很有可能是錯誤的)是某一特定光圈快門組合下的相對曝光值。

舉例來說,如果假設 F=2.0 和 S=1 的曝光值等於 C,那如果將快門增加為 S=2,曝光值會變為 C + 1ev 的相對曝光值。

這樣表示的好處是,大部份數位相機的測光表顯示,也都是用這樣的方式。

===== 法輪大法好的分隔線 =====

如果到這裡都了解的話,就可以開始談曝光模式了。

所謂的曝光模式,簡單講,就是根據測光得到的預測曝光值,來決定光圈快門變化的模式。

大家還是不用記住曝光值的公式:

EV(S) = F(A) x F(S) x F(ISO)

而且,曝光只跟光圈快門有關,曝光和測光是兩件事

另外,有一個觀念非常重要,就是要記住,「沒有曝光正確這件事」。XD

(1) 手動模式 ( M 模式)

EV(S) = F(A) x F(S) x F(ISO)

就如名詞所定義,可以手動設定光圈快門值,得到曝光值。

當然,在相機的測光顯示,會提示你這樣的光圈快門組合,會得到怎樣的相對曝光值。

(2) 自動/程式模式 ( P 模式)

EV(S) = F(A) x F(S) x F(ISO)

相機由測光所得到的預測曝光值,將光圈快門設定為 0 ev 的設定。

使用者只要調整光圈或快門,相機會自動計算另一個快門或光圈值,來達到相對的曝光值。

以公式來講,就是固定 EV(S),自動計算出 F(A) 和 F(S)。

如果是可手動的相機,可以去分別調整光圈快門,達到所需要的相對曝光值。

(3) 光圈先決 ( A/Av 模式)

EV(S) = F(A) x F(S) x F(ISO)

相機由測光所得到的預測曝光值,將光圈快門設定為使用者設定之相對曝光值的設定。

使用者只要調整光圈,相機會自動計算快門值,來達到相對的曝光值。

以公式來講,就是固定 EV(S) 和設定 F(A),自動計算出 F(S)。

(4) 快門先決 ( S/Sv/Tv 模式)

EV(S) = F(A) x F(S) x F(ISO)

相機由測光所得到的預測曝光值,將光圈快門設定為使用者設定之相對曝光值的設定。

使用者只要調整快門,相機會自動計算光圈值,來達到相對的曝光值。

以公式來講,就是固定 EV(S) 和設定 F(S),自動計算出 F(A)。

(5) 情境模式

基本上,就是各個情境模式以測光配合一種固定的光圈快門設定所產生的模式,基本上不脫離 P/A/S 模式,而唯一比較不同的是,各種不同的情境模式不單單是曝光設定上的不同,還加入了顏色、對比、銳利等等設定。

比如說,風景模式可能就是 P 模式 + 高銳利度 + 高對比,人像可能是 Av + 強調膚色,煙火可能就是 S 模式 + 對比...等等之類的。

(6) 各模式的應用範圍

我想,曝光原理都是一樣的,依照各種場景和個人使用習慣的不同,讓人可以方便去達成所想要的曝光目的就好。

沒有什麼標準,也沒有什麼場景一定要用那一種模式。

相機是死的,刀子拿在不同人身上,要怎麼用是看人,誰說西瓜刀不能拿來切苦瓜。

以我個人為例,99%都是使用 Av 模式,拍人時光圈大一點,讓相機幫我調快門,拍風景時,就把光圈調小一點,也是讓相機幫我調快門。如果快門不夠,我就加ISO。

至於 M 模式,以我個人的經驗,比如有些宴會場合,室內光線變化不是太大,但是相機的測光系統太自動,會算出不是我要的曝光。

所以我會先做一個曝光設定,然後就用同一組光圈快門組合,一路到底。過曝的就過曝,不足的就不足,但是我的主題絕對會曝光一致。

同樣的 M 模式方式,也可以應用在要接寬景圖的時候。

另一個經驗就是,當我拿 Fujifilm F50 時,有些室內光線不太夠,而一般模式的快門都只能設定最慢 4 秒,我就會故意轉到夜景/煙火模式,這個模式下的快門可以從1秒設定到8秒。

有誰規定不能用夜景模式拍食物嗎??!!


