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S〈獨家〉「底片」熱再燒市場稀少!價漲4成

底片機的好處就是便宜呀
同樣片幅的數位相機對我來說負擔太大了
不如投身底片

話說最近拍120的困擾就是景深太淺了
縮光圈慢快門加上底片ISO不高
更顯出我手殘的天份

還好底片夠大看不出來
flickr.com/photos/henrie/
老禪師 wrote:
自己看看討論區的有關對拍底片的說法再說吧.....那些堅持數位排斥底片的說法都是.底片很燒錢每按一次快門都是錢.數位多好啊.不用花錢買底片不用沖洗.又馬上可以看到.反正拍不好可以即課刪掉刪.快門就努力的按下去多按幾次.萬中總有取一的機會啊...就是這些思維.到底是誰愚昧...我拍照是很鳥....倒想邀請你一起幾張來讓網友評評看.暴抵誰比較鳥.....


然後呢?我有替那些人背書嗎?他們看法是怎樣關我屁事?他們的看法是這樣的偏頗,所以你也要學他們一樣偏頗的看法,只是朝反方向偏頗?你是替你自己拍照還是替那些你不認同的人拍照啊?

愚昧就是愚昧。
henrie wrote:
底片機的好處就是便宜...(恕刪)


有個疑問,這個照片是不是過曝了?
zycamaniac wrote:
有個疑問,這個照片是...(恕刪)

光是看你對這張照片認定是過曝.就已經知道你只是一個嘴砲徒而已.愚昧是說你自己吧.連最基本的常識曝光過度或不足都搞不清楚.真不知道你對攝影了解多少....可憐 悲哀喔...
數位單眼的解析度超過單眼? 對大多數使用者是的.

但對玩了三十幾年的我: 還差的遠勒!

別忘了135底片還有 50度 25度 12度的!

前天我還望著我以前的作品, 寬有一米, 近看所有細節清楚.


stephenchenwwc wrote:
數位單眼的解析度超過...(恕刪)

十幾年前曾經買過一捲150呎盤裝 KODAK TP 黑白底片 它是一種多重ISO特殊片.可以透過顯微鏡頭.專門拍攝科技類的機積體電路.或醫學上顯微鏡下的生物.它的感光度從ISO25~250之間.可依需求調整感光度.若以最低的ISO25拍攝.使用專用顯影劑沖洗.放大到長邊40吋還看不到顆粒.可惜這款底片已經停產了.當時我分裝了30捲.只拍攝4.5捲事後買不到專用顯影劑.只能用D76湊合著沖片.顆粒是細緻了些.不過效果上大打折扣....可惜這款底片已經絕版了......
TonyChenn wrote:
如果有螢幕是120吋...(恕刪)


哈哈! 投影機 v.s 幻燈機!

一般人負擔的起的十萬台幣內, 應該是 "投影機" 的畫素畫質被 K.O 吧!

就算是正在日本少數 AV 玩家, 4k/ 8k 機器也才約 800 萬畫素.

數位檔轉回正片, 呵呵, 轉成的話, 歡迎拿到我家切磋一下,

我將以 Kodak Chrome 正片 + Hasselblad 幻燈機 + CarlZeiss 定焦鏡迎接您!
老禪師 wrote:
光是看你對這張照片認定是過曝.就已經知道你只是一個嘴砲徒而已.愚昧是說你自己吧.連最基本的常識曝光過度或不足都搞不清楚.真不知道你對攝影了解多少....可憐 悲哀喔...


個人是覺得你是連中文都了解不多,我是有疑問是否過曝,而不是認定。像您這樣別人說東你就東,別人說西你就西。完全沒有自己主見,只會附依在別人的看法上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等您真的有您ID般的氣度咱們在來聊吧...

就先不跟您聊了。
老禪師 wrote:
若以最低的ISO25拍攝.使用專用顯影劑沖洗.放大到長邊40吋還看不到顆粒.


這點只說對一半
看不到顆粒,不表示細節依舊非常清楚
這是135鏡頭極限已經無法跟上底片可記錄能力的一款底片
尤其是放到40吋,是無法在30cm的觀賞距離看到良好細節呈現
即使比數位的表現好,卻不是適當的比較,所以補充一下

雖然停產,不過還是有接近這款能力的底片
Rollei Ortho設定25搭配專用顯影劑也是能趨近TP的效能

stephenchenwwc wrote:
數位單眼的解析度超過...(恕刪)


無可否認的,超低ISO的底片常常有非常優異的畫質,而有些特殊玩意,像是雷射立體影像印象中也是要靠底片才能製作。

不過同樣的狀況下,數位在ISO的方面也是有個底片很難以直接抗的優勢,就是有非常大的可用ISO範圍。這個優勢在使用了5D2之後特別的覺得好用,因為可用的ISO範圍不再是 50~800 了,而是100~3200. 底片是可以把ISO boost 得更高,但是印象中先前看到的結果並沒有現在雜訊較低的DSLR般可用 (雜訊高的DSLR就當然不用講了) , 而 boost 的範圍印象中也不是大的樣子。不過這個已經是大概十多年前看到的資料了,記憶也有點模糊了,呵呵。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