曝光補償



簡單講,就是增減曝光值。(喂喂!!)

但是要如何去作曝光補償呢?

對相機而言,它無法去做光源的補償,因此,相機的曝光補償就只能靠控制光圈、快門和ISO值來達到曝光補償。

舉例來說,如果要補償 1ev 亮度,可以把快門調久一點,讓進來的光多一些,就可以得到較大的曝光。

如果在光圈先決模式下,設定為補償 1ev 的條件下,相機會自動去把快門時間補償的比 0 ev 的時間還要長。

因此,不管在什麼模式,都是藉由光圈快門的調整來補償曝光值

至於感光度ISO怎麼做曝光補償,基本上,因為我不是做相機的XD,真正的原因我不知道。

但是就我所了解的,ISO所補償的,是對已轉換儲存的光線資料做補償,來達到類似的真正曝光補償。

因為在做光的轉換過程中,要將原來類比的光,轉換為數位的儲存資料,需要先透過 ADC (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 作一個轉換,而 ADC 可以在轉換的過程中藉由調整 Gain 和 Offset,來對資料做補償,而達到能量放大縮小的補償。

這就是為什麼如果調高ISO值,雜訊會變高的原因。因為若將曝光光譜資料展開為 frequency domain 來看,你去放大整個能量,高頻的資料(也就是雜訊)當然也會相對的被放大。

所以,你可以發現,當你把RAW檔拿去電腦上時,並不是去調整ISO設定的。甚至,RAW檔在電腦軟體上的ISO補償,搞不好跟相機內的硬體補償是不一樣的。

以 DPP (Canon的影像處理程式) 來說,RAW有 EV(+-) 的功能,它當然沒辦法把真正的光加到已儲存的資料裡,而是用類似的軟體補償方式去補償曝光值。當然,同樣的道理,你對 RAW 加的補償越大,雜訊當然也越大。

所以,要記住一點,ISO補償並不是真正的曝光補償

但是,如果ISO補償做的好,讓在做ISO補償時,用一些演算法來減低/平均雜訊的放大,這樣可以在同樣的曝光下,獲得就好的曝光補償。

此外,除了相機的補償外,可以對光源做補償。

當然,我們沒辦法去增加/減少太陽的大小,而是利用反射光來做補償,例如反光板、閃光燈、或者人造燈打在主體反射回來的光等等。



曝光補償在應用面上的功能

這裡要談的,並不是多深多高明的補償技巧。

在說了這麼多的曝光和測光原理之後,大家應該都知道如何去達到曝光補償。

唯一的差別是,要怎麼知道要不要補償,要補償多少。

我先舉個例子,很多人都知道一個口訣,「白的要加ev,黑的要減ev」。

如果你了解前面在講些什麼,我想你可以輕鬆的回答為什麼?

而我要分享的經驗是,我怎麼知道要補償多少?

很簡單,我用數位相機,拍完可以直接看,再根據「經驗」去做補償。如果你的經驗夠多,大概做個一、兩次就可以達到目標。不然,做個十次也可以。

我要說的是,所有的理論,都只是幫助去了解其運作的方法,而能善用你的工具達到所預期的目標。

因此,對一般人而言,你應該先去想想,你要「正確曝光」是什麼樣子?很多問題的答案,往往只是經驗的累積。

另一個經驗是,對相機而言,寧可稍微曝光不足,而不要過曝。因為要是資料被砍掉了,是無法補償回來的。

這就是很多人為什麼會覺得,相機的曝光總是少幾個 ev。

相機的測光不準就不能拍照了嗎?

相機不知道要補償曝光,但是經驗、嘗試可以告訴我們,於是,我們可以人腦曝光補償。

比如說,逆光時,我知道背景的強光會讓測光誤以為曝光足夠,導致前景的主題曝光不足。我們因為知道曝光原理,了解相機極限,於是,可以輕鬆的去達到你想要的曝光結果。

曝光補償怎麼補?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要怎樣的曝光。


所以關於曝光正確這件事

先用兩張圖來問問題:

1.


2.


那一張是曝光正確?那一張的細節比較好?

最重要的問題,你自己比較喜歡那一張?

這個問題,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嗎?

因此,我不知道什麼叫曝光正確,我都是曝成我想要的。

當然,也不能在這種「認知」的定義上鑽牛角尖打轉,若要說明一般所謂的曝光正確,大概是曝光的主題要能辨識,總不能把主題曝成一張全白或全黑看不出來,當成曝光正確來談。

要定義什麼是曝光正確,就跟要去定義什麼是好照片一樣的因難。

因此,這裡的答案,我還是以「沒有曝光正確這件事」來結束這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喂喂~~太混的答案!!)

有些事情還是不用太追根究底,以免自尋煩惱。


可是有問題

Q:M 模式下曝光補償沒有意義?
A:這個問題有很多人問,也很多人這樣說,但是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我想,如果從頭看到這裡,你應該了解這些人在說什麼。

Q:高反差的場景怎麼拍?
A:我個人是以主題當成曝光依據,比如說人像為主,我就會讓臉曝到我要的,其他的我就犧牲掉。開玩笑,像我這種普通人沒事不會隨身帶反光板、閃光燈來補光的。

大家可以想想,有人可以只用相機拍出「曝光平衡」的高反差場景嗎??

有啊,加減光鏡。

喂喂!!

Q:什麼是安全快門?
A:這個問題很好,不過,基本上,跟「沒有曝光正確這件事」一樣,也沒有什麼標準的安全快門。

只是,一般會以「1/焦距」當成安全快門的參考值。

Q:要如何在昏暗的環境下,拍出夠亮且不模糊的影像?
A:嗯,這...到現在還有這個問題??!! 再仔細回去看看上面的內容。


PS碎碎唸

# 哇咧,從開始寫這篇時,正在看火盃考驗,到看完了一陣子才寫完,搞了好幾個禮拜。

# 到後面有點混。

# 寫太久,導致FAQ忘記要寫什麼。(=.=)b。想起來再補吧。

# 應該都寫在裡面了,那來的FAQ啊。

# 本來下集要用一堆照片來有圖有真相的,但是因為有人先寫這篇「活用點測光,練就所見即所得的拍照意境」,寫得真是太讚了。

# 喂喂,其實根本就是你懶得寫吧。
文章關鍵字
講解的非常詳盡
原來EV不是簡單的兩個英文字而已
太感謝了~~
版主寫的真是清楚 , 受用了 感恩
搭配文包大的點測光精闢解說, 茅塞頓開啊
老實說
寫的我.....已經無法全部看的懂@@
感覺.....好多數學,也說的超專業(對我而言有些句子不夠白話,腦殘@@)
有不少已經超出我理解範圍
您...真是瞭解的超徹底
很佩服您鑽研的精神
很棒
版主寫得真是深入淺出
很適合新手和進階者來閱讀
好文章
但我看來實在不是讀書的料.....
看的頭昏眼花
我還是依自身經驗累積做處理吧.......
這是你光學 (Quantum Physics) 碩士畢業論文嗎 ?! 如果是的話, 你已經成功了...

受教了 :D
果然很多人還是看不懂啊......

這種東西對不懂的人的確很難,但是對想了解的人,可以試著多看幾次,不要太執著公式。

其實,看不太懂可能是正常的,也許隨著時間過去,經驗多了之後,慢慢地就能了解曝光的原理。就算不想去懂這些,依然還是可以拍照片的。

千萬不要被這篇那個什麼鬼公式給限制住了,那不是這篇講的重點。

如果能了解,你對拍照這件事,是有更深一些的體認。
--- Canon 350D + EF 50/F1.8 II
滿清楚的,但也滿深奧的!

相信慢慢看,還是能有收穫的

感謝樓主的分享
Dave3610 wrote:
哈啦先的前言首先,我...(恕刪)


抱歉!請教一下.
"很多人都知道一個口訣,「白的要加ev,黑的要減ev」。"
這看起來很奇怪. 白的不是代表反射率高,很亮的意思嗎? 那為何要加EV?
反之, 黑的不是看不清了,那再減EV,不是什麼也沒拍到了?
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道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